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0-2 及答案解析(总分:67.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15.00)1.法院组织法通过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司法审判制度上实行( )。(分数:1.00)A.三级二审制B.三级三审制C.四级二审制D.四级三审制2.下列有关清末制定的刑事法典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1.00)A.清末刑法典修订的成果是大清律例和大清现行刑律B.大清新刑律结构分总则和分则两篇,后附暂行章程C.大清新刑律完成前的过渡性法典为暂行新刑律D.大清现行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3.唐朝“十恶”罪中,构成恶逆罪的是( )。(分数:1.00)A.咒
2、骂父母的犯罪B.奸父亲妾的犯罪C.殴打父母的犯罪D.告发父母的犯罪4.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1.00)A.郑国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B.“傅别”是西周时期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C.所谓“殷彝”指的是商朝的法律D.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活动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挽救其统治的重大措施5.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空前普及的法规是( )。(分数:1.00)A.唐律疏议B.宋刑统C.大明律D.明大诰6.下列属于汉朝为打击地方诸侯势力制定的法律是( )。(分数:1.00)A.通行饮食法B.酎金律C.沈命法D.见之故纵之法7.唐朝法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 )”。(分数:
3、1.00)A.坐夫B.坐妻C.不坐D.父母坐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 )。(分数:1.00)A.大清民律草案B.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C.中华民国民法D.不动产登记条例9.对临时约法全面反动的宪法性文件是( )。(分数:1.00)A.“天坛宪草”B.“段记宪草”C.“贿选宪法”D.“袁记约法”10.最早确立“刑律统类”编纂方式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分数:1.00)A.大中刑统B.大周刑统C.宋刑统D.庆元条法事类11.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做准备而公布的宪法性文件是( )。(分数:1.00)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D.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2.秦朝的中央司法
4、审判机关是( )。(分数:1.00)A.司寇B.大理寺C.廷尉D.刑部13.首次以刑部作为中央主审机关的朝代是( )。(分数:1.00)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4.关于北魏、北齐法制建设的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1.00)A.北齐时期形成了死、流、徒、杖、鞭五刑制度B.北魏时期最早出现了“格”这一法律形式C.北魏时期将流刑分为五等D.北魏政权首次将“官当”入律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沈家本参与制定的法律是( )。(分数:1.00)A.公司律B.大清民律草案C.大清新刑律D.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8,分数:16.00)16.下列有关宋朝考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
5、是( )。(分数:2.00)A.宋朝对于京官的考课由考课院掌考B.宋朝对地方州县官员的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C.宋朝的考课方法包括磨勘制和历纸制D.宋朝的职事官也要经过考课17.下列有关西周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西周时期提出了“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原则B.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傅别”C.西周时期的“奸宄罪”类似于后世的盗罪、贼罪D.西周时期将审理民事案件所收的费用称为“束矢”18.下列关于南京国民政府诉讼审判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A.根据国民党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四级三审制B.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审理的上诉案件,既
6、是事实审,也是法律审C.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有权监督检察署的检察工作D.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审检合署,检察院设置于法院之内19.关于清末和中华民国司法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有( )。(分数:2.00)A.清末初步规定了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B.南京临时政府首次承认律师制度的合法性C.实行刑事公诉制度始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D.清末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以司法部作为全国司法行政机关20.清朝适用于少数民族的法规包括( )。(分数:2.00)A.苗律B.西藏禁约十二事C.番律D.西宁番子治罪条例21.下列有关我国近代民事立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顺序为总则、债权、物权、
