1、西医综合-生物化学-9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45,分数:90.00)1.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是(分数:2.00)A.戊糖和碱基B.戊糖和磷酸C.核苷酸D.戊糖、碱基和磷酸2.构成多核苷酸链骨架的关键是(分数:2.00)A.2“3“-磷酸二酯键B.2“4“-磷酸二酯键C.2“5“-磷酸二酯键D.3“5“-磷酸二酯键3.符合 DNA 结构的正确描述是(分数:2.00)A.两股螺旋链相同B.两股链平行,走向相同C.每一戊糖上有一个自由羟基D.戊糖平面垂直于螺旋轴4.B 型 DNA 双螺旋结构中每圈含有碱基对数大约是(分数:2.00)A.8B.9C.
2、10D.115.Z 型 DNA 的主要结构特点是(分数:2.00)A.正超螺旋B.负超螺旋C.右手螺旋D.左手螺旋6.下列哪种碱基只存在于 RNA 而不存在于 DNA 中(分数:2.00)A.腺嘌呤B.鸟嘌呤C.尿嘧啶D.胸腺嘧啶7.与片段 TAGA 互补的 DNA 片段为(分数:2.00)A.AGATB.ATCTC.TCTAD.UAUA8.下列哪一种力不参与维持 DNA 双螺旋的稳定(分数:2.00)A.碱基堆积力B.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C.范德华力D.二硫键9.真核生物 DNA 缠绕在组蛋白上构成核小体,核小体含有的蛋白质是(分数:2.00)A.H1、H2A、H2B、H3、H4 各两分子B
3、.H1A、H1B、H2B、H2A 各两分子C.H2A、H2B、H3A、H3B 各两分子D.H2A、H2B、H3、H4 各两分子10.在一个 DNA 分子中,若 T 所占摩尔比为 28.2%,则 C 的摩尔比为(分数:2.00)A.21B.28C.43D.5611.hnRNA 是下列哪种 RNA 的前体(分数:2.00)A.tRNAB.rRNAC.mRNAD.SnRNA12.决定 tRNA 携带氨基酸特异性的关键部位是(分数:2.00)A.-CCA3“末端B.TC 环C.DHU 环D.反密码子环13.关于 tRNA 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分数:2.00)A.是核糖体的组成部分B.携带遗传信息
4、C.二级结构为三叶草形D.分子较大故构成发夹结构14.核酸在 260nm 处有最大光吸收是因为(分数:2.00)A.戊糖中的共轭双键B.嘌呤和嘧啶环上有共轭双键C.核苷酸中的 N-糖苷键D.磷酸二酯键15.在适宜的条件下,核酸分子两条链通过杂交作用可自行形成双螺旋,取决于(分数:2.00)A.DNA 的 Tm 值B.序列的重复程度C.核酸链的长短D.碱基序列的互补16.下列几种 DNA 分子的碱基组成比例各不相同,哪一种 DNA 的解链温度(T m )最低(分数:2.00)A.DNA 中 A+T 含量占 15%B.DNA 中 G+C 含量占 25%C.DNA 中 G+C 含量占 40%D.DN
5、A 中 A+T 含量占 40%17.DNA 受热变性时(分数:2.00)A.260nm 波长处的吸光度下降B.多核苷酸链裂解成寡核苷酸链C.碱基对可形成共价连接D.加入互补 RNA 链,再冷却,可形成 DNA-RNA 杂交分子18.热变性的 DNA 分子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复性,条件之一是(分数:2.00)A.骤然冷却B.缓慢冷却C.浓缩D.加入浓无机盐19.下面关于酶的描述,那一项不正确(分数:2.00)A.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B.酶是生物催化剂C.酶是在细胞内合成的,但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催化功能D.酶具有专一性20.关于必需基团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必需基团有结合底物的功能B.必
6、需基团空间构象改变,酶催化活性改变C.酶原不含必需基团而无催化活性D.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相对集中21.全酶是指(分数:2.00)A.结构完整无缺的酶B.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的结合物C.酶与抑制剂的复合物D.酶与变构剂的复合物22.辅酶与辅基的主要区别是(分数:2.00)A.与酶蛋白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B.化学本质不同C.分子大小不同D.催化功能不同23.决定酶专一性的是(分数:2.00)A.辅酶B.酶蛋白C.金属离子D.辅基24.金属离子在结合酶中的作用,错误的是(分数:2.00)A.所有金属离子都可与酶紧密结合B.金属离子可与酶、底物形成复合物C.金属离子可稳定酶构象D.金属离子可参与酶活性中心的组
7、成25.下列辅酶中的哪个不是来自于 B 族维生素(分数:2.00)A.CoAB.CoQC.FH4D.FMN26.下列化合物中哪个不含腺苷酸组分(分数:2.00)A.CoAB.FMNC.FADD.NAD+27.需要维生素 B 6 作为辅酶的氨基酸反应有(分数:2.00)A.成盐、成酯和转氨B.成酰反应C.烷基化反应D.转氨、脱羧28.下列哪一项符合诱导契合学说(分数:2.00)A.酶与底物的关系有如锁和钥的关系B.在底物的诱导下酶的构象发生一定的改变,才能与底物进行反应C.底物的结构朝着适应酶活性中心方面改变D.底物与酶的变构部位结合,改变酶的构象,使之与底物相适应29.有关核酶的正确解释是(分
