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学(总论、解表药)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及答案解析(总分:12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2 型题(总题数:28,分数:56.00)1.从方证病机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列选项中,关联性最大的一组方剂是( )(2011 年第 49题)(分数:2.00)A.白虎汤一白虎加人参汤一竹叶石膏汤一生脉散B.四逆散一当归四逆汤一四逆汤一回阳救急汤C.导赤散一泻白散一龙胆泻肝汤一清胃散D.桂枝汤一玉屏风散一补中益气汤一牡蛎散2.最早提出“方剂”分类法的本草著作是( )(2010 年第 30题)(分数:2.00)A.本草经集注B.本草纲目C.本草纲目拾遗D.本草拾遗3.从方证病机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列选
2、项中,关联性最大的一组方剂是( )(2010 年第 49题)(分数:2.00)A.桂枝汤年第年第小建中汤年第年第大建中汤年第年第当归四逆汤B.麻黄汤年第年第大青龙汤年第年第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年第年第泻白散C.小承气汤年第年第大承气汤年第年第大柴胡汤年第年第新加黄龙汤D.九味羌活汤年第年第柴葛解肌汤年第年第普济消毒饮年第年第清瘟败毒饮4.“七方”之说源于( )(2009 年第 43题)(分数:2.00)A.神农本草经B.内经C.伤寒论D.圣济经5.汤剂的优点是( )(2009 年第 44题)(分数:2.00)A.药效持久B.药效发挥迅速C.服用量小D.节省药材6.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者,宜选用
3、的治法是( )(2008 年第 53题)(分数:2.00)A.汗法B.和法C.托法D.消法7.普济方的作者是( )(2007 年第 40题)(分数:2.00)A.吴又可B.朱棣C.李东垣D.成无己8.“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一语出自( )(2006 年第 43题)(分数:2.00)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寒明理论D.医学心悟E.医学源流论9.下列关于“八阵”内容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2006 年第 44题)(分数:2.00)A.寒方之制,为除热也B.攻方之制,攻其不通者也C.固方之制,固其泄也D.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E.用散者,散表证也10.我困历史上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
4、专著是( )(2005 年第 49题)(分数:2.00)A.伤寒论B.圣济总录C.医方集解D.医方考E.古今名医方论11.下列方剂中,含有包煎药物的是( )(2005 年第 53题)(分数:2.00)A.清营汤B.蒿苓清胆汤C.炙甘草汤D.清经汤E.温经汤12.“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语出( )(2004 年第 51题)(分数:2.00)A.张仲景B.何柏斋C.李东垣D.张元素E.程钟龄13.由金匮要略枞术汤化裁为枞术丸(张元素方 )(属于( )(2004 年第 41题)(分数:2.00)A.剂型更换的变化B.药量增减和剂型更换的变化的联合运用C.药味加减和剂型
5、更换的变化的联合运用D.药味加减和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应用E.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和剂型更换的变化的联合运用14.按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 )(2001 年第 41题)(分数:2.00)A.伤寒论B.五十二病方C.备急千金要方D.肘后备急方E.外台秘要15.方剂学发展史上第一部从理论上详细剖析方剂的专书是( )(2000 年第 42题)(分数:2.00)A.医方集解B.金匮要略方论C.医方考D.成文便读E.古今名医方论1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十剂”内容的是( )(1999 年第 41题)(分数:2.00)A.轻、重B.温、清C.滑、涩D.宣、通E.补、泄17.我国历史上最早从理论上剖析方剂的医家是(
6、 )(1997 年第 41题)(分数:2.00)A.张仲景B.成无己C.李时珍D.汪昂E.吴鹤皋1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内容的是( )(1992 年第 42;1997 年第 42题)(分数:2.00)A.补、和B.攻、散C.滑、涩D.寒、热E.固、因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十剂”的内容的是( )(1994 年第 41题)(分数:2.00)A.轻,重B.温,清C.宣,通D.燥,湿E.补,泻20.下列哪项不属于“十剂”的内容( )(1993 年第 41题)(分数:2.00)A.轻、重B.升、降C.滑、涩D.宣、通E.补、泄21.古代医籍中,系统论述“八法”者,首推( )(1992 年
