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练习试卷 30-9 及答案解析(总分:8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最主要的一项治疗措施是(分数:2.00)A.输液B.对症处理C.及时使用解磷啶D.及时使用阿托品E.及时使用镇静剂2.下列均是秩和检验的优点,除了(分数:2.00)A.检验效率不低于通常的参数统计方法B.不拘于总体分布C.在分布类型不明或非正态分布时仍可以采用D.末端无确定数值的分组资料可以用秩和检验来分析E.统计分析比较简便且容易收集资料,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被采用3.开展社区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从健康传播效果的层次看,以下表述属于健康
2、信念认同的是(分数:2.00)A.经常参加有氧健身活动B.相信合理膳食有利防病C.不能经常吃新鲜蔬菜、水果D.知晓肥胖对健康的危害E.愿意接受健康指导4.直接提供中枢神经系统活动所需能量的是(分数:2.00)A.氨基酸B.葡萄糖C.脂肪酸D.磷脂E.糖脂5.影剧院在换场时间,必须进行的卫生工作是(分数:2.00)A.通风换气B.打扫地面C.增大照明D.降低噪声E.测试室内温湿度6.一项筛查试验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病人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分数:2.00)A.灵敏度B.特异度C.阳性预测值D.阴性预测值E.约登指数7.我国职业病名单中,列入职业性肿瘤是(分数:2.00)A.镍工肺癌B.铬酸
3、盐制造业工人肺癌C.氯乙烯所致肺癌D.联苯胺所致白血病E.铍所致肺癌8.反应确诊疾病死亡概率的指标是(分数:2.00)A.死亡率B.死亡专率C.超额死亡率D.标化死亡比E.病死率9.统一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的组织是(分数:2.00)A.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B.劳动与社会保障部C.国家技术监督局D.国家卫生部E.全国总工会10.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毒性增加,此新形成的污染物称为(分数:2.00)A.现生污染物B.新生污染物C.二次污染物D.转化污染物E.协同污染物11.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脂肪酸只有一种即(分数:2.00)A.亚麻酸B.花生四烯酸C.EPAD.DHAE.亚油
4、酸12.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过敏休克的药物(分数:2.00)A.叶酸B.维生素 B12C.硫酸亚铁D.右旋糖酐铁E.枸橼酸铁铵13.排放有害工业废水的工厂,应建在饮用水水源的(分数:2.00)A.上游B.下游C.对岸D.上游对岸E.上风向14.统计学中,率是指(分数:2.00)A.某现象实际发生数在全体观察对象中所占比重B.某现象实际发生数与不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数之比C.可能发生某现象的单位总数与实际发生数之比D.某现象的实际发生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之比E.实际发生数占能够观察到的单位数的比例15.某研究者为了评价拜新同治疗高血压的效果,从 10 家市级医院中随机抽取 200
5、 名高血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服用拜新同,另一组服用安慰剂,随访 6 个月,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比较、分析两组的效果,以判断拜新同的疗效。这种研究属于(分数:2.00)A.描述性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队列研究D.实验研究E.理论研究16.关于正偏态分布资料的描述,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变量值的频数分布不对称B.大多数变量值集中在小的一端C.绘成的曲线高峰偏右,长尾向左侧D.不宜用算术均数表示其平均水平E.可考虑运用中位数指标来描述其集中位置17.医疗保健机构及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的控制措施中不包括(分数:2.00)A.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
6、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予以隔离治疗B.对除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以外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C.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D.对疑似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E.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18.在劳动卫生标准应用过程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我国劳动卫生标准仅具有技术指南作用B.我国的劳动卫生标准具有法律效力C.劳动卫生标准一经发布,各级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必须严格执行
