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综合-333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35,分数:86.00)1.首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医家是(分数:2.50)A.张从正B.李杲C.朱丹溪D.刘完素2.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分数:2.50)A.巢元方B.张景岳C.张仲景D.陈无择3.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分数:2.50)A.形神合一的统一观B.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C.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D.人体为整体,并与自然界统一4.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下列除哪项外,均对人体产生影响(分数:2.50)A.季节气候变化B.昼夜晨昏变化C.地区方域不同D.饮食偏嗜不同E.阴居以避暑
2、5.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分数:2.50)A.人气始生,病气衰B.人气长,长则胜邪C.人气始衰,邪气始生D.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E.人气抗邪,卫气为固6.下列哪项属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分数:2.50)A.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审因论治D.辨证论治E.标本同治7.提出“邪去则正安”论点的医家是(分数:2.50)A.张子和B.李杲C.刘完素D.朱震亨E.李时珍8.灵枢本神所言“因志而存变”谓之(分数:2.50)A志B智C虑D意E思9.下列有关“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分数:2.50)A.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综合分析C.对疾病某一阶段
3、的病理概括D.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症状概括10.泻南补北的含义是(分数:2.50)A.泻胃火补肝阴B.泻肺火补肝阴C.泻肝火补肾水D.泻心火补肾水11.首先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观点的专家是(分数:2.50)A.朱丹溪B.张元素C.李杲D.刘完素12.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分数:2.50)A.朱丹溪B.刘完素C.张从正D.张元素13.“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指(分数:2.50)A.阴阳互藏B.阴阳消长C.阴阳平衡D.阴阳交感14.“益火补土”法适用于(分数:2.50)A.肾阳虚损证B.心肾阳虚证C.心脾两虚证D.脾胃阳虚证15.按照五行学说,属于“母病及子”的是(分数:2.50)A
4、.土虚水侮B.土壅木郁C.水不涵木D.木火刑金16.抑木扶土法的理论基础是(分数:2.50)A.五行相乘B.五行相侮C.五行相克D.五行相生17.下列选项中,反映阴阳消长平衡关系的是(分数:2.50)A.动极者,镇之以静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善补阳者,阴中求阳D.善补阴者,阳中求阴18.子盗母气的理论基础是(分数:2.50)A.五行相生B.五行相克C.五行相乘D.五行相侮19.下列选项中,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的是(分数:2.50)A.角、徵、宫、商、羽B.呼、歌、笑、哭、呻C.筋、肉、脉、骨、皮毛D.青、黄、赤、白、黑20.“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着(分数
5、:2.50)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互为消长D.平衡协调E.互相转化21.在五脏变动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50)A.肝之变动为握B.心之变动为笑C.脾之变动为哕D.肺之变动为咳E.肾之变动为栗22.下列符合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是(分数:2.50)A.寒极生热B.寒者热之C.阴损及阳D.重阳必阴E.阴中求阳23.下列不按五行相生顺序排列的是(分数:2.50)A.呼、笑、歌、哭、呻B.筋、脉、肉、皮毛、骨C.青、赤、黄、白、黑D.角、徵、商、宫、羽E.酸、苦、甘、辛、咸24.下列情志相胜关系中,哪一项是错误的(分数:2.50)A.惊胜怒B.恐胜喜C.怒胜思D.喜胜忧E.思胜恐25.按五
6、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是指(分数:2.50)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传变D.相侮传变E.表里相传26.难经经释说:“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是指(分数:2.50)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传变D.相侮传变E.表里传变27.关于五行相侮,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分数:2.50)A.母气有余,传乘其子B.子气有余,传乘其母C.气有余则制己所胜D.气有余则侮其所不胜E.气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28.五行相乘,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分数:2.50)A.母气有余而乘其子B.子气有余而乘其母C.气有余则制己所胜D.气有余则乘己所不胜E.气不及则己所胜侮而
7、乘之29.“培土生金”的理论基础是(分数:2.50)A.五行相乘B.五行相生C.五行相克D.五行相侮E.母病及子30.临床常见的心火引动肝火之心肝火旺证,属于(分数:2.50)A.相乘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相侮E.反克31.根据五行规律,脾病及肝属于(分数:2.50)A.相克B.相侮C.母病及子D.相乘E.子病犯母32.根据阴阳学说,药用五味,下列属阳的是(分数:2.50)A.辛、甘、酸B.酸、苦、咸C.辛、苦、甘D.辛、甘、淡E.辛、淡、咸3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主要是指(分数:2.00)A.以阳中求阴而调整阴阳B.以阴中求阳而调整阴阳C.以泻阳扶阴而调整阴阳D.以滋阴制阳而调整阴
8、阳E.以补阳制阴而调整阴阳34.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治疗法则,是指(分数:2.00)A.益火之源,以消阴翳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阳中求阴,阴气得复D.阴中求阳,阳气充盛E.阳病治阴,阴阳平衡35.“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分数:2.00)A.阴病治阳B.阴中求阳C.因寒用热D.寒者热之E.用热远热二、B 型题(总题数:2,分数:8.00) A.受盛之官 B.决渎之官 C.州都之官 D.相傅之官(分数:4.00)(1).三焦为(分数:2.00)A.B.C.D.肺为A.B.C.D. A.既病防变 B.治病求本 C.因人制宜 D.因时制宜 E.因地制宜(分数:4.0
