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世界近现代史-6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400668       资源大小:74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世界近现代史-6及答案解析.doc

    1、世界近现代史-6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17.00)1.苏维埃俄国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_(分数:1.00)A.是一种恐怖政策B.是一种应急措施C.没有发挥积极作用D.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导致这一错误的主观原因是_(分数:1.00)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3.1921 年苏俄

    2、实施的新经济政策_(分数:1.00)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4.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_(分数:1.00)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5.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_(分数:1.00)A.优先发展重工业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6.联共(布)“十五大”规定在农村的根本

    3、任务是_(分数:1.00)A.实行农业集体化B.使小农走上集体化道路C.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条件D.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的所有制形式7.1936 年苏联宪法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_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各级工兵代表苏维埃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分数:1.00)A.B.C.D.8.下列有关 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它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B.它规定苏联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C.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D.它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形成9.对于 20 世纪 30 年代苏

    4、联历史的评价,正确的有_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基本确立 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阻碍当时经济的发展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分数:1.00)A.B.C.D.10.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主要目的是_(分数:1.00)A.发展军工企业,抵抗帝国主义的威胁B.使俄国实现由小农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C.使苏联成为经济上不依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D.满足人民对工业生活用品的需求11.苏俄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_(分数:1.00)A.控制国家经济命脉B.建立强有力的集权制C.赢得工人农民的支持D.发展经济以巩固统治1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5、表明苏俄_ 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分数:1.00)A.B.C.D.13.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经济建设方针是_(分数:1.00)A.实行新经济政策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C.开展农业集体化D.实施第五个五年计划14.印度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实质是_(分数:1.00)A.以暴力手段反抗殖民统治B.以不合作态度反抗殖民统治C.采取和平与合法手段取得印度自治D.以和平手段抗议殖民当局的压迫15.苏联“十四大”“十五大”后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_(分数:1.00)A.提高人民生活

    6、水平B.实现重工业化C.保证经济协调发展D.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16.20 世纪 30 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这一现象的社会基础是_(分数:1.00)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斯大林个人因素C.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D.经济发展水平17.共产国际“七大”号召建立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不包括_(分数:1.00)A.工人B.农民C.民族资产阶级D.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二、名词解释(总题数:13,分数:26.00)18.俄国 1905 年革命 (分数:2.00)_19.二月革命 (分数:2.00)_20.四月提纲 (分数:2.00)_21.七月流血事件 (分数:2.00)_22.十

    7、月革命 (分数:2.00)_23.布尔什维克 (分数:2.00)_24.孟什维克 (分数:2.00)_2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分数:2.00)_26.魏玛宪法 (分数:2.00)_27.战时共产主义 (分数:2.00)_28.新经济政策 (分数:2.00)_29.布哈林 (分数:2.00)_30.第三国际 (分数:2.00)_三、史料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9.00)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是革命和平发展、使小资产阶级逐渐清除其幻想的口号。 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移到反革命、资产阶级

    8、手中。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完成新高潮的任务。 摘自1917 年 8 月俄国社会民主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关于政治形势的决议请回答:(分数:9.00)(1).材料中的“第一次革命高潮”以及后来完成的“新高潮”分别指哪两次革命?二者有何异同?(分数:3.00)_(2).据材料判断,1917 年 8 月前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方式有哪两种?最终选择了哪一种?(分数:3.00)_(3).为“得到贫苦农民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在“新高潮”之初采取了什么措施?(分数:3.00)_四、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48.00)

    9、31.如何全面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分数:6.00)_32.简述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分数:6.00)_33.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为什么主张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分数:6.00)_34.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采取了哪些巩固措施? (分数:6.00)_35.简述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分数:6.00)_36.简述匈牙利革命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 (分数:6.00)_37.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分数:6.00)_38.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 (分数:6.00)_世界近现代史-6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1

    10、7.00)1.苏维埃俄国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_(分数:1.00)A.是一种恐怖政策B.是一种应急措施 C.没有发挥积极作用D.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恐怖政策,也非一无是处,更非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是一种应对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应急措施。2.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导致这一错误的主观原因是_(分数:1.00)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帝国主义仇恨

    11、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解析: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急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脱离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因而列宁认为“我们犯了错误”。3.1921 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_(分数:1.00)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状况的理解。新经济政策在 1928 年以后逐步被取消,因而不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也不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它的实施不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4.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

    12、新”在_(分数:1.00)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解析: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新”,主要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手段上,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5.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_(分数:1.00)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辨别比较能力,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6.联共(布)“十五大”规定在农村的根本任务是_(分数:1.00)A.实行农业集体化B

