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医综合-152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有(分数:2.00)A.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风湿性心脏病C.缓进型高血压D.慢性溃疡性结肠炎2.器官移植后发生的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本质是(分数:2.00)A.型变态反应B.型变态反应C.型变态反应D.型变态反应3.自身免疫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是(分数:2.00)A.T 细胞不应答状态被破坏B.自身免疫耐受性的终止和破坏C.多克隆淋巴细胞激活D.体内隐蔽抗原的释放4.一侧眼球外伤后,可导致双侧眼球发生交感性眼炎,其发病机制为(分数:2.0
2、0)A.回避 TH 细胞的耐受B.共同抗原刺激机体发生交叉免疫反应C.TS 细胞和 TH 细胞功能失衡D.外伤使隐蔽抗原释放产生自身免疫反应5.对狼疮性肾炎具有诊断价值的形态特征是(分数:2.00)A.免疫球蛋白沉积B.补体沉积C.系膜细胞增生D.苏木素小体6.下列选项中,不出现于 SLE 患者体内的抗体是(分数:2.00)A.抗核抗体B.抗链球菌抗体C.抗 Sm 抗体D.抗 DNA 抗体7.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的发病因素应除外(分数:2.00)A.T 细胞活动亢进B.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形成C.性别因素D.B 细胞活动亢进8.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不包括(分数:2.00)A.主要累及小关节的对称性多
3、关节炎B.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C.四肢大关节游走性肿痛D.可累及颞颌关节、肩关节、髋关节9.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约 80%患者 RF 阳性,主要是 IgMB.类风湿小结中央为大片纤维素样坏死C.血液循环中的 RF 在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D.后期可引起永久性关节强直10.关于免疫缺陷病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Bruton 综合征与 X 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B.DiGeorge 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 B 细胞减少C.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较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多见D.获得性免疫缺陷常引起单一机会性感染11.最常见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分数:2.00)A.原发性丙种球
4、蛋白缺乏症B.DiGeorge 综合征C.孤立性 IgA 缺乏症D.普通易变免疫缺陷病12.下列有关风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属于变态反应疾病B.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C.可累及全身结缔组织D.风湿性关节炎常导致关节畸形13.风湿性心脏病最常累及的瓣膜是(分数:2.00)A.二尖瓣B.二尖瓣和主动脉瓣C.主动脉瓣D.肺动脉瓣14.风湿病常见的联合瓣膜损害是(分数:2.00)A.二尖瓣和肺动脉瓣B.二尖瓣和三尖瓣C.二尖瓣和主动脉瓣D.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15.风湿性心内膜炎心瓣膜上赘生物的特点是(分数:2.00)A.大而不易脱落B.小而不易脱落C.大而易脱落D.小而易脱落16.
5、疣状赘生物是指(分数:2.00)A.心内膜增生物B.心内膜上的新生物C.心瓣膜纤维化D.心瓣膜上的白色血栓17.对风湿性心脏病最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分数:2.00)A.心肌变性、坏死B.纤维蛋白性心外膜炎C.心瓣膜赘生物D.风湿小体18.McCallum 斑多位于(分数:2.00)A.右心房后壁B.右心室前壁C.左心房后壁D.二尖瓣口19.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好发于原先有损害的瓣膜,最常见于(分数:2.00)A.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B.三尖瓣先天性畸形C.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主动脉瓣D.心力衰竭20.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中,不具有的成分是(分数:2.00)A.大量中性粒细胞B.坏死组织C
