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课法理学-24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9,分数:44.00)1.关于法律权利的表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一词最早来源于教会法B.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与非法律意义上的权利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代表着某种利益C.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相互关联,权利的实现离不开义务的履行D.法律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但是必须超越社会的文化结构2.甲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甲依法继承了其父的遗产。引起遗产继承这一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是(分数:1.50)A.车祸B.甲的父亲死亡C.甲与其父之间存在合法的父子关系D.甲未声明放
2、弃继承权3.甲购买了北京到广州的火车票,并乘坐票面指定的车次顺利到达广州,由此形成的客运活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分数:1.50)A.甲的人身B.甲为购买火车票支付的价款C.甲购买的火车票D.铁路部门运送甲的行为4.下列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表述,正确的是(分数:1.50)A.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只有权利没有义务B.任何权利都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C.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可以相互替换D.在特定情况下,有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5.下列关于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表述,正确的是(分数:1.50)A.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构成法律关系的内容B.权利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
3、能力C.行为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并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D.公民具有行为能力必须首先具有权利能力,但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6.甲工作时不慎将手指切断,同事将其送往医院,医院拟为其做断指再植术,手术前发现断指丢失,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分数:1.50)A.甲与医院之间的医疗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人身B.按照法律关系客体的相关理论,该断指属于物的范畴C.甲的女友因甲的手指断矢而与其分手,这属于法律事实中的法律行为D.由于切断手指是甲的个人疏忽所致,其工作单位不承担任何责任7.李某因车祸致双腿残疾,交警的责任认定书认定肇事司机王某负全责。李某遂向法院起诉,除了要求王某赔偿
4、30 万元医疗费外,还主张对她因车祸而受侵害的“正常行走权”予以赔偿。关于本案,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分数:1.50)A.李某主张的“正常行走权”属于法定权利B.王某赔偿 30 万元是绝对义务的承担方式C.李某与王某之间侵权法律关系因王某的肇事行为而产生D.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是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8.关于法律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50)A.法律关系概念产生于 19 世纪,因此之前不存在法律关系B.法律关系的产生必须要通过人的意志C.法律关系是根据国家意志和个人意志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不带有客观性D.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属于可能性的领域9.按照法律关系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的性质,可
5、以将法律关系分为(分数:1.50)A.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和诉讼法律关系B.调整型法律关系和保护型法律关系C.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D.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10.下列各选项中,属于隶属型法律关系的是(分数:1.50)A.法官甲与其下属之间的私人借贷关系B.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C.私企老板与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D.审计局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审计监督关系11.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特殊权利能力的是(分数:1.50)A.结婚权B.继承权C.健康权D.肖像权12.关于法律上的权利与权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50)A.权利与权力本质上一致,但它们的各种表述方式适用
6、不同主体B.由于我国采用首长负责制,所以首长个人也可以享有权力C.权利的强制性是直接的,而权力的强制性是间接的D.权力是可以放弃的,而权利是不可放弃的13.肖像权属于法律关系客体中的(分数:1.50)A物B.精神产品C.人身利益D.行为14.甲参加某旅行社组织的新马泰五日游旅行团,在旅游过程中与旅行社导游发生争执打斗,将旅行社诉至法院,甲与旅行社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分数:1.50)A.新马泰五日游的旅游活动B.甲与导游之间的打斗行为C.甲与旅行社之间的纠纷D.甲在打斗中所受伤害15.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不是随意的,必须符合抽象和具体两方面条件,其中抽象的条件是指(分数:1.50)
7、A.法律事实的出现B.法律规范的存在C.法律关系客体存在D.法律关系主体适格16.王某长期家庭暴力殴打妻子李某,最后一次严重殴打导致李某重伤,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入狱服刑后不久李某与之协议离婚,导致婚姻关系消灭的法律事实是(分数:1.50)A.王某长期的家庭暴力行为B.王某导致李某重伤的故意伤害行为C.王某入狱服刑的事实D.李某与之协议离婚的行为17.房屋买卖关系的成立,除需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的法律事实外,还必须有房地产管理机关办理登记过户这一法律事实。这里的两个事实作为相关整体在法律关系理论上被称为(分数:1.50)A.法律行为B.法律事件C.事实构成D.成立要件18.下列措