8、数:2.00)A.是由 RNA 和蛋白质构成的B.是 RNA 分子,但具有酶的功能C.专门水解核酸的蛋白质D.是由 DNA 和蛋白质构成的30.酶催化作用对能量的影响在于(分数:2.00)A.增加产物能量水平B.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降低反应物能量水平D.降低反应的自由能31.下列那一项不是酶促反应的特点(分数:2.00)A.酶有敏感性B.酶的催化效率极高C.酶能加速热力学上不可能进行的反应D.酶活性可调节32.关于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以下哪项错误(分数:2.00)A.影响必需基团解离状态B.也能影响底物的解离状态C.酶在一定的 pH 范围内发挥最高活性D.能够破坏酶蛋白的一级结构33.酶促
9、反应的初速度不受哪一因素影响(分数:2.00)A.底物(S)B.酶(E)C.pHD.时间34.关于米氏常数 K m 的说法,正确的是(分数:2.00)A.饱和底物浓度时的速度B.在一定酶浓度下,最大速度的一半C.饱和底物浓度的一半D.速度达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35.如果要求酶促反应 V=V max 90%,则 S 应为 K m 的倍数是(分数:2.00)A.4B.9C.8D.536.有机磷化合物中毒时抑制胆碱酯酶,此抑制属于(分数:2.00)A.有逆性抑制作用B.竞争性抑制作用C.不可逆性抑制作用D.非竞争性抑制作用37.竞争性抑制剂作用特点是(分数:2.00)A.与酶的底物竞争激活剂B.
10、与酶的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C.与酶的底物竞争酶的辅基D.与酶的底物竞争酶的必需基团38.酶的竞争性可逆抑制剂可以使(分数:2.00)A.Vmax 减小,Km 减小B.Vmax 增加,Km 增加C.Vmax 不变,Km 增加D.Vmax 不变,Km 减小39.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作用机制是(分数:2.00)A.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B.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必需基团结合C.抑制剂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D.抑制剂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结合40.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描述是(分数:2.00)A.抑制剂即与酶相结合又与酶-底物复合物相结合B.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相结合C.抑制剂使酶促反应的 K
11、m 值降低,Vmax 增高D.抑制剂使酶促反应的 Km 值升高,Vmax 降低41.关于酶原与酶原的激活(分数:2.00)A.体内所有的酶在初合成时均以酶原的形式存在B.酶原的激活是酶的共价修饰过程C.酶原的激活过程也就是酶被完全水解的过程D.酶原激活过程的实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42.酶原激活时,致使酶分子构象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分数:2.00)A.氢键断裂B.肽键断裂C.疏水键断裂D.二硫键断裂43.蛋白酶激活酶原的过程属于(分数:2.00)A.需要消耗 ATP 的可逆共价修饰B.不需要消耗 ATP 的可逆共价修饰C.需要消耗 ATP 的不可逆共价修饰D.不需要消耗 ATP 的不可
12、逆共价修饰44.关于变构调节正确的是(分数:2.00)A.所有变构酶都有一个调节亚基,一个催化亚基B.变构酶的动力学曲线呈 S 形而不是双曲线C.变构激活和酶被离子、激活剂激活的机制相同D.变构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相同45.下列关于酶化学修饰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一般属此类调节方式的酶具有高活性和无活性形式B.有活性和无活性两种形式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可以互变C.催化上述互变的酶受激素等因素的控制D.酶化学修饰的催化效率常较变构调节低二、B 型题(总题数:4,分数:10.00) A.单体酶 B.寡聚酶 C.多酶体系 D.单纯酶(分数:4.00)(1).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是(分数:
13、2.00)A.B.C.D.(2).多种酶聚合形成复合物(分数:2.00)A.B.C.D. A.丙二酸 B.甲硫氨酸 C.甲氨蝶呤 D.GSH(分数:2.00)(1).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是(分数:1.00)A.B.C.D.(2).能保护酶分子中的-SH,维持酶活性的物质是(分数:1.00)A.B.C.D. A.非竞争性抑制 B.反竞争性抑制 C.二者都是 D.二者均否(分数:2.00)(1).其 V max 较无抑制剂时减小(分数:1.00)A.B.C.D.(2).其 K m 值较无抑制剂时减小(分数:1.00)A.B.C.D. A.含有腺苷酸 B.含有维生素 B2 C.两者均有 D.