7、亲属、继承B.中华民国民法的结构顺序为总则、物权、债权、亲属、继承C.清末政府和北洋政府采取民商合一的民事立法体例D.中华民国民法对亲等的计算采取罗马法亲等计算法,而不是寺院亲等计算法22.下列有关汉朝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汉朝的法律形式包括律、令、格、式四种B.汉文帝的刑事改革并没有涉及宫刑的改革C.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告缗令”是有关重农抑商的法令D.汉朝为了限制告诉权,特区分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23.下列选项中关于北齐政权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北齐时期首次创立的“重罪十条”制度,是隋朝开皇律所规定的“十恶”
8、的渊源B.北齐将曹魏律的“刑名”篇改为“名例”篇完善了刑法总则C.北齐正式设置了大理寺,使得大理寺成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直到明朝才变成复核机关D.北齐律首次规定了登闻鼓直诉制度三、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16.00)24.简述清末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分数:8.00)_25.简述清末礼法之争的主要内容、结局和反映出的问题。(分数:8.00)_四、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20.00)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其轻罪虽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即因问所劾之罪而别言余罪者,亦如之即自首不实及不尽者,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其知人欲告及亡叛而自首者,减罪二等
9、坐之;即亡叛者,虽不自首,能还归本所者,亦同。其于人损伤,于物不可赔偿,即事发逃亡,若越度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列。”(分数:10.00)(1).该段文字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分数:2.50)_(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分数:2.50)_(3).适用该原则有何例外?(分数:2.50)_(4).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什么?(分数:2.50)_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年 70以上,15 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但犯加役流、反逆缘坐流、会赦犹流者,不用此律;至配所,免居作)。80 以上,10 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有官爵者,各从
10、官当、除、免法);余皆勿论。90 以上,7 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缘坐应配没者不用此律)诸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分数:10.00)(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刑法原则?请分析该刑法原则的历史沿革。(分数:2.50)_(2).唐朝如何适用该刑法原则?(分数:2.50)_(3).对于该刑法原则的适用有何例外性规定?(分数:2.50)_(4).请分析该段文字反映原则的意义。(分数:2.50)_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0-2 答案解析(总分:67.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15.00)1.法院
11、组织法通过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司法审判制度上实行( )。(分数:1.00)A.三级二审制B.三级三审制 C.四级二审制D.四级三审制解析:精解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三级三审制。故选 B项。清末和北洋政府在司法审判制度上实行四级三审制。我国目前实行四级二审制。2.下列有关清末制定的刑事法典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1.00)A.清末刑法典修订的成果是大清律例和大清现行刑律B.大清新刑律结构分总则和分则两篇,后附暂行章程 C.大清新刑律完成前的过渡性法典为暂行新刑律D.大清现行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解析:精解 A 项错在:清末刑法典修订的成果是大清现行刑律和大清新刑律,其中最主
12、要的成果是大清新刑律,但没有大清律例。C 项错在:大清新刑律完成前的过渡性法典为大清现行刑律,而不是暂行新刑律,暂行新刑律是北洋政府时期制定的。D 项错在: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而大清现行刑律不具有近代意义。3.唐朝“十恶”罪中,构成恶逆罪的是( )。(分数:1.00)A.咒骂父母的犯罪B.奸父亲妾的犯罪C.殴打父母的犯罪 D.告发父母的犯罪解析:精解 A 项和 D项构成不孝,B 项构成内乱。故选 C项。4.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1.00)A.郑国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B.“傅别”是西周时期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形式C.所谓“殷彝
13、”指的是商朝的法律D.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活动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挽救其统治的重大措施解析:精解 B 项混淆了买卖契约和借贷契约的称谓;殷彝为西周时期的法律;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活动是新兴地主阶级将改革的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重要措施。5.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空前普及的法规是( )。(分数:1.00)A.唐律疏议B.宋刑统C.大明律D.明大诰 解析:精解 为了贯彻“刑乱国用重典”的方针,明太祖特颁布大诰。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世风、警戒臣民而亲自编定的一部特别刑事法规,内容主要由明朝建立以后施用严刑峻法惩治官民的案例、律法之外的峻令和明太祖的训诫组成。明大诰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因为明大