6、.细菌菌落D.肉芽组织21.单纯性二尖瓣狭窄的病变不伴有(分数:2.00)A.左心房肥厚B.左心房扩张C.右心室肥厚D.左心室肥厚二、B 型题(总题数:9,分数:27.00) A.广泛小血管炎伴血栓形成 B.血管内膜纤维化 C.急性间质炎 D.急性血管炎(分数:3.00)(1).超急性排斥反应(分数:1.50)A.B.C.D.(2).慢性排斥反应(分数:1.50)A.B.C.D. A.型变态反应 B.型变态反应 C.型变态反应 D.型变态反应(分数:3.00)(1).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内脏病变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分数:1.50)A.B.C.D.(2).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发病机制主要
7、为(分数:1.50)A.B.C.D. A.抗 SS-A、SS-B 抗体 B.抗 IgG 的 Fc 片段抗体 C.抗 TSH 受体抗体 D.抗核抗体(分数:3.00)(1).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分数:1.50)A.B.C.D.(2).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分数:1.50)A.B.C.D. A.DiGeorge 综合征 B.Wiskott-Aldrich 综合征 C.Nezelof 综合征 D.孤立性 IgA 缺乏症(分数:3.00)(1).体液免疫缺陷为主(分数:1.50)A.B.C.D.(2).联合性免疫缺陷病(分数:1.50)A.B.C.D. A.风湿性心肌炎 B.高血压 C.溃疡性心内膜炎
8、D.风湿性心包炎(分数:3.00)(1).阿少夫小体见于(分数:1.50)A.B.C.D.(2).绒毛心常见于(分数:1.50)A.B.C.D. A.可引起肾小球肾炎 B.可引起心瓣膜赘生物形成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分数:3.00)(1).风湿性心内膜炎(分数:1.50)A.B.C.D.(2).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分数:1.50)A.B.C.D. A.瓣膜穿孔或键索断裂 B.瓣膜闭锁缘粟粒状赘生物 C.瓣膜环硬化和缩窄 D.在已有病变的心瓣膜上形成菜花状、易脱落的赘生物(分数:3.00)(1).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是(分数:1.50)A.B.C.D.(2).急性风湿性心内膜
9、炎可的病变特点是(分数:1.50)A.B.C.D. A.左心室向心性肥大 B.颗粒性固缩肾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分数:3.00)(1).良性高血压(分数:1.50)A.B.C.D.(2).风心病主动脉瓣狭窄(分数:1.50)A.B.C.D. A.球形心 B.靴形心 C.梨形心 D.虎斑心(分数:3.00)(1).良性高血压(分数:1.50)A.B.C.D.(2).二尖瓣关闭不全(分数:1.50)A.B.C.D.三、X 型题(总题数:15,分数:31.00)22.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特点有(分数:2.00)A.可发生在移植后的几分钟B.供者和受者 ABO 血型不合C.受者多次接受器官移植D.
10、移植器官广泛小血管炎23.急性排斥反应的特点有(分数:2.00)A.移植器官间质纤维化B.移植器官间质内多量淋巴、单个核细胞浸润C.移植器官坏死性血管炎D.可发生在移植后数天内24.型超敏反应的病理特点有(分数:2.00)A.可导致交叉免疫反应B.可导致靶细胞溶解C.可导致靶细胞功能异常D.可介导对肿瘤细胞的杀伤25.与自身免疫病发生相关的因素有(分数:2.00)A.隐蔽抗原的释放B.交叉免疫反应C.遗传易感性D.T 细胞不应答26.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特点包括(分数:2.00)A.引起面部蝶形红斑B.引起肾小球肾炎C.引起肝炎D.引起非细菌性心内膜炎27.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点为(分数:2.0
11、0)A.多侵犯大关节B.易造成关节畸形C.呈对称分布D.关节软骨面有血管翳形成28.联合免疫缺陷可发生(分数:2.00)A.胞内寄生菌感染B.病毒感染C.真菌感染D.原虫感染29.Aschoff 细胞的形态特点有(分数:2.00)A.细胞体积大B.胞质丰富,略呈嗜碱性C.核膜清楚D.核仁大,呈毛虫状30.可出现少量 Aschoff 小体的病变是(分数:2.00)A.风湿性心内膜炎B.风湿性心肌炎C.风湿性心外膜炎D.风湿性关节炎31.风湿病常有(分数:2.00)A.皮下结节及环形红斑B.小舞蹈症C.脊椎炎D.脑出血32.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形成的赘生物特点有(分数:2.00)A.呈息肉状B.