8、施中,属于法律制裁的是(分数:1.50)A.国家公务员甲因违法失职受到降级处分B.驾驶员乙开车时不小心将一行人撞成轻微伤,乙主动赔偿了该行人 300 元钱C.公民丙犯盗窃罪,但因有立功表现,法院判决免除其法律责任D.党员丁因违反党纪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19.下列关于法律责任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分数:1.50)A.刑事责任是犯罪人向被害人所负的一种法律责任B.民事责任的功能是救济当事人的权利,不具有惩罚的功能C.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机关违反行政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D.在我国,承担违宪责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20.下列关于法律制裁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分数:1.50)A.罚金与罚款没有性质上的区别
9、B.行政处分不属于法律制裁C.民事制裁都是财产制裁D.法人可以成为刑事制裁的对象21.下列关于法律责任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分数:1.50)A.党员违反党纪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B.追究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只能是狭义上的法律C.有些情况下,行为人没有主观过错也要承担法律责任D.设定法律责任的主要目的在于对违法者进行法律制裁22.某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某利用其掌握的城市居民低保资格复核权,收受申请人好处费,被上级机关撤销主任一职。陈某受到的法律制裁属于(分数:1.50)A.行政处罚B.刑事制裁C.民事制裁D.行政处分23.下列有关法律责任的表述,正确的是(分数:1.50)A.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B
10、.从刑事法律角度上看,法律义务就是法律责任C.违法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不违法就不承担法律责任D.过错责任既要承担行为上的责任,也要承担思想上的责任24.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不包括(分数:1.50)A.违法行为B.违约行为C.诉讼行为D.法律规定25.关于四种法律责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50)A.刑事责任是行为人对国家所承担的责任B.民事责任主要是财产责任,比如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等C.行政责任是行政相对人不遵守行政管理要求所产生的责任D.宪法责任是因为立法或者行为违反了宪法所产生的责任26.关于法律责任主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50)A.责任主体必须掌握一定的职权B.达到法定年龄
11、的人都可以成为责任主体C.法人或者组织也可能成为法律责任主体D.法人一般由其法定代表人作为责任主体27.法律责任的五个构成要件中,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缺少的是(分数:1.50)A.违法行为B.损害结果C.因果关系D.主观过错28.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通常实行过错推定,一般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就视其为主观有过错的法律责任是(分数:1.50)A.刑事责任B.民事责任C.行政责任D.违宪责任29.在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中,强调法律责任与违法行为性质、损害轻重、主观恶性等应该相当的归责原则是(分数:1.50)A.因果联系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责任与处罚相称原则D.责任法定原则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
12、:15,分数:30.00)30.新婚夫妇张某与李某到某婚纱影楼拍摄婚纱照。由于影楼工作人员的疏忽,导致所拍的婚纱照片的底片报废,这对新婚夫妇遂将影楼诉至法院。下列有关法律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分数:2.00)A.新婚夫妇与影楼之间形成的是平权型法律关系B.新婚夫妇与影楼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只体现了双方的意志C.新婚夫妇与法院之间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为相对法律关系D.如果底片没有报废,新婚夫妇与影楼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照片31.下列关于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有(分数:2.00)A.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取得B.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因出生而取得C.外国人在中国只具有行
13、为能力,不具备权利能力D.我国境内的无国籍人也可能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32.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分数:2.00)A.宅基地B.外科手术C.文学作品D.人格尊严33.关于法律关系,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有(分数:2.00)A.法律关系的观念最早源于古希腊法律思想中的“法锁”观念B.法律关系不同于其所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它不属于社会关系范畴C.非法关系也是法律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D.法律关系属于思想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现象34.患者王某到某医院就医时,因治疗问题而跟医院发生纠纷,诉至法院。有关本案中的法律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王某与医院之间是隶属型法律关系B.原
14、告王某与法院之间是隶属型法律关系C.王某与医院之间存在诉讼法律关系D.被告医院与法院之间是平权型法律关系35.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绝对法律关系的有(分数:2.00)A.作家韩寒对其著述享有的著作权B.科研机构对其科研成果享有的专利权C.国家对其领土享有的所有权D.债权人所享有的担保物权36.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法律主体参与法律关系的是(分数:2.00)A.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但处于假释期间的我国公民王某B.全国人大常委会C.旅居我国多年的无国籍人汉斯D.年仅 9 岁,但是有固定收入来源的童星小豆子37.下列各选项,可以成为法律关系客体的物的是(分数:2.00)A.吗啡B.大气层C.