7、D.劳动卫生标准一经发布,就是技术规范E.劳动卫生标准一经发布,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更改和降低标准19.以下有关健康教育诊断的表述,哪项不正确(分数:2.00)A.确定或推测与目标人群主要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不属于健康教育活动的步骤C.将为决定干预目标、策略和方法,提供基本依据D.同计划制定一道被称为“计划设计“E.是健康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第一个关键20.高氟地区斑釉牙和氟骨症多发,低氟地区龋齿多发,这种现象被称为(分数:2.00)A.统计地方性B.自然地方性C.自然疫源性D.输入性E.聚集性21.职业性致癌因素最常见的是(分数:2.00)A.生产性毒物和各种物理因素B.物理性致癌因素
8、和某些生产过程C.化学性致癌物和某些生产过程D.生物性致癌物和某些生产过程E.药物和某些生产过程22.某学校食堂数十名学生在进食四季豆后 30 分钟,陆续出现胃部不适,继而出现呕吐、腹痛、头晕、头痛等症状。四季豆中的有毒物质是(分数:2.00)A.龙葵素B.氰甙C.亚硝酸盐D.红细胞凝集素E.类秋水仙碱23.某地流感爆发,经调查当地 3789 人中 837 人患有流感,患者中有 14 人一月前曾患过感冒,计算得837/3798=22.1%,这个率应该是(分数:2.00)A.阳转率B.患病率C.罹患率D.续发率E.感染率2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常用的方法(分数:2.00)A.环境
9、监测B.生物监测C.健康监护D.劳动能力鉴定E.职业性流行病学调查25.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相比,其优点是(分数:2.00)A.更容易避免系统误差B.更容易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先后顺序C.适用于对罕见病的研究D.更容易验证病因假设E.容易得到发病率指标26.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是(分数:2.00)A.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主要见于欧洲和亚洲,95%以上的病例发生在亚洲,我国尤其突出B.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以秋冬季高发C.具有明显的周期性D.病例集中在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E.以上均是27.用行列表卡方检验进行三个样本率的比较,若 P0.05,则结论是(分数:2.00)A.三个样本率各不相同B.总体率之
10、间两两有差别C.至少有两个总体率有差别D.各个总体率都相等E.p1、p2、p3 不全相等或完全不相等28.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最常见的偏倚是(分数:2.00)A.观察偏倚B.信息偏倚C.混杂偏倚D.选择偏倚E.错分偏倚29.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时无需校正,应满足的条件是(分数:2.00)A.总例数大于 40B.理论数大于 5C.实际数均大于 1D.总例数大于 40 或理论数大于 5E.总例数大于 40 且理论数大于 530.卡介苗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疫苗组人群肺结核的发病率是 20/10 万,接受安慰剂组人群肺结核的发病率是 150/10 万,因此该疫苗的效果指数是(分数:2.00)A.
11、5.5B.6.0C.7.5D.8.0E.8.531.与分析性研究相比,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分数:2.00)A.设立对照组B.未设立对照组C.以群体为单位收集资料D.以个体为单位收集资料E.利用常规资料32.有关生物转化作用,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指非营养性物质在体内各种代谢转变B.氧化、还原和水解为第一相反应C.第二相为结合反应D.生物转化可减弱毒性,也可增高毒性E.生物转化只在肝中进行33.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表示(分数:2.00)A.蛋白质被机体消化酶分解的程度B.蛋白质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的程度C.蛋白质在体内的消化率D.摄入 1 克蛋白质增加体重的克数E.蛋白质在体内的吸收
12、量34.局部振动病是指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分数:2.00)A.前庭器官障碍B.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C.视觉紊乱D.骨骼肌肉损伤E.免疫功能低下35.下列哪种偏倚不属于选择偏倚(分数:2.00)A.入院率偏倚B.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C.检出征候偏倚D.测量偏倚E.无应答偏倚36.下列何种毒物可经乳汁进入乳儿体内(分数:2.00)A.铅、汞、苯B.二氧化硅C.硅酸盐D.石棉E.煤尘37.反映疾病频度的指标是(分数:2.00)A.残疾率B.治愈率C.发病率和患病率D.病死率E.期间患病率38.某村地理位置偏僻,全村肋%是文盲和半文盲,15%的家庭拥有黑白电视机,家家装有有线广播。乡里有事往
13、往通过有线广播通知,但村里有时停电;村里有一所民办小学,共有十几个小学生,根据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该村的传播媒介应以(分数:2.00)A.电视为主B.小册子、小报为主C.有线广播为主D.小学的健康教育课为主E.黑板报为主39.旅店的枕套、被套、床单等床上用品,要求(分数:2.00)A.一客一换B.一天一换C.二天一换D.二客一换E.每周一换40.正态分布曲线,当 恒定时,a 越大(分数:2.00)A.曲线沿横轴越向左移动B.观察值变异程度越小,曲线越陡峭C.观察值变异程度越大,曲线越平缓D.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E.曲线位置和形状不变综合练习试卷 30-9 答案解析(总分:80.00,做题时间:
