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综合-256 及答案解析(总分:3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20,分数:120.00)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分数:6.00)A.虚热证B.实热证C.虚寒证D.实寒证2.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中,金是木的(分数:6.00)A母B子C.所胜D.所不胜3.在五脏变动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分数:6.00)A.肝之变动为握B.心之变动为笑C.脾之变动为哕D.肺之变动为咳4.上焦生理功能的特点是(分数:6.00)A.若雾露之溉B.主气之升发C.主宣发与肃降D.原气之别使5.在肝的疏泄功能中,最根本的是(分数:6.00)A.调畅情志B.调节血量C.调畅气机D
2、.疏通水道6.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分数:6.00)A.脑由髓聚而成,故脑为髓海B.肺主一身之气,故肺为气海C.冲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7.灵枢本藏所说“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主要取决于(分数:6.00)A.营卫和调B.卫气和利C.元气充盛D.宗气充盛8.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联系的是(分数:6.00)A.督脉B.任脉C.带脉D.跷脉9.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咸”可致(分数:6.00)A.脉凝泣而变色B.皮槁而毛拔C.筋急而爪枯D.肉胝皱而唇揭10.素问六元政纪大论“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肘肿”指的是(分数:6.00)A.湿性重着,致病多见带有沉重感的症状B.
3、湿性秽浊,致病多见秽浊不清的症状C.湿性黏滞,致病多见黏腻不爽的症状D.湿为阴邪,易于阻遏气机,损伤阳气11.灵枢经脉说何经“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分数:6.00)A.手少阴心经B.任脉C.冲脉D.足阳明胃经12.脾的阳气失调病机,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分数:6.00)A.健运无权,气血生化不足B.运化失职,津液代谢失常C.升举无力,中气下陷D.受纳失调,消谷善饥13.阴偏衰的病症多见于的脏是(分数:6.00)A.肺脾B.脾肾C.肝肾D.肺肝14.对膀胱湿热所致病证,用清利方法治疗,属于(分数:6.00)A.热者寒之B.通因通用C.寒者热之D.塞因塞用15.在五色主病中,青色和黑色的共同主病
4、为(分数:6.00)A.惊风B.肾虚C.痛证D.水饮16.齿燥如枯骨,属于(分数:6.00)A.肾阴枯涸B.肝肾阴虚C.胃阴不足D.燥邪犯肺17.火柿舌的主病为(分数:6.00)A.胃气将绝B.热极津枯C.气血败坏D.肝气将绝18.花剥苔主病为(分数:6.00)A.脾胃气虚B.胃中热盛C.胃阴枯竭D.胃气阴两虚19.具有浮大搏指、弦急中空特点的脉是(分数:6.00)A.芤脉B.革脉C.牢脉D.伏脉20.脾虚湿盛多见(分数:6.00)A.口开不闭B.口舌歪斜C.口唇糜烂D.口角流涎二、B 型题(总题数:5,分数:60.00) A.相克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分数:12.00)(1).
5、木火刑金,属于(分数:6.00)A.B.C.D.(2).水气凌心,属于(分数:6.00)A.B.C.D. A.生之本 B.气之本 C.罢极之本 D.封藏之本(分数:12.00)心为A.B.C.D.肾为A.B.C.D. A.经筋 B.经别 C.别络 D.奇经(分数:12.00)(1).具有加强相为表里经脉在肢体联系的是(分数:6.00)A.B.C.D.(2).具有加强相为表里经脉在体内联系的是(分数:6.00)A.B.C.D. A.睡眠露睛 B.瞳仁散大 C.瞳仁缩小 D.眼眶凹陷(分数:12.00)(1).吐泄伤津,可见(分数:6.00)A.B.C.D.(2).肝胆火炽,可见(分数:6.00)
6、A.B.C.D. A.中气不足,清阳被郁 B.阴液亏损,阳热偏亢 C.胃肠燥热内结 D.外邪入里,阳热内盛(分数:12.00)(1).壮热不退的病机是(分数:6.00)A.B.C.D.(2).气虚发热的病机是(分数:6.00)A.B.C.D.三、X 型题(总题数:15,分数:120.00)21.五行“相侮”,主要是指(分数:8.00)A.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B.气有余则侮所不胜C.气有余则制己所胜D.其不及则己所胜轻而侮之22.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散依赖于(分数:8.00)A.肝的疏泄功能B.肺的宣发功能C.肾的蒸化功能D.脾的升清功能23.灵枢决气中关于液的分布和功能有(分数:8.00)A
