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理论分类真题 2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名词解释/B(总题数:24,分数:20.00)文学_2.文学惯例(分数:0.50)_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分数:0.50)_4.话语蕴藉(分数:0.50)_含混_6.含蓄与含混(分数:0.50)_7.文学语言(分数:0.50)_8.文学性(分数:0.50)_9.人民性(分数:1.00)_1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分数:1.00)_11.文学创造(分数:1.00)_12.精神生产(分数:1.00)_13.艺术生产(分数:1.00)_14.文学的主体性(分数:1.00)_15.艺术构思(分数:1.00)_16.艺术
2、思维(分数:1.00)_灵感_18.艺术直觉(分数:1.00)_19.无意识(分数:1.00)_灵感_简化_22.陌生化(分数:1.00)_变形_24.艺术传达(分数:1.00)_二、B简答题/B(总题数:22,分数:44.00)25.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概念的演变。(分数:2.00)_26.如何辨别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你对近年来学界对于文学“界限”的争论怎样认识?(分数:2.00)_27.为什么说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分数:2.00)_28.简论文学的审美属性。(分数:2.00)_29.试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分数:2.00)_30.怎样理解话语蕴藉?(
3、分数:2.00)_31.怎样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辩证关系。(分数:2.00)_32.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分数:2.00)_33.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创造性的活动?(分数:2.00)_34.试简析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分数:2.00)_35.你对西方学者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即“模仿者”理论是如何认识的?(分数:2.00)_36.你如何评价“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的说法?(分数:2.00)_3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分数:2.00)_38.亚里士多德:“就做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
4、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分析并评价这段话所阐述的文学观点。(分数:2.00)_39.何为艺术发现?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有哪些?(分数:2.00)_40.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分数:2.00)_41.直觉在艺术思维中的作用是怎样的?(分数:2.00)_42.作品与意图的冲突。(分数:2.00)_43.谈谈艺术构思的几个主要的心理机制。(分数:2.00)_44.试述弗洛伊德学说对文艺理论的历史贡献。(分数:2.00)_45.举例谈谈如何理解创作意图的转换?(分数:2.00)_46.谈谈作品与意图的冲突。(分数:2.00)_三、B论述题/B(总题数:18,分数:3
5、6.00)47.举例论述你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分数:2.00)_48.从理论和时间(文学例证)两个角度谈一谈文学与非文学的边界问题。(分数:2.00)_49.试论述文学与经济基础的“中介”。(分数:2.00)_50.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分数:2.00)_51.为什么说文学是思想性最强、理性色彩最浓的一种艺术?(分数:2.00)_52.谈一谈文学的功利性问题。(分数:2.00)_53.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坚阿多诺曾就艺术生产的审美与社会双重属性论述道:“艺术之所以是社会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生产方式体现了其生产过程中各种力量和关系的辩证法,也不仅仅因为它的素材内容取自社会;确切地说,艺术的社会性主要
6、因为它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具有对立性的艺术只有在它成为自律性的东西时才会出现。通过凝结成一个自为的实体,而不是服从现存的社会规范并由此显示其社会效用,艺术凭借其存在本身对社会展开批判。”试就阿多诺的这一论述谈谈你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解。(分数:2.00)_54.文学审美情性与以丑为表现对象是否矛盾,为什么?(分数:2.00)_55.举例说明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分数:2.00)_56.联系作品,谈谈你对文学言语特征的认识。(分数:2.00)_57.文学语言的深层义是怎样生成的?(分数:2.00)_58.举例说明为什么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分数:2.00)_59.文学概念
7、的演变及各时期的基本内涵。(分数:2.00)_60.举例论述物质方式的发展变化对文学的影响。(分数:2.00)_61.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和其他精神生产如科学、宗教、音乐、绘画存在着什么样的区别?(分数:2.00)_62.谈谈你对“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这句话的看法。(分数:2.00)_63.举例分析文学创作活动中创作主体与生活对象之间的关系。(分数:2.00)_64.高尔基: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这体现了什么文学观?谈谈你的看法。(分数:2.00)_文学理论分类真题 2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名词解释/B(总题数:24,分数
8、:20.00)文学_正确答案:(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我们一般认为,话语是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等要素。这就是说,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即与其他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
9、语实践。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以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以及语境。)解析:2.文学惯例(分数:0.50)_正确答案:(文学作为惯例指的是这种情形:当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确立并具有普遍有效性以后,某些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的现象,如某种新文体、边缘文体或实验文学,往往难以按确切标准归类,而只能按某种惯例去加以模糊的或相对的界说,这样就有了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惯例,在这里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惯例可来自过去的文学传统,也可来自新创造。 惯例应包含如下规范: 文学的语言有独特表现力。 文学总是要呈现形象的世界,这
10、种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解析: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分数:0.50)_正确答案:(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
11、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这可以从三方面看:第一,从目的看,文学并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然而,间接地或内在地又有某种功利性,即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并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特殊手段。可以说,在文学中,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
12、段。第二,从方式看,文学以审美形象为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又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并要求人以活生生的审美直觉去把握。但形象被置入文学、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必须依赖于概念的力量。作家创作时难免会通过概念方式去分析时代、素材、主题,预测读者和批评界的反应等。在文学活动中,形象是直接的和内在的,概念是间接的和外在的。第三,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智反映认识。)解析:4.话语蕴藉(分数:0.50)_正确答案:(“蕴藉”(又写作“酝藉”),来自中国古典诗学。在文学领域,它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
13、、蓄积深厚的状况。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所以,文学直接地就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存在于其话语系统的蕴藉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
14、。本文的话语蕴藉常常表现在两方面:含蓄和含混。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但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本文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解析:含混_正确答案:(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它与含蓄不同。含蓄突出的是表达
15、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只能以话语蕴藉这一特定形态表现出来,都只能蕴含在话语的含蓄或含混的意义空间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解析:6.含蓄与含混(分数:0.50)_正确答案:(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