15、月球上的稀有矿藏D.丢弃在垃圾箱里的废稿纸38.下列各选项中,属于法律事件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是(分数:2.00)A.李某在长江翻船事故中死亡导致继承关系的产生B.12 岁的小学生小林购买价值高达一万五的电脑形成买卖关系C.张某因股市暴跌心理压力过大而自杀导致与其妻子婚姻关系的消灭D.王某因醉酒而在饭店打砸物品导致赔偿关系的产生39.关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都发生变化B.举证行为将导致诉讼法律关系变更C.能引起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事实只能是事件D.一个法律行为可能引起多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16、40.关于法律关系客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法律关系客体与权利客体是没有区别的B.法律关系客体就是其内在的权利、义务共同的客体C.法律关系客体是历史的概念是说它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扩大和增加D.法律关系客体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物41.因果联系原则是法律责任归责的一个重要原则,它的含义是(分数:2.00)A.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确认主体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B.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确认行为主体的意志、思想等主观因素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C.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应当确认行为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D.在认定行为人违法责任之前
17、,应当区分这种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42.下列属于我国法律规定的免责条件或情况的有(分数:2.00)A.时效免责B.不诉免责C.正当防卫免责D.自首立功免责43.下列关于行政责任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有(分数:2.00)A.行政责任主要是无过错责任B.财产责任也是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方式C.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D.行政责任产生的原因是行政违法行为或法律法规的规定44.下列情形中,体现责任自负原则的是(分数:2.00)A.冯某因盗窃被判有期徒刑三年B.陈某饲养的狗咬伤邻家小孩,陈某为此赔偿 500 元C.褚某因下级官员的渎职行为承担领导责任被撤职D.卫某因冒名顶替
18、罪被司法机关以包庇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简答题(总题数:1,分数:13.00)45.简述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分数:13.00)_四、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13.00)46.材料:王某的父亲死后,其母李某将郝家住宅独自占用。王某对此深为不满,拒绝向李某提供生活费。李某将郝某告上法庭。法官审理后判决王某每月向李某提供生活费 300 元。 提问:请指出上述材料中的法律关系并分析引起各种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 (分数:13.00)_综合课法理学-24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9,分数:44.00)1.关于法律权利的表述,正确
19、的是(分数:2.00)A.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一词最早来源于教会法B.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与非法律意义上的权利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代表着某种利益C.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相互关联,权利的实现离不开义务的履行 D.法律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但是必须超越社会的文化结构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二节中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作为识记性知识点,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一词最早起源于罗马法而非教会法,A 选项错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与非法律意义上的权利相比,区别在于前者是法律规定的,带有国家意志性,而从一般意义上看,各种“权利”中都带有“利”,即某种利益,B 选项错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义务是相互联系的,
20、具体讲则是两者相辅相成,权利的行使一定对应一定的义务履行,义务履行也必然对应一定的权利,相互离不开,C 选项正确;法律权利作为上层建筑,一定是基于一定的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的,即法律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但同时它也应该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结构相适应的,至少,即便在一定情况下可能超越文化结构,但终归不可能“必须超越”文化结构而从逻辑上看,法律权利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内容,它无所谓超越文化结构的问题,D 选项错误。2.甲的父亲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甲依法继承了其父的遗产。引起遗产继承这一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是(分数:1.50)A.车祸B.甲的父亲死亡 C.甲与其父之间存在合法的父子关系D.甲未声明
21、放弃继承权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三节中的法律事实的概念。法律事实概念的关键点在于,引起法律关系发生的法律事实必然是相关法律规则中的假定条件所规定的各种情况,而引起遗产继承发生的条件是被继承人的死亡,而不论死亡方式是否是车祸,合法的父子关系的存在以及被继承人没有放弃继承权,都只是继承关系存在或者说可能发生的条件,而非发生的条件,它们的存在都不能让继承关系发生,故而只有 B 为正确选项。3.甲购买了北京到广州的火车票,并乘坐票面指定的车次顺利到达广州,由此形成的客运活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分数:1.50)A.甲的人身B.甲为购买火车票支付的价款C.甲购买的火车票D.铁路部门运送甲的行
