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文学理论分类真题7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03719       资源大小:91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文学理论分类真题7及答案解析.doc

    1、文学理论分类真题 7及答案解析(总分:77.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名词解释/B(总题数:17,分数:17.00)1.期待视野(分数:1.00)_2.形象期待(分数:1.00)_3.接受动机(分数:1.00)_4.隐含的读者(分数:1.00)_正误_共鸣_7.文学的净化(分数:1.00)_8.召唤结构(分数:1.00)_9.文学欣赏(分数:1.00)_10.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分数:1.00)_11.文学批评(分数:1.00)_12.文化批评(分数:1.00)_13.心理学批评(分数:1.00)_14.语言批评(分数:1.00)_15.文本批评(分数:1.00)_16.实用批评(分数

    2、:1.00)_17.神话原型批评(分数:1.00)_二、B简答题/B(总题数:10,分数:20.00)18.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分数:2.00)_19.简述期待视野的基本内容。(分数:2.00)_20.何谓接受心境?(分数:2.00)_21.为什么文学语言中需要填空和对话?(分数:2.00)_22.伊瑟尔在谈到文学接受时说:“虽然作品文本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在各时代并无变化,但人们发现的意义却不断变化着。”作品的意义为什么会不断变化?(分数:2.00)_23.为什么说文学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分数:2.00)_24.文学批评具有哪些意义或功能?(分数:2.00)_25.简述审美

    3、批评的主要特点。(分数:2.00)_26.新批评产生的原因?理论家?及其实践?主要理论?对今天的借鉴意义和影响?(分数:2.00)_27.批评家除了应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外,为什么还应该具有严谨的学术素质?(分数:2.00)_三、B论述题/B(总题数:1,分数:40.00)关于诗歌有这么几种说法:A“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B“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C“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D

    4、“诗之至处,处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叶燮原诗)请回答下列问题:(分数:40.00)(1).上述 A、B 两项体现了一种共同的文学批评形态,通常称作什么?(分数:5.00)_(2).上述 C、D 两项体现了一种共同的文学批评形态,通常称作什么?(分数:5.00)_(3).请分别论述上述文学批评形态的主要特点。(分数:5.00)_(4).综述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形态。(分数:5.00)_(5).以文学史为例,分析社会心理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并谈谈你是怎样认识文学和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分数:5.00)_(6).恩格斯说:“每一种

    5、新的进步都必须表现为对某一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崇奉的秩序的叛逆。”结合恩格斯的话谈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分数:5.00)_(7).文学批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内涵是什么?(分数:5.00)_(8).谈谈你对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的认识。(分数:5.00)_文学理论分类真题 7答案解析(总分:77.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名词解释/B(总题数:17,分数:17.00)1.期待视野(分数:1.00)_正确答案:(“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这一术语,最早见之于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与德国知识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等人的有关著述

    6、,指的主要是人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预有的知识储备、期待目标、理论框架等等。之后,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把这一术语运用到其文学中,并认为接受视野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如由人生经历、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等因素形成的知识构架、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道德信仰、政治态度等;由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因素的熏陶或已有的艺术欣赏活动积累而成的艺术偏好、艺术标准等;由性别、年龄、体质等生理因素导致的精神趋向与心理欲求等。由此而形成的能够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的这类心理图式,即谓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或简称期待视野。也就是说,“期待视野”是接受

    7、者在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解析:2.形象期

    8、待(分数:1.00)_正确答案:(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如由人生经历、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等因素形成的知识构架、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道德信仰、政治态度等;由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因素的熏陶或已有的艺术欣赏活动积累而成的艺术偏好、艺术标准等;由性别、年龄、体质等生理因素导致的精神趋向与心理欲求等。由此而形成的能够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的这类心理图式,即谓阅读经验期

    9、待视野,或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解析:3.接受动机(分数:1.00)_正确答案:(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审美动机,即人们平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的规律、社会的本质,熟悉人类的某种生活状态,了解有关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即人们力图

    10、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化育、精神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即为了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而接受的动机;借鉴动机,即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动机。)解析:4.隐含的读者(分数:1.00)_正确答案:(所谓“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预想的能够按自己的创作动机,理解作品内涵,把文本的可能性予以具体实现的读者。其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作者的创作动机决定了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第二,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决定了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第三,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决定了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

