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1 及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1.“比兴”“风雅”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 2013 年)(分数:2.00)_2.王充文学观述要。(浙江大学 2001 年)(分数:2.00)_3.比较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山东大学 2009 年)(分数:2.00)_4.辛弃疾的词有怎样的艺术成就?(江西师范大学 2008 年)(分数:2.00)_二、简答题(总题数:7,分数:14.00)5.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西北师范大学 2015 年)(分数:2.00)_6.论述汉赋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作品。
2、(四川大学 2011 年)(分数:2.00)_7.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陕西师范大学 2010 年)(分数:2.00)_8.简述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山东师范大学 2007 年)(分数:2.00)_9.分析西厢记在语言上有何特点。(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分数:2.00)_10.三国演义“尊刘抑曹”倾向。(辽宁大学 2009 年)(分数:2.00)_11.洪升长生殿的题材流变(北京大学 2015 年)(分数:2.00)_三、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2.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分数:2.00)_13.诗经“卫风”中的( )是弃妇诗的代表
3、作。(北京师范大学 2014 年)(分数:2.00)_14.标志着东汉赋风转变的作品是张衡的( )。(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分数:2.00)_15.“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 )的( )。(浙江大学 2010 年)(分数:2.00)_16.大历十才子的“钱刘”指的是钱起和( )。(中山大学 2010 年)(分数:2.00)_17.宋初宗唐三体是( )、( )、( )。(四川大学 2011 年)(分数:2.00)_18.被称为曲状元的是(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年)(分数:2.00)_19.徐渭的一部由四个短剧组成的作品集是( )。(浙江大学 2007 年
4、)(分数:2.00)_20.一家言的作者是( )。(四川大学 2013 年)(分数:2.00)_21.我愿天公重抖擞,( )。(首都师范大学 2012 年)(分数:2.00)_四、名词解释题(总题数:10,分数:20.00)22.神话(江南大学 2009 年)(分数:2.00)_23.抒情小赋(南京师范大学 2001 年)(分数:2.00)_24.左思风力(辽宁大学 2009 年)(分数:2.00)_25.沉郁顿挫(首都师范大学 2017 年)(分数:2.00)_26.词“别是一家”(北京师范大学 2010 年)(分数:2.00)_27.永嘉四灵(东北师范大学 2017 年)(分数:2.00)
5、_28.科介(南开大学 2006 年)(分数:2.00)_29.神魔小说(四川大学 2011 年)(分数:2.00)_30.神韵说(陕西师范大学 2017 年)(分数:2.00)_31.(红楼梦)评论(北京大学 2009 年)(分数:2.00)_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1 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1.“比兴”“风雅”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 2013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
6、的创作。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是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古风其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意旨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
7、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代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代有其人。 诗经于比兴中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同时,诗经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学化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准。其后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从而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
8、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解析:2.王充文学观述要。(浙江大学 2001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王充,字仲任,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著论衡八十五篇是我国思想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里,王充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当时统治者所提倡的对于天道神权命运的迷信。他自言论衡是一部“疾虚妄”之书。这种鲜明的态度表现了作者反正统思想的战斗精神。从这种精神出发,作者对当时以辞赋为主的正统文学“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在许多篇章如艺增超奇佚文案书对作自纪等篇中提出了不少进步的主张,对魏晋以后的文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
9、)王充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他要求文人能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教育任务。正是从文章这一实用目的出发,他要求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统一,但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内容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而形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情见乎辞”,所以“文辞美恶”又“足以观才”。文章既有充实的内容,又有绚烂的文采,才能使读者“诚见其美,欢气发于内”,从而收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因此,王充虽然反对“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的做法,但他并不完全反对夸张。他曾列举了诗书论语的实例说明夸张的必要,认为夸张可以“令恍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这确实说出了文学夸张手法的用意。 (2)为了
10、更好地发挥文章的教育作用,王充主张书面语言和口语的一致,主张用明白易晓的语言写文章。这正是对当时流行的“深复典雅,指意难睹”的赋颂的批判,也是对当时文坛“尊古卑今”,以古语代今语的崇古风气的批判。作者还从要求书面语和口语一致的前提出发,讨论了古今语异的原因。他说:“经传之文,贤圣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也;当言事时,非务难知,使指隐闭也。后人不晓,世相离远,此名日语异,不名日材鸿。”这样的看法说明王充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发展的眼光,这是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3)王充要求文章的创新,反对模仿和因袭,这是他的反对盲目崇古精神进一步的表现。他认为文章不能千篇一律,每篇文章都应有自己的特殊面貌。
11、他要求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创造性的革新精神,对那些迷信所谓古圣先贤、不断重复先人文字的人予以辛辣的嘲笑和有力的批判。)解析:3.比较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山东大学 2009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诗史上以“高岑”并称,是因为二人的诗歌代表作都以边塞生活为题材,呈现出慷慨悲歌的雄壮风貌,他们的创作有同工之妙,又因他俩所处时代和经历不同,又有异曲之别。 (1)从选材看,他俩都着力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但高诗主理,岑诗主景,高适的边塞风光带着一种悲壮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便是被广被传诵的名句。岑参以边塞奇异的风土景物和气
