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历史学基础真题 2013年及答案解析(总分:34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7,分数:70.00)1.河西四郡(分数:10.00)_2.交子(分数:10.00)_3.三法司(分数:10.00)_4.校邠庐抗议(分数:10.00)_5.中日台事专约(分数:10.00)_6.博古(分数:10.00)_7.制宪国大(分数:10.00)_二、史料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80.00)8.(分数:80.00)_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160.00)9.论述府兵制在北魏隋唐的情况。(分数:40.00)_10.简论清末立宪派。(分数:40.00)_11.论述明
2、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分数:40.00)_12.评价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分数:40.00)_四、古文翻译(总题数:1,分数:30.00)13.(分数:30.00)_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历史学基础真题 2013年答案解析(总分:34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7,分数:70.00)1.河西四郡(分数:10.00)_正确答案:(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即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张掖郡。公元前 121年,汉将霍去病率数万骑北击匈奴,游牧于河西地区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投降汉朝。随后,汉朝在浑邪王、休屠王原来的游牧地区,设置了酒泉、武威、敦煌、张掖四郡。河西四郡的设
3、置,促进了中西交通的发展,便利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解析:2.交子(分数:10.00)_正确答案:(北宋时流通于四川的纸币。宋朝的铁币不利于流通,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了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市场上流通,是为交子。仁宗时,交子收归官办,设立本钱,定期限额发行,仍在四川发行使用。徽宗时,该交子为钱引,扩大了流通领域,且不具备本钱,引起通货膨胀,成为社会问题。)解析:3.三法司(分数:10.00)_正确答案:(明清司法机构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合称。其职权划分是:遇有大狱发生,由刑部负责审理,都察院负责纠察,大理寺驳正,称为三司会审,由皇帝最后裁夺。三法司的设立
4、,意味着完备的司法体系的建立。)解析:4.校邠庐抗议(分数:10.00)_正确答案:(洋务运动时期宣传洋务思想的代表性著作。1861 年,冯桂芬写成的校邠庐抗议,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提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解析:5.中日台事专约(分数:10.00)_正确答案:(1874 年 10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有关台湾事件的条约。又称中日北京专约。1874 年 5月,日本在美国帮助下,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 3000余侵犯台湾。10 月,清政府与日本政府
5、签订台事专约,规定日军限期从台湾撤退,清政府赔偿白银 50万两。日本曲解北京专约上的台湾居民“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等字样,作为清政府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国的依据。1879 年,日本以武力非法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解析:6.博古(分数:10.00)_正确答案:(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秦邦宪。1925 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31 年 9月,任中共临时中央代总书记。1934 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总书记。从 1 931年 9月1935 年 1月,他在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期间,犯过“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错误。遵义会议后任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长江局、
6、南方局委员兼组织部长。1941 年以后任新华通讯社社长兼延安解放日报社社长。1946年 2月作为中共代表之一到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4 月 8日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解析:7.制宪国大(分数:10.00)_正确答案:(1946 年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大会。11 月 12日至 12月 25日,制宪国民大会于南京召开,国民党和青年党、民社党的代表以及胡适、王云五等“社会贤达”1600 多人参加了大会。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出一部宪法,故又称为“制宪国大”。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各项基本制度。中共和民盟拒绝参加并拒绝承认其制定的宪法。)解析:二、史料分析题(总题数
7、:1,分数:80.00)8.(分数:80.00)_正确答案:()解析: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160.00)9.论述府兵制在北魏隋唐的情况。(分数:40.00)_正确答案:(一)西魏、北周时期公元 550年,西魏宇文泰创立府兵制,其制度是:(1)全国设八个柱国大将军,实为六个(宇文泰都督中外军事,是最高统帅;另一西魏宗室挂虚名,不领兵),合周礼六军之制。(2)六个柱国各督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二十四军。作战时,临时命将配兵,二十四个开府将军的权力有所削弱。(3)府兵不入民籍,另立军籍。当府兵者,如资装全部自备,则不负担其他课役。府兵制的建立,是西魏、北周军
8、制上的重大改革,它使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有了大的进展,同时使政府在编户外又控制了一些农民,这是自东汉以来的阳个重大变化。(二)隋朝对府兵制的改革开皇十年(590 年),隋文帝对府兵制做了重大改革:军人除仍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又与其家属一起编为民户,隶属于州县;有了固定的住处,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生产;同则还要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宿卫或执行其他任务。关于府兵统率方面,沿用“魏、周十二大将军之遗制”,设置十二卫,每卫置大将军,总隶于皇帝。各卫所统兵府,即府兵的基本组织单位,到隋炀帝时改称鹰扬府,由郎将和副郎将统领。隋朝在府兵制度上的改革,使府兵制进一步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从而巩固了府兵制。同时将府兵统