    11、。从作者的期盼心理来看,“隐含的读者”,也就是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问世之后,能够遇到的知音。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艺术观念、不同文体的作家作品中,往往会“隐含”着不同类型的“读者”。鲁迅当年的小说创作,是要在沉寂的年代里发出反抗现实的“呐喊”,因此,他所期待的读者就是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它是起源于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文学接受过程,就是“隐含的读者”积极参与创造的过程。朱立元先生认为,伊瑟尔“隐含的读者”这一概念,只注意了读者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割裂了读者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关系,因此,代之以“潜在的读者”更为科学。所谓“潜在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的读者而言的。现实的

    12、读者是那些生活在一定时代、环境中形形色色实实在在地阅读着各种文学作品的个人和群体(读者和读者群)。潜在的读者则不同了,“他”是活在作家心中时时缠绕并干预、参与作家创作的读者。可以说,潜在的读者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他未来作品的可能的读者。)解析:正误_正确答案:(文学接受过程中常常出现“误解”,或曰“误读”,具体包括“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是指对作品的误读。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客观上却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正误”由于合乎“再创造”的文学接受规律,因而是可取的。如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对曹雪芹的创作意旨与作

    13、品的内在意蕴,众说纷纭,见解各异。脂砚斋认为,红楼梦的总纲是“色空”、“梦幻”,作者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悲愁与苦闷;王希廉(护花主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感叹家世盛衰之作;张新之(太平闲人)认为,“通部红楼,止左氏一言概之曰:讥失教也!”王国维则借助叔本华“生活即欲望,人生即痛苦”的意志论哲学,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表现了作者迥然不同于中国人的乐天精神与“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的“大团圆”艺术趣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认为,红楼梦描写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以情为重的大观园之内的世界,一个是礼教统治的大观园之外的世界;冯其庸先生认为,红楼梦反

    14、映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一种新思想,带有反封建的色彩,贾宝玉、林黛玉是一种带有新的意义的新人的萌芽。由于无法判定这些见解是否合于曹雪芹的本意,故而很大程度上可归之为“误解”。但因大致上或在某一方面合乎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客观实际,有一定可信性,且有利于丰富读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因此,即可视为应予肯定的“正误”。)解析:共鸣_正确答案:(共鸣,原是物理学方面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不同物体之间,由声波作用引起的一种共振现象。在文学理论中,则通常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的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

    15、不同身份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感受的现象。 第一种“共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作品中有着精警独到的人生体悟,深刻丰富的社会感知,且在人物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抒发、意蕴表达等方面,达到了高妙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深深地吸引读者。二是读者心灵与作者心灵的相通,即在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中,应有与作品中的内涵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与意志愿望等。只有如此,才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感同身受的心灵震动与情感交流,从而形成共鸣。 第二种“共鸣”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之间,也往往存

    16、在着许多相通的政治、道德、审美情感与观念区域。所以,诸如唐诗宋词、红楼梦、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等中外历史上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才受到了历代无数读者的共同喜爱。马克思曾经盛赞希腊神话有着“永久的魅力”,表现出人类历史上的童年时代某些“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显然,正是由于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存在着对于人类童年某些“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喜爱的共同感情,才使其在后世的无数读者中时常引起共鸣。)解析:7.文学的净化(分数:1.00)_正确答案:(“净化”一语,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诗学。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按亚里士多德的意思,净

    17、化是文艺作品产生作用的重要方式。 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许多学者对“卡塔西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具有宗教含义的“净化说”(即“净罪”之意),二是医学意义的“宣泄说”。持“净化说”的人又有三派:一是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净化怜悯与恐惧中痛苦的坏因素,使心理恢复健康;二是净化怜悯与恐惧中的利己因素,生成纯粹的利他情感;三是净化剧中人物的罪孽,如令观众感到人物的凶杀行为出于无心,因此凶手可告无罪。持“宣泄说”的人亦有三派,一是认为悲剧的作用是以毒攻毒,即以悲剧内容来消解人的恐惧与怜悯的病态情感;二是借助悲剧,宣泄人们的恐惧与怜悯情感,使情感趋于平静;三是通过悲剧,重复激发恐惧与怜