12、候环境人诗,寓情于景物描写中。 (2)从风格看,他俩的诗作都慷慨悲壮,但高诗多悲,岑诗多壮。高适诗歌中有战士意气昂扬的出征、战场上艰苦卓绝的苦战、征人思妇刻骨的思念。其中有边塞的烽烟和萧瑟的穷秋,更有浴血沙场的战士与耽于歌舞的将帅的尖锐对照。诗作将这些画面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广阔的边塞画卷。诗人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揭露战争,将鲜明的爱憎倾注于作品,笔力深厚,声情顿挫,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岑参诗中常有一种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令人读之备受鼓舞,精神振奋。 (3)从表现手法看,他们都善用对比、夸张、拟人等手法,但高诗尚实,岑诗尚奇,高适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用比兴手
13、法较少。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岑参诗歌除有部分直抒胸臆外,还侧重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和奇特的想象描写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景物,以个人感受来写客观实在的景物,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状雪景之句。 (4)从语言看,他俩都注意提炼推敲,但高诗尚偶,岑诗尚散。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诗歌中凭借才气之盛,吐其所快,不受拘束的词句很多,读了撼人心弦。岑参在歌行体音韵、句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是高适所缺少的,岑诗形式的丰富多变与诗风的奇峭相一致,而高诗则显得质朴遒劲,深
14、沉浑厚。)解析:4.辛弃疾的词有怎样的艺术成就?(江西师范大学 2008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稼轩词创造了一种雄奇阔大的意境。比之苏轼,辛词是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酣墨饱,气势飞舞,那是苏词里所没有的意境。 (2)辛词出色地运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借助历史典故比兴寄托群奸小人的诋毁。鹤林玉露说宋孝宗“见此词颇不悦”。 (3)全新的意象: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
15、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4)以文为词: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而且更新了表现手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前人作词,除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语言外,主要从前代诗赋中吸取语汇,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至李杜诗、韩柳文,往往拈来便是。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5)多样化的风格: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
16、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雄深雅健,悲壮沉郁,飘逸闲适,秾纤婉丽,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写豪气,而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的独特外,也是辛派后劲不可企及之处。 (6)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稼轩本富有幽默感,遂利用一度流行的谐谑词并加以改造,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种种丑行的不满,从此谐谑词具有了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蕴。)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7,分数:14.00)5.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西北师范大学 2
17、015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了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1)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诗经作品以朴素自然的写实风格为基调,主要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纯真坦率地表达思想感情。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徭役诗,还是来自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爱国诗,大都紧贴现实,直面人生,反映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是他们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诗经中的作品,很少有虚幻的描写,抒情叙事都有很强的写实性,产生出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如豳风七月周南芣苢魏风硕鼠等是代表性作品。 (
18、2)赋、比、兴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如豳风七月几乎通篇都用赋的手法进行描述。“比”,就是打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况,如卫风硕人用一连串比喻来展示庄姜的美丽。“兴”,即是起兴或发端,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用一两句话写一下周围的景物,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兴”还可以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关雎鸟的呜叫引出描写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思慕。 (3)叠章结构和四言句式。章节回环复沓是诗经作品篇章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所谓复沓,
19、就是指一首诗若干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在这些章节的对应位置上更换少数字词,反复地咏唱。这种结构形式便于记忆和传唱,起到加强抒情的效果。如周南芣苢秦风蒹葭等就是这种结构。诗经的句式多是四言一句,但也依据需要而灵活多变,从一言到八言的句式都有。 (4)生动的语言与和谐的韵律。首先,动词、形容词使用精当准确。其次,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作品异彩纷呈。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子衿”借代所思念的人,用“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反衬主人公的痛苦心情,都令人赞叹。再次,双声叠韵的运用很有特色。如“参差”“窈窕”“辗转”等,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性,而用“关关”“灼灼”拟声状貌则声情。)解析:6.论述汉赋的发展
20、阶段及代表人物、作品。(四川大学 2011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西汉开国至武帝初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辞赋呈现着由楚辞向汉赋过渡的形态,并最终确立了汉大赋这种新体赋的形式。代表作家有贾谊和枚乘。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以新体赋即汉大赋的创作为主流,并达到了完全成熟和极度兴盛的境地。武帝、宣帝之时是汉赋创作的鼎盛时期,西汉末年以降则出现了创作中的模拟风气。形成了劝百讽一,润色鸿业,“铺采摘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内容和艺术
21、上的特点。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著名的还有班同的两都赋。 第三阶段,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汉赋的转变期。这一时期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赋的创作,张衡首开其风,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都是较有名的作品。)解析:7.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征。(陕西师范大学 2010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自然,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他将生活中的感触就诉诸笔墨,自然流露。诗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
