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基础课刑法学-82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15,分数:45.00)1.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基本内容与体现。 (分数:3.00)_2.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 (分数:3.00)_3.简述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 (分数:3.00)_4.简述单位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和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分数:3.00)_5.简述过失犯罪的概念和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理原则。 (分数:3.00)_6.简述危害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 (分数:3.00)_7.简述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其评价。 (分数:3.00)_8.简述刑法中因果关系的特点。 (分数
2、:3.00)_9.简述刑法中特殊主体的类别。 (分数:3.00)_10.简述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分数:3.00)_11.简述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相同点和区别。 (分数:3.00)_12.简述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 (分数:3.00)_1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对未遂犯的处罚原则。 (分数:3.00)_14.简述犯罪集团的概念和特征。 (分数:3.00)_15.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分数:3.00)_二、论述题(总题数:7,分数:21.00)16.试论不作为义务的来源。 (分数:3.00)_17.试论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关系。 (分数:3.00)_18.试论刑法中的避险过当。
3、(分数:3.00)_19.试论犯罪未遂的认定。 (分数:3.00)_20.试论对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中的犯罪中止的认定及处罚。 (分数:3.00)_21.试论从犯的构成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分数:3.00)_22.试论因缺乏共同犯罪故意而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形。 (分数:3.00)_三、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0,分数:34.00)23.喜好计算机。乙(16 周岁)在 A 商场任售货员,是甲的朋友。甲欲盗窃 A 商场计算机元器件,就到乙家密谋盗窃一事。乙开始不太同意,后在甲的鼓动下同意,并让甲准备充分点儿。次日晚上 12 点多,甲、乙撬开商场后,偷得价值 4 万余元的计算机元器件。在逃离现场时,乙为破
4、坏现场,从柜台里拿出一个电炉插上,并在上面扔了一个纸箱子。在逃跑的路上,乙对甲说:“我把电炉插上了。”甲未吱声,事后才知道插电炉是为了放火。当夜,该商场被火烧毁。 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知识分析甲、乙的行为性质及其处理,并说明理由。 (分数:3.00)_贾某,男,24 岁,平日里好勇斗狠,崇尚暴力。2008 年 5 月 13 日,贾某手头缺钱,便计划趁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从过路人手中抢一些首饰。当天晚上,刘某下班后回家,刚好经过贾某的“地盘”。贾某抡起手中的木棒向刘某的头上砸去,刘某当即昏倒。贾某把刘某身上的财物洗劫一空后便逃离现场。李某下班经过此地,看见有一人晕倒在地,头部还在流血。于是赶紧将刘某
5、抱到公路旁边,并伸手去拦截过往的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杜某看见刘某头部都是血,怕沾上官司赶紧开车离开。出租车司机傅某停车后,李某将刘某抱上车后,自己并未上车,也未付钱,并转身离去。傅某非常生气,但还是发动车辆向医院驶去。半途中傅某越想越生气,便将车开到偏僻的地方,并将刘某从车中抱出放在地上。第二天刘某被人发现时已经死亡。 请根据刑法的规定和理论,结合上述案情分析:(分数:4.00)(1).贾某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分数:1.00)_(2).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为什么?(分数:1.00)_(3).杜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分数:1.00)_(4).傅某的行为构成何种行为
6、的犯罪?为什么?(分数:1.00)_甲(40 岁)是某市肉联厂职工。2010 年 7 月 5 日下午 3 时许,甲到姐姐家,提出要带外甥乙(9 岁)去附近水库游泳。乙的母亲即甲的姐姐告诉甲,乙不会游泳,叮嘱甲要照看好乙。约 4 时许,甲带乙到达水库,租了 2 个救生圈,2 人一起下水游泳约 1 小时,而后一起上岸休息。休息片刻后,乙提出再次下水,甲开始不允许,经乙再三请求,甲拗不过只好同意。乙带一个救生圈下水,甲则在岸上抽烟并与人闲谈,没有照看乙。乙下水游泳不久,因救生圈脱落而沉入水中,岸上的人发现后,喊叫起来,甲一看急忙下水施救,但已找不到人,后乙从水中浮出,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诊断乙
