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6-3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04790       资源大小:62.50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6-3及答案解析.doc

    1、综合练习试卷 36-3 及答案解析(总分:8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某水井水量为 6m 3 ,井水加氯量为 2mg/L,漂白粉有效氯含量为 20%,求该水井所需漂白粉用量(分数:2.00)A.30mgB.60mgC.12gD.30gE.60g2.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是(分数:2.00)A.污染物排放量B.有效排放高度C.接触点与污染源的距离D.气象因素E.地形3.人群健康状况评价指标包括(分数:2.00)A.人口统计指标B.生长发育统计指标C.疾病统计指标D.死亡统计指标E.以上都是4.散点分布大致呈直线,随 X 值增大 Y

    2、值减小。可初步判断两变量为(分数:2.00)A.正相关关系B.负相关关系C.完全正相关D.完全负相关E.尚不能确定5.特异危险度(归因危险度)是指(分数:2.00)A.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之比B.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之差C.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率之比D.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率之差E.上述都不是6.根据调查范围不同,调查可分为(分数:2.00)A.全面调查和典型调查B.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C.普查和非全面调查D.普查和抽查E.全面调查和随机调查7.在队列研究中,研究对象应该选择哪一类人(分数:2.00)A.患某病的病人B.患某

    3、病的暴露者C.不患某病的暴露者D.患某病者与不患该病者E.暴露与不暴露于研究因素的人8.居室净高的确切概念是(分数:2.00)A.地面至屋顶的高度B.地面至天花板的高度C.地面至楼顶的高度D.地板至天花板的高度E.地板至上层楼地板的高度9.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 5 个层次,最高一层为(分数:2.00)A.尊重的需要B.生理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E.归属与爱的需要10.流行病学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分数:2.00)A.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B.疾病的病因C.疾病的防治措施D.流行病研究方法E.以上均是11.多发性神经炎是何种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分数:2.00)A.维生素

    4、 B1B.维生素 B2C.维生素 CD.维生素 B6E.维生素 B1212.如果某种疾病与某因素的关联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中获得相同或相似的结果,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分数:2.00)A.关联的强度B.关联的特异性C.剂量-反映关系D.关联的可重复性E.暴露与疾病分布一致13.以下有关回顾性调查的论述,哪条有错(分数:2.00)A.是一种“由果查因“的方法B.是现况调查的一种扩展C.回顾性调查又称横断面调查D.病例一对照调查属于回顾性调查E.病例组与对照组除接触可疑致病因子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尽可能相同14.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何种途径进行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分数:2.00)

    5、A.食物B.水体C.土壤D.空气E.食物链15.人体内 O 2 、CO 2 进出细胞膜是通过(分数:2.00)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入胞作用E.出胞作用16.关于食品卫生法的适应范围,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包括食品和食品添加剂B.包括食品容器C.包括生产场所、设施和有关规定D.包括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具、设备,但不包括洗涤剂和消毒剂E.以上所列出的都应包括17.随机事件的概率 P 的取值范围是(分数:2.00)A.P0B.P1C.0P1D.0P1E.-1P118.酶促反应中决定酶特异性的部分是(分数:2.00)A.辅基B.辅酶C.酶蛋白D.金属离子E.B 族维

    6、生素19.样本相关系数 r 的取值范围是(分数:2.00)A.r 可取任意实数B.r0C.0,1D.-1,1E.(-1,1)20.婴儿开始补铁的时间应为出生后(分数:2.00)A.2 个月B.4 个月以后C.8 个月以后D.10 个月初E.12 个月21.下列哪种方法对减少或消除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无效(分数:2.00)A.增加样本量B.遵循随机化原则C.实施盲法D.严格质量控制E.选择适宜的研究对象22.社区服务的中心是(分数:2.00)A.健康教育B.慢性病防治C.人的健康D.康复E.老年人、妇女和儿童23.社会因素影响人类健康主要是通过(分数:2.00)A.躯体感受起作用B.人际感受起作

    7、用C.社会感受起作用D.教育感受起作用E.心理感受起作用24.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分数:2.00)A.预防观B.医学观C.社会观D.生物观E.健康观25.某人称其祖父吸了一辈子的烟,活到 90 岁,其父亲吸了 50 年的烟,至今尚健在。因此认为吸烟无害。该说法(分数:2.00)A.正确B.不正确,没有同国内外的相似结果比较C.不正确,没有查明其祖父的死因D.不正确,没有经统计学检验E.不正确,不具有代表性26.以下食物含优质蛋白质最高的是(分数:2.00)A.玉米蛋白质B.小麦粉蛋白质C.鸡蛋蛋白质D.花生蛋白质E.小米蛋白质27.劳动卫生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数:2.00)A.积极防治职业病B.提