7、第 41题)(分数:2.00)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伤寒明理论D.医学心悟E.医方集解22.下列各组方剂中,均为表寒里热兼治的是( )(2011 年第 55题)(分数:2.00)A.桂枝汤,银翘散B.九味羌活汤,大青龙汤C.小柴胡汤,蒿苓清胆汤D.温脾汤,大柴胡汤23.下列桂枝汤煎服方法的叙述中,不符合伤寒论原方要求的是( )(2010 年第 46题)(分数:2.00)A.微火煎煮,去滓取汁,适寒温,分三次服B.服药后片刻,啜热稀粥以助药力C.增加衣被,令遍身汗出如水流漓D.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24.遣药配伍“散中寓收”的方剂是( )(2009 年第 51题)(分数:2.00)
8、A.止嗽散B.九味羌活汤C.小青龙汤D.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5.下列选项中,属于九味羌活汤的两味药物是( )(2005 年第 43题)(分数:2.00)A.荆芥、川芍B.黄羊、半夏C.细辛、防风D.生地、干姜E.白茫、薄荷26.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重,心烦口渴,治疗宜用( )(2005 年第 57题)(分数:2.00)A.荆防败毒散B.藿香正气散C.玉屏风散D.新加香薷饮E.连朴饮27.桂枝汤治治疗“太阳中风”,若兼见“项背强几几”者,宜( )(2004 年第 49题)(分数:2.00)A.加用麻黄B.加用芦根C.加用葛根D.加大桂枝用量E.增大芍药用量28.九味羌活汤的功用是( )(199
9、8 年第 45题)(分数:2.00)A.发汗散寒,宜肺平喘B.发汗解表,清热除烦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D.解表蠲饮,止咳平喘E.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二、B1 型题(总题数:8,分数:32.00)A香薷散 B加味香薷饮 C香苏散 D加味香苏散 E藿香正气散(1993 年第 89,90 题)(分数:4.00)(1).暑令感寒夹湿。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胸闷泛恶,舌苔白腻,脉浮者,治宜选用( )(分数:2.00)A.B.C.D.E.(2).暑温初起,感寒夹湿。症见发热头痛,恶寒尤汗,口渴面赤,舌苔白腻,脉浮数者,治宜选用( )(分数:2.00)A.B.C.D.E.A牡蛎散 B小青龙汤 C黄土汤 D半
10、夏泻心汤(2008 年第 99,100 题)(分数:4.00)(1).体现散收同用、祛邪护正配伍的方剂是( )(分数:2.00)A.B.C.D.(2).体现寒热并行、辛开苦降配伍的方剂是( )(分数:2.00)A.B.C.D.A扶正以助祛邪 B缓峻以防伤正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1996 年第 113,114;1997 年第 113,114题)(分数:4.00)(1).麻黄汤中配伍炙甘草的用意是( )(分数:2.00)A.B.C.D.(2).桂枝汤中配伍炙甘草的用意是( )(分数:2.00)A.B.C.D.A药味加减的变化 B药量增减的变化 C剂量更换的变化 D药味加减和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
11、用E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和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2006 年第 98,99 题)(分数:4.00)(1).枳术汤与枳术丸的关系属于( )(分数:2.00)A.B.C.D.E.(2).生姜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的关系属于( )(分数:2.00)A.B.C.D.E.A备急千金要方B医学心悟C伤寒论D医方集解E景岳全书(2002 年第87,88 题)(分数:4.00)(1).“八阵”首见于( )(分数:2.00)A.B.C.D.E.(2).“八法”首见于( )(分数:2.00)A.B.C.D.E.A麻黄汤 B大承气汤 C定喘汤 D瓜蒂散 E枳实薤白桂枝汤(1994 年第 87,88 题)(分数:4.00
12、)(1).“宣可去壅”,属于宣剂的是( )(分数:2.00)A.B.C.D.E.(2).“轻可去实”,属于轻剂的是( )(分数:2.00)A.B.C.D.E.A保和丸 B二陈汤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2000 年第 111,112 题)(分数:4.00)(1).属于消法的方剂是( )(分数:2.00)A.B.C.D.(2).属于和法的方剂是( )(分数:2.00)A.B.C.D.A反佐 B反治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1992 年第 111,112 题)(分数:4.00)(1).“寒因寒用”,“热因热用”是( )(分数:2.00)A.B.C.D.(2).“寒药热服”,“热药冷服”是( )(分