    18、悯之情,以减轻这两种情感的力量,以保持心理的平静。 我们以前人的相关论述为基础,同时充分联系各类文学艺术功能的实际,采用了“净化”说。我们认为:“净化”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的一种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作品,读者能够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与人生的烦恼,而得以维持心灵的平衡;二是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读者的某些情绪可以得到宣泄,心态可以得到纯化,人格可以得到提升。也就是说,“净化”,实际上正是文学艺术最为本质的审美功能的体现。)解析:8.召唤结构

    19、(分数:1.00)_正确答案:(由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的、能召唤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绝不是文学文本的缺陷,而是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的最基本的条件。)解析:9.文学欣赏(分数:1.00)_正确答案:(文学欣赏是读者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构成审美意象,获取美感愉悦的精神活动。而文学批评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文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解析:10.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分数:1.00)_正确答案:(文学理论是抽象的。文学批评是具体的(

    20、针对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理论是基础的、非实践的(不可能对文学现象发挥现行作用)。文学批评是实践的(可及时地对文学现象发挥作用。如西方现代小说之父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发表小说时屡屡受挫,后因别林斯基的推崇才得以顺利出版)。)解析:11.文学批评(分数:1.00)_正确答案:(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首先,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表现在两个突出的方面:第一,文学创造及其作品是批评的前提和目标,创造及其作品的价值是批评的着眼点,因此文学的批评的理论背景和价值取向,对创造及其作品

    21、的判断和评价,便具有对作品及其创造进行鉴定和筛选的意义,并通过这种鉴定和筛选力图制约和影响文学创造的发展趋势。这种批评优势以其鲜明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形成某种导向或规范,直接影响着文学创造,从而使某种文学创造也形成优势,兴盛起来。文学创造也促使一定的文学批评的成熟、变化、更新和完善。第二,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具有个体化创造的特点。文学批评既然以文学作品为主要的评价对象,就必然要从中寻求、发现、总结这种作品的生产经验和创造规律,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从而将个体的文学创造成就上升为一种文学的经验,推动文学创造整体的繁荣和发展。文学创造主要是渗透着理性的感性活动,在本质上是艺术的。而文学批评

    22、则是在感性体验基础上的理性活动,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和科学的。 其次,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又意味着文学批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是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一部分,因而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有着内在的深刻关系。这种关系也表现在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是层次间的分工协调关系。 从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言,文学接受是读者面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加以填补、创造或破解的种种活动的统称。从文学接受的性质状况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鉴赏性接受、诠释性接受、批评性接受。文学批评不过是读者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接受活动整体的一部分而已。 从层次间的分工协调而言,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构成文学接受

    23、的不同层次。一般来说,鉴赏性接受是对作品的情感性参与、理解和创造,满足的主要是个体的审美趣味需求,更具审美享受意味,着重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批评性接受是对作品的理性检测和衡定,它要求以一定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原理为出发点去感受、理解作品,并作出尽可能恰当的客观评价,因而更具有科学研究意味,更着眼于实现作品包括审美价值在内的广泛的社会价值。两者的基本关系是:鉴赏是批评的基础,批评则不仅是鉴赏的提高,也是对鉴赏的指导。 最后,文学批评兼及文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中也包括对文学批评自身的评价和判断。这意味着文学批评既是对文学创造的超越,也是对文学接受的超越,它本身就是一门学科或一门科学。)解析:12.文化

    24、批评(分数:1.00)_正确答案:(文化批评,它既不是囿于文学文本或单纯文学的批评,也不是所谓的从“外部”的批评,而是在解读甚至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文化关系的批评。它并不是一种如语言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等那样成型的批评模式,它的广泛所指性,几乎囊括了一切批评的方法和模式,然后又消解了它们。文化批评具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它属于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批评,这种批评对社会、对权力、对人尤其是普通人物、下层人士的关注超越了对文学本身的关注,因此,它的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意义也超越了批评学的意义。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在广义上就是文化批评。二是它着重于文

    25、学所联系的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批评,因而,主要关注文学的内容所可能折射或辐射的人们的生态景况、命运遭际和文学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关注主题、思想、政治倾向、社会指向而不是文本的内部事实如语言、结构、手法、技巧、风格等。所谓文化批评由对文学的内部批评转向外部批评,就是这个意思。三是文化批评与其他批评相比较,是没有特定的学科或理论背景的批评,它涉猎广泛的文化现象,也涉及广泛的学科背景,是一种多学科、跨学科甚至非学科意义上的批评。同时,它也没有特定的方法论构架,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突破传统方法,讲的是“破字当头,立在其中”。)解析:13.心理学批评(分数:1.00)_正确答案:(心理学批评主要是指运用现

