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2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关于宋朝官员选任制度和课考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分数:1.00)A.科考中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真正入仕还需要通过吏部的“释褐试”B.切近国家实际治理的策论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C.宋朝官制区分官、职、遣,官代表品级和俸禄,职是文官的虚衔,差遣才是正式职责D.考察地方州县官员的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2.清朝入关后编制的第一部大清会典是(分数:1.00)A.顺治会典B.雍正会典C.康熙会典D.乾隆会典3.再嫁妇女不得带走从娘家获得的财产。法律首次明文作此规定的朝代是(
2、分数:1.00)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4.元朝法律规定强奸幼女罪中,“幼女”的年龄是(分数:1.00)A.八岁以下B.十岁以下C.十二岁以下D.十四岁以下5.清朝绝大多数文字狱的罪名确定都是照律典正文中的(分数:1.00)A.谋反B.谋叛C.谋大逆D.大不敬6.明洪武三十一年,某省布政使上书皇帝,嘉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依照大明律的规定,该上书行为构成的罪名是(分数:1.00)A.内乱B.左官C.奸党D.谋大逆7.明朝初年,朱元璋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件加以整理汇编,并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史称(分数:1.00)A.明大诰B.大明律C.大明会典D.问刑条例8
3、.下列由判例和法规汇编而成,并标志着元朝建国以来法典编纂基本完成的法典是(分数:1.00)A.大扎撒B.大元通制C.至元新格D.元典章9.关于元朝刑事立法,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是(分数:1.00)A.元朝基于民族分治和歧视政策,在刑罚的适用上实行蒙汉异法、同罪异罚的原则B.作为外来民族统治者,元朝在量刑原则上总的趋势是处罚加重,重法治国C.元朝罪名体系最显著的变化,是强奸幼女罪的确立D.元朝刑罚明显地带有蒙古民族的旧俗,公开允许私刑的合法存在10.元朝的最高宗教审判机关称之为(分数:1.00)A.大宗正府B.宗人府C.宣政院D.大理寺11.最先对明刑弼教立法思想进行新的阐释,有意提高了礼、刑关系
4、中“刑”的地位的是(分数:1.00)A.周公B.董仲舒C.朱熹D.朱元璋12.在明朝地方行政机构中,“三司”同为一省长官,其中掌管司法和监察的是(分数:1.00)A.通政使司B.布政使司C.指挥使司D.按察使司13.关于明代申明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00)A.申明亭设于各州县乡间,由本里百姓推举正直乡里耆老、里长主持B.亭内树立板榜,定期张贴榜文,公布本地有过错人的姓名和过错行为,以示惩戒C.调处和审判有关婚姻、田土、斗殴等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D.若经申明亭调解仍不愿和息,始可向官府起诉,否则谓之越诉14.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明朝法定监察机构的是(分数:1.00)A.风宪衙门B.
5、六科C.巡抚D.锦衣卫15.为规范各部院政务活动、保障其正常运转,清朝针对中央各部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行政规则是(分数:1.00)A.编例B.则例C.条法事类D.决事比16.清朝明确规定了典当回赎权的年限,即若约定年限超过这一年限即认定为买卖契约,必须缴纳契税,这一年限是(分数:1.00)A.十年B.十五年C.十八年D.二十年17.清代独创的继承规定是(分数:1.00)A.嫡长子继承制B.昭穆相当的子侄继承绝户C.独子兼祧D.财产继承诸子均分制18.下列关于元代阑遗物的规定,阑遗的牲口和奴婢如果公告多少天仍无人领取,即应由官府收管?(分数:1.00)A.10天B.15天C.20天D.