13、数:2.00)A.B.C.D.三、X 型题(总题数:19,分数:38.00)29.下列各组方剂中,不属于“剂型更换”的有( )(2009 年第 151题)(分数:2.00)A.四逆散与四逆汤B.理中丸与理中汤C.失笑散与失笑丸D.右归丸与右归饮30.“消法”的理论依据是( )(2008 年第 151题)(分数:2.00)A.甚者从之B.结者散之C.逸者行之D.坚者削之31.下列选项中,属于糊丸特点的有( )(2007 年第 130题)(分数:2.00)A.性质柔润,兼有补益作用B.作用缓和,药力持久C.对胃肠刺激性小D.不易变质,便于贮存32.下列关于“十剂”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有( )(200
14、0 年第 143题)(分数:2.00)A.通可去闭B.宣可解表C.泄可去实D.涩可固脱33.属于汗法的方剂是( )(1999 年第 144题)(分数:2.00)A.杏苏散B.川芎茶调散C.香薷散D.止咳散34.下列各项中,属于“佐药”功用范畴的是( )(1998 年第 143题)(分数:2.00)A.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B.消除或减低君、臣药的毒性C.针对某些症状发挥治疗作用D.制约君、臣药的峻烈35.影响方剂功用、主治的因素有( )(1996 年第 143题)(分数:2.00)A.药物B.配伍C.剂量D.剂型36.治法是( )(1996 年第 144题)(分数:2.00)A.在辨证审因之
15、后,有针对性的治疗的方法B.指导选药组方的原则C.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D.治疗一切疾病必须遵循的原则37.下述“十剂”的内容哪些是不正确的( )(1996 年第 145题)(分数:2.00)A.通可去闭B.宣可去壅C.泄可去实D.涩可固脱38.确定方剂剂型的主要依据是( )(1995 年第 145题)(分数:2.00)A.病情的轻重缓急B.药物的性能特点C.病证的寒热虚实D.给药方式与途径39.临证遣药组方的基本要求是( )(1995 年第 146题)(分数:2.00)A.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依法制方剂B.不一定君臣佐使俱全,但君药不可缺少C.君药在全方总药量所占比例最大D.方中必设一药专作引经
16、之用40.下述各类药物属于佐药范畴的是( )(1995 年第 147题)(分数:2.00)A.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B.用以消除或减低君臣药毒性的药物C.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D.制约君药峻烈之性的药物41.可以卣接影响方剂功用的是( )(1992 年第 144题)(分数:2.00)A.体质强弱B.四时气候C.年龄大小D.剂型、服法42.丸剂的特点是( )(1992 年第 144题)(分数:2.00)A.吸收缓慢B.药力持久C.服用方便D.多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病证43.下列方剂中,含有干姜的是( )(2004 年第 133题)(分数:2.00)A.小柴胡汤B.大建中汤C.小青龙汤D.小陷胸
17、汤44.新加香薷饮主治病证的临床表现有( )(2001 年第 150题)(分数:2.00)A.发热头痛B.恶寒无汗C.口渴面赤D.胸闷不舒45.麻黄汤中配伍炙甘草的用意是( )(1998 年第 145题)(分数:2.00)A.扶正以助祛邪B.缓峻以防伤正C.缓急以止头、身疼痛D.调和诸药46.服桂枝汤后,“遍身漐漐微似有汗”标志( )(1994 年第 150题)(分数:2.00)A.胃气已和B.津液得通C.营卫和谐D.表邪欲解47.桂枝汤原方服法要求“服已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其意在于( )(1992 年第 148题)(分数:2.00)A.护中以防伤胃B.助汗以去外邪C.防止过汗伤阴D.防止
18、过汗亡阳中药学(总论、解表药)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答案解析(总分:12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2 型题(总题数:28,分数:56.00)1.从方证病机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列选项中,关联性最大的一组方剂是( )(2011 年第 49题)(分数:2.00)A.白虎汤一白虎加人参汤一竹叶石膏汤一生脉散 B.四逆散一当归四逆汤一四逆汤一回阳救急汤C.导赤散一泻白散一龙胆泻肝汤一清胃散D.桂枝汤一玉屏风散一补中益气汤一牡蛎散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病机及临床灵活运用能力,属于理解、运用型考题。此题要审清题干,证随症立,法随证出,方随法成,疾病的进展及病机演变,病机的演变,证型则发生变化,随
19、之方剂就发生变化。白虎汤主治气分热盛;白虎加人参汤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竹叶石膏汤主治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生脉散主治湿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也治久咳伤肺,气阴两虚。从方证病机演变的角度分析,四方关联性最大。2.最早提出“方剂”分类法的本草著作是( )(2010 年第 30题)(分数:2.00)A.本草经集注B.本草纲目C.本草纲目拾遗D.本草拾遗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分类,属于识记型考题。最早提出“方剂”的分类法是唐朝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故选 D。本题属于医史知识的考查,比较生僻,提示考生这方面的考题亦应该注意。此题亦可属于中药范畴,属于跨科目考查。3.从方证病机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列选项