    26、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是本能冲动“升华”的结果,也是得不到现实满足的欲望的补偿;他不仅从这种升华和补偿中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而且也让人分享这种“补偿”而解除了精神紧张;同时作家“在表达他的幻想时提供我们以纯粹的形式的,也就是美的享受的乐趣”。格式塔心理学的批评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是先于部分而决定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的,这本身是一种心理现象。因而,不把握事物的整体和统一结构,就不能创作和欣赏作品。)解析:14.语言批评(分数:1.00)_正确答案:(文学作品是

    27、一个独立自主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作品的意图只需要从本文去寻求而无需从外部力量加以说明。语言的语境、语义、能指性、信息作用是构成形象、形成结构的极其重要因素,因而探求作品的意图必须通过对本文的语言解析。语言学的批评,主要是语言学、文体学、符号学等新兴学科的背景,是结构主义、形式主义的思潮渗透。它批评的特点是精细性、独到性。语言批评的着眼点则主要在作品独立自足的体系之内如语言、语义、语境、结构效应、意义转换、符号能指等文体包含的各种要素上,并从这些要素探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排除所谓的社会历史等外部因素,也排除作者本人。这种批评,显然具有阐释性,并且确实可以阐发出独特的意味。语言批评

    28、则更多地影响读者精细地读解文本自身,就文本的构成去发现艺术的魅力和功用,不排斥“误读”产生的特殊意义和美学感受。语言批评,把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语言表现力和魅力推向新的高度。)解析:15.文本批评(分数:1.00)_正确答案:(“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排斥作家研究,排斥“外在的”研究方法,是文本批评的重要前提。文本批评中的“文本”一词,其基本含义指一个自主的意义客体和语言结构系统。文本批评之所以要用文本(Text)概念替代作品(Works),是为了突出批评对象的自主性和客观性。文本批评的出现是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重大转变

    29、。20 世纪索绪尔的语言学革命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带来了文学批评领域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革,语言和作品本身的研究开始占据批评的主导地位。文本批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本批评包括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新批评、五十年代的结构主义批评以及七八十年代盛行的解构主义批评等。)解析:16.实用批评(分数:1.00)_正确答案:(“实用批评”出现于 20世纪 20年代,其倡导者主张文学批评应该缜密并注重分析,而不能像之前那样主观晦涩。以 I. A. 理查兹、威廉艾普森和 F. R. 利维斯为代表的剑桥批评学派认为文学批评应基于作品本身的措辞、读者反应和作品产生的社会因素,

    30、而不是创作者的意图。理查兹提出的“文学批评原则”主张只有根据一系列准则和一定的术语,才能对文学做出恰当的评价。后来美国兴起的“新批评”遵循同样的原则,强调文本的“独立性”,认为文学批评中最重要的就是文本本身以及文本的措辞和表达。实用批评一直盛行到 20世纪 70年代,一直对今天的文学批评产生重要的影响。)解析:17.神话原型批评(分数:1.00)_正确答案:(神话原型批评是 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出现的研究文学与神话等原始文化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模式。神话原型批评的兴起,源于当代人对人类的早期文化和原始思维以及人类的共同心理结构的研究。对神话原型批评产生直接影响的是以弗雷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荣格

    31、的分析心理学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并由此形成了神话原型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剑桥学派、荣格学派和弗莱的原型批评体系。神话原型批评把文艺学与现代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哲学及其他人文学科融会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文艺研究的思维空间,开创了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融合现代学科知识综合发展的新局面。神话原型批评,前后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自 20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已发展为现代最有影响的文艺批评模式之一。)解析:二、B简答题/B(总题数:10,分数:20.00)18.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分数:2.00)_正确答案:(阅读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先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

    32、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是相对应的。简单地说,在文学阅读之前以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如由人生经历、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等因素形成的知识构架、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道德信仰、政治态度等;由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因素的熏陶或已有的艺术欣赏活动积累而成的艺术偏好、艺术标准等;

    33、由性别、年龄、体质等生理因素导致的精神趋向与心理欲求等。由此而形成的能够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的这类心理图式,即谓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或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解析:19.简述期待视野的基本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文学理论分类真题7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boatfragile16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