14、两者均无(分数:2.00)(1).FMN 中(分数:1.00)A.B.C.D.(2).NAD + 中(分数:1.00)A.B.C.D.西医综合-生物化学-9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45,分数:90.00)1.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是(分数:2.00)A.戊糖和碱基B.戊糖和磷酸C.核苷酸 D.戊糖、碱基和磷酸解析:解析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分子由碱基、核糖或脱氧核糖和磷酸三种分子连接而成。2.构成多核苷酸链骨架的关键是(分数:2.00)A.2“3“-磷酸二酯键B.2“4“-磷酸二酯键C.2“5“-磷酸二酯键D.3“5“-磷酸二酯键 解
15、析:解析 多核苷酸链是由核苷酸通过 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形成的。3.符合 DNA 结构的正确描述是(分数:2.00)A.两股螺旋链相同B.两股链平行,走向相同C.每一戊糖上有一个自由羟基D.戊糖平面垂直于螺旋轴 解析:解析 DNA 双螺旋模型的特点为:DNA 是一反向平行的双链结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连接。碱基平面与线性分子结构的长轴相垂直。DNA 是一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 10.5 对碱基,每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DNA 双螺旋结构稳定横向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
16、维持。4.B 型 DNA 双螺旋结构中每圈含有碱基对数大约是(分数:2.00)A.8B.9C.10 D.11解析:解析 DNA 双螺碱基对平面在螺旋中的位置与螺旋轴几乎垂直,相邻碱基对沿轴旋转 36,上升0.34nm。每个螺旋结构含 10.5 个碱基对,螺旋的螺距为 3.54nm。DNA 两股链之间的螺旋状凹陷一面较浅,称为小沟;对侧较深,称为大沟。大、小沟携带了其他分子可识别的信息,是蛋白质-DNA 相互作用的基础。5.Z 型 DNA 的主要结构特点是(分数:2.00)A.正超螺旋B.负超螺旋C.右手螺旋D.左手螺旋 解析:解析 与 B 型 DNA 的结构特征相比,A 型 DNA 和 Z 型
17、 DNA(左手螺旋)明显不同。6.下列哪种碱基只存在于 RNA 而不存在于 DNA 中(分数:2.00)A.腺嘌呤B.鸟嘌呤C.尿嘧啶 D.胸腺嘧啶解析:解析 RNA 与 DNA 碱基组成的区别就在于 RNA 中含 U,DNA 中含 T。7.与片段 TAGA 互补的 DNA 片段为(分数:2.00)A.AGATB.ATCTC.TCTA D.UAUA解析:解析 核酸是具有极性的分子,习惯上以 5“3“的方向表示核酸片段,TAGA 互补的片段也要按5“3“的方向书写,即 TCTA。8.下列哪一种力不参与维持 DNA 双螺旋的稳定(分数:2.00)A.碱基堆积力B.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C.范德华力D
18、.二硫键 解析:解析 DNA 中一般不含 S 元素,故不可能存在二硫键,DNA 双螺旋结构的稳定主要由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来维持。DNA 在不同环境,特别是在不同湿度中,可以形成不同立体构象,因此DNA 分子与周围介质分子间肯定存在作用力。9.真核生物 DNA 缠绕在组蛋白上构成核小体,核小体含有的蛋白质是(分数:2.00)A.H1、H2A、H2B、H3、H4 各两分子 B.H1A、H1B、H2B、H2A 各两分子C.H2A、H2B、H3A、H3B 各两分子D.H2A、H2B、H3、H4 各两分子解析:解析 真核生物中作为染色质基本组成单位的核小体是由 DNA 和 H1、H2A、H
19、2B、H3 和 H4 等 5 种组蛋白共同构成。两分子的 H2A、H2B、H3 和 H4 分子构成八聚体的组蛋白核心,DNA 双链在组蛋白八聚体上盘绕 1.75 圈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心颗粒之间再由 DNA 和组蛋白 H1 连接起来构成。10.在一个 DNA 分子中,若 T 所占摩尔比为 28.2%,则 C 的摩尔比为(分数:2.00)A.21 B.28C.43D.56解析:解析 按 Chargaff 法则,在 DNA 分子的 4 种碱基中,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的摩尔数相等,鸟嘌呤(G)和胞嘧啶(C)的摩尔数相等。若 T 所占的摩尔数比为 28.2%,则 A+T 为 56.4%,G
20、+C=43.6%,故C=21.8%。11.hnRNA 是下列哪种 RNA 的前体(分数:2.00)A.tRNAB.rRNAC.mRNA D.SnRNA解析:解析 hnRNA 是核不均一 RNA,在真核生物细胞核中,为真核 mRNA 的前体。12.决定 tRNA 携带氨基酸特异性的关键部位是(分数:2.00)A.-CCA3“末端B.TC 环C.DHU 环D.反密码子环 解析:解析 tRNA 的功能是以它的反密码子区与 mRNA 的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来决定携带氨基酸的特异性。13.关于 tRNA 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分数:2.00)A.是核糖体的组成部分B.携带遗传信息C.二级结构为三叶草