20、中,关联性最大的一组方剂是( )(2010 年第 49题)(分数:2.00)A.桂枝汤年第年第小建中汤年第年第大建中汤年第年第当归四逆汤B.麻黄汤年第年第大青龙汤年第年第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年第年第泻白散 C.小承气汤年第年第大承气汤年第年第大柴胡汤年第年第新加黄龙汤D.九味羌活汤年第年第柴葛解肌汤年第年第普济消毒饮年第年第清瘟败毒饮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病机要点及临床灵活运用能力,属于理解、运用型考题。麻黄汤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大青龙汤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里热的作用,治疗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病机由表入里,由寒化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具有辛凉宣肺,清热平喘的功效
21、,主治外感风热壅肺证。病机已经完全由寒化热了,此时表证尚在。泻白散具有泻肺清热、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肺热喘咳证。病机表证全无,已经入里化热了。此即为疾病的一个转化的过程,也可以简单用图来表示:外感风寒一风寒表实重而兼有郁热者一邪热壅肺一肺热喘咳。4.“七方”之说源于( )(2009 年第 43题)(分数:2.00)A.神农本草经B.内经 C.伤寒论D.圣济经解析:解析:此题考查“七方”的起源,属于识记型考题。方剂的组成分类最早追溯至内经,素问有:“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这是“七方”的起源,至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序言中明确提出“七方”。故选
22、 B。5.汤剂的优点是( )(2009 年第 44题)(分数:2.00)A.药效持久B.药效发挥迅速 C.服用量小D.节省药材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剂型特点,属于识记型考题。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故选 B。6.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者,宜选用的治法是( )(2008 年第 53题)(分数:2.00)A.汗法 B.和法C.托法D.消法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八法的运用,属于理解型考题。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方法。麻疹初起,疹点隐而不透者,宜用汗法。故选 A。7.普济方的作者是( )(2007 年第
23、 40题)(分数:2.00)A.吴又可B.朱棣 C.李东垣D.成无己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发展简史,属于识记型考题。普济方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方剂大全,为朱棣领导并组织编写。故选 B。8.“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一语出自( )(2006 年第 43题)(分数:2.00)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寒明理论 D.医学心悟E.医学源流论解析:解析:此题考查七方的来源,属于识记型考题。最早出自金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9.下列关于“八阵”内容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2006 年第 44题)(分数:2.00)A.寒方之制,为除热也B.攻方之制,攻其不通者也 C.固方之制,固其泄也D.和
24、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E.用散者,散表证也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八阵概念,属于识记型考题。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写道:“攻方之制,攻其实也;用散者,散表证也;寒方之制,为清火也,为除热也;热方之制,为除寒也;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因方之制,因其可因者也。”故选 B。10.我困历史上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是( )(2005 年第 49题)(分数:2.00)A.伤寒论B.圣济总录C.医方集解D.医方考 E.古今名医方论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学发展简史,属于识记型考题。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是医方考,成书于 1584年,作者吴昆,书中选方700 余首,按病证分为 44类,考其方药,考其见证