12、质松软C.常见细菌菌团D.赘生物基底部有肉芽组织33.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并发症包括(分数:2.00)A.黏膜出血点B.脾肿大C.肾梗死D.脾梗死34.易导致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病变是(分数:2.00)A.室间隔缺损B.房间隔缺损C.动脉导管未闭D.主动脉瓣狭窄35.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的成分包括(分数:2.00)A.中性粒细胞B.纤维素样坏死C.细菌菌团D.肉芽组织36.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有(分数:3.00)A.主动脉粥样硬化B.风湿性心脏病C.第三期梅毒D.类风湿性主动脉炎西医综合-152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21
13、,分数:42.00)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有(分数:2.00)A.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B.风湿性心脏病C.缓进型高血压 D.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解析:解析 风湿病是一种与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存在多种致病途径,如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或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等。溃疡性肠炎病因不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2.器官移植后发生的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本质是(分数:2.00)A.型变态反应B.型变态反应C.型变态反应 D.型变态反应解析:解析 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于移植后数
14、分钟至数小时。本型反应的发生与受者血循环中已有供体特异性 HLA 抗体存在,或受者、供者 ABO 血型不符有关。本质上属于型变态反应。3.自身免疫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是(分数:2.00)A.T 细胞不应答状态被破坏B.自身免疫耐受性的终止和破坏 C.多克隆淋巴细胞激活D.体内隐蔽抗原的释放解析:解析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损伤所引起的疾病。免疫耐受性的终止和破坏是自身免疫病发生的根本机制。4.一侧眼球外伤后,可导致双侧眼球发生交感性眼炎,其发病机制为(分数:2.00)A.回避 TH 细胞的耐受B.共同抗原刺激机体发生交叉免疫反应C.TS 细胞和 TH 细
15、胞功能失衡D.外伤使隐蔽抗原释放产生自身免疫反应 解析:解析 可导致免疫耐受性丢失的情况有:回避 T H 细胞的耐受,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交叉免疫反应如风湿性心肌炎;TS 细胞和 T H 细胞功能失衡,如 TS 细胞功能过低或者 T H 细胞功能过高,都可有多种自身抗体产生;隐蔽抗原释放,如一侧眼球外伤后,可导致双侧眼球发生交感性眼炎。5.对狼疮性肾炎具有诊断价值的形态特征是(分数:2.00)A.免疫球蛋白沉积B.补体沉积C.系膜细胞增生D.苏木素小体 解析:解析 狼疮性肾炎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抗核抗体并无毒性,但能攻击变性或细胞膜受损的粒细胞,一旦它与细胞核接触,即可使胞核肿胀,呈均质一
16、片,并被挤出胞体,形成狼疮小体。狼疮小体呈圆或椭圆形,HE 染色时因苏木素着色而蓝染,故又称苏木素小体,主要见于狼疮性肾炎的肾小球或肾间质,对狼疮性肾炎具有明确的诊断意义。6.下列选项中,不出现于 SLE 患者体内的抗体是(分数:2.00)A.抗核抗体B.抗链球菌抗体 C.抗 Sm 抗体D.抗 DNA 抗体解析:解析 SLE 常见抗体为抗核抗体、抗血细胞抗体;抗链球菌抗体阳性是链球菌感染的表现,可见于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肾小球肾炎,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无关。7.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的发病因素应除外(分数:2.00)A.T 细胞活动亢进 B.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形成C.性别因素D.B 细胞活动亢
17、进解析:解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因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免疫因素,多种自身抗体形成,提示B 细胞活动亢进;(2)遗传因素;(3)其他,包括:药物:盐酸肼屈嗪、普鲁卡因胺;紫外线;性激素,其中雄性激素似有保护作用,而雌激素似有助长作用,故患者以女性为多。8.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不包括(分数:2.00)A.主要累及小关节的对称性多关节炎B.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C.四肢大关节游走性肿痛 D.可累及颞颌关节、肩关节、髋关节解析:解析 类风湿关节炎最早出现的关节症状是关节痛,主要累及小关节尤其是手关节的对称性多关节炎,基本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可累及颞颌关节、肩关节、髋关节、颈椎的可动小关节等特殊关节