21、形 D.分子较大故构成发夹结构解析:解析 tRNA 是搬运 RNA,其结构特点是形成独特的三叶草形结构,其中有一个叶是反密码子环,这个反密码子环决定这种 tRNA 搬运特定的氨基酸。14.核酸在 260nm 处有最大光吸收是因为(分数:2.00)A.戊糖中的共轭双键B.嘌呤和嘧啶环上有共轭双键 C.核苷酸中的 N-糖苷键D.磷酸二酯键解析:解析 嘌呤和嘧啶都含有共轭双键,因此,碱基、核苷酸和核酸在紫外波段有光吸收,最大吸收值是 260nm,这一重要性质被广泛的应用于碱基、核苷酸和核酸的定性定量分析。蛋白质在 280nm 紫外波段处有强吸收,是因为色氨酸和酪氨酸的存在,分子结构中有含有共轭双键。
22、15.在适宜的条件下,核酸分子两条链通过杂交作用可自行形成双螺旋,取决于(分数:2.00)A.DNA 的 Tm 值B.序列的重复程度C.核酸链的长短D.碱基序列的互补 解析:解析 热变形的 DNA 经缓慢冷却过程中,具有碱基序列部分互补的不同的 DNA 之间或 RNA 之间形成杂化双链的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16.下列几种 DNA 分子的碱基组成比例各不相同,哪一种 DNA 的解链温度(T m )最低(分数:2.00)A.DNA 中 A+T 含量占 15%B.DNA 中 G+C 含量占 25% C.DNA 中 G+C 含量占 40%D.DNA 中 A+T 含量占 40%解析:解析 影响 T m
23、 值与 DNA 分子中的 G+C%含量有关,G-C 对含三个氢键,而 A-T 对只含有两个氢键,破坏 G-C 对所用的能量要比破坏 A-T 对所需要的能量高,故而 G+C 含量愈高,相应 T m 值也较高。17.DNA 受热变性时(分数:2.00)A.260nm 波长处的吸光度下降B.多核苷酸链裂解成寡核苷酸链C.碱基对可形成共价连接D.加入互补 RNA 链,再冷却,可形成 DNA-RNA 杂交分子 解析:解析 DNA 的双螺旋结构中双链分开叫做变性。变性的本质是因为维系碱基配对的氢键断裂。DNA变性后,由于结构松散,其黏度增高。DNA 变性后 260nm 波长处光吸收增高;杂交是利用 DNA
24、 变性和复性的原理来完成的。18.热变性的 DNA 分子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复性,条件之一是(分数:2.00)A.骤然冷却B.缓慢冷却 C.浓缩D.加入浓无机盐解析:解析 双链 DNA 在变性因素(如过酸、过碱、过热、尿素等)影响下,解链成单链 DNA 的过程称之为 DNA 变性。DNA 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但一级结构没有改变,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例如缓慢冷却后仍可恢复双螺旋结构。19.下面关于酶的描述,那一项不正确(分数:2.00)A.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 B.酶是生物催化剂C.酶是在细胞内合成的,但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催化功能D.酶具有专一性解析:解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底物具有极高催化效能和
25、高度转专一性的蛋白质和核酸,又称其为生物催化剂。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所以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但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是酶。酶对其催化的产物有较严格的选择性,即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产生一定的产物,这种特性称为酶的特异性或专一性。酶是在细胞内合成的,但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催化功能。20.关于必需基团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必需基团有结合底物的功能B.必需基团空间构象改变,酶催化活性改变C.酶原不含必需基团而无催化活性 D.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相对集中解析:解析 酶的活性中心包括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统称为必需基团)。酶的活性中心靠酶蛋白的构象维持
26、,构象被破坏,就会削弱酶的催化活性。酶原中可能含有必需基团,只是尚不暴露,所以没有活性。21.全酶是指(分数:2.00)A.结构完整无缺的酶B.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的结合物 C.酶与抑制剂的复合物D.酶与变构剂的复合物解析:解析 酶按其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结合酶(全酶)是由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组成。辅助因子中与酶蛋白结合牢固,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与酶分离者,称为辅基,反之称为辅酶。酶蛋白决定酶的专一性,而辅助因子则起电子、原子及某些基团转移作用。22.辅酶与辅基的主要区别是(分数:2.00)A.与酶蛋白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 B.化学本质不同C.分子大小不同D.催化功能不同解析:解析 酶按其分