6、30天19.关于元代诉讼审判制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00)A.诉讼在元代法典中开始独立成篇B.元代开始出现诉讼代理制度C.元代的诉讼代理制度主要适用于老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自诉能力有限者D.元代“约会制度”主要适用于不同户籍、不同民族及僧侣之间的刑名诉讼20.明代司法机关中,负责处理本省驻军军人之间诉讼的是(分数:1.00)A.提刑按察使司B.承宣布政使司C.都指挥使司下设断事司D.知府、知县统一司法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44.00)21.下列各选项,属于或符合唐朝立法思想和技术特点的有(分数:2.00)A.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B.明法慎刑、以宽治天下和民本
7、思想C.礼法融合、相互为用D.立法务求宽简,取便于时22.根据唐律中贵族官员犯罪减免刑罚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具体有议、请、减、赎、当五项具体特权制度B.上诉五项特权制度由高到低针对不同等级的特权者C.官员自首减免刑罚也是一种特权减免D.若犯“十恶”重罪,上述特权皆不适用23.下列各选项中,能够反映唐律详细区分法律责任轻重的规定或制度的有(分数:2.00)A.区分自首和自新B.老幼废疾减刑C.区分“六杀”D.保辜制度24.关于唐律中的经济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有(分数:2.00)A.唐朝有土地国家所有和私人所有两种所有制形式,其中私有土地包括永业田和口分田B.唐代赋役实行
8、租庸调制,其中调是指按人丁摊派来调动人员服徭役C.宰相杨炎主张推行的两税法,是指按每户的土地面积征收地税,按财产多寡确定的户等征收户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D.对外国商船贩至中国的龙香、沉香、丁香、白豆蔻四种货物,政府抽取十分之一的实物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项外贸征税法令25.关于唐代主要的司法制度,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重大疑难案件由皇帝特诏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长官会同审理,称“三司推事”B.凡主审官员与当事人系五服内的亲属或姻亲,或师生关系,或曾为本部长官以及此前有仇嫌者,皆应换推,此即“换推制”C.死囚执行前一日复奏两次,执行当日仍可复奏一次,提请皇帝审慎考虑是否立即执行,即
9、死刑三复奏程序D.要求有关的大理寺卿、少卿、丞、府、史等官员共同审案判决,共同承担错判的责任,以利于互相监督,避免错判,称为同职连署制度26.宋朝不动产买卖契约的成立要件有(分数:2.00)A.“先问亲邻”B.“输钱印契”C.“过割赋税”D.“原主离业”27.下列关于财产继承的规定,属于宋代的有(分数:2.00)A.沿袭唐律中的家产的兄弟均分制B.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同样的继承权C.继子与绝户之女同享继承权D.在室女可分得相当于未婚兄弟聘财的一半之财28.下列我国古代法律制度或规定中,体现了重农思想的有(分数:2.00)A.务限法B.初税亩C.秋冬行刑D.公廨田29.以都察院为全国最高监察机
10、构的朝代有(分数:2.00)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30.下列各选项中,以六部官制作为分篇体例的国家律典有(分数:2.00)A.宋刑统B.大明律C.大清律例D.大清现行刑律31.清朝制定的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专门法律包括(分数:2.00)A.西宁番子治罪条例B.蒙古律C.钦定八旗则例D.回律32.下列各选项,属于元朝立法指导思想的是(分数:2.00)A.祖述变通,附会汉法B.明刑弼教,重点治吏C.因俗而治,蒙汉异制D.轻徭薄赋,约法省刑33.作为异族政权,元朝在婚姻制度上有一些特点,下列各选项中属于这些特点的有(分数:2.00)A.诸色人同类自相婚姻者,各从本俗法B.实行一夫多妻,“
11、父兄弟婚”的制度C.建立婚姻必须订立婚书,婚书载明聘礼数额或者招赘则写明养老或出舍的年限D.媒妁规范化,只有经过相关人员推荐的“信实妇人”才能充任媒妁34.明代基本立法中,内容直接载有或涉及案例的有(分数:2.00)A.大明律B.大诰C.问刑条例D.大明会典35.流刑在中国古代有多个变种,即与一般流刑有所区别的特别流刑,下列选项中属于这类刑罚的有(分数:2.00)A.刺配B.充军C.发遣D.戍边36.关于明朝会审制度,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有(分数:2.00)A.三司会审的“三司”是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B.朝审是一种定期由皇帝委派宦官会同三法司官员审录囚徒的制度,是一种全面的狱案清理工作C.热审是
