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北大学考研历史学基础真题 2013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22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50.00)1.里耶秦简(分数:10.00)_2.七略(分数:10.00)_3.理学(分数:10.00)_4.康有为(分数:10.00)_5.西安事变(分数:10.00)_二、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90.00)6.简论安史之乱的影响。(分数:30.00)_7.试论澶渊之盟的影响。(分数:30.00)_8.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分数:30.00)_三、材料分析题(总题数:0,分数:0.00)四、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80.00)9.论述中国古代中后期的赋
2、税制度及作用、影响。(分数:40.00)_10.论述中国近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分数:40.00)_西北大学考研历史学基础真题 2013 年答案解析(总分:22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50.00)1.里耶秦简(分数:10.00)_正确答案:(2000 年在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发现的秦代简牍。里耶古城为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古城。出土秦简多为当时的官署档案,其纪年由秦始皇二十七年(前 220 年)到三十七年(前 210 年),记事详细到月、日;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有邮递、军备、算术、记事等。这批秦代简牍超过 20 世纪所有秦简的总和,是秦代考古学上继
3、秦兵马俑以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解析:2.七略(分数:10.00)_正确答案:(西汉刘歆撰。刘歆继承其父亲刘向的遗业,校阅和编辑宫廷藏书,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名为七略。这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对后世目录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班固撰写的汉书艺文志就是在七略的分类基础上写成的。七略原书已佚,清代洪颐煊、马国翰、姚振宗等有辑本,严可均辑的全汉文亦收有此文。)解析:3.理学(分数:10.00)_正确答案:(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被采纳为官方哲学。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的周
4、敦颐、程颢、程颐及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他们的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4.康有为(分数:10.00)_正确答案:(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先后组织强学会、保国会,并且创办万国公报、强学报等报纸,宣传变法维新。1898 年 6 月,光绪皇帝宣布变法,康有为被召见并得到重用。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期间,试图在不改变君主制条件下改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使中国富强。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逃亡海外。1899 年组织保皇会(1907 年改名为国民宪政会),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
5、级民主革命。1912 年,他组织孔教会,鼓吹尊孔复古。1917 年又积极参与张勋的复辟活动,成为保皇派。主要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等。)解析:5.西安事变(分数:10.00)_正确答案:(1936 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的兵变。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 年 12 月 12 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
6、件。)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90.00)6.简论安史之乱的影响。(分数:30.00)_正确答案:(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之后,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1)在政治方面,打破了唐王朝的统一局面,中央的权力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在安史之乱后越来越强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在经济方面,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而江南的经济未遭破坏,日益发展,经济超过北方。(3)在民族关系方面,唐朝日益失掉“天可汗”的优势。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朝的边防军队多征调至内地,造成了边防空虚,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对唐进攻,西域、河陇地区相继被
7、吐蕃占领,南方也经常受到南诏的侵扰。在民族斗争中,唐朝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守。)解析:7.试论澶渊之盟的影响。(分数:30.00)_正确答案:(公元 1004 年,宋辽双方在澶州缔结和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称为“岁币”。澶州又称为澶渊,所以这次议和又称为“澶渊之盟”。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众说纷纭。一种意见认为,对于宋朝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另一种意见认为,澶渊之盟是宋辽灵活务实处理双边关系的一个成功范例,和约的缔结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对双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都有积极意义。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带来
8、了消极的后果,并对宋王朝甚至是整个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积极影响。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转折点,是双方势力均衡的产物。盟约缔结后,出现了长达百年的和好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看,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等四处榷场,进行双边贸易。(2)消极影响。盟约虽然换得了暂时和平的局面,但大大滋长了宋朝统治阶层中妥协苟安的情绪,并造成一系列的危机出现。)解析:8.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分数:30.00)_正确答案:(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中国社会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下,由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开始起步
9、的。洋务运动发轫于 19 世纪 60 年代初,终止于 90 年代中期,持续了 30 多年,这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化的早期阶段。其特点主要有:(1)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业的先后顺序不同,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先从军事工业开始,然后扩展到民用企业;先从重工业开始,然后扩充到轻工业。这是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3)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民办”方式发展工业不同,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的方式创办近代工业。这是半殖民地中国在近代化早期阶段发展工业的一种特殊形式,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4)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在受到外国侵略势力打击的同时,还受到国内封
