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练习试卷 35-9 及答案解析(总分:8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计算某年婴儿死亡率的分母是(分数:2.00)A.年初 0 岁组人口数B.年中 0 岁组人口数C.年末 0 岁组人口数D.年活产总数E.年任意时刻 0 岁组人口数2.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分数:2.00)A.入球小动脉血压B.出球小动脉血压C.肾动脉血压D.血浆胶体渗透压E.有效滤过压3.奶的主要卫生问题是(分数:2.00)A.微生物污染B.加入不洁净水C.发酵D.脂肪含量不够E.容器不卫生4.人工游泳池应有固定专人负责池水消毒,卫生清扫,并在每场前测定水中的(分数:2.
2、00)A.硫酸铜B.尿素C.余氯D.总大肠菌群E.pH5.减低危险因素预防各种生活方式病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分数:2.00)A.医疗措施B.药物治疗措施C.保健措施D.优先项目E.社会性突破6.我国推荐的膳食中钙供给量成年男女是(分数:2.00)A.500mg/日B.800mg/日C.10OOmg/日D.1500mg/日E.2000mg/日7.脱水保藏食品需将食品的水分降至何种程度(分数:2.00)A.10%.B.15%.C.20%.D.30%.E.50%.8.长期劳动者全身适应性改变,表现为(分数:2.00)A.体内乳酸产生减少B.体内二氧化碳排出加快C.氧的利用系数提高D.氧的利用系数降低E
3、.氧的利用系数不变9.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称为(分数:2.00)A.传染期B.潜伏期C.隔离期D.非传染期E.易感期10.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分数:2.00)A.实验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指标B.实验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C.实验因素、混杂因素、实验效应D.对照、随机化、重复E.科学假设、实验控制、预期结果11.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发现以下情况,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分数:2.00)A.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人B.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C.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疑似传染病病人D.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
4、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E.以上都不是12.胃酸的生理作用不包括(分数:2.00)A.激活胃蛋白酶原B.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C.促进胰液分泌D.促进小肠对铁的吸收E.促进维生素 B12 的吸收13.在高温下易破坏酌毒素是(分数:2.00)A.黄曲霉毒素B.蜡样芽胞杆菌产生的呕吐毒素C.河豚毒素D.肉毒毒素E.葡萄球菌肠毒素14.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分数:2.00)A.流行病学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B.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C.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D.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E.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15.危险因素的种类有哪个不是(分数:2.00)A.环境危险因素
5、B.行为危险因素C.生物遗传危险因素D.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E.以上都是16.实施人工授精可能产生的伦理问题有,除外(分数:2.00)A.对非在婚妇女是否可以实施B.谁是孩子的父亲C.剩余的胚胎是否可以进行科学研究D.精子可否商品化E.保密问题17.罹患率可以表示为(分数:2.00)A.(观察期内的病例数同期平均人数)100B.(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数)100C.(一年内的新病例数同年暴露人数)100D.(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平均人数)100%E.(观察期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暴露人数)100%18.下列含氯的化合物,有一个不是氯化消毒剂(分数:2.00)A.液态氯B.氯胺C.氯化钠
6、D.二氧化氯E.漂白粉和漂白粉精19.标化死亡比是根据一般人群的年龄、性别专率所计算出的预期死亡数除研究对象的实际死亡数得到的,若该标化死亡比小于 1,则说明(分数:2.00)A.被标化人群比一般人群的年龄偏小B.被标化人群的性别比例与一般人群不同C.被标化人群比一般人群的年龄偏大D.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好于被标化人群E.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不如被标化人群20.在队列研究中,适宜计算累计发病率的条件是(分数:2.00)A.人口流动性较大B.人口流动性较小C.观察期较短D.观察期较长E.研究对象数量较小21.有机磷农药中毒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的机制是(分数:2.00)A.使胆碱酯酶活性水解B.使胆碱酯酶
7、活性老化C.使胆碱酯酶活性丧失D.与胆碱酯酶磷酰基结合E.与胆碱酯酶分子结合22.在北纬 45的海平面上,气温多高时的气压被定为是一个标准气压(分数:2.00)A.0B.10C.25D.37E.4023.职业病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数:2.00)A.识别职业性有害因素B.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职业病C.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D.提高劳动生产率E.改善劳动条件24.以下是有关环境质量指数的论述,其中有一条是错误的(分数:2.00)A.是无量纲的相对数B.以浓度来表示量纲C.用来定量和概括地描述、评价环境质量D.评价依据首先遵照国家标准E.有很多分类指数,如水质指数等25.下列对胰岛素作用的叙述,
