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大学考研历史学基础真题 2013 年(中国通史)及答案解析(总分:22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分数:40.00)1.法经(分数:20.00)_2.葵丘之盟(分数:20.00)_二、材料分析题(总题数:0,分数:0.00)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120.00)3.评述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分数:40.00)_4.简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及意义。(分数:40.00)_5.论甲午战争的地位。(分数:40.00)_四、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60.00)6.论述汉代至清代的赋税制度演化。(分数:30.00)_7.论述近 20 年近代史研究的变化及特点。(分
2、数:30.00)_论文四川大学考研历史学基础真题 2013 年(中国通史)答案解析(总分:22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分数:40.00)1.法经(分数:20.00)_正确答案:(战国时期魏国制定的法典。战国初期,李悝任魏国相,主持变法,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李悝集春秋各国法律之大成,制成法经。法经的完整内容今已不存,其片断章句散见于各种古代典籍中。据史书记载,法经共有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等六篇。)解析:2.葵丘之盟(分数:20.00)_正确答案:(公元前 651 年齐国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参加
3、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申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还规定同盟诸国不要乱筑河堤,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以田邑封给别人而不报告天子。葵丘之盟使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解析:二、材料分析题(总题数:0,分数:0.00)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120.00)3.评述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分数:40.00)_正确答案:(秦朝不仅“焚书坑儒”,还下“挟书令”,即藏有儒家经典者治罪,因之在秦代无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者。汉初,儒家经典只能靠那些仅存下来的学者们背诵记录,再由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下来。后来在孔子旧宅与河间献王等处,又陆续
4、得到许多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儒家经典,字体是用秦统一前的篆书抄写的,因此被称为古文经,原来用隶书字体写的便称为今文经。今文经和古文经不仅字体不同,篇章多少不同,而且对经学内容的解释也有很大差异。今文经学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致用”,着重章句推衍,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古文经学则看重章句训诂,把儒学经典视为古代历史资料,包括许多应该效法的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两派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今文经出现较早,而且董仲舒以治今文经春秋公羊传得到汉武帝赏识,故在董仲舒的建议下陆续被立为学官。古文经晚出,遭到今文经派的排斥,长期不得立为学官。成帝时命人搜求
5、天下遗书,刘向、刘歆父子等先后担任搜集到的大量图书的整理工作,又发现了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等古文经书。王莽当权时,由于托古改制的需要,刘歆借机把左氏春秋、古文尚书、逸礼、毛诗立于学官,后又立乐经为博士,周官经六篇也立为博士。东汉光武帝时,取消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共十四博士。古文经虽不得立学官,但存民间却广为流传。古文经学家贾逵、马融、郑玄兼通今文经。郑玄破除各家传统,广采众说,遍注群经,得到经今、古文两派的赞许,号称“郑学”。至此,基本上结束了经今、古文斗争。许慎为了反对今文经学派根据隶书经典穿凿附会、曲解经文,用了 22 年的时间,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 9353 个,收古文(战
6、国文字)、籀文(西周、春秋文字)1163 个为重文;每个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全书分为 540 部,全部解说不过 13.3 万多字,简明扼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辑完善、内容丰富的字典。西汉时期经今古文之争,是儒家内部争夺“禄利之路”的斗争,是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他们两家各立门户,争论不休,但在歌颂先王先圣、美化古代政治制度、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等问题上还是一致的。不过,经今古文之争,由于双方互相辩难,对学术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解析:4.简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及意义。(分数:40.00)_正确答案:(一)历史背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要宣传明朝的国
7、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谕各国前来朝贡,也有发展以朝贡为形式的海外贸易的意图。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纻丝、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因此他们的船只被称为“宝船”。从永乐三年(1405 年)到宣德八年(1433 年),郑和共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历时 28 年。郑和船队游历南洋群岛诸国,到达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亚非的 30 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越过赤道。(二)意义(1)郑和船队七次远航,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地方,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中
8、国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2)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使者费信著星槎胜览、马欢著瀛涯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这三部书记载了所至各国的概况,如生活习惯、风俗礼仪和社会生产等,是研究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材料。)解析:5.论甲午战争的地位。(分数:40.00)_正确答案:(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的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事件,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它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9、,成为中国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干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2)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中,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其为平等伙伴,日本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身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了基础。(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
10、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解析:四、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60.00)6.论述汉代至清代的赋税制度演化。(分数:30.00)_正确答案:(1)汉代赋税主要有土地税(田租)与人头税(口赋)两种。田租交纳实物,汉初为十五税一,汉文帝以后改为三十税一。口赋收钱,714 岁男女每人每年交纳“口钱”,成年男女每年交纳“算赋”。(2)魏晋改为按户征收租、调,征收内容为实物。北朝直至隋朝,收取对象为“一夫一妇”,实际上也是按户征收。各政权租、调的具
11、 f 本数量,各有不同(东晋南朝赋税制度屡变,呈现出以资产为主要征收依据的趋势)。唐代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按丁收取田租,按户收调,又在隋代基础上,广泛实行纳庸代役。(3)唐朝中期,由于农户土地占有数量严重失衡,按户、丁收税引发户口逃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改行两税法。以资产为主要收税依据,以钱币为定税标准,实际交纳时,征收钱币与实物分夏、秋两季交纳。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阳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4)北宋的赋税主要有二税(田税,分夏秋两季征收)、丁口之赋、杂变之
12、赋,在纳税时,又有支移、折变、加耗、义仓税等额外盘剥。赋税之外,还有徭役、差役负担。(5)元代的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北方、南方的税制亦不相同。北方的赋税主要有税粮和科差。南方的赋税制度则沿用南宋的两税法,按照地亩征税,分为夏秋两次征收。元朝政府又有繁重的徭役和差役,把所属人口按从事职业划分,称作“诸色户计”,使之各当其役。(6)明初的赋税制度,是按田亩征赋,按户或按丁征役,赋和役分别征收。赋分为夏税和秋粮,在夏季征收的叫做夏税,在秋季征收的叫做秋粮。明初的役分为多种,不同的户有不同的役。明中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由于赋、徭折银特别是衙役折银的实现,使赋
13、、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7)康熙五十一年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令,将康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入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是唐代“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映了其局限性。)解析:7.论述近 20 年近代史研究的变
14、化及特点。(分数:30.00)_正确答案:(1)两个范式。即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的并存与争鸣。一些学者借用“范式”概念,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注重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近代史研究,归结为“革命史范式”;而将新时期以来主张借用现代化理论重新探究近代史的研究,称之为“现代化范式”。目前关于两个范式的讨论仍在继续。(2)三个视角。近二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革命史、经济史、社会史。从研究现状看,革命史的研究视角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突出体现在宏大叙事逐渐让位于细部深描,动辄全国性的题目和以论带史的定性研究被更多区域性的题材和个案分析所取代。经济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从而给这门传统学科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史研究方兴未艾,正在突入革命史和经济史的疆域,对革命史和经济史的研究旨趣产生了相当的影响。(3)研究的新热点。主要有:日本侵华罪行研究;日本侵华政策研究;中国抗战研究;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和党员构成问题研究;国民党的党政关系问题研究;国民党的派系争斗问题研究;蒋介石的抗战态度问题研究;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问题;国民政府在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作用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乡村社会结构变化的问题等。)解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