9、0)(1).辨证论治的原则是(分数:2.00)A.B.C.D.E.(2).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体现的原则是(分数:2.00)A.B.C.D.E.三、X 型题(总题数:3,分数:6.00)36.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内容的有(分数:2.00)A.形与神俱B.因地制宜C.同病异治D.四时养生37.下列各项中,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有(分数:2.00)A.对症治疗B.同病异治C.异病同治D.因病选方3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有(分数:2.00)A.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B.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C.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D.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中医综合-333 答案解析(总分:1
10、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35,分数:86.00)1.首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医家是(分数:2.50)A.张从正B.李杲 C.朱丹溪D.刘完素解析:解析 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护脾胃;如在患病时,针对病情进行忌口,用药时也要顾及脾胃等等,都是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防病和养生中的具体体现。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体的重
11、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2.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分数:2.50)A.巢元方B.张景岳C.张仲景D.陈无择 解析:解析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编著,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著,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3.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分数:2.50)A.形神合一的统一观B.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C.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D.人体为整体,并与自然界统一 解析:解析 这是一道重复考题。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区方域、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
12、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4.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下列除哪项外,均对人体产生影响(分数:2.50)A.季节气候变化B.昼夜晨昏变化C.地区方域不同D.饮食偏嗜不同 E.阴居以避暑解析:解析 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饮食五味偏嗜,是内伤病因饮食、劳逸中饮食不节的一个方面,主要指饮食偏寒、偏热和饮食五味偏嗜两方面。饮食偏寒、偏热大多与体质偏阴、偏阳有关。饮食五味偏嗜,虽亦有某些地域生活习惯的影响,但主要却是个人长期嗜好某种食物性味所致,而非“天人相应”所形成。5.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分数:2.50)A
13、.人气始生,病气衰 B.人气长,长则胜邪C.人气始衰,邪气始生D.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E.人气抗邪,卫气为固解析:解析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旦慧即早晨病情较轻,神志清爽。这是昼夜晨昏人体阳气消长盛衰所致。故又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人气,即人体之阳气,是说每天早晨人体阳气初生,病气相对减退,故精神较为清爽,病情相对好一些。“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是说中午阳气旺盛,故病情安稳;“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是说黄昏则阳气开始减退,相对不足,病气开始偏盛,故病情相对加重;“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是说到半夜,阴气最盛,人体
14、阳气入里,相对虚弱,邪气相对亢盛,类似于独居其身,故病情相对严重。“人气抗邪,卫气为固”,则是指卫阳之气的功能为卫外固护机体,抗御病邪,与昼夜晨昏阳气消长病情变化无关。6.下列哪项属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分数:2.50)A.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审因论治D.辨证论治 E.标本同治解析:解析 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7.提出“邪去则正安”论点的医家是(分数:2.50)A.张子和 B.李杲C.刘完素D.朱震亨E.李时珍解析:解析 张从正的名字可提示“正安”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又称刘河间,倡“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以火热立论,称为寒凉派张从正字子和,又称戴
15、人,主张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倡“汗吐下三法赅尽治病诠”,称为攻下派李杲字东壁,又称东垣老人,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朱震亨字彦修,自号丹溪翁,主“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养阴派。8.灵枢本神所言“因志而存变”谓之(分数:2.50)A志B智C虑D意E思 解析:解析 灵枢本神:“故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请注意其他语句也可以作为考点。心意志思虑智。9.下列有关“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分数:2.50)A.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B.对疾
16、病症状与体征的综合分析C.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D.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症状概括解析:解析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是对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概括。如风寒感冒证。症是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10.泻南补北的含义是(分数:2.50)A.泻胃火补肝阴B.泻肺火补肝阴C.泻肝火补肾水D.泻心火补肾水 解析:解析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11.首先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观点的专家是(分数:2.50)A.朱丹溪B.张元素C.李杲D.刘完素 解析:解析