7、.腠理发泄,汗出溱溱B.淖则入于骨,骨属曲伸C.泄则,补益脑髓D.皮肤润泽24.因痰而引起的病变有(分数:8.00)A.胸闷心悸B.瘰疬痰核C.神昏痴呆D.眩晕昏冒25.阴偏衰的病机变化有(分数:8.00)A.精血津液不足B.滋养、宁静功能减退C.阳气相对亢盛D.肾阴不足占有重要作用26.心的阳气偏衰可引起的病机变化有(分数:8.00)A.心神被扰B.血脉寒滞C.心神不足D.影响肺肾27.引起胃热胃火的常见病因有(分数:8.00)A.邪热犯胃B.嗜食辛辣C.肝胆火旺D.胃病日久28.对瘀血崩漏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有(分数:8.00)A.实则泻之B.虚则补之C.塞因塞用D.通因通用29.脾与胃的关系
8、表现为(分数:8.00)A.藏泄相济B.升降相因C.燥湿相济D.纳运相济30.元气的生理功能包括(分数:8.00)A.推动生长发育B.温煦脏腑组织C.激发生理活动D.固摄液态物质31.营分证的病人可出现(分数:8.00)A.心烦口渴B.不寐C.神昏谵语D.苔黄燥32.主虚证的脉象有(分数:8.00)A.细脉B.数脉C.濡脉D.代脉33.风热犯肺证的临床表现有(分数:8.00)A.咳嗽痰稠色黄B.发热微恶风寒C.苔薄黄脉浮数D.气喘息粗34.暑淫证候的临床表现有(分数:8.00)A.汗出B.疲乏C.口渴D.脉象虚数35.肝阳化风证的临床表现有(分数:8.00)A.语言謇涩B.头痛肢颤C.眩晕欲仆
9、D.步履不稳中医综合-256 答案解析(总分:3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20,分数:120.00)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分数:6.00)A.虚热证B.实热证C.虚寒证 D.实寒证解析:考点 阴阳学说 指导治疗 解析 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阴相对偏盛的虚寒病证,不能用“寒者热之”的方法,应“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王冰注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用扶阳益火的方法,以消退相对偏盛的阴。“火之源”,王冰指的是心阳,现指肾阳;“阴翳”,指相对偏盛的阴,翳为障蔽,又指目疾引起的障膜,此指阳气不足导致阴相对偏盛的变化。虚热、实热、实寒,或为阳热亢盛,或为阴邪偏
10、盛,或为阴液不足,都不是纯阳虚的病变,所以均不宜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适应证是虚寒证。2.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中,金是木的(分数:6.00)A母B子C.所胜D.所不胜 解析:考点 五行学说 五行关系 解析 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难经将其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内经将其称为“所不胜”“所胜”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金能克木,所以金是木的所不胜。3.在五脏变动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分数:6.00)A.肝之变动为握B.心之变动为笑 C.脾之变动为哕D.肺之变动为咳解析:考点 五行学说 五脏变动 解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在变动为握。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在变动为忧。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在变动为哕。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在变动为咳。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在变动为栗。”五脏变动,肝之变动为握、心之变动为忧、脾之变动为哕、肺之变动为咳、肾之变动为栗,言五脏病变的表现。握,为抽搐拘挛的症状,为筋的病象,属肝。忧,据香草续校书考为言语吞吐反复不定,是心神不宁的现象,属心。哕指干呕,为脾胃病象,属脾。咳,为肺气上逆的病象。4.上焦生理功能的特点是(分数:6.00)A.若雾露之溉 B.主气之升发C.主宣发与肃降D.原气之别使解析
12、:考点 藏象学说 上焦功能 解析 上焦生理功能的特点是若雾露之溉。主气之升发是上焦功能活动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上焦的功能。原气之别使指三焦而言,因为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故有元气之别使的说法。主宣发与肃降是肺的功能。5.在肝的疏泄功能中,最根本的是(分数:6.00)A.调畅情志B.调节血量C.调畅气机 D.疏通水道解析:考点 藏象学说 肝的功能 解析 肝主疏泄是指肝主动主升,促进着气血津液等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的运行,保持着气血津液的畅达疏通,从而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肝主疏泄体现在调畅气机、调节血液运行、促进水液代谢、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调节胆汁的分泌排泄等多个方面,另外,肝主疏泄与女
