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综合-1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35,分数:52.50)1.有关“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分数:1.50)A.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综合分析C.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D.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症状概括2.泻南补北的含义是(分数:1.50)A.泻冒火补肝阴B.泻肺火补肝阴C.泻肝火补肾水D.泻心火补肾水3.首先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观点的专家(分数:1.50)A.朱丹溪B.张元素C.李杲D.刘完素4.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分数:1.50)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5.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
2、(分数:1.50)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分数:1.50)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难经D.神农本草经7.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的著作是(分数:1.50)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8.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分数:1.50)A.叶天士B.李东垣C.李中梓D.张介宾9.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分数:1.50)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10.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分数:1.50)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D.朱丹溪11.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
3、表是(分数:1.50)A.朱震亨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12.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分数:1.50)A.医古文B.中医基础理论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13.药物的“四气”“五昧”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分数:1.50)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14.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分数:1.50)A.命门B脑C.五脏D.六腑15.温疫论的作者是(分数:1.50)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吴又可16.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分数:1.50)A心B肺C脾D肝17.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分数:1.50)A.中国B.日本C.印度D.埃及18
4、.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分数:1.50)A病B症C.体征D证19.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分数:1.50)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20.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分数:1.50)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革D.难经21.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原则是(分数:1.50)A.整体观念B.同病异治C.异病同治D.辨证论治22.确立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分数:1.50)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难经23.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奠定基础的书籍是(分数:1.50)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
5、.难经24.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分数:1.50)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王孟英25.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分数:1.50)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D.叶天士26.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分数:1.50)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27.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分数:1.50)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D.李中梓28.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分数:1.50)A.李中梓B.朱丹溪C.李东垣D.张介宾2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分数:1.50)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30.提出“三因学
6、说”的医家是(分数:1.50)A.巢元方B.张景岳C.张仲景D.陈无择31.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分数:1.50)A.形神合一的统一观B.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C.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D.人体为整体,并与自然界统一32.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下列除哪项外,均对人体产生影响(分数:1.50)A.季节气候变化B.昼夜晨昏变化C.地区方域不同D.饮食偏嗜不同3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分数:1.50)A.人气始生,病气衰B.人气长,长则胜邪C.人气始衰,邪气始生D.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34.属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的是(分数:1.50)A.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
7、审因论治D.辨证论治35.提出“邪去则正安”论点的医家是(分数:1.50)A.张子和B.李杲C.刘完素D.朱震亨二、B 型题(总题数:4,分数:33.00)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神农本草经(分数:9.00)(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分数:3.00)A.B.C.D.(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分数:3.00)A.B.C.D.(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分数:3.00)A.B.C.D. 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医宗金鉴 C.证治准绳 D.医学纲目(分数:9.00)(1).清代政府组织编写的著作是(分数:3.00)A.B.C.D.(2).明清时期
8、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分数:3.00)A.B.C.D.(3).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分数:3.00)A.B.C.D. A.“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分数:9.00)(1).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分数:3.00)A.B.C.D.(2).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分数:3.00)A.B.C.D.(3).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分数:3.00)A.B.C.D. A.寒凉派 B.滋阴派 C.攻邪派 D.补土派(分数:6.00)(1).治病以汗吐下三法为主者,称为(分
9、数:3.00)A.B.C.D.(2).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者,称为(分数:3.00)A.B.C.D.三、X 型题(总题数:12,分数:14.50)36.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有(分数:1.00)A.对症治疗B.同病异治C.异病同治D.因病选方37.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分数:1.00)A.难经B.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38.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分数:1.00)A.李中梓B.张景岳C.赵献可D.吴又可39.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分数:1.00)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难经40.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分数:1.00)A.