12、指在每年暑天小满后十余天,由宦官、锦衣卫会同三法司会审囚犯,是一种决遣和清理在押未决犯及对现监囚犯减等发落的制度D.会审制度是慎刑思想的反映,有利于皇帝控制和监督司法活动,纠正冤假错案37.清代旗人犯罪享有特权和优待,其中对于一般旗人刑事案件的审理权属于(分数:2.00)A.宗人府B.步军统领衙门C.内务府慎刑司D.内务府监所38.为贯彻“重农抑商”政策,清朝政府广设钞关,重征商税,以严刑峻法推行禁榷制度,依此制度由官府垄断经营的民生物资有(分数:2.00)A盐B茶C酒D矾39.关于秋审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秋审是清朝最重要的死刑复审制度,因在每年秋天举行而得名B.秋审审
13、理的对象是各省上报的死刑案件C.会同秋审的有九卿、詹事、科道以及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等重要官员D.如秋审认为罪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则立即执行死刑40.明太祖朱元璋在总结元亡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确立了“刑乱国用重典”的立法指导思想。其主要表现在那两个方面?(分数:2.00)A.重典治民B.重典治军C.重典治吏D.重典治贪41.有关明代财产所有权的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有(分数:2.00)A.对无主地,强调先占原则,以鼓励垦荒耕种,发展农业B.土地原所有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要回土地C.对遗失物,如果在三十天的公告期内无人认领,则归拾得者,有人认领则归原主D.对埋藏物完全归发现人所有,但古器、钟鼎、符印
14、或异常之物应上缴国家42.下列关于明代经济立法的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一条鞭法”改历代征收实物税为征收货币税B.“一条鞭法”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C.海禁政策完全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导致近现代中国的落后D.朝贡贸易发展起来后,市舶提举司成为此类贸易的主管机关三、分析题(总题数:5,分数:36.00)材料一:“奏画已讫,应行刑者,皆三复奏讫,然始下决不待复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限未满而行刑者,徒一年。” 永徽律疏材料二:贞观五年(632 年),相州人(今属河南安阳)李好德言涉妖妄,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将其关进监狱。此案交给大理丞(大法官)张蕴古审理。张审后上奏说:“好德
15、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准备采纳。蕴古在狱中与好德博戏(两人相对而坐玩游戏),泄露了圣旨。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事后,太宗后悔道:“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李世民还责怪丞相房玄龄等人没有及时谏诤。为了避免再错杀人,太宗颁诏:“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复奏。” 问题:(分数:6.00)(1).简述上述材料中的唐律制度?(分数:3.00)_(2).该制度反映了唐代法律思想的哪些特点?(分数:3.00)_南宋庆元年间,某地发生一桩“杀妻案”。死者丈夫甲被当地州府逮捕,受尽拷掠,只得招认“杀妻事实”。但在该案提交本路(路为宋代设
16、置的地位高于州县的地方行政区域)提刑司审核时,甲推翻原口供。断然否认杀妻指控。 问题:(分数:6.00)(1).对甲翻供行为,应该按照什么制度处理?(分数:3.00)_(2).除了上述制度外,宋代还有哪一司法制度也是为了保障审判质量的?请简述。(分数:3.00)_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盗贼及有关币帑钱粮等事,明律则又较唐律为重。 (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编祭祀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分数:6.00)(1).如何理解薛允升的上述观点?(分数:3.00)_(2).为什么明律较唐律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分数:3.00)_运用中国法制史相关知识,