27、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结合酶(全酶)是由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组成。辅助因子中与酶蛋白结合牢固,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与酶分离者,称为辅基,反之称为辅酶。酶蛋白决定酶的专一性,而辅助因子则起电子、原子及某些基团转移作用。23.决定酶专一性的是(分数:2.00)A.辅酶B.酶蛋白 C.金属离子D.辅基解析:解析 酶按其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结合酶(全酶)是由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组成。辅助因子中与酶蛋白结合牢固,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与酶分离者,称为辅基,反之称为辅酶。酶蛋白决定酶的专一性,而辅助因子则起电子、原子及某些基团转移作用。24.金属离子在结合酶中的作用,错误的是(分数:2.00)A
28、.所有金属离子都可与酶紧密结合 B.金属离子可与酶、底物形成复合物C.金属离子可稳定酶构象D.金属离子可参与酶活性中心的组成解析:解析 有些做辅酶的金属离子与蛋白酶的结合比较松,可以用透析方法除去,但它仍具有改变或稳定的构象,参与酶催化的作用。25.下列辅酶中的哪个不是来自于 B 族维生素(分数:2.00)A.CoAB.CoQ C.FH4D.FMN解析:解析 CoQ 不属于维生素,CoA 主要成分为泛酸,是维生素 B 3 的衍生物,FH 4 主要成分为叶酸,是维生素 B 11 的衍生物,FMN 是维生素 B 2 的衍生物。26.下列化合物中哪个不含腺苷酸组分(分数:2.00)A.CoAB.FM
29、N C.FADD.NAD+解析:解析 FMN 是黄素单核苷酸,不含腺苷酸组分。27.需要维生素 B 6 作为辅酶的氨基酸反应有(分数:2.00)A.成盐、成酯和转氨B.成酰反应C.烷基化反应D.转氨、脱羧 解析:解析 Vit B 6 在氨基酸代谢中作为氨基酸转氨酶、脱羧酶的辅酶。28.下列哪一项符合诱导契合学说(分数:2.00)A.酶与底物的关系有如锁和钥的关系B.在底物的诱导下酶的构象发生一定的改变,才能与底物进行反应 C.底物的结构朝着适应酶活性中心方面改变D.底物与酶的变构部位结合,改变酶的构象,使之与底物相适应解析:解析 诱导契合学说是指在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
30、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称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29.有关核酶的正确解释是(分数:2.00)A.是由 RNA 和蛋白质构成的B.是 RNA 分子,但具有酶的功能 C.专门水解核酸的蛋白质D.是由 DNA 和蛋白质构成的解析:解析 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 RNA,即本质是核糖核酸,没有蛋白质和其他有机化合物(辅酶)参与。其与核酸酶(RNA 酶)是完全不同的物质,核酸酶是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30.酶催化作用对能量的影响在于(分数:2.00)A.增加产物能量水平B.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C.降低反应物能量水平D.降低反应的自由能解析:解析 酶作为催化剂有着和一般催化剂相同的特点,反应前后无质
31、和量的改变,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作用的机理都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31.下列那一项不是酶促反应的特点(分数:2.00)A.酶有敏感性B.酶的催化效率极高C.酶能加速热力学上不可能进行的反应 D.酶活性可调节解析:解析 酶作为催化剂反应前后无质和量的改变,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作用的机理都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32.关于 pH 对酶活性的影响,以下哪项错误(分数:2.00)A.影响必需基团解离状态B.也能影响底物的解离状态C.酶在一定的 pH 范围内发挥最高活性D.能够破坏酶蛋白的一级结构 解析:解析 在不同 pH 下,酶的解离状态不同,而酶的催化作用主
32、要决定于其活性中心及一些必需基团的解离状态,而且各部分的解离是不一致的,有的呈正离子状态,有的呈负离子状态,还有的则处于不解离状态,因此一定的 pH 很重要,但 pH 不会破坏酶蛋白的一级结构。33.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不受哪一因素影响(分数:2.00)A.底物(S)B.酶(E)C.pHD.时间 解析:解析 酶促反应开始时,温度、pH、底物浓度、酶浓度等都会影响酶的作用效果从而影响反应的发生,改变酶促反应速度。34.关于米氏常数 K m 的说法,正确的是(分数:2.00)A.饱和底物浓度时的速度B.在一定酶浓度下,最大速度的一半C.饱和底物浓度的一半D.速度达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解析:解析