18、。风湿性关节炎的特点为四肢大关节游走性肿痛。9.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约 80%患者 RF 阳性,主要是 IgMB.类风湿小结中央为大片纤维素样坏死C.血液循环中的 RF 在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D.后期可引起永久性关节强直解析:解析 约 80%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RF)阳性,血清中 RF 的主要成分是 IgM,也有IgG、IgA 和 IgE 等。血清 RF 的出现和滴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致,可作为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血循环中的 RF 在发病中的意义尚不确定,存在于关节的 RF 是导致炎症反应的原因(C 错)。类风湿关节炎反复发作,可引起关节软骨
19、和关节囊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强直畸形。类风湿小结主要发生在皮肤,镜下见小结中央大片纤维素样坏死。10.关于免疫缺陷病的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Bruton 综合征与 X 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 B.DiGeorge 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 B 细胞减少C.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较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多见D.获得性免疫缺陷常引起单一机会性感染解析:解析 免疫缺陷病 Bruton 综合征是一种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与体液免疫缺陷有关,为婴儿性丙种球蛋白缺乏,与 X 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关,仅发生在男孩,故选 A。DiGeorge 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 T细胞减少;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较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少见;获得
20、性免疫缺陷可引起多种机会性感染和继发性肿瘤。11.最常见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分数:2.00)A.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B.DiGeorge 综合征C.孤立性 IgA 缺乏症 D.普通易变免疫缺陷病解析:解析 孤立性 IgA 缺乏症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的血清 IgA 和黏膜表面分泌型IgA(SIgA)均缺乏。12.下列有关风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属于变态反应疾病B.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C.可累及全身结缔组织D.风湿性关节炎常导致关节畸形 解析:解析 风湿病是与 A 组乙型溶血生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以心脏病变最严重。风湿性关
21、节炎为浆液性渗出,可完全吸收,不留关节畸形。类风湿关节炎为纤维素性渗出和浆液性渗出,不能完全吸收,常导致关节畸形。13.风湿性心脏病最常累及的瓣膜是(分数:2.00)A.二尖瓣 B.二尖瓣和主动脉瓣C.主动脉瓣D.肺动脉瓣解析:解析 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侵犯心瓣膜,以二尖瓣受损最多见,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受累。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极少受累。14.风湿病常见的联合瓣膜损害是(分数:2.00)A.二尖瓣和肺动脉瓣B.二尖瓣和三尖瓣C.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D.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解析:解析 风湿病常见的联合瓣膜损害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15.风湿性心内膜炎心瓣膜上赘生物的特点是(分数:2.00)
22、A.大而不易脱落B.小而不易脱落 C.大而易脱落D.小而易脱落解析:解析 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侵犯心瓣膜,以二尖瓣最常见。病变初期,表现为受累瓣膜肿胀,瓣膜内出现黏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浆液渗出和炎细胞浸润。病变瓣膜表面,尤以瓣膜闭锁缘上形成单行排列、直径 12mm 的疣状赘生物。这些赘生物呈灰白色、半透明状,附着牢固,不易脱落。16.疣状赘生物是指(分数:2.00)A.心内膜增生物B.心内膜上的新生物C.心瓣膜纤维化D.心瓣膜上的白色血栓 解析:解析 疣状赘生物是由于心内膜上皮受损,胶原暴露,血小板聚集,属于白色血栓,不易脱落。17.对风湿性心脏病最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分数:2.00)A.心