7、系溺水死亡。后甲被抓获。甲归案后,又主动交代,2008 年 6 月的某一天,当他翻晒自家草垛时,曾一铁叉戳在躲在麦草堆里睡觉的一流浪汉的胸部上,当他发现流浪汉呻吟呼救后,立即放下手中铁叉后退几步。为了逃避责任,他从流浪汉身上拔下铁叉便走,后流浪汉被过路人发现并送往医院,由于医务人员过失,未给予及时抢救,流浪汉失血过多而死亡。在回家时,甲发现自家院墙边上有人影闪动,怀疑是邻居丙发现了自己的行为,于是举起铁叉就朝那边刺去,后来甲才发现原来刺中的是一头猪。 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学知识并结合上述案情回答下列问题:(分数:4.00)(1).对乙的死亡,甲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分数:1.00)_(2).甲
8、一又刺中流浪汉胸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甲的行为与流浪汉的死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为什么?(分数:1.00)_(3).对流浪汉死亡的结果,甲在主观上持何种心理态度?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分数:1.00)_(4).对于刺中猪的行为,甲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分数:1.00)_某日,甲到酒楼与朋友一起饮酒。其间,甲与邻座的乙因为琐事发生了争执,并且互相有推拉行为。在场人将甲、乙二人劝开。不久,乙抄起两个空啤酒瓶,将酒瓶砸碎后即寻找甲。当甲从酒楼走出时,乙嘴里说:“扎死你。”即手持碎酒瓶向甲扎去。甲躲闪不及,被扎伤面部。后甲双手抱住乙的腰部将乙摔倒在地,致使乙被自持的碎酒瓶刺伤,造成失血性
9、休克,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根据刑法的规定和理论,结合上述案情分析:(分数:3.00)(1).甲、乙在酒楼内争执的行为是否成立正当防卫?为什么?(分数:1.50)_(2).甲从酒楼走出后,甲、乙互相伤害的行为是否成立正当防卫?为什么?(分数:1.50)_24.甲、乙、丙共谋抢劫。2004 年 6 月某日晚,甲提出抢劫出租车司机的钱财,乙、丙均表示赞同。于是,三人携带事先准备好的锯齿刀、手术刀、剪刀各一把、尼龙绳一根、不干胶带纸一卷等作案工具,乘上丁驾驶的出租车。甲、乙先后对丁谎称到 A 开发区和 B 庄,企图找个偏僻之处抢劫丁的钱财。丁察觉到三人的行为可疑,遂将三人载到某出租车检查站,将可疑情
10、况报告了公安人员,公安人员当即将三人捕获,并从甲身上搜出作案凶器。 如何认定甲、乙、丙三人的行为性质?如何处理?为什么? (分数:3.00)_25.甲、乙同做服装生意。甲因赌博无力还债而萌生杀人劫财的念头,遂于某日以做生意为名约乙让其准备 15 万元去外地进货,并声称为防止意外,不得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当晚,甲开车将乙骗至一无人地段,乘乙熟睡之机,即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放在车上的绳子欲将熟睡的乙勒死,然后将其随身携带的 15 万元劫走。但因害怕事发后被发觉而放弃了杀人劫财的念头,于是往回返。后又对乙谎称是服装供货商暂时无货才返回家的。时隔数日,甲又因敲诈乙 50 万元未遂而被公安机关抓获,遂主动交代
11、了上次劫财杀人的事实。 请根据刑法的规定和理论,全面分析甲的行为并对其行为进行定性。 (分数:3.00)_2007 年 2 月,甲与乙相识,又通过乙结识了丙。三人经协商,达成了去 A 市买牛皮的协议。同年 4 月,丙、乙集资 1 万元,由丙与甲到 A 市购买牛皮。甲见丙身带钱款,遂生抢劫之念。他以到别处购买牛皮为由,将丙骗出,当行至一隐蔽处,乘丙不备,用石头将丙的头部击伤,丙急忙逃跑,甲仍穷追不舍。丙见甲即将赶上,便扔掉随身携带的一个兜子说:“你不是要钱吗?给你!”继续向前跑。甲认为兜内有钱,但为了杀人灭口,仍追赶丙,直至追上并将丙按倒在地。丙见状忙说:“我跟你出来乙是知道的,你打死我你也跑不
12、了!”甲听后,停止了暴力行为。丙被迫交出 1 万元。事后甲供认:“别说兜子里没装 1 万元,就是装了 1 万元,不等我拿走,他就到公安局把我告了,所以我得把他整死。” 根据上述案情回答下列问题:(分数:4.00)(1).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定罪处罚?为什么?(分数:2.00)_(2).甲的杀人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形态?为什么?(分数:2.00)_犯罪人甲早就有杀害乙的意思,某日知道乙晚上在单位值班,就对来探望他的熟人丙说:“你不是一直对A 公司有仇吗,对面的门市房是该公司昨天新装修的,花了 10 万元,把它烧了吧。”丙于是拿来汽油,砸坏了玻璃,倒入汽油并点燃。结果将门市房及其毗邻的房屋烧毁,乙也被烧死
13、在屋内。司法机关事后调查得知,丙不知道有人在该门市房内。 阅读以上材料后,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知识和刑法规定分析:(分数:4.00)(1).结合共同犯罪的理论分析:对于乙的死亡,甲、丙是否均需要负责?如果应负责,罪名是什么?如果不应负责,理由何在?(分数:1.00)_(2).结合共同犯罪的理论分析:对 A 公司门市房的毁坏,甲、丙是否均应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应负责,罪名是什么?如果不应负责,理由何在?(分数:1.00)_(3).丙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有无因果关系?为什么?(分数:1.00)_(4).本案最终应如何处理?(分数:1.00)_26.甲、乙、丙在公园内闲逛,他们走到一座小山后面的僻静处,窥
14、视到一对男女搂抱在一起玩笔记本电脑。甲向乙递了一个眼色,并低声说:“试试你的胆量,敢不敢?”乙说:“有什么不敢的!”乙顺手从地上抓起一把土,向他们扔过去。没等其作出反应,甲便上前对男青年说:“对不起,借电脑用三天。”男青年不允,甲飞起一脚把男青年踢倒,并拽到 10 米以外的大石头下,男青年死抱电脑不放。女青年大声呼喊:“救命!”丙冲上前去捂住女青年的嘴。不一会儿,甲从男青年手中抢得电脑而归。他见丙正在强奸女青年,于是站在一旁观望。当丙奸淫完提裤子时,甲便喊:“快跑,山后有人来了!”当二人跑到湖边时,见乙坐在那里。甲问乙:“你怎么跑了?”乙答:“公园人太多”。丙在一旁说:“胆小鬼!” 请根据刑法