14、90 分钟)一、A1 型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最主要的一项治疗措施是(分数:2.00)A.输液B.对症处理C.及时使用解磷啶 D.及时使用阿托品E.及时使用镇静剂解析:解析:解磷定为胆碱酯酶复能剂。可以消除症状并促使患者苏醒。2.下列均是秩和检验的优点,除了(分数:2.00)A.检验效率不低于通常的参数统计方法 B.不拘于总体分布C.在分布类型不明或非正态分布时仍可以采用D.末端无确定数值的分组资料可以用秩和检验来分析E.统计分析比较简便且容易收集资料,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被采用解析:3.开展社区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从健康传播效果的层次看,以下表
15、述属于健康信念认同的是(分数:2.00)A.经常参加有氧健身活动B.相信合理膳食有利防病 C.不能经常吃新鲜蔬菜、水果D.知晓肥胖对健康的危害E.愿意接受健康指导解析:解析:健康传播效果分为四个层次:知晓健康信息,健康信念认同,态度转变,和采纳健康行为。据此分析,“经常参加有氧健身活动”(A)和“常吃新鲜蔬菜、水果”(C)属于采纳健康行为;“知晓肥胖对健康的危害”(D)属于知晓健康信息;“愿意接受健康指导”(E)属于态度转变;只有“相信合理膳食有利防病”(B)属于健康信念认同。因此,B 是正确答案。4.直接提供中枢神经系统活动所需能量的是(分数:2.00)A.氨基酸B.葡萄糖 C.脂肪酸D.磷
16、脂E.糖脂解析:解析:中枢神经系统只能靠葡萄糖氧化供能。5.影剧院在换场时间,必须进行的卫生工作是(分数:2.00)A.通风换气 B.打扫地面C.增大照明D.降低噪声E.测试室内温湿度解析:解析:影剧院在每次换场时都必须进行通风换气,以保证场内的空气清洁。6.一项筛查试验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病人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分数:2.00)A.灵敏度 B.特异度C.阳性预测值D.阴性预测值E.约登指数解析:解析:一项筛查试验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病人的能力,我们称之为灵敏度,又叫真阳性率。本题其余备选答案均为干扰项。特异度是指在筛查试验中,筛查能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地判断为非病人的能力,特异
17、度又叫真阴性率。阳性预测值是指筛查阳性者中真正成为病人的可能性。阴性预测值是指筛查阴性者中真正成为非病人的可能性。约登指数是将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 107.我国职业病名单中,列入职业性肿瘤是(分数:2.00)A.镍工肺癌B.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 C.氯乙烯所致肺癌D.联苯胺所致白血病E.铍所致肺癌解析:解析:铬为我国政府 1987 年颁布的职业病名单中,列入可致肺癌的化学致癌物。8.反应确诊疾病死亡概率的指标是(分数:2.00)A.死亡率B.死亡专率C.超额死亡率D.标化死亡比E.病死率 解析:解析:反应确诊疾病死亡概率的指标是病死率。病死率是指观察期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病死
18、率图片 2)本题中其余备选答案为干扰项。死亡率,又叫粗死亡率、总死亡率,是指观察期内观察人群中总死亡数所占的比例。其计算公式是: 死亡率图片 3)总死亡率提供的信息较粗糙,它不能说明人群中各个亚群的死亡情况,不能与其他地区的资料进行比较。这时我们应计算死亡专率,即按年龄、性别、死因等计算死亡率。例如: 年龄别死亡率图片 4)超额死亡率是根据某病历年的死亡率计算出死亡平均水平,“然后用该病当年的实际死亡率与之比较,以反映该病的流行强度的指标。 5)标化死亡比是实际死亡人数除以根据一般人群死亡率计算的预期死亡数。 标化死亡比研究对象的实际死亡数/按一般人群的死亡率计算的预期死亡数9.统一负责全国职
19、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的组织是(分数:2.00)A.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B.劳动与社会保障部C.国家技术监督局D.国家卫生部 E.全国总工会解析:解析:见职业病防治法第八条第一款。本题易误选 A、B、C。10.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了化学变化,毒性增加,此新形成的污染物称为(分数:2.00)A.现生污染物B.新生污染物C.二次污染物 D.转化污染物E.协同污染物解析:解析:二次污染物的概念是一次污染物发生了化学变化,而且毒性也增加,才称为二次污染物。如果一次污染物发生化学变化后,毒性有所降低,则不能称为二次污染物。11.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脂肪酸只有一种即(分数:2.00)A.亚麻酸B.花生四烯酸
20、C.EPAD.DHAE.亚油酸 解析:解析: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都可由亚油酸转变而成。12.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过敏休克的药物(分数:2.00)A.叶酸B.维生素 B12 C.硫酸亚铁D.右旋糖酐铁E.枸橼酸铁铵解析:解析:维生素 B12 主要用于恶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贫血。可致过敏反应,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13.排放有害工业废水的工厂,应建在饮用水水源的(分数:2.00)A.上游B.下游 C.对岸D.上游对岸E.上风向解析:解析:一切污水的排放口都必须在饮用水水源的下游 100 米以外。只有在下游 100 米以外,才可避免污水随河水发生倒流的可能性乙所以在对岸排放也是不安全的。14.统计学中,率是
