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3,分数:45.00)1.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其他错误的历史观争论的焦点问题是_(分数:1.00)A.如何理解自然的本质B.如何理解精神的本质C.如何理解物质的本质D.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2.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_(分数:2.00)A.地理条件B.人口条件C.资源条件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3
2、.恩格斯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这句话所指的是_(分数:2.00)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D.哲学的发展具有其历史继承性4.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有_(分数:2.00)A.逻辑学B.自然科学C.艺术D.社会风俗5.以下论断正确的是_(分数:2.00)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为社会生产方式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为社会生产方式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为社会生产方式D.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为生产方式6.“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
3、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该论断所揭示的道理是_(分数:2.00)A.社会发展是自发的B.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C.社会发展是由物质力量所推动的物质过程D.社会规律与自然过程的规律是完全一样的7.以下体现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论述是_(分数:2.00)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B.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8.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4、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它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区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的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孟德斯鸠的这种观点属于_(分数:2.00)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英雄史观C.地理环境决定论D.历史唯物主义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致力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该举措在哲学上的依据是_(分数:2.00)A.人口因素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B.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人口因素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D.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必要条
5、件10.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该论断所揭示的原理是_(分数:2.00)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该观点的含义是_(分数:2.00)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人类的物质生活方式决定其精神生活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2.2013 年新年第一天,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一批法律法规的部门规章开始正式实施。法律出台的目的是为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推动社会经
6、济的发展。这些事例说明_(分数:2.00)A.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交往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13.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该论断意味着,人类历史是_(分数:2.00)A.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B.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C.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14.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最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
7、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与该论断所表达的意思相一致的论述是_(分数:2.00)A.“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B.“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但曲折性毕竟改变不了前进性”C.“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
8、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藏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D.“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15.关于历史观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_(分数:2.00)A.历史的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B.杰出人物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完全是必然的C.历史人物不能创造历史,但总能加速历史的前进D.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杰出人物_(分数:2.00)A.能够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B.其活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和
9、人民群众的制约C.是历史的主体D.是历史的创造者17.关于历史人物的作用有着不同的观点,比如有一种说法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又有一种说法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两种说法_(分数:2.00)A.前者肯定了历史人物的作用,后者属于英雄史观B.二者都是唯心史观C.二者都贬低了历史人物的作用D.二者都是唯物史观18.我国医药名著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农业名著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都是总结劳动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编写而成的。许多文学名著,如我国的诗经、楚辞、水浒、西游记,外国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天方夜谭等等,也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作为精神生产与社会交往重要
10、工具的语言,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以上事实充分说明_(分数:2.00)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展开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围绕这一主题,我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了市场体系,完善了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等。这种经济体制改革所体现的规律是_(分数:2.00)A.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0.历史唯物主义指出,改革和革命是人类社会发
11、展的重要动力。以下属于改革和革命共同之处的是_(分数:2.00)A.二者都导致社会形态的质变B.二者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C.二者都是对原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根本性变革D.二者的根本问题都是国家政权问题21.德国哲学家尼采说:“我的学说是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个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根据以上表述,表明尼采的历史观是_(分数:2.00)A.唯物史观B.历史决定论C.形而上学历史观D.英雄史观22.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人之初,性本善”所表达的意思,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标
12、准进行划分,属于_(分数:2.00)A.自然人性沦B.抽象人性论C.具体人性论D.利己主义人性论2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总体上将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五大历史阶段。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却未经资本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却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而西藏等地区却直接由封建农奴制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非洲甚至有一些民族直接由原始社会跨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和非洲这些国家的发展情况说明_(分数:2.00)A.社会形态更替的选择性B.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C.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D.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
13、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55.00)24.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种观点_(分数:2.50)A.贬低了理性认识的作用B.贬低了感性认识的作用C.强调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指导作用D.强调了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作用25.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两个小孩为太阳什么时候离地面近发生了争执。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看起来更大;另一个小儿说太阳中午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让人感觉更热。两人请教孔子,结果孔子也回答不上来。故事中两小儿各自所持的理由以及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的结果,说明_(分数:2.50)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
14、到理性认识B.人通过感觉和现象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C.人对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对事物的反映具有创造性26.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具体表现在_(分数:2.50)A.前者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后者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B.前者主张从物质出发去认识世界,后者主张从精神出发去认识世界C.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D.前者认为认识是发展变化的,后者则否认认识的发展变化27.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和首要的观点。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以下关于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论断,正确的有_(分数:2.50)A.人既可以充当主体也可以充当客体B.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实质是限定和超越的关