25、,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等。故选 D。11.下列方剂中,含有包煎药物的是( )(2005 年第 53题)(分数:2.00)A.清营汤B.蒿苓清胆汤 C.炙甘草汤D.清经汤E.温经汤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组成及用法,属于识记型考题。蒿苓清胆汤属于和解剂中方剂,具有清胆利湿,和胃化痰的功效,当中滑石、甘草、青黛要包煎。故选 B。12.“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语出( )(2004 年第 51题)(分数:2.00)A.张仲景B.何柏斋C.李东垣 D.张元素E.程钟龄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医史常识,属于识记型考题。李东垣在脾胃论言:“主病之谓君,兼见何病,则
26、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故选 C。13.由金匮要略枞术汤化裁为枞术丸(张元素方 )(属于( )(2004 年第 41题)(分数:2.00)A.剂型更换的变化B.药量增减和剂型更换的变化的联合运用 C.药味加减和剂型更换的变化的联合运用D.药味加减和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应用E.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和剂型更换的变化的联合运用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剂型变化。属于识记型考题。枳术汤组成:枳实七枚、白术二两。枳术丸组成为:枳实(麸炒黄色,去穰)一两,白术二两。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亦由汤变丸,属于药量增减和剂型更换的变化的联合运用。故选 B。14.按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 )
27、(2001 年第 41题)(分数:2.00)A.伤寒论B.五十二病方 C.备急千金要方D.肘后备急方E.外台秘要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发展简史,属于识记型考题。五十二病方是最早按病证分类的方书。故选 B。15.方剂学发展史上第一部从理论上详细剖析方剂的专书是( )(2000 年第 42题)(分数:2.00)A.医方集解B.金匮要略方论C.医方考 D.成文便读E.古今名医方论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发展简史,属于识记型考题。明代吴昆的医方考阐述了方剂的组成、方义、功用、主治,是第一部详细剖析方剂的专书。故选 C。1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十剂”内容的是( )(1999 年第 41题)(分数:
28、2.00)A.轻、重B.温、清 C.滑、涩D.宣、通E.补、泄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十剂”内容,属于识记型考题。 “十剂”的内容是“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故选 B。17.我国历史上最早从理论上剖析方剂的医家是( )(1997 年第 41题)(分数:2.00)A.张仲景B.成无己 C.李时珍D.汪昂E.吴鹤皋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发展简史,属于识记型考题。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药方论为历史上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因为较为实用,也符合中医的基本理论,自此有很多医家开始用这种方法解释方剂的组方原则。故选 B。1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内容的是( )(199
29、2 年第 42;1997 年第 42题)(分数:2.00)A.补、和B.攻、散C.滑、涩 D.寒、热E.固、因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八阵,属于识记型考题。张景岳提出“类为八阵曰:补、和、攻、散、寒、热、固、因”。“而滑、涩”为“十剂”的内容,不属于八阵的内容。故选 C。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十剂”的内容的是( )(1994 年第 41题)(分数:2.00)A.轻,重B.温,清 C.宣,通D.燥,湿E.补,泻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中“十剂”的内容,属于识记型考题。十剂中没有湿、清,而应该是滑、涩。故选 B。20.下列哪项不属于“十剂”的内容( )(1993 年第 41题)(分数:2.00)