10、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困扼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这种情况,就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其社会历史的进步性,又有其先天的软弱性。)解析:三、材料分析题(总题数:0,分数:0.00)四、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80.00)9.论述中国古代中后期的赋税制度及作用、影响。(分数:40.00)_正确答案:(中国古代中后期的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线索是唐中期的两税法、明中后期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摊丁入亩。(一)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
11、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席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2)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客户(外来户),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3)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 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5)每年
12、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六月交完,秋税要在十一月交完。(6)“量出制入”。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两税法的进步意义:(1)此法把租庸调和各种杂徭、杂税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税制,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2)此法规定官僚、贵族、客户、不定
13、居的商人都要纳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又此法规定按土地资产的多少征税,比租庸调不管居民有多少土地资产一律按丁征税合理。这样的一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3)此法关于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存在的弊病:实行两税法后,土地兼并由于不再受任何限制而发展得越发严重。两税法规定量出制人,致使税额不断增加,而且后来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布帛交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即货币增值,物价下跌,致使纳税者的实际负担增加。(二)一条鞭法明中叶以后的社会经济情况有所变化,一是土地兼并在猛
14、烈地发展,一是商品经济在迅速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旧的赋役制度不能不改变,一条鞭法便应运而生。万历九年(1581 年),张居正把一条鞭法作为全国通行的制度,大力推广。主要内容是:(1)一概征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这样就取消了力役,由政府雇人充役。(2)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把过去按户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地摊入田赋。(3)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把过去对各州县征收的夏税、秋粮、里甲、均徭、杂役以及加派的贡纳等项统统折成银两,合并为一个总数,一部分按丁摊派,一部分按田赋摊派。(4)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即由里甲
15、办理),改为官收官解(即由地方政府办理)。由于赋、徭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正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三)摊丁入亩清朝建立后沿用明代的一条鞭法。长期的战乱,再加上官吏和地主相互勾结,营私舞弊,将贵族、官吏和地主负担的赋税徭役转嫁到贫困劳动者身上,政府面临“丁额无定,丁银难收”的尴尬境地。康熙为了巩固统治、缓和社会危机、减轻劳动人民的沉重负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宣布实行新的赋税制度,将康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
16、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入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推行,至乾隆四十二年(1 777 年),全国除奉天省外基本上都实行了摊丁入亩。这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从此人丁税彻底被废除。摊丁入亩是唐代“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映了其局限性。)解析:10.论述中国近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分数:40.00)_正确答案:(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
17、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京金陵大学、山东齐鲁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以及大中专院校,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一)乡村建设的主要流派(1)晏阳初主持的定县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1926 年,晏阳初选择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主持实验的机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出版了平民千字课本等进行识字扫盲运动;积极推广合作组织,传授农业科技;建立了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制度。(2)梁漱溟主持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1931 年 6 月,山东乡
18、村建设研究院正式成立,并选定邹平为乡村建设的试验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邹平乡村建设的基本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它们既是行政机关,又是教育机关和乡民的自治团体。为了克服分散农民的弱小问题,组织了农村合作社。(3)黄炎培主持的徐公桥乡村改进建设。黄炎培于 1928 年 4 月成立了徐公桥乡村改进会,主持乡村改进事业。乡村改进会公布了改进农村生活事业大纲十条,对徐公桥进行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活动:进行普及教育;推广优良品种及新农具;提倡公共卫生,修桥筑路,禁绝烟赌等。(二)意义(1)乡村建设运动的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内容,对于解决农民尤其是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困难、推动社会进步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2)一些实验区在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对于今天相关的农村工作有其借鉴意义。(3)当时有成百上千的知识分子抛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深入民间,把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传授给农民,走上了与农村相结合的道路。)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