15、系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主体一定由人来充当,但客体既可以由人也可以由物充当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影响认识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实践,即实践决定认识。以下符合“实践决定认识”的论断有_(分数:2.50)A.“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B.“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C.“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16、学推向前进”D.“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9.恩格斯指出:“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该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有_(分数:2.50)A.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B.必然性是无法充分认识的C.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D.逻辑证明是一种不可靠的认识形式30.有学者主张,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公正地观察所研究对象,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一切理论认识,以便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公正、客观的境界。这种观点的错误有
17、_(分数:2.50)A.否认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B.不了解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促进作用C.拒绝承认真理的客观性D.片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31.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正确地揭示了非理性因素作用的论断有_(分数:2.50)A.“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B.“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C.“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 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D.“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32.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
18、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是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以下体现了价值判断的主体性特点的有_(分数:2.50)A.萝卜白菜,各有所爱B.对症下药,因人而异C.汝之佳肴,彼之毒药D.见仁见智,莫衷一是33.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论断,正确的有_(分数:2.50)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可知论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沦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实践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9、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辩证的观点3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这句谚语正确的解读有_(分数:2.50)A.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B.地理环境是影响社会发展的独立因素C.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D.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5.在现代天文宇航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天文望远镜可以遥望几百亿光年以外的宇宙;在现代生物科学进步的今天,人们已经可以分析人体细胞和 DNA 的内部特征。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仍然有许多的人相信“上帝”、“真主”、“佛陀”,相信“灵魂”的存在与“转世”。宗教仍然存在于现代社会这一事实说明_(分数:2.50
20、)A.唯心主义有其复杂的认识和社会根源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36.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基础上建立的虚拟人际关系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形式。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有_(分数:2.50)A.计算机和网络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生活方式的变革B.网络对人类社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C.网络关系将成为基本的社会关系D.网络和计算机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资料37.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该论断包含的哲理有_
21、(分数:2.50)A.生产力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量变必须累计到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38.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人类社会应当是这样一种“金字塔”结构:由神用铜铁造的工匠、农民等,居于最低阶层,负责供给社会生活必需品;由神用银子造的军人、武士等,居于中间阶层,负责保卫国家;由神用金子造的哲学家和国王,居于最高阶层,负责统治国家。柏拉图指出,如此各个阶层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柏拉图的这些观点_(分数:2.50)A.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有利于剥削阶级的统治的C.否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
22、决定性作用D.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地位39.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现代哲学家,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斯宾塞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即“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与人体有机体一样,具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不同的部分,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发挥作用。马克思指出:社会形态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两者犹如社会的“骨骼”和“血肉”。关于以上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正确的解读有_(分数:2.50)A.他们都指出了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整体B.他们都指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实践C.他们都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他们都指出了人类社会内部各要素
23、之间具有联系40.以下属于唯心史观的论断有_(分数:2.50)A.“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B.“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1.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下事件中属于阶级斗争的有_(分数:2.50)A.唐朝末年的黄巢大起义B.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C.辛亥革命前后以康、梁为代表的保皇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之间的斗争D.当今西方国家中的工人为争取提高待遇而举行的示威游行罢工活动42.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
24、,关于改革的理解正确的有_(分数:2.50)A.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B.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C.改革就是改变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D.改革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人类社会基本规律43.马克思指出:“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该论述所包含的观点有_(分数:2.50)A.历史事件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B.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C.历史事件的偶然性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决定,历史的必然性通过
25、偶然性表现出来D.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44.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国各级部门都以抢救受灾群众生命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为救援工作的第一目标,贯彻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关于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正确的解读有_(分数:2.50)A.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B.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C.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D.群众观点包含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45.有人指出:“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然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这句话_(分数:2.50)A.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说
26、明了社会历史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C.说明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D.表明历史必然性取决于人的主体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8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3,分数:45.00)1.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其他错误的历史观争论的焦点问题是_(分数:1.00)A.如何理解自然的本质B.如何理解精神的本质C.如何理解物质的本质D.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的特点及其与其他历史观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与其他各种历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理解不同