9、率权集中在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三)唐朝的府兵制度唐王朝建立后,继续沿袭西魏、北周、隋以来的府兵制度。经唐太宗贞观十年(636 年)的整顿健全,唐代的府兵制比前代更加完善。(1)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十二卫,东宫六率是其次要机构。十二卫各设大将军一人,直接听命于皇帝。六率各设率一人,隶属于太子。(2)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亦称兵府、军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府分上、中、下三等。(3)军府分布于全国,但以长安附近的关内道最为集中,使中央握有重兵,借以贯彻“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军事方针。(4)府兵必须凭尚书省兵部的兵符才能调
10、拨。战时由皇帝命将率军出征,战争结束,将领回朝,士卒归府,将无常兵,难以干预国政。临时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保证了中央对府兵的绝对控制,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的统一。(5)唐代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卫士 21岁入军,60 岁免役。征点标准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在服役期间免自身租调,但出战时要白备武装、甲胄和衣粮。(6)府兵经常性的任务是轮流到京城宿卫,称为“番上”。有时亦出征或到别地戍防。府兵平时在乡土参加农业生产,冬季农闲时集中进行军事训练,从而形成了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军事制度。这样既保证了府兵的来源,也减少了封建国家的军费开支。唐玄
11、宗时期,随着均田制度的破坏,府兵制已难以维持。)解析:10.简论清末立宪派。(分数:40.00)_正确答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以后,资产阶级立宪派人士纷纷联络,发起组织立宪团体。立宪团体纷纷成立,进一步壮大了立宪派的声势和力量,成为推动清末宪政改革的重要力量。1909 年 10月各省谘议局成立后,立宪派即获得了合法的地位。立宪派是以君主立宪政治政体为共同理想,采取一致的行动,为实现宪政而奋斗的具有政党性质的派别,是清末立宪活动的主体。立宪派进行的改革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政治上,立宪派利用自己掌握的论坛和团体抨击清朝专制统治,揭露吏治黑暗,鼓吹立宪政治,并代表民意向督抚抗争。最
12、突出的事件是连续发起三次大规模的请愿活动,向清朝当局施加政治压力,以促进早日召开国会。而清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 m来的腐败、虚伪、冥顽不化,使更多的人包括立宪派对清政府失去最后的信心和耐心,在辛亥革命发生时很快站在了革命党一边。(2)经济上,立宪派积极提倡兴办实业。立宪派中如张謇等很多人本身就是工商业的代表,他们有着发展民族 T商业的强烈愿望和要求。20 世纪初中国出现的大办实业热潮,与立宪派的积极倡导有着密切关系,兴办实业与鼓吹立宪互为依托、互相促进。(3)在文化上,发展学校教育是立宪派从事的一项重要改革。在立宪派所办报刊上,关于“教育国”论的鼓吹俯拾即是。大量新式学校的出现,培养了大批年
13、轻的新知识分子,为辛亥革命及革命后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各类人才。(4)立宪派的第四项改革是倡导和实行地方自治。地方自治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一种地方管理制度,是其民主政治表现形式之一。晚清立宪派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改革,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立宪派的改革思想及活动,给近代社会带来了新风貌、新气象,引起了社会变迁,加速了中国的近代进程。尽管立宪派的政治立宪运动失败了,但他们对促进中国近代化所做的努力,应该予以肯定。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刚刚从地主、官僚、富商转化而来的上层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立宪派带有地主和资本家两种不同属性。一方面,他们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一定的矛盾,在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
14、义,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其揭露封建专制制度,传播民主议会观念、制度的活动,对瓦解清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与封建势力、旧次序有密切的利害关系。在辛亥革命前,立宪派反对会给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带来损害的茚命运动,竭力以君主立宪来抵制革命。辛亥革命后,在清朝覆亡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虽被迫承认共和,却并不是真正要实行共和,而是想借此结束革命,阻止革命的深入发展。在新政权建立过程中,立宪派与封建官绅袁世凯等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排斥革命派,迫使南京临时政府将政权交给袁世凯。这反映了立宪派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解析:11.论述明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分数:40.00)_正确答
15、案:(1)废中书省,权分六部。明朝初年,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基本承袭元朝。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不久,太祖朱元璋发现中书省的丞相和地方行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揽政,且欲谋反,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臣下有奏请者处以极刑。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和丞相后,即提高六部的地位,升尚书为正二品,侍郎为正三品,委大政于六部,由六部分理天下庶务。由此六部尚书之上更无首长,六部各不相属六部尚书平列,上面总其成者是皇帝。自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废除,皇帝的权力更大了。六部以吏部掌职官最为重要,户、兵二部的权利稍
16、次。不过明代的六部只是具体的办事机构。(2)建立内阁。明太祖废丞相后,繁剧的政务和大量的奏札自非一个人的精力所能料理。洪武十五年(1382年),他仿宋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由文人充任,批阅奏章,只可备顾问。明成祖即位以后,则特召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人直文渊阁,得以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学士,渐升为大学士。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自此始。宣宗常到内阁,命阁臣票拟。特别到英宗时,小皇帝九岁即位,不能处理国事,凡章奏皆由阁臣票拟呈进,以后内阁票拟遂成为制度。所谓票拟,即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代替皇帝先看,提出处理意见,墨书在一张小票(纸条)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皇帝