8、错误的是(分数:2.00)A.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B.促进糖的贮存和利用C.促进脂肪的分解和利用D.促进蛋白质的合成E.与生长素共同促进机体的生长26.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主要依据是(分数:2.00)A.易感期B.潜伏期C.传染期D.临床症状期E.病情轻重27.在接种破伤风抗毒素的同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这种免疫形式被称为(分数:2.00)A.自然自动免疫B.自然被动免疫C.人工自动免疫D.人工被动免疫E.人工被动自动免疫28.社会调查的第一步骤是(分数:2.00)A.制定研究方案B.抽样C.选题和假设D.收集资料E.寻找调查对象29.两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按 a=0.05 水准,认为
9、差异有显著性,此时推断有错,其错误的概率是(分数:2.00)A.大于 0.05B.小于 0.05C.等于 0.05D.,而具体数值未知E.1-30.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医师工作的机构是(分数:2.00)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人事部门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部门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D.各级医师协会E.各级人民政府31.实验设计的四个基本原则是(分数:2.00)A.对照、随机、重复、均衡B.抽样、随机、重复、均衡C.对照、随机、抽样、均衡D.分组、随机、重复、均衡E.对照、随机、分组、均衡32.我国 1993 年决定进行全民补碘,主要措施(分数:2.00)A.饮用水加碘B.食盐加碘C
10、.提倡食用含碘丰富的食品D.宣传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E.对婴幼儿孕妇和乳母等特殊人群可当服用碘保健品33.对于急性传染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是(分数:2.00)A.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B.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短潜伏期C.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D.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E.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34.甲肝的传染源是(分数:2.00)A.急性期病人B.健康携带者C.急性期病人和健康携带者D.受感染的动物E.慢性病原携带者35.一项筛查试验能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非病人的能力称为(分数:2.00)A.灵敏度B.特异度
11、C.假阳性率D.假阴性率E.约登指数36.为了提高筛查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可采用联合试验,其中关于并联试验下述哪一项是正确的(分数:2.00)A.先后进行几项筛查试验,只要有一项结果为阳性就可定为阳性B.先后进行几项筛查试验,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才定为阳性C.同时进行几项筛查试验,只要有一项结果阳性就作为阳性D.同时进行几项筛查试验,只有全部结果为阳性才定为阳性E.以上均正确37.计算病死率的公式中,分母是(分数:2.00)A.该病死亡人数B.该病患者数C.某地平均人口数D.某地死于各类疾病的总人数E.该病的治愈人数38.某园艺场,某工人在夏季施用农药期间,突然感到头痛、头晕、恶心等。经检查证实
12、为急性农药中毒,应在多长时间内向当地职业病管理机构报告(分数:2.00)A.24 小时B.48 小时C.24 小时D.12 天之内E.35 天之内39.最好与铁剂同时服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维生素 CB.维生素 B1C.四环素D.抗酸药E.碳酸钙40.以下有关健康教育诊断的表述,哪项不正确(分数:2.00)A.确定或推测与目标人群主要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不属于健康教育活动的步骤C.将为决定干预目标、策略和方法,提供基本依据D.同计划规定一道被称为“计划设计“E.是健康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第一个关键综合练习试卷 35-9 答案解析(总分:8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
13、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计算某年婴儿死亡率的分母是(分数:2.00)A.年初 0 岁组人口数B.年中 0 岁组人口数C.年末 0 岁组人口数D.年活产总数 E.年任意时刻 0 岁组人口数解析:解析:婴儿死亡率图片,是人口死亡统计中的重要指标。2.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分数:2.00)A.入球小动脉血压B.出球小动脉血压C.肾动脉血压D.血浆胶体渗透压E.有效滤过压 解析:解析:有效滤过压是促进滤过和阻碍滤过两种力量之差,它是滤过的动力,只有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时才有滤过。3.奶的主要卫生问题是(分数:2.00)A.微生物污染 B.加入不洁净水C.发酵D.脂肪含量不够E.容器不
14、卫生解析:解析:微生物污染是奶的主要卫生问题。4.人工游泳池应有固定专人负责池水消毒,卫生清扫,并在每场前测定水中的(分数:2.00)A.硫酸铜B.尿素C.余氯 D.总大肠菌群E.pH解析:解析:测定余氯是为了观察游泳池水的消毒效果。这个指标快速简便。5.减低危险因素预防各种生活方式病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分数:2.00)A.医疗措施B.药物治疗措施C.保健措施D.优先项目E.社会性突破 解析:解析:本题是考查对生活方式病本质的理解。生活方式病是行为病,单靠医疗措施、药物治疗措施、保健措施都无法奏效。生活方式从本质上讲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减低危险因素预防各种生活方式病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性突破。故