17、分析下述材料。 “天下重罪逮京师者,收系(锦衣卫)狱中使断治。” “令宦官访辑谋逆大奸,与锦衣卫均权势。”“(西厂)以太监汪直领之所领绮骑倍东厂,势远出卫上。” “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接行之,至未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 问题:(分数:9.00)(1).这三段话描述了明代的什么现象?(分数:3.00)_(2).介绍相关机构的基本情况。(分数:3.00)_(3).这些机构以及现象反映了明代政治法律制度的什么特点?(分数:3.00)_结合法制史知识分析下述材料,回答后附问题。 材料一:若农民佃户雇请工作之人,并店铺小郎之类,平日共坐共食,彼此平等相称,不为使
18、唤服役,素无主仆名分者,亦无论其有无文契、年限,俱依凡人利断。 乾隆五十三年(1767 年)定例 材料二: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末也。 清世宗实录卷五十七 材料三:凡客商匿不纳课程者,笞五十,货物一半入关入门不吊印者,同匿税法。 大清律例户例课程 问题:(分数:9.00)(1).三段材料分别是关于什么问题的?(分数:4.50)_(2).它们共同反映了清代的什么现象和政策?如何评价?(分数:4.50)_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2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关于宋朝官员选任制度和课考制度,下列说法
19、正确的是(分数:1.00)A.科考中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真正入仕还需要通过吏部的“释褐试”B.切近国家实际治理的策论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C.宋朝官制区分官、职、遣,官代表品级和俸禄,职是文官的虚衔,差遣才是正式职责 D.考察地方州县官员的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三节中的宋代官制。释褐试是唐代选用官员的制度,宋代选官并无这一步骤;此时考试内容仍然侧重诗赋和经义,策论只是受到重视;官、职、遣的区分是宋朝官制的一大特点,造成了宋朝文化的繁荣和冗官之弊两种结果;宋代考察地方官员的标准是“四善三最”,“四善二十七最”是唐代的标准。2.清朝入关后编制的第一部大清会典是
20、(分数:1.00)A.顺治会典B.雍正会典C.康熙会典 D.乾隆会典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三节中的大清会典。为了规范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加强行政管理,提高统治效能,清政府仿效明朝,先后编制了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光绪会典,合称“五朝会典”,统称大清会典。这里关键是要理解大清会典的内容是清朝各级国家机关的职掌、事例、活动规则与有关的制度,一般为国家基本制度,少有变动;具体的变更,则在增修则例中完成。第一部大清会典并不是在入关后第一个皇帝顺治时期编制的,而是在康熙时期,这可能是由于入关初期相关制度还不完善,所以不能编订针对性的会典。3.再嫁妇女不得带走从娘家获得的财产。法
21、律首次明文作此规定的朝代是(分数:1.00)A.宋朝B.元朝 C.明朝D.清朝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一节中的元朝婚姻继承制度。元朝以前,法律允许改嫁寡妇带走原有妆奁,不准寡妇带走的限于亡夫的遗产(或应得份额)。但元朝规定,离婚妇女或寡妇如果再婚,丧失原先从父母处得来的妆奁物及其他继承得来的财产,夫家财产更是不得带走。明清受元朝影响,皆有“(寡妇)改嫁者,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的规定。对于此类一改前例的制度变化,需要注意更改的时期,以及之后沿用情况。4.元朝法律规定强奸幼女罪中,“幼女”的年龄是(分数:1.00)A.八岁以下B.十岁以下 C.十二岁以下D.十四岁以
22、下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一节中的元代刑事立法。元朝罪名体系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强奸幼女罪的确立。唐律宋刑统的奸类罪中,未特别列出强奸幼女罪。元朝法律则规定:“诸强奸幼女者,处死;虽和同强,女不坐。”处罚比一般强奸罪(杖 107下)要重得多。元朝将“幼女”的年龄界定为 10岁以下。同样,作为显著变化的规定,以及当代也有相关规定的古代制度,要注意掌握,以便能够在古今比较中得出相关认识和理解。从命题技术特点上来看就是涉及不那么繁琐、复杂的数字规定的知识点,通常也容易出题。5.清朝绝大多数文字狱的罪名确定都是照律典正文中的(分数:1.00)A.谋反B.谋叛C.谋大逆 D.大不敬解析:解析