21、指(分数:2.00)A.某现象实际发生数在全体观察对象中所占比重B.某现象实际发生数与不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数之比C.可能发生某现象的单位总数与实际发生数之比D.某现象的实际发生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之比 E.实际发生数占能够观察到的单位数的比例解析:解析:率的定义及计算。15.某研究者为了评价拜新同治疗高血压的效果,从 10 家市级医院中随机抽取 200 名高血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服用拜新同,另一组服用安慰剂,随访 6 个月,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比较、分析两组的效果,以判断拜新同的疗效。这种研究属于(分数:2.00)A.描述性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队列研究D.实验研
22、究 E.理论研究解析:解析:这种研究属于典型的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并将样本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组,对照组不给予措施或给予安慰剂,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以判断措施的效果。随机分组和给予干预措施是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特点,并与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相区别。16.关于正偏态分布资料的描述,说法错误的是(分数:2.00)A.变量值的频数分布不对称B.大多数变量值集中在小的一端C.绘成的曲线高峰偏右,长尾向左侧 D.不宜用算术均数表示其平均水平E.可考虑运用中位数指标来描述其集中位置解析:解析:正偏态分布资料的曲线高
23、峰偏左。17.医疗保健机构及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的控制措施中不包括(分数:2.00)A.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予以隔离治疗B.对除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以外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C.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D.对疑似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E.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解析:解析:见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第一、二款。其中对可疑艾
24、滋病者及有规定在明确诊断前必须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18.在劳动卫生标准应用过程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我国劳动卫生标准仅具有技术指南作用B.我国的劳动卫生标准具有法律效力 C.劳动卫生标准一经发布,各级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必须严格执行D.劳动卫生标准一经发布,就是技术规范E.劳动卫生标准一经发布,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更改和降低标准解析:解析:劳动卫生标准仅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必须严格执行的技术性规范。19.以下有关健康教育诊断的表述,哪项不正确(分数:2.00)A.确定或推测与目标人群主要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不属于健康教育活动的步骤 C.将为决
25、定干预目标、策略和方法,提供基本依据D.同计划制定一道被称为“计划设计“E.是健康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第一个关键解析: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健康教育诊断的内涵的把握。健康教育诊断是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步骤。B 是不正确的表述,故为正确答案。20.高氟地区斑釉牙和氟骨症多发,低氟地区龋齿多发,这种现象被称为(分数:2.00)A.统计地方性B.自然地方性 C.自然疫源性D.输入性E.聚集性解析:解析:高氟地区斑釉牙和氟骨症多发,低氟地区龋齿多发,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然地方性。自然地方性属于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特征的概念,它是指某些地区由于存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一些疾病在该地区长期存在的现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于