22、为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二节中的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所具体落实和处理的行为或者事物、利益等。在客运活动法律关系中,落实权利行使内容就是甲根据车票指定车次坐车南下广州,义务履行的内容就是铁路部门完成运送甲的行为,这两个行为是同一的,即法律关系的客体,D 选项正确。简言之,客体和指向对象即是落实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时候所处理的行为或者事物。4.下列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表述,正确的是(分数:1.50)A.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只有权利没有义务B.任何权利都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C.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可以相互替换D.在特
23、定情况下,有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二节中的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权利义务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故任何主体一定是既有权利又有义务的,行政法律关系也不例外,A 选项错误;权利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例如买卖关系实际上就是所有权的转让,即所有权在这里是买卖关系的客体,B 选项错误;某一确定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不能相互替换,否则将导致明显的不公平结果,C 选项错误;特定情况下,有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如义务教育关系中,一方面接受义务教育是一种权利,另一方面接受义务教育也是一种义务。5.下列关于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表述,正确的是(分数:
24、1.50)A.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构成法律关系的内容B.权利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C.行为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并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D.公民具有行为能力必须首先具有权利能力,但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二节中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A 选项错误;权利能力是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资格即能够参与法律关系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行为能力则是能够参与法律关系的具体行为实施力,即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能力,B、C 选项刚好理解反了;权利能力作为法律设定
25、的行事资格,只要没有被依法剥夺,则依法产生和存在,而行为能力则带有发展性和程度性,并不必然同时存在,以自然人为例,严格地说,能行使行为能力的人,一定是一定年纪以上的人,当然具有权利能力,而 10 岁以下儿童具有权利能力,但并不具有行为能力。6.甲工作时不慎将手指切断,同事将其送往医院,医院拟为其做断指再植术,手术前发现断指丢失,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分数:1.50)A.甲与医院之间的医疗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人身B.按照法律关系客体的相关理论,该断指属于物的范畴 C.甲的女友因甲的手指断矢而与其分手,这属于法律事实中的法律行为D.由于切断手指是甲的个人疏忽所致,其工作单位不承担任何责任解析:解
26、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三节中的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精神产品(非物质财富)、人身利益。“人身”并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在医疗合同法律关系中,客体并非人身,而是作为“人身利益”的生命健康,故 A 选项错误。人身(体)部分(如血液、器官、皮肤)利益是属于人身,还是属于法律上的“物”,关键是看是否与身体分离。与身体分离可以是“物”,尚未脱离人身或者已经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则具有人身属性。本题中,甲的手指已经与身体分离,故而已成为“物”,类似的还有器官移植时候的器官,但是,器官一旦附着于某人人身成为一体,则不再是法律关系客体,B 项
27、表述正确,A 错误。恋爱关系并非法律关系,因此甲的女友与其分手不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故不属于法律事实,C 选项错误。甲工作时受伤,属于工伤,依据劳动法相关规定,单位一定得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D 选项表述错误。7.李某因车祸致双腿残疾,交警的责任认定书认定肇事司机王某负全责。李某遂向法院起诉,除了要求王某赔偿 30 万元医疗费外,还主张对她因车祸而受侵害的“正常行走权”予以赔偿。关于本案,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分数:1.50)A.李某主张的“正常行走权”属于法定权利B.王某赔偿 30 万元是绝对义务的承担方式C.李某与王某之间侵权法律关系因王某的肇事行为而产生 D.交警出具的责任认定书
28、是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力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二节中的法律关系的分类以及第三节中的法律事实。法律规范所确定的法定权利一般是比较抽象的,不会出现“正常行走权”这样的权利种类,而是以统一抽象的人身权未作规定,A 选项错误;王某赔偿 30 万元的行为是针对受害者李某这一特定权利主体作出的义务,属于相对法律关系中的相对义务,绝对义务是针对不特定的大多数权利主体的,B 选项错误;侵权法律关系的产生是由侵权行为引发的,本案中就是司机王某的肇事行为,C 选项正确;交警作出的责任认定书是针对该交通肇事行为中的特定当事人作出的,只适用于本案当事人,不具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普遍适用性,因而属于