17、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火热在表,治以辛凉甘寒,火热在里,则用承气诸方,表里俱热,用防风通圣、凉膈以两解之,所以被称为“寒凉派”。12.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分数:2.50)A.朱丹溪 B.刘完素C.张从正D.张元素解析:解析 金元四大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火热在表,治以辛凉甘寒,火热在里,则用承气诸方,表里俱热,用防风通圣、凉膈以两解之,所以被称为“寒凉派”。刘氏之火热理论,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对温病学说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张从
18、正(约 11561228 年)传河间之学,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邪去则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所以被称为“攻下派”。他不仅对疾病的机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而且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对中医治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东垣(约11801251 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治疗重在升补脾阳,被称为“补土派”。朱丹溪(约 12811358 年)重视相火妄动,耗伤真阴,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因此被称为“养阴派”。13.“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指(分数:2.50)A.阴阳互藏 B.阴阳消长C.阴阳平衡D.阴阳交感解析:解析 阴阳互藏
19、,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是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故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14.“益火补土”法适用于(分数:2.50)A.肾阳虚损证 B.心肾阳虚证C.心脾两虚证D.脾胃阳虚证解析:解析 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表现为畏寒,四肢不温,纳减腹胀,泄泻,浮肿等。这里必须说明,就五行生
20、克关系而言,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但是,我们所说的“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门之火(肾阳)不能温煦脾土的脾肾阳虚之证,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15.按照五行学说,属于“母病及子”的是(分数:2.50)A.土虚水侮B.土壅木郁C.水不涵木 D.木火刑金解析:解析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例如: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若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终致水竭木枯,母子俱衰,即水不涵木。“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属于五行中某一行太过引起相侮。16.抑木扶土法的理论基础是(分数:2.50)A
21、.五行相乘B.五行相侮C.五行相克 D.五行相生解析:解析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17.下列选项中,反映阴阳消长平衡关系的是(分数:2.50)A.动极者,镇之以静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善补阳者,阴中求阳D.善补阴者,阳中求阴解析:解析 阴阳的相互制约的过程,也就是相互消长的过程,没有消长,也就没有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类经附翼医易),说明了动与静,阴与阳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只有阴与阳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22、,事物才能发展变化,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故云: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镇之以静”,即以静镇之。动静分阴阳,动为阳,静为阴,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故就能以静制约动。阴中求阳是治疗阳偏衰的方法,阳中求阴是治疗阴偏衰的方法,是存补阴的基础上配合补阳,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在阴阳相互促进原理指导下,在补阴或补阳的基础上配合补益对方的方法,就可达到更佳的补阴或补阳的目的。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水之主”,指肾阴;“阳光”,指相对偏亢的阳。阳中求阴是治疗阴偏衰的方法,滋阴制阳是阴虚不能制阳病证的治疗方法,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1
23、8.子盗母气的理论基础是(分数:2.50)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C.五行相乘D.五行相侮解析:解析 根据相生关系,五脏间疾病的传变分为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是指疾病传变从母脏到子脏。五行中某一行失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即母脏指病传及子脏。子病犯母,是指疾病传变从子脏到母脏,又称“子盗母气”。五行中某一行失常,累及其母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即子脏指病传及母脏。19.下列选项中,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的是(分数:2.50)A.角、徵、宫、商、羽 B.呼、歌、笑、哭、呻C.筋、肉、脉、骨、皮毛D.青、黄、赤、白、黑解析:解析 按五行相生次序排列的是角、徵、宫、商、羽;
24、呼、笑、歌、哭、呻;筋、脉、肉、皮毛、骨;青、赤、黄、白、黑。20.“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着(分数:2.50)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 C.互为消长D.平衡协调E.互相转化解析:解析 对立关联的阴阳双方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但是主要是互根互用。互根又称相互为根、相互依存,是指阴阳任何一方的存在都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互用又称相互为用,相互促进。概括了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功能与物质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21.在五脏变动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分数:2.50)A.肝之变动为握B.心之变动为笑 C.脾之变动为哕D.