23、肌变性、坏死B.纤维蛋白性心外膜炎C.心瓣膜赘生物D.风湿小体 解析:解析 特征性的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为 Aschoff 小体,镜下可见风湿小体的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是增生的组织细胞即 Aschoff 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少量浸润的炎细胞。18.McCallum 斑多位于(分数:2.00)A.右心房后壁B.右心室前壁C.左心房后壁 D.二尖瓣口解析:解析 在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后期,心内膜下病灶发生纤维化,疣状赘生物发生机化,由于风湿病反复发作,导致瓣膜增厚变硬,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心内膜受血液反流冲击而增厚,以左房后壁最显著,称为 McCallum 斑。19.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好发于原先
24、有损害的瓣膜,最常见于(分数:2.00)A.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 B.三尖瓣先天性畸形C.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主动脉瓣D.心力衰竭解析:解析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心内膜炎,主要是由细菌引起故也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通常分为急性和亚急性心内膜炎两种。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由细菌引起,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真菌亦可引发本病。常发生在已有病变的瓣膜上,如风湿性瓣膜病或并发于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行修补术后的瓣膜也容易被感染。此型心内膜炎最常侵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20.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中,不具有的成分是(分数:2.00)A.大
25、量中性粒细胞B.坏死组织C.细菌菌落D.肉芽组织 解析:解析 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赘生物系由血栓、脓性渗透物,坏死组织和大量细菌菌落混合形成。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纤维素、坏死组织和大量细菌、中性粒细胞组成。21.单纯性二尖瓣狭窄的病变不伴有(分数:2.00)A.左心房肥厚B.左心房扩张C.右心室肥厚D.左心室肥厚 解析:解析 由于二尖瓣狭窄,左心房流入左心室的血流受阻,左心房代偿性扩张肥大,左心室逐渐缩小。X 线呈梨形心。二、B 型题(总题数:9,分数:27.00) A.广泛小血管炎伴血栓形成 B.血管内膜纤维化 C.急性间质炎 D.急性血管炎(分数:3.00)(1).超急性排斥反应(分数:1.5
26、0)A. B.C.D.解析:(2).慢性排斥反应(分数:1.50)A.B. C.D.解析:解析 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是广泛小血管炎伴血栓形成。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是血管内膜纤维化。 A.型变态反应 B.型变态反应 C.型变态反应 D.型变态反应(分数:3.00)(1).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内脏病变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分数:1.50)A.B.C. D.解析:(2).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分数:1.50)A.B. C.D.解析:解析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组织损伤与自身抗体的存在有关,大多数内脏病变为免疫复合物所介导的型变态反应,其中主要为 DNA-抗 DNA 复合物所
27、致的血管和肾小球病变。(2)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存在特异性抗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自身抗体,经型变态反应可导致相应血细胞的损伤和溶解,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A.抗 SS-A、SS-B 抗体 B.抗 IgG 的 Fc 片段抗体 C.抗 TSH 受体抗体 D.抗核抗体(分数:3.00)(1).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分数:1.50)A.B. C.D.解析:(2).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见(分数:1.50)A.B.C.D. 解析:解析 近 80%类风湿患者存在 IgG 分子 Fc 片段的自身抗体,即类风湿因子(RF),可存在于血清或滑膜液中。9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有抗核抗体。 A.DiGeorge 综合征 B.W