14、诰的颁布,使得朱元璋时期讲读明大诰之风盛行,但朱元璋死后,明大诰逐渐被臣民忘却。故选 D项。6.下列属于汉朝为打击地方诸侯势力制定的法律是( )。(分数:1.00)A.通行饮食法B.酎金律 C.沈命法D.见之故纵之法解析:精解 汉朝为打击地方诸侯势力制定的法律包括:左官律、阿党附益之法、酎金律和出界律。故选 B项。通行饮食法是汉朝制定的有关镇压农民起义的法律,沈命法和见之故纵之法是汉朝制定的有关惩治官吏渎职的法律。7.唐朝法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 )”。(分数:1.00)A.坐夫B.坐妻C.不坐 D.父母坐解析:精解 唐朝离婚情形包括义绝与和离,对于和离,类似于协议离婚,双方均不
15、坐。故选 C项。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 )。(分数:1.00)A.大清民律草案 B.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C.中华民国民法D.不动产登记条例解析:精解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大清民律草案,但该草案并未颁行即胎死腹中。故选 A项。中华民国民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行的民法典,但并不是第一部民法典。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是北洋政府的民事法规,但并不是民法典,该选项内容并非考试范围,但可以作为干扰项。不动产登记条例也属于北洋政府的民事单行法,也是干扰项。9.对临时约法全面反动的宪法性文件是( )。(分数:1.00)A.“天坛宪草”B.“段记宪草”C.“贿选宪法”D.“袁记约法” 解析:精解 “袁
16、记约法”即中华民国约法,系袁世凯于 1914年一手炮制的宪法性文件,该宪法性文件彻底抛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民主原则,完全取消了责任内阁制,并为复辟做准备,故中华民国约法是对临时约法的全面反动。故选 D项。10.最早确立“刑律统类”编纂方式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分数:1.00)A.大中刑统 B.大周刑统C.宋刑统D.庆元条法事类解析:精解 唐宣宗年间制颁的大中刑律统类(简称大中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采取“刑律统类”(简称“刑统”)编纂方式的封建成文法典。故选 A项。11.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做准备而公布的宪法性文件是( )。(分数:1.00)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中华民
17、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D.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解析:精解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辛亥革命胜利后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的关于筹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纲领性文件。故选 C项。12.秦朝的中央司法审判机关是( )。(分数:1.00)A.司寇B.大理寺C.廷尉 D.刑部解析:精解 秦、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北齐以前的政权都以廷尉作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故选 C项。商、西周的中央司法机关是司寇。北齐、北周、隋、唐、宋的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是大理寺。明、清时期的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是刑部,此时大理寺只不过是一个复核机关。13.首次以刑部作为中央主审机关的朝代是( )。(分数:1.00)A.唐朝B.宋朝C.元朝 D.明朝解
18、析:精解 元朝撤销了大理寺,以刑部取代大理寺,主持审判,使得元朝成为首个以刑部作为中央主审机关的朝代,明朝虽然恢复了大理寺的设黄,但此时大理寺成为刑事案件的复核机关。故选 C项。14.关于北魏、北齐法制建设的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1.00)A.北齐时期形成了死、流、徒、杖、鞭五刑制度B.北魏时期最早出现了“格”这一法律形式C.北魏时期将流刑分为五等 D.北魏政权首次将“官当”入律解析:精解 C 项错在:北周政权将流刑分为五等,而不是北魏政权。其余选项表述都正确。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沈家本参与制定的法律是( )。(分数:1.00)A.公司律 B.大清民律草案C.大清新刑律D.大清
19、民事诉讼律草案解析:精解 沈家本为我国近代法学的泰斗,清末曾主持并参与制定了民律、刑律、诉讼律、组织法等各类部门法,引导我国法律走向近代化。但除了破产律外,沈家本并未参与其他商事法律的制定。故选 A项。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8,分数:16.00)16.下列有关宋朝考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宋朝对于京官的考课由考课院掌考B.宋朝对地方州县官员的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C.宋朝的考课方法包括磨勘制和历纸制 D.宋朝的职事官也要经过考课 解析:精解 宋朝对于京官的考课由审官院掌考,对于地方州县官员的考课由考课院掌考。故 A项错误。宋朝对地方州县官员的考课标准是“四善三最