15、E 为正确答案。6.我国推荐的膳食中钙供给量成年男女是(分数:2.00)A.500mg/日B.800mg/日 C.10OOmg/日D.1500mg/日E.2000mg/日解析:解析:膳食中钙适宜摄入量:成年男女每日 800mg;青少年每日 1000mg;孕女和乳母每日10001200mg。7.脱水保藏食品需将食品的水分降至何种程度(分数:2.00)A.10%.B.15%. C.20%.D.30%.E.50%.解析:解析:脱水保藏是一种常用的食品保藏方法。其原理是将食品中水分降至微生物不能生长繁殖的含量以下,即 15%。8.长期劳动者全身适应性改变,表现为(分数:2.00)A.体内乳酸产生减少B
16、.体内二氧化碳排出加快C.氧的利用系数提高 D.氧的利用系数降低E.氧的利用系数不变解析:解析:长期锻炼全身性适应性变化,也表现在生化代谢方向,例如作业时由于乳酸和 CO 2 的增多,促使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增加,使血浆内氧分压增大,加速氧向组织移行的速度,使氧的利用系数升高。9.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称为(分数:2.00)A.传染期B.潜伏期 C.隔离期D.非传染期E.易感期解析:解析: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出现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10.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分数:2.00)A.实验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指标B.实验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 C.实验因素、混杂因素、实验效应
17、D.对照、随机化、重复E.科学假设、实验控制、预期结果解析:11.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发现以下情况,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分数:2.00)A.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人B.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C.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疑似传染病病人D.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 E.以上都不是解析:解析:见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12.胃酸的生理作用不包括(分数:2.00)A.激活胃蛋白酶原B.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C.促进胰液分泌D.促进小肠对铁的吸收E.促进维生素 B12 的吸收 解析:解析:胃液中的内因
18、子可与进入胃内的维生素 B12 结合促进其在回肠的吸收。胃酸则无此作用。13.在高温下易破坏酌毒素是(分数:2.00)A.黄曲霉毒素B.蜡样芽胞杆菌产生的呕吐毒素C.河豚毒素D.肉毒毒素 E.葡萄球菌肠毒素解析:解析:肉毒毒素在 100加热 1 分钟即被破坏。14.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分数:2.00)A.流行病学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B.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C.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D.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E.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解析:解析: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而非个体,因此,我们说它是从群体的角度来认识疾病和健康状况的。这是流行学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与
19、其他医学学科相区别。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是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切入点、或者称突破口、研究技术、研究角度,而非流行病学学科认识疾病和健康的根本属性。从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最终要落实到人群,即最终是要说明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的特征。15.危险因素的种类有哪个不是(分数:2.00)A.环境危险因素B.行为危险因素C.生物遗传危险因素D.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E.以上都是 解析:解析:影响人类健康的危险因素确实来自环境(理、化、生物的污染)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不洁性行为等)生物遗传(基因)及医疗卫生服务(医源、药源性疾病等)方面。16.实施人工授精可
20、能产生的伦理问题有,除外(分数:2.00)A.对非在婚妇女是否可以实施B.谁是孩子的父亲C.剩余的胚胎是否可以进行科学研究 D.精子可否商品化E.保密问题解析:解析:体外受精的伦理问题才涉及剩余胚胎的处置。17.罹患率可以表示为(分数:2.00)A.(观察期内的病例数同期平均人数)100B.(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数)100 C.(一年内的新病例数同年暴露人数)100D.(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平均人数)100%E.(观察期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暴露人数)100%解析:解析:罹患率是测量新发病例的指标,通常反映较小范围和较短时间内某种疾病新病例发生的频率。罹患率的分子是某病的新病例数,分母是
21、同时期可能患这种疾病的人数(暴露人数),而不是平均人数。18.下列含氯的化合物,有一个不是氯化消毒剂(分数:2.00)A.液态氯B.氯胺C.氯化钠 D.二氧化氯E.漂白粉和漂白粉精解析:解析:氯化消毒剂中的氯必须是有效氯方具有消毒作用。有效氯是指原子价大于-1 价的氯。氯化钠的氯是-1 价,所以没有消毒作用。19.标化死亡比是根据一般人群的年龄、性别专率所计算出的预期死亡数除研究对象的实际死亡数得到的,若该标化死亡比小于 1,则说明(分数:2.00)A.被标化人群比一般人群的年龄偏小B.被标化人群的性别比例与一般人群不同C.被标化人群比一般人群的年龄偏大D.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好于被标化人群E.