13、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排精也有密切联系。在肝主疏泄的多项功能中,调畅气机是最为根本的,因为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所以调节血液运行和水液代谢是由调畅气机派生的。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着气血的运行,从而调节着人体的情志活动。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取决于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之间的协调平衡,而脾胃升降的协调,又必须依赖于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调节。所以,在肝的疏泄功能中,最根本的是调畅气机。6.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分数:6.00)A.脑由髓聚而成,故脑为髓海B.肺主一身之气,故肺为气海 C.冲脉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解析:考点 藏象学说 四海三余 解析
14、髓海为脑,气海为膻中,十二经脉之海为冲脉,血海为冲脉(也有肝为血海之说)。肺为气海的说法是错误的。7.灵枢本藏所说“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主要取决于(分数:6.00)A.营卫和调B.卫气和利 C.元气充盛D.宗气充盛解析:考点 卫气功能 解析 卫气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卫人体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控制腠理开合,调节汗液排泄,维持体温恒定。根据灵枢本藏所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取决于卫气和利。8.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联系的是(分数:6.00)A.督脉 B.任脉C.带脉D.跷脉解析:考点 经络学说
15、奇经八脉 解析 督脉行于脊内,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联系。任脉的功能是主胞胎和总任一身的阴经。跷脉的功能是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并“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带脉的功能是约束纵行诸经。9.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咸”可致(分数:6.00)A.脉凝泣而变色 B.皮槁而毛拔C.筋急而爪枯D.肉胝皱而唇揭解析:考点 病因学说 五味偏嗜 解析 成入肾,多食咸则肾的功能亢盛,肾水亢盛则克伐心火,引起心的病变,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所以出现“脉凝泣而变色”。10.素问六元政纪大论“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肘肿”指的是(分数:6.00)A.湿性重着,致病多见带有沉重感的症状B.湿性
16、秽浊,致病多见秽浊不清的症状C.湿性黏滞,致病多见黏腻不爽的症状D.湿为阴邪,易于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解析:考点 病因学说 湿邪性质 解析 素问六元政纪大论“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肘肿”指的是湿为阴邪,易于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性质和特点。脾为阴土,为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性喜燥而恶湿。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引起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引起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症状,即“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湿性重浊、黏滞,一般不用以分析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症状。11.灵枢经脉说何经“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分数:6.00)A.手少阴心经B.任脉C.冲脉D.足阳明胃经 解析:考点 病机
17、学说 经络病机 解析 灵枢经脉所说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是指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分布在胸腹部,经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12.脾的阳气失调病机,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分数:6.00)A.健运无权,气血生化不足B.运化失职,津液代谢失常C.升举无力,中气下陷D.受纳失调,消谷善饥 解析:考点 病机学说 脾阳失调 解析 脾的阳气失调病机,主要包括脾气不足和脾阳虚损两个方面。脾主运化,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在水液转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脾主升清,将水谷精微向上布散,并维持着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脾的三个功能,都是以脾气为基础的。脾的阳气失调,脾气不足,就会引起气血生化不足