33、米氏常数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 m 值是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反应速率一半时底物的浓度。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35.如果要求酶促反应 V=V max 90%,则 S 应为 K m 的倍数是(分数:2.00)A.4B.9 C.8D.5解析:解析 根据米氏公式 V=V max (S)/K m +S。将题目中的数值代入公式,便可得出答案。36.有机磷化合物中毒时抑制胆碱酯酶,此抑制属于(分数:2.00)A.有逆性抑制作用B.竞争性抑制作用C.不可逆性抑制作用 D.非竞争性抑制作用解析:解析 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上的必需基团以共价键相结合,使酶失活,此为不可逆
34、性抑制作用,这样的抑制剂不能用透析、超滤等方法予以去除。有机磷化合物(如敌百虫、敌敌畏等),能特异地与胆碱酯酶中的活性中心丝氨酸残基的羟基结合,使酶失活。37.竞争性抑制剂作用特点是(分数:2.00)A.与酶的底物竞争激活剂B.与酶的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C.与酶的底物竞争酶的辅基D.与酶的底物竞争酶的必需基团解析:解析 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与酶作用的底物的结构基本相似,所以它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抑制酶的活性,阻止酶与底物反应。38.酶的竞争性可逆抑制剂可以使(分数:2.00)A.Vmax 减小,Km 减小B.Vmax 增加,Km 增加C.Vmax 不变,Km 增加 D.Vmax 不变,K
35、m 减小解析:解析 酶的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相似,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抑制作用大小与抑制剂和底物的浓度以及酶对他们的亲和力有关。K m 升高,V max 不变。39.非竞争性抑制作用的作用机制是(分数:2.00)A.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B.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必需基团结合 C.抑制剂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D.抑制剂以共价键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结合解析:解析 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结合。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40.反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描述是(分数:2.00)A.抑制剂即与酶相结合又与酶-底物复合物相结合
36、B.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相结合 C.抑制剂使酶促反应的 Km 值降低,Vmax 增高D.抑制剂使酶促反应的 Km 值升高,Vmax 降低解析:解析 反竞争性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生成的三元复合物不能解离出产物。K m 值和 V max 均降低。41.关于酶原与酶原的激活(分数:2.00)A.体内所有的酶在初合成时均以酶原的形式存在B.酶原的激活是酶的共价修饰过程C.酶原的激活过程也就是酶被完全水解的过程D.酶原激活过程的实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解析:解析 酶原即酶的无活性前体,通常在有限度的蛋白质水解作用后,转变为具有活性的酶。某些酶先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合成及分泌,然后
37、在到达作用部位时由另外的物质作用,使其失去部分肽段从而形成或暴露活性中心,形成具有活性的酶分子的过程。例如胃蛋白酶原是无活性的,它在胃液中经胃酸的作用或有活性的胃蛋白酶的作用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分子。42.酶原激活时,致使酶分子构象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分数:2.00)A.氢键断裂B.肽键断裂 C.疏水键断裂D.二硫键断裂解析:解析 酶原是酶的无活性前体,须在一定条件下,由酶原水解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致使构象发生改变,形成或暴露酶的活性中心,表现出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43.蛋白酶激活酶原的过程属于(分数:2.00)A.需要消耗 ATP 的可逆共价修饰B.不需要消耗 ATP 的可逆共