29、非规范性法律文件,D 选项错误。8.关于法律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50)A.法律关系概念产生于 19 世纪,因此之前不存在法律关系B.法律关系的产生必须要通过人的意志 C.法律关系是根据国家意志和个人意志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不带有客观性D.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属于可能性的领域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一节中的法律关系的定义和特征。法律关系的概念出现是在 19 世纪,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关系在之前的社会中是不存在的,比如古代税吏征税就是行政法律关系,只是不以“法律关系”来称呼而已,A 选项错误;法律关系的产生以法律规范为前提,法律规范中必然包含国家意志,国家意志在根本上也是
30、作为统治阶级的人的群体意志,因此 B 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考试分析上强调的是作为法律关系参加者的人的意志是否必要,那当然就是不一定必须,因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件也可以导致法律关系的产生;法律关系虽然本质上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现象,但是任何思想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都是构建在经济基础之上且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并对客观的社会关系发生影响,所以必然带有客观性,C 选项错误;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已经处于行使和履行的阶段了,因而不是“可能性”,而是现实和具体的了,D 选项错误。9.按照法律关系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的性质,可以将法律关系分为(分数:1.50)A.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和诉讼法律
31、关系 B.调整型法律关系和保护型法律关系C.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D.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一节中的法律关系的分类标准。所谓社会内容的性质,主要是由相关的法律规范的性质来区分的:宪法性法律确认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基本法律关系,宪法以外的法律确认和调整的社会内容是普通法律关系,诉讼法确认和形成的社会内容是诉讼法性质的,因而这种划分的结果是 A 选项;调整型法律关系和保护型法律关系是以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作用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来划分的,尤其是调整型是对合法行为的调整,保护型则是针对违法行为的受害者进行保护;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关
32、系双方地位平等与否来划定的;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则是根据主体是否特定化来划分的。10.下列各选项中,属于隶属型法律关系的是(分数:1.50)A.法官甲与其下属之间的私人借贷关系B.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C.私企老板与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D.审计局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审计监督关系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一节中的隶属型法律关系。隶属型法律关系是一方当事人可依据职权而直接要求他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关系。简单说来,隶属型法律关系双方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当然这是一种依法而存在的不平等,或者说其中一方是受另一方依法管控的。由此,法官甲与其下属之间虽然存在上下级关系,但是在私人借
33、贷这一民事关系中双方地位是平等的,A 选项错误;师生关系根本不属于法律关系,因为没有专门的法律来创立或者调整这种关系,因此也就不可能属于隶属型法律关系,B 选项错误;私企老板与其下属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也是典型的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不属于隶属型法律关系,C 选项错误;审计局对当地企业进行审计监督是典型的行政监督关系,而行政关系是典型的隶属型法律关系,D 选项正确。11.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特殊权利能力的是(分数:1.50)A.结婚权 B.继承权C.健康权D.肖像权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二节中的权利能力。权利能力分为一般权利能力和特殊权利能力两种。一般权利能力为
34、所有公民所普遍享有,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如人身权利能力等。特殊权利能力须以一定的法律事实出现为条件才能享有,如参加选举的权利能力须以达到法定年龄为条件。B、C、D 都属于人身权利,而 A 选项结婚权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必须达到法定婚龄才享有,属于特殊权利能力。12.关于法律上的权利与权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50)A.权利与权力本质上一致,但它们的各种表述方式适用不同主体 B.由于我国采用首长负责制,所以首长个人也可以享有权力C.权利的强制性是直接的,而权力的强制性是间接的D.权力是可以放弃的,而权利是不可放弃的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二节中的法律上权利与权力的区别。广义上