25、肺之变动为咳E.肾之变动为栗解析:解析 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变动为握(抽搐,为筋的病象)。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变动为忧(言语吞吐反复不定)。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变动为哕(干呕)。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变动为咳(肺气上逆)。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成,咸生肾,在变动为栗(战栗)。22.下列符合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是(分数:2.50)A.寒极生热B.寒者热之 C.阴损及阳D.重阳必阴E.阴中求阳解析:解析 寒极生热属相互转化。阴损及阳是阴虚到一定程度,影响到阳的化生,引起阳也不足,最终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其理论基础
26、是阴阳的互根互用。阴中求阳是在治疗阳偏衰时在补阳的基础上配伍补阴,使阳得到阴的资助而能化生,其理论依据也是阴阳互根互用。寒者热之是用温热的方法治疗寒的病证,以热治寒,其依据是阴阳的对立制约。23.下列不按五行相生顺序排列的是(分数:2.50)A.呼、笑、歌、哭、呻B.筋、脉、肉、皮毛、骨C.青、赤、黄、白、黑D.角、徵、商、宫、羽 E.酸、苦、甘、辛、咸解析:解析 五声为呼、笑、歌、哭、呻,形体为筋、脉、肉、皮毛、骨,五色为青、赤、黄、白、黑,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音为角、徵、宫、商、羽(一字颠倒)。24.下列情志相胜关系中,哪一项是错误的(分数:2.50)A.惊胜怒 B.恐胜喜C.怒胜
27、思D.喜胜忧E.思胜恐解析:解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金能克木,故悲胜怒。25.按五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是指(分数:2.50)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 C.相乘传变D.相侮传变E.表里相传解析:解析 五行学说认为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均可用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予以说明,并能分析其病变传变时的病情深浅轻重。题干原文出自难经经释,是指“子病犯母”的疾病传变,病情较为深重,此为相生传变的反传。“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是指母气生子气,子气旺盛。“还而相克”,即子
28、病犯母,或母病虚弱,或子病亢盛,均可导致病情加重,故其病邪“来势必甚”,病情加重。母病及子,其原文是“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相乘传变,病情较重,其原文是“所不胜,克我也。脏器本已相制,而邪气扶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相侮传变,病情较轻,其原文是“所胜,克我也。脏器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表里传变,指表邪入里或里病出表而言,非指病情按生克传变。26.难经经释说:“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是指(分数:2.50)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C.相乘传变D.相侮传变E.表里传变解析:解析 一般来说,病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的病情较为轻浅,其原因是“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
29、易退”,是说母气能生养子气,故母子相传,有母气相生之气扶持,病情虽有发展,但邪势减弱,或病势减退,因而病情较轻。选项 B 在难经经释中的原文是:“受我之气者,还而相克,来势必甚”,病情较重;选项 C 的原文为“所不胜,克我也。脏器本已相制,而邪气扶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病情深重;选项 D 的原文是“所胜,克我也。脏器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病情较为轻浅;表里相传,非五行传变。27.关于五行相侮,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分数:2.50)A.母气有余,传乘其子B.子气有余,传乘其母C.气有余则制己所胜D.气有余则侮其所不胜 E.气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解析:解析 “气有余则制
30、己所胜”,指一行太过,对所胜之行过度克制的变化,属五行相乘。“气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指一行不及,受所不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属五行相乘(干扰性较大)。“气有余则侮所不胜”,指一行太过,对所不胜之行进行反向克制,引起的是相侮。28.五行相乘,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分数:2.50)A.母气有余而乘其子B.子气有余而乘其母C.气有余则制己所胜 D.气有余则乘己所不胜E.气不及则己所胜侮而乘之解析:解析 相乘是过度的克制、制约,相侮是反向的克制、制约。母行、子行的太过或不及引起的异常变化,属母子相及的影响,是相生的异常,而不是相克的异常,不属相乘或相侮。“气有余则乘己所不胜”:素问五运行大论的原文为
31、气有余则“侮所不胜”。“气不及则己所胜侮而乘之”:素问五运行大论的原文为气不及则“己所胜轻而侮之”。“气有余则制己所胜”指五行相乘,是一行太过,对所胜之行过度克制的变化,是正确的。29.“培土生金”的理论基础是(分数:2.50)A.五行相乘B.五行相生 C.五行相克D.五行相侮E.母病及子解析:解析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具体方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根据相克规律制定的治法是抑强扶弱并用,都是一补一泻,补泻兼施。五行相乘、五行相侮和母病及子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关系,不能作为治疗原则和方法的依据。30.临床常见的心火引动肝火之
32、心肝火旺证,属于(分数:2.50)A.相乘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 D.相侮E.反克解析:解析 肝在五行属木,木能生火,故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由心火引动肝火的心肝火旺,属子病犯母。31.根据五行规律,脾病及肝属于(分数:2.50)A.相克B.相侮 C.母病及子D.相乘E.子病犯母解析:解析 脾属土。肝在五行属木,木能克土,肝能克脾,脾病及肝是由土传木,是反向克制,属相侮。32.根据阴阳学说,药用五味,下列属阳的是(分数:2.50)A.辛、甘、酸B.酸、苦、咸C.辛、苦、甘D.辛、甘、淡 E.辛、淡、咸解析:解析 药分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加上淡味,是为六味。按阴阳属性归类,则辛、