15、理论和刑法知识分析甲、乙、丙三人的行为性质及其处理,并说明理由。 (分数:3.00)_盗窃犯丁(另案处理)多次去甲开的个体餐馆吃饭,彼此之间相处较好。2007 年 11 月某日,丁在甲家对甲说:“今天晚上我去城南一家商场拿点东西,到时先放你家,也给你一半。”甲表示同意,说:“我家晚上大门虚关一扇,到时候你直接进来就行了。”次日凌晨 3 时许,丁与另一盗窃团伙把盗窃来的价值 3 万元的赃物带到甲家,此时甲的妻子乙正好也在,于是甲把情况告诉了妻子乙。在甲、乙二人的指引下,丁与另一盗窃同伙隐匿好赃物。两天后,盗窃犯丁被抓获,甲、乙闻讯后心中害怕,于是急忙找来朋友丙,请丙帮忙把赃物转移并低价卖掉,得利
16、 2 万余元。后因知情人举报,为争取主动,甲、乙赶在公安机关传讯之前,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但甲只供述了自己窝藏、销售赃物的事实,对丁的犯罪事实不予交代。而乙则除了供述自己的所有罪行外,还举报了丙和丁的犯罪事实。 请根据上述案情回答下列问题:(分数:3.00)(1).甲构成何罪?甲是否有自首情节?为什么?(分数:1.00)_(2).乙构成何罪?乙有哪些量刑情节?为什么?(分数:1.00)_(3).丙构成何罪?为什么?(分数:1.00)_专业基础课刑法学-82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15,分数:45.00)1.简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基本内容与体现
17、。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法定化,即犯罪和刑罚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这里的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令。明确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作出具体的规定,并用文字表述清楚。合理化,即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合理确定犯罪的范围和惩罚的程度,防止滥施刑罚,禁止采用过分、残酷的刑罚。 (3)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在刑事立法方面,刑法总则规定了犯罪的一般定义、共同构成要件、刑罚的种类、刑罚运用的具体制
18、度等;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定刑,为正确定罪量刑提供明确、完备的法律标准。在刑事司法上,废除了刑事司法类推制度,要求司法机关严格解释和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2.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必须是人的具体行为,而且是外化的行为,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特征。社会危害性即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也不构成犯罪。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不是一般的违
19、法行为,而是违反刑法即触犯刑律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 (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如果一个行为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也就意味着它不是犯罪。 犯罪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结合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的基础。社会危害性如果没有达到违反刑法、应受刑罚惩罚的程度,也就不构成犯罪。因此,这三个特征是任何犯罪都必须具有的。3.简述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这是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条件。这种
20、义务主要来源于法律上的明文规定,行为人职务、业务上的要求,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以及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 (2)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行为人负有某种法律义务是不作为构成犯罪的前提。如果行为人虽有防止结果发生的义务,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能力或其他原因而不可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也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如果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或者根本没有造成危害结果,则不构成不作为犯罪。4.简述单位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和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
21、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2)单位犯罪的构成条件: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单位犯罪必须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内部成员实施的犯罪。单位犯罪必须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其负责人员决定实施,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由其负责人员决定是单位整体犯罪意志的表现形式。单位犯罪法律明文规定才负刑事责任。法律明文规定,即刑法分则条文的明确规定。单位犯罪多数是故意犯罪,但也有少数属于过失犯罪。 (3)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我国对单位犯罪
