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职攻读硕士联考心理学-4 及答案解析(总分:99.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10.00)1.由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和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藉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这指的是(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控制变量(分数:1.00)A.B.C.D.2.下列属于封闭的动作技能是( )。A击剑 B跳水 C打篮球 D拳击(分数:1.00)A.B.C.D.3.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 )。A概括 B抽象 C概念 D综合(分数:1.00)A.B.C.D.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想象中的( )方式。A综合 B夸张 C拟人化 D典
2、型化(分数:1.00)A.B.C.D.5.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分析与综合 B抽象与概括 C间接与概括 D深刻与灵活(分数:1.00)A.B.C.D.6.艾森克认为: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外倾以外,还有稳定性和( )性的区别。A独立 B敏捷 C直觉 D求实(分数:1.00)A.B.C.D.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 )。A适应 B对比 C练习 D调和(分数:1.00)A.B.C.D.8.懒惰属于人的( )。A情感 B气质 C性格 D能力(分数:1.00)A.B.C.D.9.詹姆士朗格的情绪理论是( )。A机体知觉理论 B丘脑情绪理论C认识评估说 D动机分化理论(分数:1.0
3、0)A.B.C.D.10.下列属于条件抑制的是( )。A保护性抑制 B超限抑制 C分化抑制 D外抑制(分数:1.00)A.B.C.D.二、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15.00)11.科学的心理诞生于 1 年。(分数:2.00)填空项 1:_12.根据三元智力理论,个体之所以有智力高低之分,主要是由于个体对 1 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分数:1.00)填空项 1:_13.1973 年,卡尼曼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了 1 理论。(分数:1.00)填空项 1:_14.能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15.新活动和旧活动的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
4、 1 迁移。(分数:2.00)填空项 1:_16. 1 是关于客观事物最原始的心理信息,属于人的认识过程的最初级阶段。(分数:1.00)填空项 1:_17.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 1。(分数:2.00)填空项 1:_18.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19.脑是心理的器官,而 1 是心理的源泉。(分数:1.00)填空项 1:_20.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 1 三部分组成。(分数:1.00)填空项 1:_三、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14.00)21.观察法(分数:2.00)_22.定势(分数:4.00)_23.知觉(
5、分数:4.00)_24.情绪记忆(分数:2.00)_25.意志的果断性:(分数:2.00)_四、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25.00)26.简述驱力一诱因理论。(分数:5.00)_27.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稳定的注意?(分数:5.00)_28.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分数:5.00)_29.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分数:5.00)_30.简述气质的体液说。(分数:5.00)_五、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35.00)31.根据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谈一谈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分数:15.00)_32.试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分数:10.00)_33.结
6、合教学实际,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分数:10.00)_在职攻读硕士联考心理学-4 答案解析(总分:99.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10.00)1.由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和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藉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这指的是(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控制变量(分数:1.00)A. B.C.D.解析:2.下列属于封闭的动作技能是( )。A击剑 B跳水 C打篮球 D拳击(分数:1.00)A.B. C.D.解析:3.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 )。A概括 B抽象 C概念 D综合(分数:1.00)A.B.C. D.解析:4.“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想象中的( )方式。A综合 B夸张 C拟人化 D典型化(分数:1.00)A.B. C.D.解析:5.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分析与综合 B抽象与概括 C间接与概括 D深刻与灵活(分数:1.00)A.B.C. D.解析:6.艾森克认为:性格差异除表现为内外倾以外,还有稳定性和( )性的区别。A独立 B敏捷 C直觉 D求实(分数:1.00)A.B.C.D. 解析: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 )。A适应 B对比 C练习 D调和(分数:1.00)A. B.C.D.解析:8.懒惰属于人的( )。A情感 B气质 C性格 D能力(分数:1.00)A.B
8、.C. D.解析:9.詹姆士朗格的情绪理论是( )。A机体知觉理论 B丘脑情绪理论C认识评估说 D动机分化理论(分数:1.00)A. B.C.D.解析:10.下列属于条件抑制的是( )。A保护性抑制 B超限抑制 C分化抑制 D外抑制(分数:1.00)A.B.C. D.解析:二、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15.00)11.科学的心理诞生于 1 年。(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1879)解析:12.根据三元智力理论,个体之所以有智力高低之分,主要是由于个体对 1 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信息)解析:13.1973 年,卡尼曼在注意与努
9、力一书中提出了 1 理论。(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资源限制)解析:14.能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称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诱因)解析:15.新活动和旧活动的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 1 迁移。(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解析:16. 1 是关于客观事物最原始的心理信息,属于人的认识过程的最初级阶段。(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感觉)解析:17.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概念)解析:18.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
10、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高原现象)解析:19.脑是心理的器官,而 1 是心理的源泉。(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客观现实)解析:20.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 1 三部分组成。(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树突)解析:三、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14.00)21.观察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解析:22.定势(分数:4.00)_正确答案:(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解析:23.知觉(分数:4.