26、该地的自然环境适于病原体发育或其传播媒介的存在,如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的地理分布有严格的地方性。二是疾病的发生与自然环境中微量元素有依存关系,如本题所指。其余备选答案均为干扰项。统计地方性是指一些疾病的发生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因素有关的现象,如痢疾、伤寒等疾病常在卫生条件低劣、饮用水质不佳、生活习惯较差的地区持续存在。自然疫源性是指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赖于人而依赖于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传染人的现象,如森林脑炎。疾病的输入性是指本国不存在或已经消灭的疾病,由国外传入的现象。疾病的聚集性是指疾病的发生在时间或空间上不符合随机分布的现象。21.职业性致癌因素最常见
27、的是(分数:2.00)A.生产性毒物和各种物理因素B.物理性致癌因素和某些生产过程C.化学性致癌物和某些生产过程 D.生物性致癌物和某些生产过程E.药物和某些生产过程解析:解析:职业性致癌因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最常见的为化学因素。22.某学校食堂数十名学生在进食四季豆后 30 分钟,陆续出现胃部不适,继而出现呕吐、腹痛、头晕、头痛等症状。四季豆中的有毒物质是(分数:2.00)A.龙葵素B.氰甙C.亚硝酸盐D.红细胞凝集素 E.类秋水仙碱解析:解析:四季豆中有毒物是红细胞凝集素。经常因对四季豆烹调加热不彻底造成中毒。23.某地流感爆发,经调查当地 3789 人中 837 人患有流感,患者
28、中有 14 人一月前曾患过感冒,计算得837/3798=22.1%,这个率应该是(分数:2.00)A.阳转率B.患病率C.罹患率 D.续发率E.感染率解析:解析:依据题意,22.1%是当地流感爆发的罹患率。罹患率是测量新发病例的指标,通常反映较小范围和较短时间内某种疾病新病例发生的频率。罹患率的分子是某病的新病例数,分母是同时期可能患这种疾病的人数(暴露人数)。计算公式是:罹患率观察期间的新病例数/同期的暴露人数1000%。本题中,837 名患者中有 14 人一月前曾患过感冒,由于感冒的病程短,病后免疫不巩固,因此,可以认为这 14 人在此次流感爆发中属于痊愈后再感,在计算罹患率时不应将其从分
29、子分母中扣除。2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常用的方法(分数:2.00)A.环境监测B.生物监测C.健康监护D.劳动能力鉴定 E.职业性流行病学调查解析:解析:尽管劳动能力鉴定属健康监护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对已患职业病者的工作或生活提出建议,不属于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常用方法。常用方法为,环境监测、健康监护、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等。25.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相比,其优点是(分数:2.00)A.更容易避免系统误差B.更容易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先后顺序C.适用于对罕见病的研究 D.更容易验证病因假设E.容易得到发病率指标解析:解析:在本题备选答案中,C 项是病例对照研究相对于队列研究
30、的优点。A 项不成立,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在产生系统误差和控制系统误差中各有自己特殊性,无难易之分。B、D、E 项皆是队列研究的优点。由于队列研究的研究方向是由因及果的,因此,相对于病例对照研究而言,它容易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先后顺序,容易得到发病率指标,容易验证病因假设。26.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是(分数:2.00)A.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主要见于欧洲和亚洲,95%以上的病例发生在亚洲,我国尤其突出B.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以秋冬季高发C.具有明显的周期性D.病例集中在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E.以上均是 解析:解析: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汉坦病毒属)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流行特征是:1)发病主要见于欧
31、洲和亚洲,95%以上的病例发生在亚洲,我国尤其突出。2)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以秋冬季高发。3)具有明显的周期性。4)病例集中在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27.用行列表卡方检验进行三个样本率的比较,若 P0.05,则结论是(分数:2.00)A.三个样本率各不相同B.总体率之间两两有差别C.至少有两个总体率有差别 D.各个总体率都相等E.p1、p2、p3 不全相等或完全不相等解析:28.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最常见的偏倚是(分数:2.00)A.观察偏倚B.信息偏倚C.混杂偏倚D.选择偏倚 E.错分偏倚解析:解析:当以医院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时,最容易导致选择偏倚的发生。选择偏倚是指由于