22、的处罚采取以双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例外,即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但是,当刑法分则和单行刑法及其附属刑法规范另有规定不采取双罚制而采取单罚制的,则属于例外情况。5.简述过失犯罪的概念和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理原则。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遇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理原则包括: (1)对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刑法分则各条规定的犯罪,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其主观罪过形式当然是故意,并且不能理解
23、为当然包括过失。只有当法律条文明示该条之罪的罪过形式是过失或者包括过失,过失才可能构成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这充分显示刑法是以惩罚故意犯罪为主,以惩罚过失犯罪为例外。 (2)对过失行为,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才负刑事责任。刑法中所规定的过失犯罪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就是:都必须以造成法定的严重后果为构成要件。换言之,刑法规定的过失犯罪只有完成形态并且只处罚完成形态。这与故意犯罪不同,对于故意犯罪,不仅处罚其完成形态,而且处罚其未完成形态。 (3)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轻于故意犯罪。危害结果相同,但如果属于过失犯罪,则处罚明显轻于故意犯罪。6.简述危害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 (分数:3.00)_正确答案:()
24、解析: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并被刑法禁止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1)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并被刑法所禁止的身体活动。这是危害行为的客观要素。 (2)危害行为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和表现,或是说意识和意志的外在表现。这是危害行为的客观要素。 (3)危害行为是侵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的行为,这是危害行为的实质要素(内容)。没有侵害社会利益的行为不是危害行为,因而被排除在犯罪之外。7.简述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其评价。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法律上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发生误解。法律上的认识错误表
25、现为如下情形:(1)假想非罪。行为在法律上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认为不是犯罪。对于假想非罪,不影响定罪,但影响量刑,即由于行为人主观恶性较小,原则上不排除罪责,但可以酌情减轻罪责。 (2)假想犯罪。行为在刑法上没有规定为犯罪,而行为人误以为是犯罪。对于假想犯罪,行为不构成犯罪。(3)行为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罪名和罪行轻重发生误解。行为人将其行为误认为此罪为彼罪,或者此刑为彼刑的,不影响定罪量刑。8.简述刑法中因果关系的特点。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客观性。刑法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相对性。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和结果是相对的
26、,某一现象既是前一现象的结果,又是后一现象的原因。 (3)必然性。因果关系的基本和主要表现形式是两种现象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4)复杂性。因果关系在不同的场合会呈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等复杂的状态。9.简述刑法中特殊主体的类别。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以特定职务为内容的特殊身份。主要有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行政执法人员等。 (2)以特定职业为内容的特殊身份。主要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等。 (3)以特定义务为内容的特殊身
27、份。主要有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对于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的人。 (4)以特定法律地位为内容的特殊身份。主要有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以及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等。 (5)其他特殊主体类别。主要有:以患有特定疾病为内容的特殊身份;以持有特定物品为内容的特殊身份;以特定组织成员为内容的特殊身份。 (回答两种主要情形即可)10.简述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合理的防卫行为。成立正当防卫须具备如下条件: (1)起因条件:必须有