    8、高劳动生产率C.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D.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E.提高劳动卫生科学水平28.两受试者接受了智力测验的测查后,智商均为 85。其中一位是山区农民,结合他受教育程度和所处环境,考虑其智力基本正常;另一位是某大学教授,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则考虑他有大脑退行性病变的可能。这样的分析和判断是遵循心理测验的(分数:2.00)A.标准化原则B.保密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D.统一性原则E.以上都不是29.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其组内自由度的计算公式是(分数:2.00)A.N-1B.k-1C.N-kD.N-k-1E.N-k+130.影响蛋类铁吸收率的物质是(分数:2.00)A.乙二胺四乙

    9、酸二钠B.卵蛋白高磷素C.肉类因子D.卵黄高磷蛋白E.植酸盐与草酸盐31.下列哪一项不是病因推断的标准(分数:2.00)A.相对危险度较大B.因先于果C.致病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很高D.致病因素的分布与疾病的分布一致E.生物学上言之成理32.大气污染监测,每年采样季节和次数至少是(分数:2.00)A.春夏两季各一次B.夏秋两季各一次C.冬夏两季各一次D.冬夏两季各两次E.一年四季各一次33.某种传染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分数:2.00)A.从未患过该病的人群B.免疫水平较低的人群C.正在患该病的人群D.抵抗力较低,且从未患过该病的人群E.具有最大的易感性,最容易接触传染源的人群34.某市为调查本

    10、月流感发病情况,选择 n 名居民为观察对象,观察期内新发病例数为 m,其中又有 q 人曾被感染过两次,则期间流感的发病率为(分数:2.00)A.m/nB.n/mC.(m+q)/nD.m/(n-q)E.(m-q)/n35.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分数:2.00)A.D、L-氨基酸B.D-氨基酸C.D-氨基酸D.L-氨基酸E.L-氨基酸36.治疗焦虑症首选的药物是(分数:2.00)A.苯巴比妥B.异戊巴比妥C.酚妥拉明D.地西泮(安定)E.哌替啶37.毛囊角化是何种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分数:2.00)A.维生素 AB.维生素 D2C.维生素 CD.维生素 DE.维生素 E38.某慢性病患者用药期间出

    11、现耳鸣、眩晕、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是由哪种药物引起的(分数:2.00)A.阿托品B.地西泮C.阿司匹林D.巴比妥E.维拉帕米39.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有(分数:2.00)A.季节性、周期性、短期波动B.流行、爆发、季节性、短期波动C.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D.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E.爆发、流行、长期趋势40.从区域定点采样所获环境中毒物浓度的结果,可作为(分数:2.00)A.危险因素评价的重要内容B.作业者的接触水平C.作业者的吸入量D.作业者的吸收量E.环境污染状态综合练习试卷 36-3 答案解析(总分:8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80.00

    12、)1.某水井水量为 6m 3 ,井水加氯量为 2mg/L,漂白粉有效氯含量为 20%,求该水井所需漂白粉用量(分数:2.00)A.30mgB.60mgC.12gD.30gE.60g 解析:解析:这是一道演算题。加氯量 2mg/L:2S/m 3 ,6m 3 水的加氯量为 2g612g。现漂白粉的有效氯含量为 20%,说明 100 克漂白粉含有效氯为 20 克,则 12g 有效氯需 60g 漂白粉。2.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是(分数:2.00)A.污染物排放量 B.有效排放高度C.接触点与污染源的距离D.气象因素E.地形解析:解析:最基本的因素应该是污染物的排放量。排放量越大,越易造成污染而

    13、 B、C、D、E 均是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而不是最基本的因素。3.人群健康状况评价指标包括(分数:2.00)A.人口统计指标B.生长发育统计指标C.疾病统计指标D.死亡统计指标E.以上都是 解析:解析:因为人口统计指标、生长发育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死亡统计指标都是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4.散点分布大致呈直线,随 X 值增大 Y 值减小。可初步判断两变量为(分数:2.00)A.正相关关系B.负相关关系 C.完全正相关D.完全负相关E.尚不能确定解析:5.特异危险度(归因危险度)是指(分数:2.00)A.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之比B.病例组有某因素的比例与对照组有某因素的