23、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三节清代文字狱以及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十恶”具体内容。为了扑灭汉族士大夫的反清意识和压制明末以来萌发的反专制主义思潮,清朝大力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兴文字狱,以语言文字定罪。清朝虽然未曾制定一条文字语言犯罪的条例,绝大多数文字狱都比照“谋大逆”判罪,一案构成,往往全家遭诛甚至灭族。而为什么要定谋大逆罪,而不是其他罪名呢?主要在于文字狱本身并不涉及图谋叛乱或者投奔外国,所以不是谋反或者谋叛;也不涉及皇帝御用器物的偷盗或者指摘,而御用品是大不敬罪的犯罪对象,所以不是大不敬罪;而谋大逆所涉及的毁坏宗庙、陵寝及宫阙,其实不一定是物质上的毁损,更多的是精神
24、上、语言上的攻击而导致的对皇家威严的侵犯,而文字狱正有这样的特点,故而清朝将其列为谋大逆。实际上在明清之前,大不敬罪名中也有此内涵,但明清两朝将文字狱之类的语言攻击皇家权威上升为排序为第二的谋大逆,也体现了其强化专制集权的特点。6.明洪武三十一年,某省布政使上书皇帝,嘉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依照大明律的规定,该上书行为构成的罪名是(分数:1.00)A.内乱B.左官C.奸党 D.谋大逆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二节中的明代奸党罪。鉴于历代臣下结党造成皇权削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导致国亡民乱的教训,明严禁臣下结党,在大明律中增设“奸党”罪,并罗列了该罪的种种表现: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
25、政者;大小官员巧言进谏,请求宽免死罪之人,暗中邀买人心者;司法官不执行法律,而听从上级命令出入人罪者;“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甚至“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均构成奸党罪,一律处以斩刑。明清时期是我国专制集权制度的高峰时期,其表现就是清代以文字狱为特色,明代则废丞相以及对官员的严苛规定,相关特别规定如奸党之类的,需要注意。7.明朝初年,朱元璋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件加以整理汇编,并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史称(分数:1.00)A.明大诰 B.大明律C.大明会典D.问刑条例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二节中的明代立法概况。为贯彻“刑乱国用重典”的方针,防止“法
26、外遗奸”,朱元璋御制大诰,作为明初的刑事特别法。大诰之名来自周公东征殷遗民时对臣民训诫的记录尚书大诰。大诰内容包括朱元璋亲自审理的案例,朱元璋对臣民的训导以及新颁布的重刑法令。大诰的效力在律之上,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处罚。其打击锋芒主要指向贪官污吏。但是朱元璋死后,大诰很快被束之高阁。本题也可以采用排除法:大明律是专门的制定法,不可能是案例汇编;大明会典是关于明代行政法汇编,主要关于官制和基本组织结构之类的;问刑条例是明律以外的单行法规,简称为“例”。通常由司法机关根据典型案例拟定条文,经皇帝批准颁布,成为可以普遍适用的法律形式。例与律的关系,“律者万世之常法,例者一时之旨意”,例比
27、律更具灵活性,但并不是由朱元璋亲自审理的案件构成,也不带有直接的训导。8.下列由判例和法规汇编而成,并标志着元朝建国以来法典编纂基本完成的法典是(分数:1.00)A.大扎撒B.大元通制 C.至元新格D.元典章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一节新增考点大元通制的特点和地位。大元通制是一部由法规和判例组成的汇编,是成文法与判例法的结合。它标志着元朝建国以来法典编纂已经基本完成,元代法典至此定型。大扎撤显然是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法典,是铁木真时期的法典,不可能标志着元朝建国以来法典编纂的完成;至元新格是元朝统一中国后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但内容过于单薄,也不可能完成法典编纂;元典章是江西地
28、方政府对世祖以来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圣旨条例的汇编,也不是法典编纂的完成文献。综上,B 为正确答案。9.关于元朝刑事立法,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是(分数:1.00)A.元朝基于民族分治和歧视政策,在刑罚的适用上实行蒙汉异法、同罪异罚的原则B.作为外来民族统治者,元朝在量刑原则上总的趋势是处罚加重,重法治国 C.元朝罪名体系最显著的变化,是强奸幼女罪的确立D.元朝刑罚明显地带有蒙古民族的旧俗,公开允许私刑的合法存在解析:解析 把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一节中的元代刑事立法。A、C、D 选项是比较好理解的基本知识点,B 选项说法是比较容易误解的,元朝虽然是外来民族王朝,但在量刑原则上总的趋势