22、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不如被标化人群 解析:解析:标化死亡比的计算公式是: 标化死亡比研究对象的实际死亡数/按一般人群的死亡率计算的预期死亡数 根据标化死亡比的计算公式可知,如果标化死亡比小于 1,说明研究对象(被标化人群)的实际死亡数小于根据一般人群的年龄、性别专率所计算出的预期死亡数,即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比一般人群的健康状况要好。20.在队列研究中,适宜计算累计发病率的条件是(分数:2.00)A.人口流动性较大B.人口流动性较小 C.观察期较短D.观察期较长E.研究对象数量较小解析:解析:在队列研究中,当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时,无论观察期限长短,皆可以用研究人群作分母来计算发病率
23、。例如从某年 1 月 1 日开始观察至该年 12 月 31 日截止,用年内某疾病发生的累积总数除以该研究人群数,即得到该病的年累积发病率。如果人口流动性较大,可以计算疾病的发病密度。21.有机磷农药中毒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的机制是(分数:2.00)A.使胆碱酯酶活性水解B.使胆碱酯酶活性老化C.使胆碱酯酶活性丧失D.与胆碱酯酶磷酰基结合 E.与胆碱酯酶分子结合解析:解析:有机磷在体内与胆碱酯酶磷酰基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而抑制胆碱酯酶活性。22.在北纬 45的海平面上,气温多高时的气压被定为是一个标准气压(分数:2.00)A.0 B.10C.25D.37E.40解析:解析:国际上规定,在北纬
24、 45的海平面上,当气温在 0时的气压,定为一个标准气压。这种条件下的气压是 760mmHg。所以,一个标准气压是 760mmHg。23.职业病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数:2.00)A.识别职业性有害因素B.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职业病 C.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D.提高劳动生产率E.改善劳动条件解析:解析:通过健康监护或职业病体检,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者,可能患职业病做到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24.以下是有关环境质量指数的论述,其中有一条是错误的(分数:2.00)A.是无量纲的相对数B.以浓度来表示量纲 C.用来定量和概括地描述、评价环境质量D.评价依据首先遵照国家标准E.有很多分类指数,如水
25、质指数等解析:解析:环境质量指数的特点之一,就是因为它是无量纲的相对数,所以认为它是“以浓度来表示量纲“,则是错误的。25.下列对胰岛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分数:2.00)A.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B.促进糖的贮存和利用C.促进脂肪的分解和利用 D.促进蛋白质的合成E.与生长素共同促进机体的生长解析:解析:胰岛素对脂代谢的作用是促进肝合成脂肪酸后转运到脂肪细胞贮存,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形成甘油三酯贮存,抑制脂肪分解,故 C 是错误的。26.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主要依据是(分数:2.00)A.易感期B.潜伏期C.传染期 D.临床症状期E.病情轻重解析:解析:传染期是指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
26、的时期,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舅限的重要依据,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传染病的流行特征。27.在接种破伤风抗毒素的同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这种免疫形式被称为(分数:2.00)A.自然自动免疫B.自然被动免疫C.人工自动免疫D.人工被动免疫E.人工被动自动免疫 解析:解析:在接种破伤风抗毒素的同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这种免疫形式被称为人工被动自动免疫。人体在接受破伤风抗毒素后立即获得现成的抗体使机体得到保护,同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人工被动自动免疫形式的目的在于获得快速持久的免疫效果。28.社会调查的第一步骤是(分数:2.00)A.制定研究方案B.抽样C.选题和假设 D.收集
27、资料E.寻找调查对象解析:解析:社会调查的第一步骤必须是选题和假设,即必须先要有个明确的目的,为什么要进行某一项社会调查,否则,根据什么去制定研究方案,更不要谈要进行什么抽样、收集资料和寻找调查对象了,因此选题和假设是社区调查的前提,也是第一步骤。29.两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按 a=0.05 水准,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此时推断有错,其错误的概率是(分数:2.00)A.大于 0.05B.小于 0.05C.等于 0.05 D.,而具体数值未知E.1-解析:解析:犯第一类错误,概率为 。30.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医师工作的机构是(分数:2.00)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人事部门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