10、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4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分数:1.00)A.形神一体观B.五脏一体观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D.“病在上者下取之”42.温病学理论源于(分数:1.00)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内经D.伤寒杂病论43.中医的“证”包括(分数:1.00)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原因C.病变的部位D.病变的性质44.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分数:1.00)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45.“证”从哪些方面揭示了疾病病机变化的本质(分数:1.00
11、)A.疾病的原因B.病变的部位C.疾病的性质D.临床表现46.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医学专著有哪些(分数:2.50)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47.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内容的有(分数:2.00)A.形与神俱B.因地制宜C.同病异治D.四时养生中医综合-1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A 型题(总题数:35,分数:52.50)1.有关“证”的表述中,正确的是(分数:1.50)A.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综合分析C.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D.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症状概括解析:解析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
12、类型的病理概括。是对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概括。如风寒感冒证。症是症状和体征的总称。2.泻南补北的含义是(分数:1.50)A.泻冒火补肝阴B.泻肺火补肝阴C.泻肝火补肾水D.泻心火补肾水 解析:解析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3.首先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观点的专家(分数:1.50)A.朱丹溪B.张元素C.李杲D.刘完素 解析:解析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火热在表,治以辛凉甘寒,火热在里,则用承气诸方,表里俱热,用
13、防风通圣、凉膈以两解之,所以被称为“寒凉派”。4.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分数:1.50)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丹溪 解析:5.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分数:1.50)A.本草纲目B.新修本草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 解析: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分数:1.50)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 C.难经D.神农本草经解析:7.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的著作是(分数:1.50)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解析:8.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分数:1.50)A.叶天士B.李东垣 C.李中梓D.张介宾解析:9.著名医家中被称
14、为“攻邪派”的代表是(分数:1.50)A.李杲B.李中梓C.吴又可D.张子和 解析:10.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分数:1.50)A.叶天士B.张从正C.刘完素 D.朱丹溪解析:11.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分数:1.50)A.朱震亨 B.李东垣C.张从正D.刘完素解析:12.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分数:1.50)A.医古文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D.中医预防医学解析:13.药物的“四气”“五昧”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分数:1.50)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难经解析:14.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分数:1.50)A.命门B
15、脑C.五脏 D.六腑解析:15.温疫论的作者是(分数:1.50)A.叶天士B.吴鞠通C.薛生白D.吴又可 解析:16.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主宰是(分数:1.50)A心 B肺C脾D肝解析:17.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分数:1.50)A.中国 B.日本C.印度D.埃及解析:18.中医诊治疾病,在辨病辨证和对症治疗中,主要着眼于(分数:1.50)A病B症C.体征D证 解析:19.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的医家是(分数:1.50)A.叶天士B.王叔和C.张介宾D.王清任 解析:20.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分数:1.50)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C.新修本革D.难经解析:
16、21.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原则是(分数:1.50)A.整体观念B.同病异治C.异病同治D.辨证论治 解析:22.确立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分数:1.50)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D.难经解析:23.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奠定基础的书籍是(分数:1.50)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C.神农本草经D.难经解析:24.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分数:1.50)A.叶天士B.吴鞠通 C.薛生白D.王孟英解析:25.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分数:1.50)A.吴鞠通B.吴有性C.王孟英D.叶天士 解析:26.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分数:1.50
17、)A.李中梓 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解析:27.提倡中西汇通的医家是(分数:1.50)A.吴有性B.王清任C.张锡纯 D.李中梓解析:28.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分数:1.50)A.李中梓B.朱丹溪 C.李东垣D.张介宾解析:2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分数:1.50)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解析:30.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分数:1.50)A.巢元方B.张景岳C.张仲景D.陈无择 解析:解析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编著,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元择著,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31.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
18、涵是(分数:1.50)A.形神合一的统一观B.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C.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D.人体为整体,并与自然界统一 解析:解析 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季节气候、地区方域、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32.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下列除哪项外,均对人体产生影响(分数:1.50)A.季节气候变化B.昼夜晨昏变化C.地区方域不同D.饮食偏嗜不同 解析:解析 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应”。饮食五味偏嗜,是内伤病因饮食、劳逸中饮食不节的一个方面,主要指