16、”,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不过,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只能以话语蕴藉这一特定形态表现出来,都只能蕴含在话语的含蓄或含混的意义空间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解析:7.文学语言(分数:0.50)_正确答案:(文学语言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语言相当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
17、富于创造性的言语。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在更具体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本文的话语蕴藉常常表现在两方面:含蓄和含混。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含混偏重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但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本文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特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存在于其话语系统的蕴藉中,无法离开这种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解析:8.文学性(分数
18、:0.50)_正确答案:(文学性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柯布森在 20世纪 20年代提出的术语,意指文学的本质特征。雅柯布森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在这里,文学性指的是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在雅柯布森看来,如果文学批评仅仅关注文学作品的道德内容和社会意义,那是舍本求末。文学形式所显示出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才是文学理论应该讨论的对象。对于雅柯布森和他同时代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来说,文学性主要存在于作品的语言层面。雅柯布森指出,文学性的实现就在于对日常语言进行变形、强化甚至歪曲,也就是说要“对普通语言实施有系统的破坏”
19、。)解析:9.人民性(分数:1.00)_正确答案:(人民性是文学作品所显示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中外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程度不同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方式、生存境遇、需求愿望、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的作品,都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在文学理论史上,最早使用人民性这个概念的是 19世纪俄国诗人、批评家维亚捷姆斯基。他在 1819年给屠格涅夫的信和 1824年写的古典作家和出版者的谈话中,率先以人民性的标准评价古典作家作品。以后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广泛运用和发挥了人民性这一概念。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又赋予了它新的内涵。马克思说:“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大家知道,画家也不是用水彩来画巨大
20、的历史画的),它的历史个性以及那种赋予它以独特性质并使它表现一定的人民精神的东西这一切对诸侯等级的辩论人说来都是不合心意的。”毛泽东也说:“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人民性的涵义与人民的涵义密不可分。人民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人民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事业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和个人。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中,人民总是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永远是人民的主体。在历史上,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曾是革命的、进步的,在一定程度上代
21、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在这个时期,他们也属于人民的范围。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应把它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结合当时的历史特点、时代精神和人民的审美趋向,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解析:1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分数:1.00)_正确答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学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张。1942 年 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但是按照艺术科学的标准给以正确的批判,使较低级的艺术逐渐提高成为较高级的艺术,使不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
22、艺术改变到适合广大群众斗争要求的艺术,也是完全必要的。”这种主张已含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萌芽。1951 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 年,毛泽东提出,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是“百家争鸣”。1956年 4月 28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第一次正式提出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的一项基本方针。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1957 年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
23、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从理论上进一步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此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我们国家发展和繁荣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的一个根本性和长期性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而且也符合科学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规律。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反复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我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就会向前发展;反之,我们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挫折或失败。)解析:11.文学创造(分数:1.00)_正确答案:(文学创
24、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文学产品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文学当然包含着科学认识的因素,但这种认识因素在文学创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诗意化,即审美化了。文学创造作为一种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导向能充分地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就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同时,文学言语与
25、科学言语有较大差别,比日常言语也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同一种民族语言在不同的作家手中,在不同语境中,其运用千变万化,它是不断创新的。所以,文学创造不止以言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言语系统,通过创造性言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 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因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解析:12.精神生产(分数:1.00)_正确答案:(精神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
26、形式之一,是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如科学知识、艺术品等)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在精神生产活动中,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精神关系。就是说,精神生产是人通过意识活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念性的思索或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凭借符号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活动。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是人类的两种生产活动。在其中,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但是,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 它的特点: (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解析:13.艺术生产(分数:1.00)_正确答案:(“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艺术生产就是艺术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