30、A.轻、重B.升、降 C.滑、涩D.宣、通E.补、泄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十剂的内容,属于识记型考题。十剂的内容是“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没有升、降。故选 B。21.古代医籍中,系统论述“八法”者,首推( )(1992 年第 41题)(分数:2.00)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伤寒明理论D.医学心悟 E.医方集解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发展简史,属于识记型考题。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最早系统论述八法。故选 D。22.下列各组方剂中,均为表寒里热兼治的是( )(2011 年第 55题)(分数:2.00)A.桂枝汤,银翘散B.九味羌活汤,大青龙汤 C.小柴胡汤,蒿苓清胆汤D.温
31、脾汤,大柴胡汤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各方剂的功效,属于综合型考题。九味羌活汤为辛温解表类方,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的作用;大青龙汤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里热的功效。故选 B。桂枝汤为辛温解表类方剂,银翘散为辛凉解表类方剂;小柴胡汤、蒿苓清胆汤属于和解剂方;大柴胡汤属于表里双解类方剂、温脾汤属于泻下剂温下的方剂,均不具有解表里之热的作用。23.下列桂枝汤煎服方法的叙述中,不符合伤寒论原方要求的是( )(2010 年第 46题)(分数:2.00)A.微火煎煮,去滓取汁,适寒温,分三次服B.服药后片刻,啜热稀粥以助药力C.增加衣被,令遍身汗出如水流漓 D.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桂
32、枝汤的服用注意事项,属于识记型考题。原方用法: 适寒湿,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故选 B。24.遣药配伍“散中寓收”的方剂是( )(2009 年第 51题)(分数:2.00)A.止嗽散B.九味羌活汤C.小青龙汤 D.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遣药配伍特点,属于理解型考
33、题。小青龙汤中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同时又配伍了芍药、五味子等收敛的药物,故而“表里并治,散中有收”。故选 C。25.下列选项中,属于九味羌活汤的两味药物是( )(2005 年第 43题)(分数:2.00)A.荆芥、川芍B.黄羊、半夏C.细辛、防风 D.生地、干姜E.白茫、薄荷解析:解析:此题考查九味羌活汤的组成,属于识记型考题。细辛、防风属于九味羌活汤中的药物。故选C。方歌: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苓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26.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重,心烦口渴,治疗宜用( )(2005 年第 57题)(分数:2.00)A.荆防败毒散B.藿香正气散C.玉屏
34、风散D.新加香薷饮 E.连朴饮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主治,属=f_识记型考题。新加香薷饮属于解表剂中辛温解表类方剂,具有祛暑解表、清热化湿的功效,主治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症见:身热,汗少,头昏,上吐下泻,胸脘痞满,苔黄腻,脉濡数。故选 D。连制、饮属于祛湿剂中方剂,具有清热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主治湿热霍乱。27.桂枝汤治治疗“太阳中风”,若兼见“项背强几几”者,宜( )(2004 年第 49题)(分数:2.00)A.加用麻黄B.加用芦根C.加用葛根 D.加大桂枝用量E.增大芍药用量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桂枝汤的加减,属干识记型考题。伤寒论“太阳病,项脊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
35、主之”。故选 C。28.九味羌活汤的功用是( )(1998 年第 45题)(分数:2.00)A.发汗散寒,宜肺平喘B.发汗解表,清热除烦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D.解表蠲饮,止咳平喘E.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解析:解析:考查九味羌活汤的功用,属于识记型考题。九味羌活汤的功效是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二、B1 型题(总题数:8,分数:32.00)A香薷散 B加味香薷饮 C香苏散 D加味香苏散 E藿香正气散(1993 年第 89,90 题)(分数:4.00)(1).暑令感寒夹湿。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胸闷泛恶,舌苔白腻,脉浮者,治宜选用( )(分数:2.00)A. B.C.