22、,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1)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南风下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
23、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返巢春燕,床上的清琴,壶巾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陶诗巾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这些诗
24、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
25、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解析:8.简述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山东师范大学 2007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王维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2)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 (3)以禅人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在诗
26、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解析:9.分析西厢记在语言上有何特点。(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戏剧是语言的艺术。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驾驭语言的技巧,历来为人们称道,徐复祚在曲沦中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所谓“当行”,是指西厢记的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像第三本第二折的一段曲文写莺莺起初着意打扮,后来看到简贴,便胡乱绾起头发,急忙按下妆盒,仔细品味来简,跟着疑虑踌躇发作,这一段唱词,动作性很强。王实甫让唱词规定了演员的形体动作,使人物动起来,适合于舞台表演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27、 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同为男性角色,张生的语言显得文雅,郑恒则鄙俗,惠明则粗豪。同为女性角色,莺莺的语言显得婉媚,莺莺是大家闺秀,她的唱词节奏舒展,色彩华美,感情含蓄,与婉约派词风相似;红娘的语言则显得鲜活泼辣,红娘是丫头,口齿伶俐,作者让她的语言夹杂着俚语、俗语和日常生活用语,显得既质朴本色又生动活泼。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由于王实甫在唱词部分大量置入唐诗宋词的意象,使人读来满口生香、意趣盎然,因此西厢记也被誉为诗剧。)解析:10.三国演义“
28、尊刘抑曹”倾向。(辽宁大学 2009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三国志演义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全书共 120 回,其中自桃园结义至诸葛亮五丈原这 51 年间的事就占了 104 回,以后 46 年的事只用 16 回就草草收束。“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有比较长远、复杂的历史和思想的背景。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宗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从来以
29、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刘备以宽仁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刘备从桃园结义时就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并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他的言行和曹操恰恰是鲜明的对比。从这些对比描写中,可以看出演义中“拥刘反曹”的观念,更主要是表现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恶
30、“暴君”的普遍愿望。书中许田射猎、曹丕废帝、刘备正位等章节中流露了相当深厚的封建正统观念,但也可以看到,作者强调正统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支持深得人心的刘备,而不是支持行将溃灭的汉献帝、刘表、刘璋等人物,这些人物在作者笔下只是可怜,并不可爱。可见演义的拥刘反曹和朱熹等人的拥刘反曹出发点并不完全相同。)解析:11.洪升长生殿的题材流变(北京大学 2015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历史故事俗称“天宝遗事”。他们的离合生死之情是与安史之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其深邃的历史内蕴,自发生之时便有诗人咏叹。关于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安史之乱以后便开始在民间流传,并为文人的创作
31、所采用。杜甫的哀江头已开其端,诗中抚今追昔,意多哀悼。到中唐时期,更有许多文人进行历史的反思,出现了许多咏叹诗和多种追忆天宝遗事的稗史小说。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以诗人的才情,叙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采用了民间传说,突出唐明皇在马嵬事变后对杨贵妃的深挚的思念。但诗中也用了“汉皇重色思倾国”,“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等婉而有讽的诗句。 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描述更为详尽,为后来的戏曲创作提供更多的资料。 元明以来,它更成为戏曲和说唱文学的重要题材,无论诸宫调、院本、杂剧、南戏、传奇、弹词、鼓词中,都有有关这个故事的创作。其中以元人白朴的杂剧梧桐雨和明人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影响为最大。身历金元易
32、代之变的白朴作梧桐雨杂剧,演唐明皇宠爱杨贵妃,乱了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被迫让杨贵妃自缢,最后着重表现他失去杨贵妃的悲哀,成为一幕“纯粹的悲剧”。也同样是借历史故事抒写兴亡之悲的。 洪升的传奇长生殿继承了前人的成就而有所发展,热烈地歌颂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并联系他们的爱情生活,反映了封建社会复杂的矛盾斗争,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思想,成为这类题材的戏曲中成就最高、最响最大的戏曲作品。)解析:三、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2.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分数:2.00)_解析:13.诗经“卫风”中的( )是弃妇诗的代表作。(北京师范大学 2014 年)(分数
33、: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氓)解析:14.标志着东汉赋风转变的作品是张衡的( )。(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归田赋)解析:15.“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 )的( )。(浙江大学 2010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丘迟与陈伯之书)解析:16.大历十才子的“钱刘”指的是钱起和( )。(中山大学 2010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刘长卿)解析:17.宋初宗唐三体是( )、( )、( )。(四川大学 2011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白体、晚唐体、西昆体)解析:18.被称为曲状元的是(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马致远)解析:19.徐渭的一部由四个短剧组成的作品集是( )。(浙江大学 2007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四声猿)解析:20.一家言的作者是( )。(四川大学 2013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李渔)解析:21.我愿天公重抖擞,( )。(首都师范大学 2012 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不拘一格降人才)解析:四、名词解释题(总题数:10,分数:20.00)22.神话(江南大学 200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