    14、比例之差C.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率之比D.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的率之差 E.上述都不是解析:解析:特异危险度的定义为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故 D 正确。6.根据调查范围不同,调查可分为(分数:2.00)A.全面调查和典型调查B.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C.普查和非全面调查 D.普查和抽查E.全面调查和随机调查解析:7.在队列研究中,研究对象应该选择哪一类人(分数:2.00)A.患某病的病人B.患某病的暴露者C.不患某病的暴露者D.患某病者与不患该病者E.暴露与不暴露于研究因素的人 解析:解析:在队列研究中,研究对象应选择暴露与不暴露于研

    15、究因素的人,这是由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所决定的。队列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研究起点是选择暴露及未暴露于某一因素的两组人群,然后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组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备选答案 D是干扰项。在研究开始时选择患某病者与不患该病者,是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特征。8.居室净高的确切概念是(分数:2.00)A.地面至屋顶的高度B.地面至天花板的高度C.地面至楼顶的高度D.地板至天花板的高度 E.地板至上层楼地板的高度解析:解析:居室净高一定是指地板到天花板的高度,不能笼统地指地面到楼板的高度。如果室内进行装修、铺的地板或石板,天花板有很厚的吊顶,则净高应按照装修后

    16、的实际高度来表示。所以 D 是正确的。9.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 5 个层次,最高一层为(分数:2.00)A.尊重的需要B.生理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E.归属与爱的需要解析:解析: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 5 个层次,依次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10.流行病学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分数:2.00)A.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B.疾病的病因C.疾病的防治措施D.流行病研究方法E.以上均是 解析:解析: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

    17、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去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在此基础之上,利用流行病学特有的分析性、实验性研究方法去探索和验证病因。在对疾病的病因有一定认识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策和措施,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与此同时,流行病学不断总结各种实践经验,提炼疾病防治成果,借鉴其他学科的先进技术,创造并发展了流行病学自身特有的方法。11.多发性神经炎是何种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分数:2.00)A.维生素 B1 B.维生素 B2C.维生素 CD.维生素 B6E.维生素 B12解析:解析:多发性神经炎是维生素 B1 缺乏时引起干性脚气病的主要表现。12.如果某种疾病与某因素的关联在不同地区、不同时

    18、间和不同人群中获得相同或相似的结果,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分数:2.00)A.关联的强度B.关联的特异性C.剂量-反映关系D.关联的可重复性 E.暴露与疾病分布一致解析:解析:如果某种疾病与某因素的关联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中获得相同或相似的结果,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关联的可重复性。其余备选答案均为干扰项。暴露与疾病分布一致,即暴露因素与疾病在地理分布、时间分布和人群分布上相符合或基本符合。关联的特异性,即一种疾病与一种暴露因素有关,彼此具有唯一性。剂量反应关系,即疾病的频率随暴露因素的剂量、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关联的强度,即暴露与疾病在病因上的关联程度,常用相对危险度来反映。相对

    19、危险度是指在某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疾病发生的危险性是该因素不存在时发生这种疾病的多少倍,即暴露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相对危险度的取值范围是 0 到无限大的正数。数值为 1 时,表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数值大于 1 时,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增加,叫做“正“关联;数值小于 1 时,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减小,叫做“负“关联。数值大小直接反映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相对危险度越大,联系的强度越大,因素与疾病成为因果关联的可能性也越大。13.以下有关回顾性调查的论述,哪条有错(分数:2.00)A.是一种“由果查因“的方法B.是现况调查的一种扩展C.回顾性调查又称横断面调查 D.病例一

    20、对照调查属于回顾性调查E.病例组与对照组除接触可疑致病因子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尽可能相同解析:解析:横断面调查是现况调查。是调查一个时点内的情况。而回顾性调查是把现况调查扩展到过去。所以,不是横断面调查。14.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何种途径进行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分数:2.00)A.食物B.水体C.土壤D.空气E.食物链 解析:解析:生物与生物之间,因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生物圈内的能量流动,物质转化都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15.人体内 O 2 、CO 2 进出细胞膜是通过(分数:2.00)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入胞作用E.出胞作用解析:解析:细胞膜为脂质双

    21、分子层。O 2 与 CO 2 为脂溶性物质,因此可通过细胞膜从高浓度的一侧转运至低浓度一侧,转运时细胞本身不消耗能量,称为单纯扩散。16.关于食品卫生法的适应范围,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包括食品和食品添加剂B.包括食品容器C.包括生产场所、设施和有关规定D.包括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具、设备,但不包括洗涤剂和消毒剂 E.以上所列出的都应包括解析:解析:见食品卫生法第四条第二款的规定。17.随机事件的概率 P 的取值范围是(分数:2.00)A.P0B.P1C.0P1D.0P1 E.-1P1解析:18.酶促反应中决定酶特异性的部分是(分数:2.00)A.辅基B.辅酶C.酶蛋白 D.金