29、却是处罚减轻,形成了元一代崇尚轻刑的风习。10.元朝的最高宗教审判机关称之为(分数:1.00)A.大宗正府B.宗人府C.宣政院 D.大理寺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一节中的元朝司法制度。大宗正府是元代司法机构之一,审理蒙古、色目人和宗室案件,与中书省、枢密院并列,不受御史台监察,成为蒙古王公垄断的中央审判机构;宗人府是中国明清时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大理寺是南北朝至清末修律之前的最高审判机构;宣政院是主持全国佛教事务和统领吐蕃地区军、民之政的中央机构,同时也是全国最高宗教审判机关,负责审理重大的僧侣案件和僧俗纠纷案件。11.最先对明刑弼教立法思想进行新的阐释,有意提高了礼、刑关
30、系中“刑”的地位的是(分数:1.00)A.周公B.董仲舒C.朱熹 D.朱元璋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二节中的明朝立法指导思想。周公在法制史上的作为是周公制礼以及提出以德配天的学说;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支配地位;朱熹重新阐释了明刑弼教,提高了刑的地位;朱元璋在总结元亡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刑乱国用重典”的立法指导思想,明刑弼教的思想是重典治国的理论依据。12.在明朝地方行政机构中,“三司”同为一省长官,其中掌管司法和监察的是(分数:1.00)A.通政使司B.布政使司C.指挥使司D.按察使司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二节中的明朝行政立
31、法。明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府、县三级。各省设布政使司掌行政,按察使司掌司法和监察,指挥使司掌军事,合称“三司”,同为一省长官,均直属于中央,彼此地位平等,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通政使司统一收发各部门与皇帝之间的奏章文件,即负责秘书工作。13.关于明代申明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00)A.申明亭设于各州县乡间,由本里百姓推举正直乡里耆老、里长主持B.亭内树立板榜,定期张贴榜文,公布本地有过错人的姓名和过错行为,以示惩戒C.调处和审判有关婚姻、田土、斗殴等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 D.若经申明亭调解仍不愿和息,始可向官府起诉,否则谓之越诉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二节中的明代
32、申明亭。申明亭虽然是作为地方基层司法组织存在,但是它更倾向于对百姓实施教化,以及调处纠纷,亦即只有调解的权力,而不是强制判决案件。14.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明朝法定监察机构的是(分数:1.00)A.风宪衙门B.六科C.巡抚D.锦衣卫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二节中的明代监察制度和司法制度。风宪衙门是都察院的别称,是明代的中央监察机关;六科是中央六部每部设置负责内部监察的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的合称,是与都察院并列的监察机构,直接向皇帝负责;巡抚在明朝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朝廷还时常派出六部尚书、侍郎一级的官员“巡抚”各省,行监察之职,明朝中后期才转为行政长官;锦衣卫是负责皇帝出入仪
33、仗和警卫事宜的卫队,并非国家的正式司法或者监察机构。15.为规范各部院政务活动、保障其正常运转,清朝针对中央各部门的职责、办事规程而制定的基本行政规则是(分数:1.00)A.编例B.则例 C.条法事类D.决事比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三节中的清代立法概况,以及法制史上其他有关立法形式的概念。编例是宋朝对皇帝和中央司法机关发布的单行条例,或者判例汇编,前者称为“条例”或“指挥”,后者称“断例”;则例是清代各部门职责和办事规程;条法事类是宋代对敕、令、格、式依事分门别类进行的一种法律汇编方式;决事比是汉代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比照援引判例作为裁断案件的依据的判例法。对于每朝新出现的法律
34、形式要特别注意。16.清朝明确规定了典当回赎权的年限,即若约定年限超过这一年限即认定为买卖契约,必须缴纳契税,这一年限是(分数:1.00)A.十年 B.十五年C.十八年D.二十年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三节中的清朝债权制度的发展。清户部则例规定,若约定年限超过十年,即认定为买卖契约,必须缴纳契税。若十年后出典人无力回赎,“听典主执业转典”。这一规定跟我国合同法对房屋租赁期限最高 20年的规定有异曲同工之处:租房最高期限也是为了避免以租代购,逃避房产税,只是清代出典年限只有十年。对这些包含了特定考虑或者法理的规定要特别注意理解。17.清代独创的继承规定是(分数:1.00)A.嫡长子