35、的法律权利包含了权力,从字面上讲,职权、权限、权力等词与权利一样,也可以理解为法律关系主体具有自己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或资格。根据我国宪法,对中央国家机关使用职权一词,对地方国家机关使用权限一词,对公民则使用权利一词,A 选项正确;权利主体一般是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权力主体则只能是被授予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特定的工作人员,B 选项错误,这个跟首长负责制没有太大关系;权力的强制性是直接的,因为它直接表现为一种掌控力、影响力,而权利本身并无这些直接的强制力,而要依靠权力来获得强制力,C 选项错误;权力,尤其是职权,是不能放弃的,而权利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放弃
36、的,但也并不是可以随意放弃的,D 选项错误。13.肖像权属于法律关系客体中的(分数:1.50)A物B.精神产品 C.人身利益D.行为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二节中的法律关系的客体。肖像权是指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就是人所享有的对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一种人格权。权利显然是非物质的,也不是行为和人身的一部分,因而只能归入精神产品。换一个角度看,权利的本质是一种法律上的能力和资格,因此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各种权利实际上都只能是上层建筑的东西即精神产品,故而 B 为正确选项。14.甲参加某旅行社组织的新马泰五日游旅行团,在旅游过程中与旅行社导游发
37、生争执打斗,将旅行社诉至法院,甲与旅行社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分数:1.50)A.新马泰五日游的旅游活动B.甲与导游之间的打斗行为C.甲与旅行社之间的纠纷 D.甲在打斗中所受伤害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二节中的法律关系客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诉讼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它既包括需要查明的案件事实,又包括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由此,旅游活动不是诉讼要解决的问题,A 选项错误;打斗行为以及甲所受的伤害也只是诉讼要查明的内容之一,而只有诉讼所要解决的原被告之间的纠纷,才是诉讼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即 C 选项双方之间的纠纷才是诉讼法律关系
38、的客体。15.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不是随意的,必须符合抽象和具体两方面条件,其中抽象的条件是指(分数:1.50)A.法律事实的出现B.法律规范的存在 C.法律关系客体存在D.法律关系主体适格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三节中的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抽象条件。本题可以通过简单识记选出 B 选项为正确答案,但是从理解的角度来看,这里的两个条件与 C、D 选项之间存在的关系也需要理解:即“法律关系客体的存在”和“法律关系主体适格”就是法律事实的一部分,因为它们都是法律规范假定部分规定的资格或者现实情况。例如,继承法律关系的产生,客体就是遗产的存在,主体适格是指继承人和被继承人之间
39、的亲属关系以及继承人未被剥夺继承权,这些都是相关法律规范的假定部分的内容。16.王某长期家庭暴力殴打妻子李某,最后一次严重殴打导致李某重伤,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入狱服刑后不久李某与之协议离婚,导致婚姻关系消灭的法律事实是(分数:1.50)A.王某长期的家庭暴力行为B.王某导致李某重伤的故意伤害行为C.王某入狱服刑的事实D.李某与之协议离婚的行为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三节中的法律事实。导致法律关系消灭的法律事实与一般性事实不同,前者是法律规定的规范性事实,而后者则没有被法律规定。具体就婚姻关系的消灭而言,我国法律规定的只有两种情况,一是配偶一方死亡,二是离婚。在
40、上述选项中,长期的家暴行为、导致重伤的故意伤害行为以及入狱服刑的事实,在法律上而言都不必然导致婚姻关系的消灭,因为它们都不是婚姻关系消灭的法定事由,而是一般性事实,只有离婚行为才是从法律上消灭婚姻关系的原因。17.房屋买卖关系的成立,除需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的法律事实外,还必须有房地产管理机关办理登记过户这一法律事实。这里的两个事实作为相关整体在法律关系理论上被称为(分数:1.50)A.法律行为B.法律事件C.事实构成 D.成立要件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章第三节中的事实构成的概念。有时候一个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需要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在法学上,人们常常把两个或两个以
41、上的法律事实构成的一个相关整体称为“事实构成”。虽然两者都是法律行为,但是强调作为相关整体的时候,就只能是事实构成了。18.下列措施中,属于法律制裁的是(分数:1.50)A.国家公务员甲因违法失职受到降级处分 B.驾驶员乙开车时不小心将一行人撞成轻微伤,乙主动赔偿了该行人 300 元钱C.公民丙犯盗窃罪,但因有立功表现,法院判决免除其法律责任D.党员丁因违反党纪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一章第二节中的法律制裁的概念和种类。法律制裁是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或违约者)依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由此,B 选项错误,因为驾驶员乙是主动赔偿而非特定国家机
42、关实施的强制行为;C 选项中公民丙因为立功免责,是法律责任的免除,即不再实施法律制裁的情形,故不属于法律制裁;党员丁违反党纪所受的党内处分,并不是特定国家机关实施的,D 选项不是法律制裁;公务员甲因违法失职受降级处分属于法律制裁中的行政制裁,具体而言是行政处分,即国家机关对隶属于其的内部人员实施的处分,A 选项正确与行政处分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是行政处罚,即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规的非隶属的公民或社会组织的惩罚措施。19.下列关于法律责任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分数:1.50)A.刑事责任是犯罪人向被害人所负的一种法律责任B.民事责任的功能是救济当事人的权利,不具有惩罚的功能C.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机关违