18、、津液代谢失常、中气下陷和血溢脉外。受纳失调,消谷善饥是胃火炽盛的病机,不属于脾阳失调的病机变化。13.阴偏衰的病症多见于的脏是(分数:6.00)A.肺脾B.脾肾C.肝肾 D.肺肝解析:考点 病机学说 阴阳失调 解析 阴偏衰虽可见于五脏,但一般以肝肾阴虚为主。阴液不足,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亢盛。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14.对膀胱湿热所致病证,用清利方法治疗,属于(分数:6.00)A.热者寒之B.通因通用 C.寒者热之D.塞因塞用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正治反治 解析 膀胱湿热所致病证为小便的频、急、数、痛,属于通利的病症,治疗采用清利膀胱湿热的方法,属于通利方法,故对膀胱湿热所致病证,
19、采用的是“通因通用”的方法。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用通利治疗实性通利的疾病,适应于真实假虚的病证。15.在五色主病中,青色和黑色的共同主病为(分数:6.00)A.惊风B.肾虚C.痛证 D.水饮解析:考点 望色 青色和黑色主病 解析 青色主病为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因寒凝则经脉拘急;痛证或瘀血则经脉郁阻,故均见面色青;肝风内动,经脉拘急亦可见面青。黑色主病为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肾阳虚衰,水饮不化,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面色黧黑。两者的共同主病为寒证、痛证和瘀血。16.齿燥如枯骨,属于(分数:6.00)A.肾阴枯涸 B.肝肾阴虚C.胃阴不足D.燥邪犯肺解析:考点 望
20、诊 望齿之荣枯、色泽辨别病证 解析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精枯竭,齿失荣养,则齿燥如枯骨。17.火柿舌的主病为(分数:6.00)A.胃气将绝B.热极津枯C.气血败坏 D.肝气将绝解析:考点 舌诊 危重舌象的临床意义 解析 火柿舌指舌质晦暗,青紫而干如猪肝色,或舌大红如火柿色,为气血败坏之候。18.花剥苔主病为(分数:6.00)A.脾胃气虚B.胃中热盛C.胃阴枯竭D.胃气阴两虚 解析:考点 望舌 苔质剥落的临床意义 解析 花剥苔指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舌苔由胃气蒸熏而成,若胃之气阴两伤,不能充分蒸熏舌面,则见花剥苔。19.具有浮大搏指、弦急中空特点的脉是
21、(分数:6.00)A.芤脉B.革脉 C.牢脉D.伏脉解析:考点 脉诊 革脉的特征 解析 革脉表现为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因正气不固,精血不藏,以致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所致。主病为亡血,失精,半产,漏下。20.脾虚湿盛多见(分数:6.00)A.口开不闭B.口舌歪斜C.口唇糜烂D.口角流涎 解析:考点 望诊 望口唇形态的意义 解析 脾虚湿盛的患者因脾虚不能固摄唾液,加之湿盛,故出现口角流涎。二、B 型题(总题数:5,分数:60.00) A.相克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分数:12.00)(1).木火刑金,属于(分数:6.00)A.B.C.D. 解析:(2).水气凌心,属于(分数:6.00)A
22、.B. C.D.解析:考点 五行学说 说明传变 解析 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包括相生关系传变和相克关系传变两个方面。相生关系传变是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是按相生关系进行的,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相克关系的传变是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是按相克关系进行的,包括相乘和相侮。五脏分属五行,一脏与它脏之间的联系,不是相生关系,就是相克关系。分析一脏病变对他脏的影响,首先要认清的是两脏为相生关系,还是相克关系,然后再分析其传变顺序。沿相生关系传变的为母病及子,逆相生关系传变的为子病犯母;沿相克关系传变的为相乘,逆相克关系传变的为相侮。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肝在五行属木,肺在五行属金,金能克木,所以肝
23、为肺之所胜,肺为肝之所不胜。肝火犯肺,是由肝至肺的传变,是逆相克次序进行的传变,属于相侮。水气凌心,是肾病及心。肾在五行属水,心在五行属火,水能克火,肾为心所不胜,心为肾的所胜。肾病及心,是由肾至心的传变,是顺着相克次序进行的传变,属于相乘。 A.生之本 B.气之本 C.罢极之本 D.封藏之本(分数:12.00)心为A. B.C.D.解析:肾为A.B.C.D. 解析:考点 藏象学说 五脏功能 解析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A.经筋 B.经别 C.