    22、属离子E.B 族维生素解析:解析:决定酶特异性的是酶蛋白分子中能与底物结合并发生催化作用的局部空间结构,即活性中心。再者单纯酶并不含辅基、辅酶、B 族维生素等,因此其他四项备选答案不正确。19.样本相关系数 r 的取值范围是(分数:2.00)A.r 可取任意实数B.r0C.0,1D.-1,1 E.(-1,1)解析:解析:-1r1。20.婴儿开始补铁的时间应为出生后(分数:2.00)A.2 个月B.4 个月以后 C.8 个月以后D.10 个月初E.12 个月解析:21.下列哪种方法对减少或消除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无效(分数:2.00)A.增加样本量 B.遵循随机化原则C.实施盲法D.严格质量控制

    23、E.选择适宜的研究对象解析:解析:偏倚与样本大小无关,无论增加还是减少样本量都不能达到减少或消除偏倚的目的。样本量只与随机误差有关。本题其余备选答案均为控制偏倚的措施。22.社区服务的中心是(分数:2.00)A.健康教育B.慢性病防治C.人的健康 D.康复E.老年人、妇女和儿童解析:23.社会因素影响人类健康主要是通过(分数:2.00)A.躯体感受起作用B.人际感受起作用C.社会感受起作用D.教育感受起作用E.心理感受起作用 解析:解析:社会因素影响人类健康主要是通过人类的心理感受起作用,而躯体感受、人际感受、社会及教育的感受也都是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心理活动,造成心理失衡,进而影响躯体健康。24

    24、.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分数:2.00)A.预防观B.医学观 C.社会观D.生物观E.健康观解析:解析: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而预防观、社会观、生物观都是在医学观的核心含义下才有了预防医学、社会医学、生物医学等,而健康观的概念更不能离开医学观的核心。25.某人称其祖父吸了一辈子的烟,活到 90 岁,其父亲吸了 50 年的烟,至今尚健在。因此认为吸烟无害。该说法(分数:2.00)A.正确B.不正确,没有同国内外的相似结果比较C.不正确,没有查明其祖父的死因D.不正确,没有经统计学检验E.不正确,不具有代表性 解析:解析:其祖父和父亲的吸烟史及健康状况仅属个别现象,不能反映吸烟人群的真实情况,因此不

    25、能说明吸烟与健康的关系。欲说明吸烟与健康的关系,须用随机样本加以研究。题中备选答案 B、C、D 均为干扰项,且不属于问题症结。26.以下食物含优质蛋白质最高的是(分数:2.00)A.玉米蛋白质B.小麦粉蛋白质C.鸡蛋蛋白质 D.花生蛋白质E.小米蛋白质解析:解析:鸡蛋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于人体氨基酸模式,是理想蛋白质。27.劳动卫生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数:2.00)A.积极防治职业病B.提高劳动生产率C.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D.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 E.提高劳动卫生科学水平解析:解析:劳动卫生学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劳动卫生学调查,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的劳动条件。28.两受试者接受了智力测

    26、验的测查后,智商均为 85。其中一位是山区农民,结合他受教育程度和所处环境,考虑其智力基本正常;另一位是某大学教授,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则考虑他有大脑退行性病变的可能。这样的分析和判断是遵循心理测验的(分数:2.00)A.标准化原则B.保密性原则C.客观性原则 D.统一性原则E.以上都不是解析:解析:应用心理测验所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标准化原则,必须采用标准化的测验工具,按照标准化的程序操作;2保密性原则,测验操作者有义务对测验材料乃内容保密;3客观性原则,对测验结果的解释要根据被试者的实际情况考虑,实事求是,而不是仅仅凭分数判断。29.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其组内自由度的计算公式是(分

    27、数:2.00)A.N-1B.k-1C.N-k D.N-k-1E.N-k+1解析:解析: 组内NK, 组间K1, 总 组内 组间30.影响蛋类铁吸收率的物质是(分数:2.00)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B.卵蛋白高磷素C.肉类因子D.卵黄高磷蛋白 E.植酸盐与草酸盐解析:解析:虽然蛋类含铁较高,但由于卵黄高磷蛋白的存在,使其铁的吸收率降低。31.下列哪一项不是病因推断的标准(分数:2.00)A.相对危险度较大B.因先于果C.致病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很高 D.致病因素的分布与疾病的分布一致E.生物学上言之成理解析:解析:一般而言,病因推断的标准是指在 1964 年美国卫生部提出的 5 条标准和 1965

    28、年 Hill 提出的 9 条标准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病因推断 8 条标准“-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强度、剂量-反应关系、暴露与疾病分布一致、关联的可重复性、相关科学理论的可解释程度、终止效应和关联的特异性。本题备选答案中的 C 项不在 8 条之列,且“相关性“在此处较模糊。32.大气污染监测,每年采样季节和次数至少是(分数:2.00)A.春夏两季各一次B.夏秋两季各一次C.冬夏两季各一次 D.冬夏两季各两次E.一年四季各一次解析:解析:冬季最冷、夏季最热,这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有一定影响。所以大气污染监测,至少一年两季即冬、夏两季各一次。33.某种传染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分数:2.00)A.