36、D.E.解析:(2).暑温初起,感寒夹湿。症见发热头痛,恶寒尤汗,口渴面赤,舌苔白腻,脉浮数者,治宜选用( )(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鉴别使用,属于综合性考题、89 题考查暑令感寒夹湿,外感寒湿故出现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脉浮等风寒表实证。湿伤脾胃,气机郁滞故见胸闷泛恶,舌苔白腻。使用香蔫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90 题为暑温夹湿,复感于寒。典型症状为口渴面赤、脉浮数。用新加香薷散来祛暑解表。清热化湿。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证见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和香薷散症状很类似,只能从舌苔去辨别,香薷散因为
37、有湿邪故舌苔白腻。藿香正气散属于祛湿剂,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与香薷散症状类似,区别在于后者有霍乱吐泻和脉濡缓的表现。( )A牡蛎散 B小青龙汤 C黄土汤 D半夏泻心汤(2008 年第 99,100 题)(分数:4.00)(1).体现散收同用、祛邪护正配伍的方剂是( )(分数:2.00)A.B. C.D.解析:(2).体现寒热并行、辛开苦降配伍的方剂是( )(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方解中的特殊配伍,属于理解型考题。牡蛎散中用黄芪、麻黄根、牡蛎、小麦。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益气固表止汗,麻黄根专收敛止汗,小麦养阴气,退虚热,方中补敛并用,
38、祛邪护正同用。小青龙汤以麻黄桂枝解在表之风寒而白芍敛阴制麻、桂而使散中有收。以干姜、细辛等融化在肺之寒饮,配五味子敛肺止咳,开中有合、邪正兼顾。黄土汤为寒热并用,标本兼顾,刚柔相济的配伍特点。半夏泻心汤体现寒热并行,辛开苦降的配伍的特点。故选 B、D。A扶正以助祛邪 B缓峻以防伤正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1996 年第 113,114;1997 年第 113,114题)(分数:4.00)(1).麻黄汤中配伍炙甘草的用意是( )(分数:2.00)A.B. C.D.解析:(2).桂枝汤中配伍炙甘草的用意是( )(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配伍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
39、。麻黄汤中配伍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解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桂枝汤中配伍甘草调和诸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A药味加减的变化 B药量增减的变化 C剂量更换的变化 D药味加减和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E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和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2006 年第 98,99 题)(分数:4.00)(1).枳术汤与枳术丸的关系属于( )(分数:2.00)A.B.C.D.E. 解析:(2).生姜泻心汤与半夏泻心汤的关系属于( )(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剂型的变化,属于理解型考题
40、。枳术汤变成枳术丸其药味加减、药量增减和剂型更换变化的联合运用;半夏泻心汤变成生姜泻心汤,剂型未发生变化,加生姜四两,减干姜二两,故药味加减和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运用。A备急千金要方B医学心悟C伤寒论D医方集解E景岳全书(2002 年第87,88 题)(分数:4.00)(1).“八阵”首见于( )(分数:2.00)A.B.C.D.E. 解析:(2).“八法”首见于( )(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发展简史,属于识记型考题。“八阵”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八法”出自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A麻黄汤 B大承气汤 C定喘汤 D瓜蒂散 E枳实薤白桂枝汤(1994 年第 8
41、7,88 题)(分数:4.00)(1).“宣可去壅”,属于宣剂的是( )(分数:2.00)A.B.C.D. E.解析:(2).“轻可去实”,属于轻剂的是( )(分数:2.00)A. B.C.D.E.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十剂的应用,属于应用型考题。宣指用吐法治疗上焦壅滞的治法,故选 D。而轻可去实的轻指用轻清发表的方法祛在表的邪实,汗法即属于轻,故选 A。A保和丸 B二陈汤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2000 年第 111,112 题)(分数:4.00)(1).属于消法的方剂是( )(分数:2.00)A.B.C. D.解析:(2).属于和法的方剂是( )(分数:2.00)A.B.C.D. 解析:解
42、析:考查八法的内涵,属于理解型考题。消法指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方法。故 A选项保和丸属于消法,B选项二陈汤化痰剂都属于消法。和法是指用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方法。A反佐 B反治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非(1992 年第 111,112 题)(分数:4.00)(1).“寒因寒用”,“热因热用”是( )(分数:2.00)A.B. C.D.解析:(2).“寒药热服”,“热药冷服”是( )(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治法和服法,属于识记