28、iskott-Aldrich 综合征 C.Nezelof 综合征 D.孤立性 IgA 缺乏症(分数:3.00)(1).体液免疫缺陷为主(分数:1.50)A.B.C.D. 解析:(2).联合性免疫缺陷病(分数:1.50)A.B. C.D.解析:解析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为:体液免疫缺陷为主: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孤立性 IgA 缺乏症、普通易变免疫缺陷病;细胞免疫缺陷为主:DiGeorge 综合征、Nezelof 综合征、黏膜皮肤念珠菌病;联合性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性免疫缺陷病、Wiskott-Aldrich 综合征、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吞噬细胞功能障碍;腺苷酸脱氢酶缺乏症;补体缺陷。 A
29、.风湿性心肌炎 B.高血压 C.溃疡性心内膜炎 D.风湿性心包炎(分数:3.00)(1).阿少夫小体见于(分数:1.50)A. B.C.D.解析:(2).绒毛心常见于(分数:1.50)A.B.C.D. 解析:解析 阿少夫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改变,可见于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包炎可引起心包的纤维素性炎症,纤维素因心脏的不停搏动而成绒毛状,形成绒毛心。 A.可引起肾小球肾炎 B.可引起心瓣膜赘生物形成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分数:3.00)(1).风湿性心内膜炎(分数:1.50)A.B. C.D.解析:(2).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分数:1.50)A.B.C. D.解析:解析 风湿性心内膜炎
30、因在心瓣膜上形成疣状赘生物,因此又叫疣状心内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由链球菌感染,病原菌可释放抗原入血,导致免疫复合物形成,可引起肾小球肾炎。 A.瓣膜穿孔或键索断裂 B.瓣膜闭锁缘粟粒状赘生物 C.瓣膜环硬化和缩窄 D.在已有病变的心瓣膜上形成菜花状、易脱落的赘生物(分数:3.00)(1).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是(分数:1.50)A.B.C.D. 解析:(2).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可的病变特点是(分数:1.50)A.B. C.D.解析:解析 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初期,受累瓣膜肿胀,瓣膜内出现黏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浆液渗出和炎细胞浸润,病变瓣膜表面,尤以瓣膜闭锁缘上形成单行排列、直径
31、为 12mm 的疣状赘生物,灰白色半透明状,附着牢固,不易脱落。赘生物多时,可呈片状累及腱索及邻近内膜。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是赘生物呈息肉状或菜花状,质松脆,易破碎、脱落。受累瓣膜易变形,发生溃疡和穿孔。光镜下疣状赘生物由血小板、纤维素、细菌菌落、坏死组织、少量中性粒细胞组成,溃疡底部可见肉芽组织增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A.左心室向心性肥大 B.颗粒性固缩肾 C.两者皆有 D.两者皆无(分数:3.00)(1).良性高血压(分数:1.50)A.B.C. D.解析:(2).风心病主动脉瓣狭窄(分数:1.50)A. B.C.D.解析:解析 良性高血压可引起左心室的向心性肥大和颗粒性
32、固缩肾;风心病主动脉狭窄主要引起左心室向心性肥大,一般不波及肾脏。 A.球形心 B.靴形心 C.梨形心 D.虎斑心(分数:3.00)(1).良性高血压(分数:1.50)A.B. C.D.解析:(2).二尖瓣关闭不全(分数:1.50)A. B.C.D.解析:解析 良性高血压主要使左心室增大,导致靴形心;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球形心。三、X 型题(总题数:15,分数:31.00)22.超急性排斥反应的特点有(分数:2.00)A.可发生在移植后的几分钟 B.供者和受者 ABO 血型不合 C.受者多次接受器官移植 D.移植器官广泛小血管炎 解析:解析 超急性排斥反应常发生在移植后的几分钟,供者和受者 AB
33、O 血型不合、受者多次接受器官移植以致血液循环中已有特异性 HLA 抗体存在是常见原因。表现为移植器官广泛小血管炎和血管内血栓形成。23.急性排斥反应的特点有(分数:2.00)A.移植器官间质纤维化B.移植器官间质内多量淋巴、单个核细胞浸润 C.移植器官坏死性血管炎 D.可发生在移植后数天内 解析:解析 急性排斥反应通常发生在移植后数天内,移植器官间质内多量淋巴、单个核细胞浸润,移植器官坏死性血管炎。24.型超敏反应的病理特点有(分数:2.00)A.可导致交叉免疫反应 B.可导致靶细胞溶解 C.可导致靶细胞功能异常 D.可介导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解析:解析 型超敏反应是抗体依赖性细胞毒免疫损伤。
34、其病理特点有可导致交叉免疫反应,可导致靶细胞溶解,可导致靶细胞功能异常,可介导对肿瘤细胞的杀伤。25.与自身免疫病发生相关的因素有(分数:2.00)A.隐蔽抗原的释放 B.交叉免疫反应 C.遗传易感性 D.T 细胞不应答解析:解析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包括:(1)免疫耐受的丢失及隐蔽抗原的暴露,可导致免疫耐受性丢失的情况有:回避 T H 细胞的耐受;交叉免疫反应;TS 细胞和 T H 细胞功能失衡;隐蔽抗原释放。(2)遗传因素。(3)微生物因素。26.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特点包括(分数:2.00)A.引起面部蝶形红斑 B.引起肾小球肾炎 C.引起肝炎 D.引起非细菌性心内膜炎 解析:解析 系统