    29、从未患过该病的人群B.免疫水平较低的人群C.正在患该病的人群D.抵抗力较低,且从未患过该病的人群E.具有最大的易感性,最容易接触传染源的人群 解析:解析:传染病的“高危人群“是指具有最大的易感性,最容易接触传染源的人群。34.某市为调查本月流感发病情况,选择 n 名居民为观察对象,观察期内新发病例数为 m,其中又有 q 人曾被感染过两次,则期间流感的发病率为(分数:2.00)A.m/nB.n/mC.(m+q)/n D.m/(n-q)E.(m-q)/n解析:解析:发病率分子实际是人次数,同一患者在观察期内两次发病,新发病例数为 2。35.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分数:2.00)A.D、L-氨基酸

    30、B.D-氨基酸C.D-氨基酸D.L-氨基酸 E.L-氨基酸解析:解析:蛋白质是由 L-氨基酸以肽键聚合而成的多肽,也就是说蛋白质的基本单元是 L-氨基酸。36.治疗焦虑症首选的药物是(分数:2.00)A.苯巴比妥B.异戊巴比妥C.酚妥拉明D.地西泮(安定) E.哌替啶解析:解析:苯二氮蕈类的地西泮在小于镇静剂量时即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能显著改善紧张、忧虑、激动和失眠等症状,是目前治疗焦虑症的首选药物。37.毛囊角化是何种维生素缺乏的表现(分数:2.00)A.维生素 A B.维生素 D2C.维生素 CD.维生素 DE.维生素 E解析:解析:维生素 A 在维持上皮的正常生长和分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31、用,缺乏时可引起机体不同组织上皮干燥、增生和角化。38.某慢性病患者用药期间出现耳鸣、眩晕、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是由哪种药物引起的(分数:2.00)A.阿托品B.地西泮C.阿司匹林 D.巴比妥E.维拉帕米解析:解析:本题中阿托品、地西泮、巴比妥及维拉帕米均不引起恶心、呕吐、眩晕、耳鸣症状,而上述症状为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总称为水杨酸反应。39.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有(分数:2.00)A.季节性、周期性、短期波动B.流行、爆发、季节性、短期波动C.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D.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E.爆发、流行、长期趋势解析:解析:散发、爆发、流行和大流行是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流行强度

    32、反映的是疾病在特定地区特定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其特征。1)散发:散发是指在一定地区内某病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的现象。确定某病在某地区是否属于散发,应参照该地区过去三年该病的发病率。疾病分布呈散发形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疾病常年流行,人群有一定免疫力或因疫苗接种维持着人群的免疫水平,如麻疹。二是疾病呈隐性感染,一些传染病以隐性感染为主,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人数较少,但人群中因为隐性感染维持着一定的免疫水平,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三是疾病的传播机制难以实现,如果一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不能更换宿主,那么,这种传染病也就不可能引起流行,如流行性回归热。四是疾病的潜伏期较长,从潜伏期的流

    33、行病学意义可知,潜伏期的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感染病原体后发病急,病人集中,常呈爆发形式;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感染病原体后发病缓慢,病人不集中,常呈散发形式,如麻风病。2)流行:流行是指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的水平。如果某病在某地区达到流行水平,意味着有促使发病率升高的因素存在,因而应引起注意。3)爆发:爆发是指在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大量病例的现象。所谓短时间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爆发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共同传播途径而感染或有共同的传染源,例如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或幼儿园的麻疹爆发。4)大流行:大流行是指某病发病迅速,累及地域广,危及人口多,在短期内可能越过省、国、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的一种现象。季节性、周期性、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等概念是描述疾病时间分布特征的术语,在本题中起干扰作用。40.从区域定点采样所获环境中毒物浓度的结果,可作为(分数:2.00)A.危险因素评价的重要内容 B.作业者的接触水平C.作业者的吸入量D.作业者的吸收量E.环境污染状态解析:解析:空气监测结果作为劳动卫生监测的-部分,可以间接估计作业者的接触水平,作为接触评定即危险因素评价的内容之一。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6-3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visitstep3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