24、别络 D.奇经(分数:12.00)(1).具有加强相为表里经脉在肢体联系的是(分数:6.00)A.B.C. D.解析:(2).具有加强相为表里经脉在体内联系的是(分数:6.00)A.B. C.D.解析:考点 经络学说 经别别络 解析 别络具有加强相为表里经脉在肢体联系的功能。在四肢部,阴经的别络走向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的别络走向相表里的阴经,沟通和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肢体的联系。经别具有加强相为表里经脉在体内联系的功能。十二经别都是从四肢部别出,进入体内后又都是向心性地循行,对于扩大经络的联系和由外而内地传递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 A.睡眠露睛 B.瞳仁散大 C.瞳仁缩小 D.眼
25、眶凹陷(分数:12.00)(1).吐泄伤津,可见(分数:6.00)A.B.C.D. 解析:(2).肝胆火炽,可见(分数:6.00)A.B.C. D.解析:考点 望诊 目形和目态主病 解析 眼眶凹陷,新病者,多为吐泄伤津;久病重病者,多为精气已衰。肝胆火炽则见瞳孔缩小。 A.中气不足,清阳被郁 B.阴液亏损,阳热偏亢 C.胃肠燥热内结 D.外邪入里,阳热内盛(分数:12.00)(1).壮热不退的病机是(分数:6.00)A.B.C.D. 解析:(2).气虚发热的病机是(分数:6.00)A.B.C.D.解析:考点 问诊 壮热和气虚发热的病机 解析 表邪入里化热,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里热亢盛,蒸腾于外
26、,故见壮热不退。中气不足,无力升发清阳,阳气不能正常升发散布,郁于肌表,故发热。三、X 型题(总题数:15,分数:120.00)21.五行“相侮”,主要是指(分数:8.00)A.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B.气有余则侮所不胜 C.气有余则制己所胜D.其不及则己所胜轻而侮之 解析:考点 五行学说 五行关系 解析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明确指出五行相乘相侮发生的原因,以及不同原因下乘侮的变化,五行乘侮是五行相克异常引起的变化,相乘是过度的克制、制约,相侮是反向的克制、制约。“气有余则制己所胜”为过度克制,是相乘。“其不及则己所不
27、胜侮而乘之”引起的也是过度克制,是相乘。气有余则“侮所不胜”,引起的是反向克制,是相侮。其不及则“己所胜轻而侮之”,引起的是反向克制,是相侮。22.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散依赖于(分数:8.00)A.肝的疏泄功能B.肺的宣发功能 C.肾的蒸化功能D.脾的升清功能 解析:考点 藏象学说 五脏功能 解析 肺主宣发,输精于皮毛,将水谷精微向上向外布散;脾主升清,以升为健,将水谷精微向上转输,两者与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散关系密切。肝的疏泄功能,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在水谷精微的生成方面发挥作用。肾的蒸化功能,主要是调节水液代谢,肾阳能生脾土,可促进水谷精微的生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和肾的蒸化功能与水谷精微
28、的转输和布散关系不很密切。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散主要依赖于肺的宣发功能和脾的升清功能。23.灵枢决气中关于液的分布和功能有(分数:8.00)A.腠理发泄,汗出溱溱B.淖则入于骨,骨属曲伸 C.泄则,补益脑髓 D.皮肤润泽 解析:考点 气血津液 津液功能 解析 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则入于骨,骨属曲伸,泄则,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24.因痰而引起的病变有(分数:8.00)A.胸闷心悸 B.瘰疬痰核 C.神昏痴呆 D.眩晕昏冒 解析:考点 病因学说 痰的病证 解析 痰形成以后,可随气而行,停滞全身各处。痰停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痰阻于心,心血不畅,
29、可见胸闷心悸;痰在经络筋骨,可引起瘰疬痰核;痰迷心窍,可引起神昏痴呆;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25.阴偏衰的病机变化有(分数:8.00)A.精血津液不足 B.滋养、宁静功能减退 C.阳气相对亢盛 D.肾阴不足占有重要作用 解析:考点 病机学说 阴阳偏衰 解析 阴偏衰,即是阴虚,是阴低于正常水平引起的病理变化,是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的亏耗不足,阴的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亢盛的病变。阴偏衰,一般以肝肾之阴为主。因为肾阴为诸阴之本,所以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尤以肾阴不足占有重要作用。26.心的阳气偏衰可引起的病机变化有(分数:8.00)A.心神被扰B.血脉寒滞 C.心神不足 D.影响