20、”,而不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二十七最”为唐朝的考课之法。故 B项错误。宋朝的考课方法有二,即磨勘制和历纸制。故 C项正确。宋朝的职事官又称为差遣官,对于差遣官,宋朝也要考课。故选 D项。17.下列有关西周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西周时期提出了“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原则 B.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傅别”C.西周时期的“奸宄罪”类似于后世的盗罪、贼罪 D.西周时期将审理民事案件所收的费用称为“束矢” 解析:精解 西周时期提出了“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即适用刑罚要宽严适中,不可偏轻偏重。故 A项正确。西周时期的“奸宄罪”是有关破坏社会秩序、
21、侵犯人身等方面的犯罪,这类罪类似于法经中的盗法和贼法有关的内容。故 C项正确。西周时期将审理民事案件所收的费用称为“束矢”,将审理刑事案件所收的费用称为“钧石”。故 D项正确。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而借贷契约称为“傅别”。故 B项表述错误。18.下列关于南京国民政府诉讼审判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2.00)A.根据国民党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四级三审制 B.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审理的上诉案件,既是事实审,也是法律审 C.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有权监督检察署的检察工作 D.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审检合署,检察院设置于法院之内解析:精解 本题为选非题。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审检
22、合署检察院设置于法院之内。故 D项表述正确,不选。A 项错在:在没有通过法院组织法之前,南京国民政府仿照北洋政府实行四级三审制,但法院组织法通过之后,南京国民政府仿照德国、日本等国家实行三级三审制。故 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审理的上诉案件,进行法律审,即仅仅审查法律适用是否正确,而不进行事实审理。故 B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监督检察院工作的机构是司法行政部,而不是法院。故 C项错误。故选 A、B、C 项。19.关于清末和中华民国司法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有( )。(分数:2.00)A.清末初步规定了法官、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B.南京临时政府首次承认律师制度的合法性 C.实行刑事公诉制度始于南京
23、国民政府时期 D.清末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以司法部作为全国司法行政机关 解析:精解 清末已经承认律师制度的合法性,而不是南京临时政府。故 B项错误。刑事公诉制度始于清末,而不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故 C项错误。清末的全国司法行政机关是法部,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行政机关是司法部。故 D项错误。20.清朝适用于少数民族的法规包括( )。(分数:2.00)A.苗律 B.西藏禁约十二事 C.番律 D.西宁番子治罪条例 解析:精解 清朝制定的适用于少数民族的法规包括蒙古律、回律、苗律、番律、西宁番子治罪条例、西藏禁约十二事等。故备选项都是正确答案。21.下列有关我国近代民事立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
24、2.00)A.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顺序为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 B.中华民国民法的结构顺序为总则、物权、债权、亲属、继承C.清末政府和北洋政府采取民商合一的民事立法体例D.中华民国民法对亲等的计算采取罗马法亲等计算法,而不是寺院亲等计算法 解析:精解 大清民律草案的结构顺序为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五编,而中华民国民法的结构顺序为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五编。故 A项正确,B 项错误。清末政府和北洋政府采取民商分立的民事立法体例,而南京国民政府则采取民商合一的民事立法体例。故 C项错误。中华民国民法彻底抛弃了以服制计算亲等的方法,也将历次民律草案规定的寺院亲等计算法改为罗马法亲等计算
25、法。故D项正确。22.下列有关汉朝法律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汉朝的法律形式包括律、令、格、式四种B.汉文帝的刑事改革并没有涉及宫刑的改革 C.汉武帝时期颁布的“告缗令”是有关重农抑商的法令 D.汉朝为了限制告诉权,特区分了公室告和非公室告解析:精解 汉朝的法律形式是律、令、科、比四种,而不是律、令、格、式四种,律、令、格、式是唐朝的法律形式。故 A项错误。公室告和非公室告的诉讼类别出现于秦朝,而不是汉朝。故 D项错误。23.下列选项中关于北齐政权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北齐时期首次创立的“重罪十条”制度,是隋朝开
26、皇律所规定的“十恶”的渊源 B.北齐将曹魏律的“刑名”篇改为“名例”篇完善了刑法总则C.北齐正式设置了大理寺,使得大理寺成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大理寺直到明朝才变成复核机关 D.北齐律首次规定了登闻鼓直诉制度解析:精解 北齐律是在晋律的基础上完善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的,而不是以曹魏律为基础的。故 B项错误。登闻鼓直诉制度始创于西晋,而不是北齐。故 D项错误。三、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16.00)24.简述清末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分数:8.00)_正确答案:(清末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引进了一系列西方近代诉讼审判原则和具体制度,包括:(1)在诉讼程序上实行四级三审制。(2)规定了刑事案件的公诉