38、价修饰C.需要消耗 ATP 的不可逆共价修饰D.不需要消耗 ATP 的不可逆共价修饰 解析:解析 由无活性的酶原变成有活性酶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羧基肽酶、弹性蛋白酶在它们初分泌时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水解掉 1 个或几个短肽,转化成相应的酶。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在其他酶的催化下,与某些化学基团共价结合,同时又可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去掉已经结合的化学基团,从而影响酶的活性,酶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共价修饰或酶的化学修饰。酶原激活大多是经过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去除一个或几个肽段后,导致分子构象改变,从而表现出酶的活性。酶原激活的实质是酶的活性中心形
39、成或暴露,是不消耗能量的不可逆反应。44.关于变构调节正确的是(分数:2.00)A.所有变构酶都有一个调节亚基,一个催化亚基B.变构酶的动力学曲线呈 S 形而不是双曲线 C.变构激活和酶被离子、激活剂激活的机制相同D.变构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相同解析:解析 变构酶的特点是由多个亚基组成,除活性中心外还有变构中心,它不符合一般的米氏方程,当以 V 对(S)作图时,它表现出 S 型曲线,而非双曲线。变构酶分子中常含有多个亚基,酶分子的催化部位(活性中心)和调节部位有的在同一亚基内,也有的在不同亚基中。含催化部位的亚基称为催化亚基,含调节部位的亚基称为调节亚基。45.下列关于酶化学修饰调节的叙述,错误
40、的是(分数:2.00)A.一般属此类调节方式的酶具有高活性和无活性形式B.有活性和无活性两种形式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可以互变C.催化上述互变的酶受激素等因素的控制D.酶化学修饰的催化效率常较变构调节低 解析:解析 化学修饰是由酶催化引起的共价键的变化,具有有活性和无活性两种形式。因其是酶促反应,故有放大效应,因而催化效率常较变构调节高,而不是低。二、B 型题(总题数:4,分数:10.00) A.单体酶 B.寡聚酶 C.多酶体系 D.单纯酶(分数:4.00)(1).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是(分数:2.00)A. B.C.D.解析:(2).多种酶聚合形成复合物(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41、 单体酶是由单一亚基构成,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寡聚酶是由多个相同或不同亚基以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酶。多酶体系是由几种不同功能的酶彼此聚合形成的多酶复合物。单纯酶是仅由氨基酸残基构成的酶。 A.丙二酸 B.甲硫氨酸 C.甲氨蝶呤 D.GSH(分数:2.00)(1).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是(分数:1.00)A.B.C. D.解析:(2).能保护酶分子中的-SH,维持酶活性的物质是(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酶的竞争性抑制剂甲氨蝶呤的结构与叶酸相似,是叶酸的拮抗剂,它能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使四氢叶酸的合成减少,从而抑制体内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GSH 中具有 SH,应
42、此能与巯基酶结合,保护酶分子的-SH,维持酶活性。 A.非竞争性抑制 B.反竞争性抑制 C.二者都是 D.二者均否(分数:2.00)(1).其 V max 较无抑制剂时减小(分数:1.00)A.B.C. D.解析:(2).其 K m 值较无抑制剂时减小(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不同类型的酶抑制的动力学特点非竞争性抑制剂是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相结合,其作用特征为:K m 值不变,V max 减低,提高底物浓度后仍不能消除抑制。反竞争性抑制的特点是 K m 值变小,V max 也变小。 A.含有腺苷酸 B.含有维生素 B2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分数:2.00)(1).FMN 中(分数:1.00)A.B. C.D.解析:(2).NAD + 中(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维生素及辅酶 FMN、FAD 中均含有维生素 B 2 ,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起递氢的作用。NAD + 或 NADP + 是脱氢酶的辅酶,在体内由烟酰胺(维生素 PP)与核糖、磷酸、腺嘌呤(即腺苷酸)组成,参与递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