32、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不正确导致研究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情况,即选入的对象与未选入的对象之间,在某些特征上存在系统误差。这种偏倚常产生于研究设计阶段。常见的选择偏性有下列几种: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无应答偏倚、易感性偏倚等。信息偏倚又称观察偏倚,是指在测量暴露和结局的过程中,由于测量工具、技术、测量者、被测量者等的原因导致测量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情况。信息偏倚的表现形式是研究对象被错误分类,因此,信息偏倚又可以称为错分偏倚+如暴露于某因素者被错误的认为是非暴露者,某病的患者被错误的认为是非患者等。混杂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暴露
33、因素与效应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实关联被错误地估计。29.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时无需校正,应满足的条件是(分数:2.00)A.总例数大于 40B.理论数大于 5C.实际数均大于 1D.总例数大于 40 或理论数大于 5E.总例数大于 40 且理论数大于 5 解析:解析:两者必须同时满足。30.卡介苗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疫苗组人群肺结核的发病率是 20/10 万,接受安慰剂组人群肺结核的发病率是 150/10 万,因此该疫苗的效果指数是(分数:2.00)A.5.5B.6.0C.7.5 D.8.0E.8.5解析:解析:效果指数的计算公式是: 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或死亡)率/实验组发病(或死亡
34、)率 本题中,疫苗的效果指数是: 效果指数150/20=7.531.与分析性研究相比,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分数:2.00)A.设立对照组B.未设立对照组 C.以群体为单位收集资料D.以个体为单位收集资料E.利用常规资料解析:解析:与分析性研究相比,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特点是未事先设立专门的对照组。这一点与其说是描述性研究的特点,还不如说是它的缺点(相对于分析性和实验性研究而言)。因为没有比较组,就无法说明暴露与效应之间的关系。32.有关生物转化作用,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00)A.指非营养性物质在体内各种代谢转变B.氧化、还原和水解为第一相反应C.第二相为结合反应D.生物转化可减弱毒性,也可
35、增高毒性E.生物转化只在肝中进行 解析:解析:虽然很大部分生物转化是在肝中进行的,但其他脏器也有进行的。33.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表示(分数:2.00)A.蛋白质被机体消化酶分解的程度B.蛋白质吸收后在体内被利用的程度 C.蛋白质在体内的消化率D.摄入 1 克蛋白质增加体重的克数E.蛋白质在体内的吸收量解析:解析: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的程度。34.局部振动病是指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分数:2.00)A.前庭器官障碍B.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 C.视觉紊乱D.骨骼肌肉损伤E.免疫功能低下解析:解析:振动可引起局部毛细血管痉挛,使血管壁增生、肥厚、管腔狭窄而
36、致末梢循环障碍。35.下列哪种偏倚不属于选择偏倚(分数:2.00)A.入院率偏倚B.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C.检出征候偏倚D.测量偏倚 E.无应答偏倚解析:解析:测量偏倚不属于选择偏倚,而应归于信息偏倚。36.下列何种毒物可经乳汁进入乳儿体内(分数:2.00)A.铅、汞、苯 B.二氧化硅C.硅酸盐D.石棉E.煤尘解析:解析:铅、苯、汞等能随乳汁进入乳儿体内。37.反映疾病频度的指标是(分数:2.00)A.残疾率B.治愈率C.发病率和患病率 D.病死率E.期间患病率解析:解析:只有发病率和患病率是反映疾病频度的指标,而其他四项指标均不能反映疾病的频度。38.某村地理位置偏僻,全村肋%是文盲和半文盲
37、,15%的家庭拥有黑白电视机,家家装有有线广播。乡里有事往往通过有线广播通知,但村里有时停电;村里有一所民办小学,共有十几个小学生,根据传播媒介的选择原则,该村的传播媒介应以(分数:2.00)A.电视为主B.小册子、小报为主C.有线广播为主 D.小学的健康教育课为主E.黑板报为主解析:解析:健康传播效果理论认为:要取得良好传播效果,应根据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播。根据传播策选择的可及性原则,该村的传播媒介应优先考虑“媒介在当地覆盖情况和使用习惯”。从问题给出的背景资料可以发现,该村地理位置偏僻,百姓文盲率很高,但家家装有有线广播。因此,该村的传播媒介应以有线广播为主
38、进行传播,故 C 为最佳答案。而 A 不适合家庭电视机拥有率很低,B 和 E 都不适合文盲率很高,D 不适合小学生很少等传播媒介可及性差的不利情况。39.旅店的枕套、被套、床单等床上用品,要求(分数:2.00)A.一客一换 B.一天一换C.二天一换D.二客一换E.每周一换解析:解析:我国“公共场所卫生标准“中规定,旅店的枕套、被套、床单等床上用的必须一客一换。40.正态分布曲线,当 恒定时,a 越大(分数:2.00)A.曲线沿横轴越向左移动B.观察值变异程度越小,曲线越陡峭C.观察值变异程度越大,曲线越平缓 D.曲线沿横轴越向右移动E.曲线位置和形状不变解析:解析: 决定正态分布曲线水平位置,。决定曲线“胖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