30、肺肾 解析:考点 病机学说 心阳偏衰 解析 心的阳气偏衰,包括心的气虚和阳虚,病机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心神不足,因为心的阳气不足,不能鼓动振奋心神,引起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减弱,出现精神疲乏萎顿,反应迟钝等;二是恤脉寒滞,因为心阳不足,虚寒内生,寒性凝滞,引起血行不畅;三是影响肺肾,心阳不足,可以影响到肺司呼吸的功能,而引起呼吸的异常,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影响肾阳,引起肾阳不足,不能化水,出现尿少、水肿等。躁扰心神,是心的阳气偏胜引起的病机变化,不见于心的阳气偏衰。27.引起胃热胃火的常见病因有(分数:8.00)A.邪热犯胃 B.嗜食辛辣 C.肝胆火旺 D.胃病日久解析:考点 病机学说 胃的失调
31、解析 胃火即胃热炽盛,病因为邪热犯胃和嗜食辛辣厚味,引起胃火炽盛。肝胆火旺,横逆犯胃,也可引起胃中火盛。胃病日久,多为气虚或阴虚之病,一般不见于胃火。28.对瘀血崩漏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有(分数:8.00)A.实则泻之 B.虚则补之C.塞因塞用D.通因通用 解析:考点 防治原则 正治反治 解析 瘀血崩漏是瘀血阻于胞宫,血液不循常道外溢引起的病理现象,应采用实则泻之和通因通用的治疗方法。瘀血为血液停留局部,或运行迟缓,或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有形之邪。由瘀血引起的病变为实证,所以要采用实则泻之的方法。瘀血崩漏是实性通利,属于真实假虚的病症,要采用通因通用的方法。29.脾与胃的关系
32、表现为(分数:8.00)A.藏泄相济B.升降相因 C.燥湿相济 D.纳运相济 解析:考点 藏象学说 解析 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生理方面,脾主升,胃主降,二者相反相成;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故共同完成饮食物的传化过程。在病理学方面,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亦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可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及脾的升清与运化,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30.元气的生理功能包
33、括(分数:8.00)A.推动生长发育 B.温煦脏腑组织 C.激发生理活动 D.固摄液态物质 解析:考点 元气 解析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中医学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其主要功能主摄纳,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激发和温煦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同时亦可摄纳体内多种液态物质。31.营分证的病人可出现(分数:8.00)A.心烦口渴 B.不寐 C.神昏谵语 D.苔黄燥解析:考点 卫气营血辨证 营分证的临床表现 解析 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危重证候。营气通于心,心神被扰,则见心烦不寐及神昏谵语,口渴为热灼营阴的表现,但因热邪可蒸腾营阴上承于口,故表现
34、为渴不多饮。苔黄燥为气分证热在肺胃的表现,营分证的舌象表现为舌质红绛。32.主虚证的脉象有(分数:8.00)A.细脉 B.数脉 C.濡脉 D.代脉 解析:考点 脉诊 病脉的主病 解析 细脉主病为气血两虚或诸虚劳损,气不足不能鼓动血液运行,血虚不能充盈脉道,则见细脉;数脉可主虚热证,因阴虚生内热,鼓动脉道而致,但表现为脉数而无力;濡脉可主诸虚,精血虚不荣于脉则见脉浮而细软;代脉可主脏气衰微,因气血亏虚,元气不足,脉气不能衔接而致。33.风热犯肺证的临床表现有(分数:8.00)A.咳嗽痰稠色黄 B.发热微恶风寒 C.苔薄黄脉浮数 D.气喘息粗解析:考点 脏腑辨证 风热犯肺证的临床表现 解析 风热犯
35、肺证,以咳嗽与风热表证共见为特点。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失和,则发热微恶风寒;肺失宣降则咳嗽;热邪灼液为痰则咯痰,且质稠色黄;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犯肺的舌脉象表现。气喘息粗为热邪壅肺,肺清肃之令不行所致。34.暑淫证候的临床表现有(分数:8.00)A.汗出 B.疲乏 C.口渴 D.脉象虚数 解析:考点 病因辨证 暑淫证候 解析 暑性升散,侵犯人体,迫津外泄,故见汗出;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津液被伤,故见口渴,喜冷饮;津能载气,汗出过多,气随汗泄,引起气虚,故见疲乏无力,脉象虚数。35.肝阳化风证的临床表现有(分数:8.00)A.语言謇涩 B.头痛肢颤 C.眩晕欲仆 D.步履不稳 解析:考点 脏腑辨证 肝阳化风证的表现 解析 肝阳化风证为上实下虚证,是在肝阳上亢证基础上突然出现风动症状的证候。临床表现有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语言謇涩或舌强不语,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见手足麻木,步履不正,舌红,苔白或腻,脉弦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