19、饮食偏寒、偏热和饮食五味偏嗜两方面。饮食偏寒、偏热大多与体质偏阴、偏阳有关。饮食五味偏嗜,虽亦有某些地域生活习惯的影响,但主要却是个人长期嗜好某种食物性味所致,而非“天人相应”所形成。3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分数:1.50)A.人气始生,病气衰 B.人气长,长则胜邪C.人气始衰,邪气始生D.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解析:解析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旦慧即早晨病情较轻,神志清爽。这是昼夜晨昏人体阳气消长盛衰所致。故又说:“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人气,即人体之阳气,是说每天早晨人体阳气初生,病气相对减退,故精神较为清爽,
20、病情相对好一些。“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是说中午阳气旺盛,故病情安稳;“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是说黄昏则阳气开始减退,相对不足,病气开始偏盛,故病情相对加重;“夜半人气人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是说到半夜,阴气最盛,人体阳气入里,相对虚弱,邪气相对亢盛,类似于独居其身,故病情相对严重。“人气抗邪,卫气为固”,则是指卫阳之气的功能为卫外固护机体,抗御病邪,与昼夜晨昏阳气消长病情变化无关。34.属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的是(分数:1.50)A.同病异治B.异病同治C.审因论治D.辨证论治 解析:解析 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35.提出“邪去则正安”论点的
21、医家是(分数:1.50)A.张子和 B.李杲C.刘完素D.朱震亨解析:解析 张从正的名字可提示“正安”。刘完素字守真,河问人,又称刘河问,倡“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能化火”,以火热立论,称为寒凉派。张从正,字子和,又称戴人,主张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倡“汗吐下三法赅尽治病诠”,称为攻下派。李杲,字东壁,又称东垣老人,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以补益脾胃为主,称为补土派。朱震亨,字彦修,自号丹溪翁,主“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为养阴派。二、B 型题(总题数:4,分数:33.00)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神农本草经(分数:
22、9.00)(1).以脏腑病机论杂病的著作是(分数:3.00)A.B.C.D. 解析:(2).提出六经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分数:3.00)A.B.C. D.解析:(3).奠定中药理论体系的著作是(分数:3.00)A.B.C.D. 解析: A.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B.医宗金鉴 C.证治准绳 D.医学纲目(分数:9.00)(1).清代政府组织编写的著作是(分数:3.00)A.B. C.D.解析:(2).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王肯堂所著者为(分数:3.00)A.B.C. D.解析:(3).明清时期集大成的著作中,系陈梦雷主编者为(分数:3.00)A. B.C.D.解析: A.“旦慧、昼安、
23、夕加、夜甚” B.“春善病鼽衄” C.“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 D.东南湿热,西北燥寒(分数:9.00)(1).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分数:3.00)A.B.C. D.解析:(2).昼夜晨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分数:3.00)A. B.C.D.解析:(3).季节气候对发病的影响可反映为(分数:3.00)A.B. C.D.解析: A.寒凉派 B.滋阴派 C.攻邪派 D.补土派(分数:6.00)(1).治病以汗吐下三法为主者,称为(分数:3.00)A.B.C. D.解析:(2).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者,称为(分数:3.00)A.B. C.D.解析:三、X 型题(总题数:
24、12,分数:14.50)36.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有(分数:1.00)A.对症治疗B.同病异治 C.异病同治 D.因病选方解析:解析 症只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根据“辨证求因”的原理进行推理,判断其发病的病因。再结合具体分析,从而找出疾病的本质,得出辨证的结论,最后确定治疗法则,选方遣药进行治疗。这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过程。同病可以异证,异病又可以同证。如同为黄疸病,有的表现为湿热证,治当清热利湿;有的表现为寒湿证,又宜温化寒湿,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不同的疾病,出现了性
25、质相同的证,因而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中医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相同的证,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用基本不同的治法。即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方法去解决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既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治疗,又不同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37.常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著作是(分数:1.00)A.难经 B.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解析:38.明代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分数:1.00)A.李中梓B.张景岳 C.赵献可 D.吴又可解析:
26、39.哪些著作的成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分数:1.00)A.诸病源候论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难经 解析:40.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包括(分数:1.00)A.社会制度对人体的影响B.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C.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D.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解析:4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分数:1.00)A.形神一体观 B.五脏一体观 C.病理上相互影响、传变 D.“病在上者下取之” 解析:42.温病学理论源于(分数:1.00)A.温疫论B.三因极一病证方论C.内经 D.伤寒杂病论 解析:43.中医的“证”包括(分数:1.00)A.病变的过程B.病变的原因 C.病变的部位
27、 D.病变的性质 解析:44.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特征是(分数:1.00)A.治未病B.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C.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D.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解析:45.“证”从哪些方面揭示了疾病病机变化的本质(分数:1.00)A.疾病的原因 B.病变的部位 C.疾病的性质 D.临床表现解析:46.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医学专著有哪些(分数:2.50)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解析:47.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内容的有(分数:2.00)A.形与神俱 B.因地制宜 C.同病异治D.四时养生 解析:解析 中医的两个基本特征是:(1)整体观念:形与神俱,相互为用:形神一体观。自然界与疾病防治的关系(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体现在:养生防病,要注意“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疾病防治,要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属于辨证论治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