    13、.使小农走上集体化道路C.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条件D.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解析:解析 联共(布)“十五大”规定在农村实行农业集体化,其实质就是在于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的所有制形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7.1936 年苏联宪法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_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各级工兵代表苏维埃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记忆和再现能力。是政治基础,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8.下列有关 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_(分数:1.00)A.它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B.它规定苏联的分配原则

    14、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D.它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解析:解析 苏联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而非“按需分配”。9.对于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历史的评价,正确的有_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基本确立 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阻碍当时经济的发展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此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 20 世纪 30 年代基本上适应经济发展,对苏联经济的发展形成严重阻碍作用是在二战以后。10.决定把苏

    15、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主要目的是_(分数:1.00)A.发展军工企业,抵抗帝国主义的威胁B.使俄国实现由小农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C.使苏联成为经济上不依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 D.满足人民对工业生活用品的需求解析:解析 很明显,苏联加快工业化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苏联成为经济上不依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11.苏俄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_(分数:1.00)A.控制国家经济命脉B.建立强有力的集权制C.赢得工人农民的支持D.发展经济以巩固统治 解析:解析 所有经济政策的出台都是政府出于对当时状况的考虑,苏俄当时最重要的任务是巩固统治。1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苏俄_ 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

    16、社会主义的设想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四方面都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目的和影响。13.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经济建设方针是_(分数:1.00)A.实行新经济政策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C.开展农业集体化D.实施第五个五年计划解析:解析 此题考查对教材内容的再现能力,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14.印度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实质是_(分数:1.00)A.以暴力手段反抗殖民统治B.以不合作态度反抗殖民统治C.采取和平与合法手段取得印度自治 D.以和平手段

    17、抗议殖民当局的压迫解析:解析 选项 A 没有实行暴力手段;选项 B、D 表述正确,但不是实质。15.苏联“十四大”“十五大”后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_(分数:1.00)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实现重工业化 C.保证经济协调发展D.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解析:解析 “十四大”之后,苏联开始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建设。并按斯大林所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把实现重工业化作为核心内容。16.20 世纪 30 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这一现象的社会基础是_(分数:1.00)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斯大林个人因素C.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D.经济发展水平解析:解析

    18、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社会把所有建设功劳归功于斯大林,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就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17.共产国际“七大”号召建立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不包括_(分数:1.00)A.工人B.农民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解析:解析 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也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包含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二、名词解释(总题数:13,分数:26.00)18.俄国 1905 年革命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俄国 1905 年革命: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0 世纪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工人运动不断高涨。1905 年 1 月 22 日,彼得堡的工人和

    19、家属共十四万多人举行请愿,遭到沙皇的血腥镇压。随后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乡村的农民暴动,黑海舰队“波特号”水兵起义。革命运动发展为全俄政治总罢工。12 月 2 日,根据布尔什维克的建议,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的政治总罢工发展为武装起义,革命发展到最高峰,武装工人同反动军队进行了九天搏斗,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最后起义被沙皇镇压。1905年革命是列宁主义诞生后的第一次重大的革命运动,是十月革命的“总演习”。19.二月革命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二月革命:俄国 1917 年 3 月(俄历二月)发生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号召

    20、人民掉转枪口,反对本国反动政府。大战中,俄军在前线接连失利;后方农田荒芜,企业倒闭,经济状况恶化,各种矛盾激化。1917 年 3 月 8 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得到其他工厂工人的响应,12 日政治总罢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起义士兵和工人攻进监狱,释放政治犯,解除警察和军官的武装,占领了冬宫。尼古拉二世镇压失败,3 月 15 日退位,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二月革命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准备。20.四月提纲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四月提纲: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工兵代表苏

    21、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人民群众最需要得到指导时,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并于 1917 年 4 月在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又称四月提纲)的报告,于 4 月 20 日刊载在真理报上。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规定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政治方面,由国会制共和国进到苏维埃共和国,指明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适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规定了革命的路线,指明

    22、了革命发展的道路。21.七月流血事件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七月流血事件:1917 年 4 月列宁回国后,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7 月 1 日临时政府在前线向德、奥方面发动军事进攻,企图用军事胜利来加强临时政府的地位,这次冒险遭到了惨败。消息传到彼得格勒以后,工人和士兵再次抑制不住满腔怒火,7 月 16 日,他们走上街头,举行示威,要求政权转归苏维埃。临时政府纠集了一批反革命武装,对示威群众进行血腥镇压,当场打死打伤四百余人。彼得格勒的街道上洒满了工人和士兵的鲜血。七月流血事件以后,布尔什维克党转入地下。这次屠杀使得人民进一步认识到,除了以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以外

    23、,别无出路。22.十月革命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十月)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的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俄罗斯的资本主义政权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对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3.布尔什维克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布尔什维克:苏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多数派。1903 年 7 月 30 日8