11、00)_正确答案:(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解析:24.情绪记忆(分数:2.00)_正确答案:(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解析:25.意志的果断性:(分数:2.00)_正确答案:(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解析:四、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25.00)26.简述驱力一诱因理论。(分数:5.00)_正确答案:(20 世纪 20 年代,武德沃斯提出了驱力的概念。所谓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心理学家赫尔认为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能为机体的活动提
12、供动力,促使机体采取行动,以消除需要唤起的紧张状态。当紧张状态得以降低或消除后,驱力的动机作用也随之减少。赫尔的理论适用于解释个体的生物性行。驱力理论强调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却忽略了外在环境对行为的诱发作用。针对这种缺陷,一些心理学家又提出了诱因的概念。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赫尔接受了诱因的概念,把它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并将诱因(K)加入自己的行为公式。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诱因(K)和抑制(I)共同决定了个体有效行为的潜能(P),用公式表示为 P=DHK-I。)解析:27.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稳定的注意?(分数:5
13、.00)_正确答案:(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1)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简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很短;反之,复杂而多变的事物,则可延长注意集中和稳定的时间。维持时间之长短又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但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强度维持 20 分钟以上。(2)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当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把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可以保持相当的稳定性。要想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必需做到:(1)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当一个人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得越清楚,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和决心越大时,他的注意就越能集中和稳定。(2)要有对
14、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一个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的人,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长期坚持下去。(3)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引起分心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环境嘈杂,对学习和工作有影响。这主要靠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去克服各种干扰。二是任务繁多,思绪万千,既干着这件事,又想着那件事,思想不能集中。面对这种情况,最好是分出轻重缓急,作出计划逐个解决。做到在进行每项工作时,都能集中注意和精力,专心致志。)解析:28.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分数:5.00)_正确答案:(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是: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15、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工具性条件反射对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有进一步的意义,它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它们的不同之处是:(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不明显。(2)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3)反应方式不同。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
16、形成工具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工具性条件反射。)解析:29.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分数:5.00)_正确答案:(人在注意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注意最显著的外部表现为:第一,适应性动作。第二,无关动作的停止。第三,呼吸运动的变化。第四,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现象。)解析:30.简述气质的体液说。(分数:5.00)_正确答案:(古希腊最著名的气质学说是希波克拉特提出的气质体液说。希波克拉特认为,人体含有四种体液;
17、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有机体的状态取决于这四种体液的适当搭配。这种观点经过不断演化,逐步形成气质按体液特征可以划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的学说。四种气质类型分化的原因是占优势的体液不同。血液占优势的称为多血质,黏液占优势的称为黏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称为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称为抑郁质。四种基本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有着不同的典型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多数人属于不同气质类型的混合型。体液说仅仅是一种思辨的假定,但它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唯物主义倾向,并且有关知识是从生活中总结而来的,比较符合人们的常识。因此,体液说在气质问题的研究中仍然有它的价值
18、。)解析:五、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35.00)31.根据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谈一谈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分数:15.00)_正确答案:(维果斯基将“教学”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学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系统的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的发展。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为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
19、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维果斯基认为,重要的不是今天为止已经完结了的发展过程,而是那些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因此,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将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作用。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首先,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
20、的角度。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解析:32.试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分数:10.00)_正确答案:(1)所属的范围不同;(2)生理机制不同;(3)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4)迁移的范围不同;(5)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解析:33.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分数:10.00)_正确答案:(1)运用
2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学习和积极态度,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去发现一些新现象,或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转为独立地提出问题;在解答问题时,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22、和聚合思维。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思维的培养。(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对于各种创造活动都极为重要,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应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和学习态度,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改变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片面观点与做法。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最后,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与表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