43、型考题。“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属于治法中的反治,就是治法同病情表现的症状一致。反佐是指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药味寒凉治疗热性病症,为了不至于药物格拒,故热服。三、X 型题(总题数:19,分数:38.00)29.下列各组方剂中,不属于“剂型更换”的有( )(2009 年第 151题)(分数:2.00)A.四逆散与四逆汤 B.理中丸与理中汤C.失笑散与失笑丸 D.右归丸与右归饮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剂型变化,属于识记、理解型考题。剂型更换,方中的药味和药量均不发生改变,只是剂型特点发生改变,四逆散属于和解剂、四逆汤属于温里剂,二者有本质区别;失笑散属于太平惠民和剂
44、局方的方,由蒲黄、五灵脂构成。失笑丸属于兰室秘藏的方,由干生姜、炙甘草、白茯苓、白术、半夏曲、人参、厚朴、枳实、黄连构成。右归丸和右归饮均为张景岳的方子,但是二者的用药不同,功效有异。故选 ACD。30.“消法”的理论依据是( )(2008 年第 151题)(分数:2.00)A.甚者从之B.结者散之 C.逸者行之D.坚者削之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八法的概念,属于理解、识记型考题。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得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理论依据是“结者散之”、“坚者削之”。故选 BD。31.下列选项中,属于糊丸特点的有( )(200
45、7 年第 130题)(分数:2.00)A.性质柔润,兼有补益作用B.作用缓和,药力持久 C.对胃肠刺激性小 D.不易变质,便于贮存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剂型的概念和功用,属于识记型考题。糊丸是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等黏合而成的小丸,可以延长药效,减轻毒副作用,小丸质地坚硬,不易变质,便于贮存。故选 BCD。32.下列关于“十剂”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有( )(2000 年第 143题)(分数:2.00)A.通可去闭 B.宣可解表 C.泄可去实 D.涩可固脱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十剂的内容,属于识记型考题。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提出:“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并有“宣可去壅
46、”、“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涩可去脱”、“燥可去湿”、“湿可去枯”。故选ABC。而十剂之名,最早见于金代成无己的伤寒名理论。33.属于汗法的方剂是( )(1999 年第 144题)(分数:2.00)A.杏苏散 B.川芎茶调散 C.香薷散 D.止咳散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八法中的汗法,属于理解型考题。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得在表的六淫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故以上四方均是发汗或宣肺的方剂,都属于汗法。故选 ABCD。34.下列各项中,属于“佐药”功用范畴的是( )(1998 年第 143题)(分数:2.00)A.配合君、
47、臣药加强治疗作用 B.消除或减低君、臣药的毒性 C.针对某些症状发挥治疗作用 D.制约君、臣药的峻烈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方剂的组成,属于理解型考题。佐药的作用: 佐助药:配合君药加强治疗作用或者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少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35.影响方剂功用、主治的因素有( )(1996 年第 143题)(分数:2.00)A.药物 B.配伍 C.剂量 D.剂型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影响方剂的因素,属于理解型考题。药物、配伍、剂量、剂型均可影响方剂的功用和主治。故选
48、ABCD。36.治法是( )(1996 年第 144题)(分数:2.00)A.在辨证审因之后,有针对性的治疗的方法 B.指导选药组方的原则 C.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D.治疗一切疾病必须遵循的原则解析:解析:此题考查治法相关知识,属于理解型考题。治法足在辨证基础上而确立的,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故 ABC正确。D 选项太绝对,故不选。37.下述“十剂”的内容哪些是不正确的( )(1996 年第 145题)(分数:2.00)A.通可去闭 B.宣可去壅C.泄可去实 D.涩可固脱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十剂的内容,属于识记型考题。38.确定方剂剂型的主要依据是( )(1995 年第 145题)(分数:2.00)A.病情的轻重缓急 B.药物的性能特点 C.病证的寒热虚实D.给药方式与途径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影响剂型的因素,属于理解型考题。丸者缓也,汤者荡也,剂型不同,起效的速度也不同,故要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来确定,也要根据药物的性能特点来确定,如贵重的药物一般入散剂,给药方式如外敷还是内服,也会影响剂型。而 C选项与药物的配伍有关,与剂型无关。39.临证遣药组方的基本要求是( )(1995 年第 146题)(分数:2.00)A.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依法制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