27、制度、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民事案件的自诉及代理制度、证据制度、保释制度等,并承认律师活动的合法性。(3)在审判制度上,允许辩论、实行回避、审判公开等,并明确了预审、合议、公判、复审等程序。在审判规则方面,吸收了西方国家一系列新的司法原则,如司法独立、辩护制度等,但并未能真正实施。(4)初步规定了法官及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5)改良监狱及狱政管理制度。)解析:25.简述清末礼法之争的主要内容、结局和反映出的问题。(分数:8.00)_正确答案:(1)清末礼法之争的主要内容:1)关于“干名犯义”条款的存废。对于“干名犯义”,法理派认为“不必另立专条”,主张予以废除;礼教派认为“中国素重纲常,立法特为严
28、重”,主张予以保留。2)关于“留存养亲”条款的存废。法理派认为“留存养亲”不宜编人新刑律草案;礼教派认为应在新刑律中体现。3)关于“无夫奸”和“亲属相奸”是否定罪。法理派认为无夫奸“当以教育为方”、亲属相奸“未害及社会,处立决未免过严”,主张废除无夫奸定罪处刑,对亲属相奸从轻处断;礼教派认为无夫奸、亲属相奸“大犯礼教之事”,主张重刑治罪。4)关于“子孙违反教令”是否废除。法理派主张废除,礼教派主张保留。5)关于子孙卑幼能否对尊长行使正当防卫权。法理派主张子孙卑幼有权对尊长行使正当防卫,而礼教派则反对。(2)结局:法理派予以妥协、退让,并将争论的五项焦点问题附加在大清新刑律的附则暂行章程之中。(
29、3)反映的问题:1)礼法之争的结局说明了保守派势力的强大和清政府的顽固立场,也说明了法理派的软弱性和一再退让性。2)礼法之争在客观上对传播近代法律思想和理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此后的近代法制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解析:四、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20.00)唐律疏议名例律:“诸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原其罪。其轻罪虽发,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即因问所劾之罪而别言余罪者,亦如之即自首不实及不尽者,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其知人欲告及亡叛而自首者,减罪二等坐之;即亡叛者,虽不自首,能还归本所者,亦同。其于人损伤,于物不可赔偿,即事发逃亡,若越度关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列。”
30、(分数:10.00)(1).该段文字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分数:2.50)_正确答案:(该段文字反映了唐朝的自首原则。)解析:(2).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分数:2.50)_正确答案:(该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凡是犯罪未被告发而自首的,免其罪;因轻罪被告发而自首其重罪的,免其重罪;因此罪被审而另言别罪的,赦免别罪自首不真实或者不彻底的,按照其所隐瞒的罪行和情节处刑,但应当处死刑的,减刑一等;知道他人将要告发,或者同伙亡叛将要案发而自首的,减刑二等,亡叛的虽未自首,但是能够返回当初亡叛之处的,减罪二等。但是对于杀伤他人、不能返还原物、案发后逃亡、无公文过关以及强奸和私自研习天文的,不在自首
31、范围。)解析:(3).适用该原则有何例外?(分数:2.50)_正确答案:(对杀伤他人、不能返还原物、案发后逃亡、没有公文过关以及强奸和私自研习天文的,不适用自首。)解析:(4).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什么?(分数:2.50)_正确答案:(唐律关于自首原则无比详尽的规定,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提高破案效率,稳定社会秩序。此外,自首原则不仅表明唐朝刑法适用原则的重大发展和法律的完善,也表明对于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重罪以及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体现了唐朝对统治秩序的关切和对长治久安的维护。)解析: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年 70以上,15 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但犯加役流、反逆缘
32、坐流、会赦犹流者,不用此律;至配所,免居作)。80 以上,10 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盗及伤人者,亦收赎(有官爵者,各从官当、除、免法);余皆勿论。90 以上,7 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缘坐应配没者不用此律)诸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分数:10.00)(1).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什么刑法原则?请分析该刑法原则的历史沿革。(分数:2.50)_正确答案:(该段文字反映的是唐朝的老幼废疾减刑的定罪量刑原则。该原则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经过汉、魏、南北朝的发展,唐朝完善了该制度。)解析:(2).唐朝如何适用该刑法原
33、则?(分数:2.50)_正确答案:(凡是年龄在 70岁以上,15 岁以下,以及轻病残者的,犯流罪以下的,适用赎刑。80 岁以上,10岁以下的,以及重病残者,犯谋反、谋大逆和杀人罪应处死刑的,须上请;犯盗罪以及伤人罪,也适用赎刑。其他犯罪均不论处。年龄在 90岁以上,7 岁以下,即使犯死罪,也不处刑。犯罪时未年老、病残,而案发时年老、病残的,依据年老、病残处理;犯罪时幼小,案发时长大,依据幼小论处。)解析:(3).对于该刑法原则的适用有何例外性规定?(分数:2.50)_正确答案:(首先,对于年龄在 70岁以上,15 岁以下,以及轻病残者,犯加役流、反逆缘坐流及会赦犹流的,不适用老幼废疾减刑原则;其次,对于年龄在 80岁以上,10 岁以下及重病残者,如果是有官爵位的,依据官当、除名、免官法处理,不适用老幼废疾减刑原则;再次,对于年龄在 90岁以上,7 岁以下的,犯缘坐及配流刑的,以及没官为奴的,不适用老幼废疾减刑原则。)解析:(4).请分析该段文字反映原则的意义。(分数:2.50)_正确答案:(唐律对老幼废疾减免处罚的规定,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以及唐律所具有的文明化和科学化倾向,这些规定体现了宽刑精神,反映了唐朝法制的开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