43、反行政法规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D.在我国,承担违宪责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机关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一章第一节中的四种法律责任的概念。刑事责任是责任人损害的不仅仅是受害人本人的利益,更大意义上是损害了社会和国家作为整体的利益,即违反刑法所应承担的一种公法意义上的责任,其承担责任的对象也不是个人而是国家,A 选项错误;民事责任的功能如果仅仅是救济当事人权利而不具有惩罚功能和效果的话,就会使得违反民事法律成为一种没有损失的行为,进而违反也就可能成为常态,民事法律可能因此而失去被普遍遵守的实际效力,故民事责任也必须带有惩罚功能,B 选项错误;行政责任可能是因行政机关违法行政产生,也可能是行政
44、相对人不遵守行政法规行事而导致,C 选项错误;在我国,违宪责任主要是指由于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与宪法相抵触而产生的责任,也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从事了违反宪法的活动而产生的责任,由于立法行为只能是国家立法机关的活动,且宪法主要是基本的制度性规定,能与宪法相抵触的其他行为往往也是国家机关才能作出的,故而 D 选项正确。20.下列关于法律制裁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分数:1.50)A.罚金与罚款没有性质上的区别B.行政处分不属于法律制裁C.民事制裁都是财产制裁D.法人可以成为刑事制裁的对象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一章第二节中的法律制裁的具体知识或规定。罚金是一种刑事责任承担方式,
45、即刑罚类型之一,而罚款是行政处罚的方式,性质是不一样的,A 选项错误;行政处分是指行政机关对其内部存在隶属关系的工作人员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进行的一种行政制裁方式,当然属于行政法层面的法律制裁种类之一,B 选项错误;民事制裁除了赔偿损失、返还财产、恢复原状等财产制裁方式外,还有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等非财产方式的制裁方式,C 选项错误;在刑法层面上,单位犯罪是重要内容之一,而单位犯罪的犯罪主体很多情况下就是法人本身,而非某个个人,这些情况下责任承担者和制裁对象也就是作为犯罪主体的法人,由此,法人可以成为刑事制裁的对象,D 选项正确。21.下列关于法律责任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分数:1.50)A.党员
46、违反党纪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B.追究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只能是狭义上的法律C.有些情况下,行为人没有主观过错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D.设定法律责任的主要目的在于对违法者进行法律制裁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一章第一节中的法律制裁的概念。法律制裁的最终依据或者原因一定是因为违反法律,而不是包括党纪在内的其他社会规则,这也是法律责任和其他社会责任的区别,A 选项错误;在我国,狭义上的法律是指最高权力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所制定的法律,而不包括行政机关或者其他依法享有一定程度上立法权的机关所制定的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由此,如果将法律责任的依据限制在狭义法律之内,则将行政责任等排除在外了,B
47、选项错误;主观过错是指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在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但是显然存在无过错责任的情形,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行为人即便没有主观过错,也要承担法律责任,C 选项正确;设定法律责任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和权力得以生效,让法律所保护的权益得到维护和补偿等,而制裁的目的也是为了让责任人和其他人能够引以为戒,保障以后的相关权益不被侵害,换言之制裁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一种手段,D 选项错误。22.某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某利用其掌握的城市居民低保资格复核权,收受申请人好处费,被上级机关撤销主任一职。陈某受到的法律制裁属于(分数:1.50)A.行政处罚B.刑事制裁C.民事制裁D.行政处分 解析
48、: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一章第二节中的法律制裁的分类。街道办事处主任因为违法而被上级机关撤销职务,这是典型的行政机关内部对其具有隶属关系的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看起来比较容易混淆的是行政处罚,它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规的行政相对人作出的,D 选项正确。23.下列有关法律责任的表述,正确的是(分数:1.50)A.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 B.从刑事法律角度上看,法律义务就是法律责任C.违法就要承担法律责任,不违法就不承担法律责任D.过错责任既要承担行为上的责任,也要承担思想上的责任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十一章第一节中的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其分类。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救济责任,其主要功能
49、在于救济当事人的权利,赔偿或补偿当事人的损失,要达到此目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财产方式来救济,当然也有其他的补偿形式,但最主要的是财产方式,A 选项正确;法律义务是法律责任的前提,即法律责任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责任人没有履行相关法律义务,因此两者之间不能等同,即便刑法也是如此,B 选项错误;如果出现法定的免责事由,则违法不一定要承担法律责任,此外,法律还规定了一些不违法也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C 选项错误;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相对,是从责任人主观过错存在与否的角度对法律责任进行的一种分类,无论过错与否都是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则是违法行为的存在,故法律责任都是行为上的责任,而没有所谓思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