28、行政部门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D.各级医师协会E.各级人民政府解析:解析:见医师法第四条。本题答案易受医师协会(D)或劳动人事部门(A)干扰。31.实验设计的四个基本原则是(分数:2.00)A.对照、随机、重复、均衡 B.抽样、随机、重复、均衡C.对照、随机、抽样、均衡D.分组、随机、重复、均衡E.对照、随机、分组、均衡解析:32.我国 1993 年决定进行全民补碘,主要措施(分数:2.00)A.饮用水加碘B.食盐加碘 C.提倡食用含碘丰富的食品D.宣传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E.对婴幼儿孕妇和乳母等特殊人群可当服用碘保健品解析:解析:食盐加碘是推行全民补碘的主要措施。33.对于急性传染
29、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是(分数:2.00)A.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B.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短潜伏期C.开始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D.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平均潜伏期E.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 解析:解析:对于急性传染病接触者,采取检疫措施的时间期限是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34.甲肝的传染源是(分数:2.00)A.急性期病人B.健康携带者C.急性期病人和健康携带者 D.受感染的动物E.慢性病原携带者解析:解析:甲肝是甲型肝炎的简称,它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甲肝的传染源是急性期病人和健康
30、携带者。一般认为甲肝不存在慢性病原携带情况。35.一项筛查试验能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非病人的能力称为(分数:2.00)A.灵敏度B.特异度 C.假阳性率D.假阴性率E.约登指数解析:解析:在筛查试验中,筛查能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非病人的能力称为特异度,又叫真阴性率。本题备选答案 A、C、D 均为干扰项。灵敏度是指筛查试验检出阳性(怀疑有病)的人数占实际有病者的比例,即真阳性率。假阳性率是指筛查试验阳性的人数占实际无病者的比例,即误诊率。假阴性率是指筛查试验阴性的人数占实际有病者的比例,即漏诊率。36.为了提高筛查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可采用联合试验,其中关于并联试验下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31、分数:2.00)A.先后进行几项筛查试验,只要有一项结果为阳性就可定为阳性B.先后进行几项筛查试验,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才定为阳性C.同时进行几项筛查试验,只要有一项结果阳性就作为阳性 D.同时进行几项筛查试验,只有全部结果为阳性才定为阳性E.以上均正确解析:解析:在筛查联合试验中,并联是指同时进行几项筛查试验,只要有一项结果为阳性就定为阳性。并联试验可以提高灵敏度。备选答案 B 是串联试验的特征。串联是引先后进行几项筛查试验,只有全部结果皆为阳性者才定为阳性,凡有一项结果阴性者即作为阴性。串联试验可以提高特异度。37.计算病死率的公式中,分母是(分数:2.00)A.该病死亡人数B.该病患者数
32、 C.某地平均人口数D.某地死于各类疾病的总人数E.该病的治愈人数解析:解析:病死率某病死亡人数/该病患者数 XK38.某园艺场,某工人在夏季施用农药期间,突然感到头痛、头晕、恶心等。经检查证实为急性农药中毒,应在多长时间内向当地职业病管理机构报告(分数:2.00)A.24 小时B.48 小时C.24 小时 D.12 天之内E.35 天之内解析:解析:我国政府颁布的职业病报告办法规定急性职业病应在 24 小时内向当地职防治机构报告。39.最好与铁剂同时服用的药物是(分数:2.00)A.维生素 C B.维生素 B1C.四环素D.抗酸药E.碳酸钙解析:解析:服用抗贫血药铁剂时胃酸、维生素 C 等有助于铁的吸收,而高磷、高钙食物、鞣酸和四环素等影响铁的吸收。因此本选题中最好与铁剂同服的是维生素 C。40.以下有关健康教育诊断的表述,哪项不正确(分数:2.00)A.确定或推测与目标人群主要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不属于健康教育活动的步骤 C.将为决定干预目标、策略和方法,提供基本依据D.同计划规定一道被称为“计划设计“E.是健康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第一个关键解析: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健康教育诊断的内涵的把握。健康教育诊断是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步骤。B 是不正确的表述,故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