35、继承制B.昭穆相当的子侄继承绝户C.独子兼祧 D.财产继承诸子均分制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三节中的清代继承制度。独子兼祧是清朝的独创,民间俗称“两房合一子”,即一人可以继承两房的香火和财产。嫡长子继承制是我国宗祧继承历朝历代都采取的做法 i绝户继承的子侄必须符合辈分要求,即所谓昭穆相当,这一规定在唐朝就已经有同样规定了;财产继承的诸子均分制也是很多朝代长期共有的做法。18.下列关于元代阑遗物的规定,阑遗的牲口和奴婢如果公告多少天仍无人领取,即应由官府收管?(分数:1.00)A.10天 B.15天C.20天D.30天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一节中元代有关阑遗物的规定
36、。本题为硬性规定 10天,答案为 A。19.关于元代诉讼审判制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数:1.00)A.诉讼在元代法典中开始独立成篇B.元代开始出现诉讼代理制度C.元代的诉讼代理制度主要适用于老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自诉能力有限者 D.元代“约会制度”主要适用于不同户籍、不同民族及僧侣之间的刑名诉讼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一节中新增考点元代诉讼审判制度。元代的诉讼代理制度主要适用于年老、残疾行动不便、自诉能力有限者,但实践中还有一类人是退休或暂时离任的官员,而不包括未成年人。20.明代司法机关中,负责处理本省驻军军人之间诉讼的是(分数:1.00)A.提刑按察使司B.承宣布政使司C
37、.都指挥使司下设断事司 D.知府、知县统一司法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第二节中的明代地方司法机构。明代负责地方军事的长官称为都指挥使司,且有关军人的诉讼通常归其下设断事司专管,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军事法院,C 选项为正确选项。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44.00)21.下列各选项,属于或符合唐朝立法思想和技术特点的有(分数:2.00)A.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B.明法慎刑、以宽治天下和民本思想 C.礼法融合、相互为用 D.立法务求宽简,取便于时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唐朝立法概况。唐代立法特点有二:宽和简,体现这两个特点的主张或者做法都属于或
38、符合唐朝立法思想,A 选项是唐律疏议名例原话,体现德本、刑用;B 选项体现“宽”;C 选项是德本刑用思想在制度上的体现,即礼、法融合关系;D 选项是唐高祖提出的立法宽简要求。22.根据唐律中贵族官员犯罪减免刑罚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具体有议、请、减、赎、当五项具体特权制度 B.上诉五项特权制度由高到低针对不同等级的特权者C.官员自首减免刑罚也是一种特权减免D.若犯“十恶”重罪,上述特权皆不适用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唐律贵族官员犯罪减免刑罚制度。这一制度具体说来就是议、请、减、赎、当五项具体特权,这五项特权的内容最好适当了解,它们之间是由高到低针
39、对不同等级的特权者,严格地说当指以官品抵罪,特指抵当徒罪,并不是当针对品级最低的官员或者特权者;自首减免刑罚是针对所有人的,而不是官员特权减免;触犯“十恶”重罪不适用减免特权,反映出了“十恶”重罪对阶级统治的重要性。这一制度还有其他一些细节规定,有必要详细了解。23.下列各选项中,能够反映唐律详细区分法律责任轻重的规定或制度的有(分数:2.00)A.区分自首和自新 B.老幼废疾减刑 C.区分“六杀” D.保辜制度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唐律对刑事责任的细致区分。区分自首和自新是看责任人的投案是主动自愿,还是无奈被动投案,显然前者承担责任较小;老幼废疾减刑也显然是不同主体承
40、担不同轻重的刑事责任;“六杀”也是根据杀人行为的不同情形来作不同处理;保辜制度是为了区分伤害罪和伤害致死的杀人罪,也是出于刑事责任轻重的考虑。综上,A、B、C、D 四个选项均正确。本题有一定的综合性,但是只要理解了每一原则或制度的内涵就不难判断、选择。24.关于唐律中的经济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有(分数:2.00)A.唐朝有土地国家所有和私人所有两种所有制形式,其中私有土地包括永业田和口分田 B.唐代赋役实行租庸调制,其中调是指按人丁摊派来调动人员服徭役 C.宰相杨炎主张推行的两税法,是指按每户的土地面积征收地税,按财产多寡确定的户等征收户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D.对外国商船贩至中国的龙香、沉香