    24、月 23 日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俄国1905 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5 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24.孟什维克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

    25、:孟什维克:俄国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派别。俄文音译,意为少数派。1903 年 7 月 30 日8 月 23日召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在制定党章时发生尖锐分歧。大会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马尔托夫等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会后,孟什维克发展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主要的右倾机会主义派别,其观点称为孟什维主义。孟什维克分子认为俄国生产力落后,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反对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主张俄国沿着资产阶级宪政的道路发展。2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战

    26、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实行实物配给制,食物与商品集中计划配给。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全国实施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一方面,这些措施产生于战争环境,使国家能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由于领导人企图借助这些措施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最后造成严重后果,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和生产力下降。26.魏玛宪法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魏玛

    27、宪法:1919 年 7 月通过,因在魏玛地方制定而得名,是德国十一月革命的主要成果。宪法确定德国为共和国,实行联邦制,各邦权力受到很大限制;立法机关由两院组成,邦代表组成参议院,起咨询作用,年满 20 周岁公民选举产生国会,负责立法和决定预算,有权宣战和媾和;总统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有任免总理、解散国会的权力;宪法规定德国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和许多社会生活的准则,其中有一些社会民主主义性质的规定。该宪法是德国历史的一大进步。在宪法存续期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又称魏玛共和国。27.战时共产主义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战时共产主义:苏俄在 19181920

    28、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主要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工业宣布实行国有化;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普及义务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 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8.新经济政策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新经济政策:苏俄在 1921 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

    29、集制,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流通方面,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29.布哈林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布哈林:布尔什维克和第三国际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281930 年间,联共(布)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发生尖锐的分歧和斗争。布哈林认为工农联盟

    30、有破裂的危险,反对要农民为工业化“纳贡”,主张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放慢工业发展速度,推迟农业集体化,反对剥夺和消灭富农。1937 年 2 月被指控组织“右派与托派联盟”阴谋集团,遭到逮捕并被开除党籍。1938 年被以叛国罪处决。1988 年平反后恢复了科学院院士称号。30.第三国际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第三国际:又称共产国际。19191943 年各国共产党的国际联合组织。任务是团结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确立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产国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组织原

    31、则是民主集中制。三、史料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9.00)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是革命和平发展、使小资产阶级逐渐清除其幻想的口号。 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移到反革命、资产阶级手中。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完成新高潮的任务。 摘自1917 年 8 月俄国社会民主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关于政治形势的决议请回答:(分数:9.00)(1).材料中的“第一次革命高潮”以及后来完成的“新高潮”分别指哪两次革命?二者有

    32、何异同?(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材料中的“第一次革命高潮”是指 1917 年的二月革命。后来完成的“新高潮”是指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相同点:都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列宁领导下的人民运动,二月革命的胜利为十月革命奠定了基础。 不同点:性质不同: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则是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对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的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反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影响不同: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其意义和影响远远大于二月革命。(2).据材料判断,1917 年 8 月前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方式有哪两种?最终选择了哪一种?(分数:3.00)_正确答

    33、案:()解析:答案要点 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的方式有两种:和平夺取政权或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最终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3).为“得到贫苦农民支持”,布尔什维克党在“新高潮”之初采取了什么措施?(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颁布土地法令,法令规定,立刻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永远废除土地私有权,一切土地都是全民的财产。法令满足了农民的平分土地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宣布土地按劳动定额或消费定额分给劳动者使用。广大人民特别是士兵和农民热烈拥护实行平分土地的苏维埃并决心立即结束战争。四、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48.00)31.如何全面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分数:6.0

    34、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1)客观上: 经济状况:革命前,俄国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 社会矛盾:当时俄国总体水平相当落后,发展又十分不平衡,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性,诸多矛盾交织,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的环节。 一战的影响:一战使俄国各种矛盾充分暴露,经济濒于崩溃,从而使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成为可能;帝国主义大国忙于一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2)主观上: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的成熟,使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同时还有广大的农民和被压迫民族作为革命的同盟军。关键在于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 十月革命的特点

    35、: (1)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落后的俄国,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得了革命胜利。俄国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国内各个领域存在着浓厚的农奴制残余、正是这种落后性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从而为革命埋下了火种。 (2)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又扩展到全国各地的革命道路,通过暴力完成革命。 (3)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 (4)十月革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环境里。由于俄国参加了大战,并多次遭到失败,损失惨重,国家面临崩溃,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执政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不顾国家安危,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这样就把

    36、社会主义革命推上日程。32.简述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分数:6.00)_正确答案:()解析:答案要点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2)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世界 1/6 的土地上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它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着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 (4)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世界近现代史-6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egisterpick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