33、甘、淡属阳,酸、苦及咸属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淡味渗泄为阳。3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主要是指(分数:2.00)A.以阳中求阴而调整阴阳B.以阴中求阳而调整阴阳C.以泻阳扶阴而调整阴阳D.以滋阴制阳而调整阴阳 E.以补阳制阴而调整阴阳解析:解析 “水之主”,指肾阴;“阳光”,指相对偏亢的阳。阳中求阴是治疗阴偏衰的方法,滋阴制阳是阴虚不能制阳病证的治疗方法,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34.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治疗法则,是指(分数:2.00)A.益火之源,以消阴翳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阳中求阴,阴气得复 D.阴中求阳,阳气充盛E.阳病治阴,
34、阴阳平衡解析:解析 根据阴阳互根互用所确立的治疗阴偏衰的方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补阳的方法。“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补阴的方法;阴中求阳,阳气充盛是阴中求阳的方法;阳病治阴,阴阳平衡,是通过补阴治疗阴偏衰而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35.“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分数:2.00)A.阴病治阳 B.阴中求阳C.因寒用热D.寒者热之E.用热远热解析:解析 阴病治阳是针对阳偏衰所确立的治疗方法。二、B 型题(总题数:2,分数:8.00) A.受盛之官 B.决渎之官 C.州都之官 D.相傅之官(分数:4.00)(1).三焦为(分数:2.00)A.B. C.D.解析:肺为A.B.C.D. 解析
35、:解析 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脾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A.既病防变 B.治病求本 C.因人制宜 D.因时制宜 E.因地制宜(分数:4.00)(1).辨证论治的原则是(分数:2.00)A.B. C.D.E.解析:(2).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体现的原则是(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治病求本是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辨证是对病情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
36、、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因为“证候”能够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概括,能更为正确地揭示疾病本质。所以,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既病防变,是指既病之后的预防,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疾病传变。“西北之气,散而寒之”的应用,在于西北地域天寒地冷,其病多发外寒而里热,故应注意散其外寒,而清其里热。(清热解毒药,大多其性寒凉)此属“因地制宜”。选项 A 是预防原则;选项 B 是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选项 C 因人制宜,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而考虑用药的原则。三、X 型题(总题数:3,分数:6.00)36.下列各项中,
37、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内容的有(分数:2.00)A.形与神俱 B.因地制宜 C.同病异治D.四时养生 解析:解析 中医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整体观念:形与神俱,相互为用:形神一体观。自然界与疾病防治的关系(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体现在:a养生防病、要注意“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b疾病防治、时要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辨证论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属于辨证论治的内容。37.下列各项中,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有(分数:2.00)A.对症治疗B.同病异治 C.异病同治 D.因病选方解析:解析 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
38、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根据“辨证求因”的原理进行推理,判断其发病的病因。再结合具体分析,从而找出疾病的本质,得出辨证的结论,最后确定治疗法则,选方遣药进行治疗。这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过程。同病可以异证,异病又可以同证。如同为黄疸病,有的表现为湿热证,治当清热利湿;有的表现为寒湿证,又宜温化寒湿,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不同的疾病,出现了性质相同的证,因而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相同的证,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基本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方法去解决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既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治疗,又不同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38.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有(分数:2.00)A.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 B.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C.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 D.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解析:解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有: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方法有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才形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