28、不法侵害发生。所谓不法侵害,一般是指犯罪行为的侵害,还包括一些侵犯人身、财产、破坏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 (2)时间条件: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其一是不法侵害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想和推测的。如果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人误以为存在而实施防卫的,是假想防卫,不成立正当防卫。其二是不法侵害是正在进行的,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如果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而实行防卫的,是防卫不适时,不能成立正当防卫。 (3)对象条件: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正当防卫只能是通过给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来进行,而不能通过给第三者造成损害的方法来进行。 (4)主观条件:防卫必须是基于保护合法权利免
29、受不法侵害的目的。防卫目的的正当性既是正当防卫成立的首要条件,也是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的重要根据。 (5)限度条件: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是指足以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11.简述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相同点和区别。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相同点:目的相同:二者都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或其他合法权益。前提相同:二者都必须是在合法权益正在受到紧迫危险时才能实施。责任相同:二者都可以在合理限度范围内给某种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不负刑事责任;如果超出法定限度造成损害结果的,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但
30、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2)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区别:危险的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非常广泛,既可以是人的不法侵害,也可以是自然灾害、动物侵袭等,而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只能是人的不法侵害。行为所损害的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所损害的对象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损害的对象只能是不法侵害者。行为的限制条件不同。紧急避险行为只能在迫不得已时即在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避免危险的情况下才能实行,而正当防卫行为则无此限制。对损害程度的要求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合法利益必须小于所保护的合法利益,而正当防卫所造成的损害可以大于不法侵害者可能造成的损害。主体的限定不同。正当防卫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而紧急避险不适用于职务
31、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12.简述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是犯罪未完成形态之一。犯罪预备具有如下特征: (1)行为人具有为便利实行、完成某种犯罪的主观意图,这是成立犯罪预备的主观条件。 (2)客观上行为人进行了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等犯罪的预备活动。所谓准备工具,指准备为实行犯罪使用的各种物品。所谓创造条件,指为实行犯罪制造机会或创造条件。 (3)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被阻止在犯罪准备阶段,未能进展到着手实行犯罪。1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对未遂犯的处罚原则。 (分数:3.00)_
32、正确答案:()解析: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形态。关于对未遂犯的处罚,我国刑事立法采取得减主义的处罚原则,即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原则。正确适用这一处罚原则,应当注意四点: (1)对未遂犯定罪量刑,应当同时引用刑法总则有关未遂犯处罚原则的规定和刑法分则具体条文的规定,在罪名上应对未遂形态有所体现。 (2)在对未遂犯的处罚原则上,应与既遂犯相比,对未遂犯一般要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同时要采取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处罚规定,使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未遂犯的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下都能贯彻。 (3)对未遂犯确定是否可因犯罪未遂而从轻或减轻处罚时,应当把未遂情况置于全案情节中统筹考虑。 (4)在对未遂犯决定从宽处罚的基础上,为正确确定从宽处罚的幅度,必须正确判定未遂案件与既遂案件危害程度的差别。14.简述犯罪集团的概念和特征。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