17、看过之后,把小票撕了,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这叫作批红。内阁票拟经皇帝批红之后,就变成正式谕旨发下。不过大臣的票拟只有经皇帝朱批之后方能生效,故天下事务权力仍旧归于皇上,内阁仍只是辅政机构。明中期以后,由于皇帝怠政或倚重内阁,阁臣权力日重,票拟往往就是皇帝的朱批意见,所以,内阁大学士,尤其是内阁首辅,往往无丞相之名,却是实际上的丞相。但内阁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又是大不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内阁的权力实际大大低于古代宰相的职权,这十分有利于君主加强集权。(3)设立五军都督府。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洪武十三年(1380 年)正月,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18、(简称五军府),分领在京的除亲军外的各卫所和在外的各都司。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兵部是任命将领、发布调遣命令的机构(调兵必须奉旨),但不直接统率军队。五军都督府则是主管军籍和军政的机构,虽然分领在京及在各地的军队,但不能自己调遣军队及任命将领。这二者互相钳制,又都不能指挥军队,以使最高统一指挥权操于皇帝手中。(4)建立监察制度与三法司。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 年)十月改称都察院,长官有左、右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 110人,职纠内外官员。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朱元璋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19、,各置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等官,共 50余人。这六科是独立的,其职在分别稽察六部事务,六部有违失,可以驳正。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官。三法司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审指明代重大刑狱要由上述三部门共同完成,刑部主审理、都察院主纠察、大理寺主驳正,这是明代重要的司法审判和监察制度。刑部属六部之一,掌天下刑名、关禁之政令。大理寺是复审平反刑狱的机构,明代沿袭旧称,仍设大理寺卿一人,下设左、右二寺。虽刑部、都察院审理,审查过的案件均应由大理寺复查、驳正。三法司并行体现了明代司法的慎刑原则,防止司法监察权过于集中,滥用职权。通政司是明代创设的,掌收内外一切章奏、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
20、。长官为通政使。朱元璋认为政务如水,应当使之常通,即下情上达之意,所以这个机关以通政为名。通政司地位仅次于六部和都察院,并与部、院和大理寺卿等并称为“九卿”(5)设置厂卫制度。洪武十五年,太祖改革禁卫军时,建立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锦衣卫主官为卫指挥使,“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因特殊的职责,锦衣以皇室安全为由,经常四处秘密调查,庭外用刑。明前期的“厂”指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立的东厂。东厂全称“东辑事厂”,是宦官组成的、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它和侍卫亲军的锦衣卫一样,只对皇帝负责,毋须经司法机关批准即可随意缉拿官民。
21、明中期,还设置过性质类似的西厂和内行厂等由宦官主持的特务机构。厂卫虽属两个不同的机构,但性质大体相同,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解析:12.评价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分数:40.00)_正确答案:(中国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问题,是长期以来抗战史研究中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之一。一种意见笼统地认为,敌后战场是主战场;一种意见认为,正面战场始终是主战场;一种意见认为,两个战场都重要,不必去区分主次。本文根据战争的发展,分析其在各战略阶段担负对日作战的不同情况,考察其地位作用的发展变化,综合分析不同阶段的主战场。1937年 9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成立。国民党在正面抵抗日军进攻,形成正面战场。共
22、产党领导的红军统一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陆续开赴抗日前线。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华南抗日武装力量,也在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形成敌后战场。(1)1937年 7月至 1938年 10月,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进行战略防御。在此阶段,由于日军企图迅速击破国民党军主力,以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因而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2)1938年 11月至 1940年,中国战场的军事形势是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过渡阶段,还不是完全的相持阶段。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国民党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在整体上抗战仍
23、还比较积极努力。(3)1941年至 1943年,是中国战场完全的战略相持阶段,其特点是军事上相持。日军作战重心逐渐由中国战场转移到南太平洋战场,对中国战场采取巩固占领区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策略方针,频繁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大规模“扫荡”、“清乡”,敌后战场开始独立承担抗击日军的重任,并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正面战场的作用开始下降到次要位置。(4)1944年至 1945年 8月,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处于在时间上先后不一,地域上此起彼伏,规模上由局部反攻向全面反攻过渡,作战形式融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于一体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战略反攻形态。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反攻作战缺乏主动性、全面性,只局限于西南一小隅。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担负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任务,分别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全面冷静地看待两个战场的作用和关系问题。)解析:四、古文翻译(总题数:1,分数:30.00)13.(分数:30.00)_正确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