41、、丁香、白豆蔻四种货物,政府抽取十分之一的实物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项外贸征税法令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唐代经济立法。唐代私有土地包括永业田和部分宅地,口分田、职分田、公廨田属于国有土地;租庸调制中,租是田赋;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庸是按人丁摊派的徭役,不服役者可“输庸代役”。两税法和市舶制度也是唐代经济立法中的重点,必须掌握。25.关于唐代主要的司法制度,说法正确的有(分数:2.00)A.重大疑难案件由皇帝特诏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长官会同审理,称“三司推事” B.凡主审官员与当事人系五服内的亲属或姻亲,或师生关系,或曾为本部长官以及此前有仇嫌者,皆应换推,此
42、即“换推制” C.死囚执行前一日复奏两次,执行当日仍可复奏一次,提请皇帝审慎考虑是否立即执行,即死刑三复奏程序 D.要求有关的大理寺卿、少卿、丞、府、史等官员共同审案判决,共同承担错判的责任,以利于互相监督,避免错判,称为同职连署制度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唐代司法制度。三司推事制度、换推制、死刑三复奏程序、同职连署制度是唐代司法制度中的几个有专有名称的制度,这些专有制度都必须掌握,至少了解如上述四个选项界定的基本定义。26.宋朝不动产买卖契约的成立要件有(分数:2.00)A.“先问亲邻” B.“输钱印契” C.“过割赋税” D.“原主离业”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
43、分析第三章第三节中的宋代民事立法。首先,“先问亲邻”,即业主欲出卖不动产时,须先询问房亲和邻人有无购买意愿,他们对不动产有优先购买权。其次,“输钱印契”,即不动产买卖必须缴纳契税(输钱),并由官府在契约上加盖官印(印契)。再次,“过割赋税”,即在买卖田宅的同时,必须将附着其上的赋税义务转移给新业主。最后,“原主离业”,即转移标的实际占有,卖方须脱离产业,不动产买卖契约才最终成立。27.下列关于财产继承的规定,属于宋代的有(分数:2.00)A.沿袭唐律中的家产的兄弟均分制 B.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同样的继承权 C.继子与绝户之女同享继承权 D.在室女可分得相当于未婚兄弟聘财的一半之财解析:解析
44、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三章第三节中的宋代财产继承制度。宋朝沿用唐朝的继承规定,由于商品经济和私有财产观念的发展,财产继承的规定也更加完备,形成了一般财产继承、遗嘱继承、户绝财产继承、死亡客商财产继承等比较复杂的继承制度。宋朝除沿袭家产的兄弟均分制外,允许在室女享受兄弟继承财产权的一半,同时承认遗腹子与亲生子享有同样的继承权。南宋又规定了绝户财产继承的办法。绝户指家无男性承继人,绝户立继有两种方式:凡夫亡而妻在,立继从妻,称“立继”;凡夫妻俱亡,立继从其尊长,称“命继”。继子与绝户之女同享继承权。A、B、C 选项是正确选项,D 选项错在在室女可分得的财产是兄弟继承财产的一半,而不是未婚兄弟聘财的
45、一半。28.下列我国古代法律制度或规定中,体现了重农思想的有(分数:2.00)A.务限法 B.初税亩C.秋冬行刑 D.公廨田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各章中涉及或者反映了重农思想的制度。务限法即规定在二月至十月农务繁忙季节停止民事诉讼审判。初税亩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开始。秋冬行刑制度虽然是以天人感应为理论基础,不直接涉及农事,但秋冬行刑本身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公廨田则是为各级国家机关提供办公经费的用地,也严禁私自买卖,具有明显的财政内涵,并不涉及重农思想。29.以都察院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的朝代有(分数:2.00)A.宋朝B.元朝C.明朝 D.清朝 解析: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四章一、二、三节中的监察制度。监察机构是我国古代法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御史本为先秦时期负责记录的秘书官,秦代御史成为专门监察官员,汉代开始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称御史台,自明代起,御史台改名都察院,清代沿用此名。对于这类长期存在的制度,要注意其名称的变化。30.下列各选项中,以六部官制作为分篇体例的国家律典有(分数:2.00)A.宋刑统B.大明律 C.大清律例 D.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