35、性红斑狼疮可以引起面部蝶形红斑、肾小球肾炎、肝炎和非细菌性心内膜炎。27.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点为(分数:2.00)A.多侵犯大关节B.易造成关节畸形 C.呈对称分布 D.关节软骨面有血管翳形成 解析:解析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多发性和对称性增生性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常累及手足小关节;关节软骨边缘所形成的血管翳直接侵蚀破坏关节软骨;长期的慢性炎症和反复发作,滑膜不断增生,关节腔内的纤维素性坏死被机化,造成关节畸形。28.联合免疫缺陷可发生(分数:2.00)A.胞内寄生菌感染 B.病毒感染 C.真菌感染 D.原虫感染 解析:解析 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现因其性质不同而异,体液免疫缺陷
36、的患者产生抗体的能力低下,因而发生连绵不断的细菌感染。淋巴组织内无生发中心,也无浆细胞存在。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有助于这类疾病的诊断。细胞免疫缺陷患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严重的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及某些原虫29.Aschoff 细胞的形态特点有(分数:2.00)A.细胞体积大 B.胞质丰富,略呈嗜碱性 C.核膜清楚 D.核仁大,呈毛虫状解析:解析 Aschoff 细胞是风湿性小体的主要细胞之一,其特点是: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呈圆形,空泡状,染色质集中于核的中央,核的横切面状似枭眼,纵切面上状如毛虫。30.可出现少量 Aschoff 小体的病变是(分数:2.00)A.风湿性心内膜炎 B.风湿
37、性心肌炎C.风湿性心外膜炎 D.风湿性关节炎 解析:解析 Aschoff 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可出现于所有风湿病病变中。但风湿性心肌炎可出现大量 Aschoff 小体。31.风湿病常有(分数:2.00)A.皮下结节及环形红斑 B.小舞蹈症 C.脊椎炎D.脑出血解析:解析 风湿病常有皮下结节、环形红斑及小舞蹈症。32.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形成的赘生物特点有(分数:2.00)A.呈息肉状 B.质松软 C.常见细菌菌团 D.赘生物基底部有肉芽组织 解析:解析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可在原来病变的瓣膜上形成赘生物,赘生物呈单个或多个息肉状或菜花状,干燥而质脆,易脱落,镜下见疣赘物由血小板、纤维素
38、、细菌菌落、炎症细胞和少量坏死组织构成,瓣膜溃疡底部可见不同程度的肉芽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33.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并发症包括(分数:2.00)A.黏膜出血点 B.脾肿大 C.肾梗死 D.脾梗死 解析:解析 亚急性心内膜炎时,由于细菌毒素和疣状赘生物破裂脱落形成栓子,引起动脉性栓塞和血管炎,栓塞多见于脑,其次为肾、脾和心脏,可引起相应部位的梗死;由于毒素和(或)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微血管壁受损,发生漏出性出血;细菌和毒素的持续作用,致病人有长期发热、脾脏肿大、白细胞增多、贫血、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及血培养阳性等表现。34.易导致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高危病变是(分数:
39、2.00)A.室间隔缺损 B.房间隔缺损C.动脉导管未闭 D.主动脉瓣狭窄解析:解析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好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心瓣膜,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不是主动脉瓣狭窄)等。本病在压力差小的部位(如房间隔缺损等)少见,瓣膜狭窄时较关闭不全少见。35.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的成分包括(分数:2.00)A.中性粒细胞 B.纤维素样坏死C.细菌菌团 D.肉芽组织解析:解析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中的成分包括脓性渗出物、坏死组织和大量细菌菌落混合而成,其内无纤维素样坏死。36.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有(分数:3.00)A.主动脉粥样硬化 B.风湿性心脏病 C.第三期梅毒 D.类风湿性主动脉炎 解析:解析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由风湿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粥样硬化和梅毒性主动脉炎累及主动脉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