27、。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历史理解为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历史,而其他历史观把社会历史理解人或者神的精神活动的历史。故答案为 D。其他三项都不是历史观的焦点问题。2.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_(分数:2.00)A.地理条件B.人口条件C.资源条件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点“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的这段表述准确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
28、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原理。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指的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条件、人口条件、资源条件等都属于社会存在,但不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内容。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指的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的全过程。3.恩格斯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这句话所指的是_(分数:2.00)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D.哲学的发展具有其历史继承性解析:解析 题考查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掌握与运用。恩格斯的这句名言,指的是经济落后的国家
29、在哲学上仍然能够领先。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在社会意识方面仍然可以较高,即指出了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存在)的不平衡性。所以选 C。其他的选项是与之相似的干扰项。4.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有_(分数:2.00)A.逻辑学B.自然科学C.艺术 D.社会风俗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形态概念及相关的基本概念。该知识点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社会意识即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具有复杂的结构。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前者指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即日常的普通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风俗、习惯、传统、社会风气等;后者指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特性
30、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经济基础,具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另一类是不反映经济基础,无阶级性的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由此可见,自然科学、逻辑学属于非意识形态,故 AB 不可选;而 D 属于社会心理,不属于社会意识形式,自然也不能归入其中的社会意识形态。5.以下论断正确的是_(分数:2.00)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为社会生产方式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为社会生产方式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为社会生产方式 D.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为生产方式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生产方式构
31、成因素。题目本身不难,但由于干扰项的命制,增加了一些难度。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构成社会存在的因素;故 A 不可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社会;故 B 不可选。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故 D 不可选。6.“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的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该论断所揭示的道理是_(分数:2.00)A.社会发展是自发的B.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C.社会发展是由物质力量所推动的物质过程 D.社会规律与自然过程的规律是完全一样的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2、性的理解。恩格斯在这句著名的表述中指出了人类历史是“不自觉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里所说的“不自觉和不自主”是指不是意识的、精神力量的意思;而“自然过程”的意思就是物质过程、客观过程的意思。所以,题干所给出的这段恩格斯的名言,核心意思是论定人类历史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各种物质力量推动的客观进程。故 C 正确。社会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所以 A 错误;社会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既存在相同,也存在差异。相同之处是二者都具有规律的共性比如客观性。差异之处是社会规律要体现在人的活动中,并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而自然规律自发地就可实现,无
33、需借助人的活动。所以 D 不对。B 本身不错,但是与该材料内容无关,是干扰项。7.以下体现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论述是_(分数:2.00)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B.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关系的要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ABD 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只有 C 契合题干设问。8.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
34、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它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区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的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孟德斯鸠的这种观点属于_(分数:2.00)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英雄史观C.地理环境决定论 D.历史唯物主义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存在主要由社会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其中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因素,能够对社会发展发挥加速或
35、者延缓的作用。题干中所列举的孟德斯鸠的观点,与马克思的看法不同。它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是 18 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属于近代思想家。故 A 不可选。题干中没有强调英雄作用的意思。故 B 不可选。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独创。故 D 不可选。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致力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该举措在哲学上的依据是_(分数:2.00)A.人口因素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B.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C.人口因素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D.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必要条件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
36、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故 D 正确。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ABC 的核心意思,都是论证人口因素的决定作用,都是错误的。10.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该论断所揭示的原理是_(分数:2.00)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解析:解析 本题为案例型考题。题干中的“手推磨”、“蒸汽磨”都是生产工具,属于生产力的构成内容;而“是封建主的社会”、“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属于生
37、产关系。故 B 契合题干设问。“手推磨”、“蒸汽磨”、“是封建主的社会”、“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都是社会存在,没有社会意识。故 A 不可选。经济基础的核心是所有制;“手推磨”、“蒸汽磨”都是生产工具,属于生产力的构成内容;故 C 不可选。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是人。故 D 本身错误。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该观点的含义是_(分数:2.00)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人类的物质生活方式决定其精神生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即是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即是人类的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38、识即是指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方式决定人类的精神生活。ACD 都是干扰项。12.2013 年新年第一天,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一批法律法规的部门规章开始正式实施。法律出台的目的是为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事例说明_(分数:2.00)A.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交往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表述,但是只有 A 是符合材料内容的表述。13.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
39、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该论断意味着,人类历史是_(分数:2.00)A.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B.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C.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D.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解析:解析 本题属于理解型考题。考查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所谓“客观必然性”就是“规律性”的意思;所谓“自觉选择性”就是“目的性”的意思。该知识点与“马原”第二章社会规律的实现特点是相联系的,核心是说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但人的作用的发挥,必须在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规范下展开。BCD 本身都成立,但均与题干的设问无关。14.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
40、个长过程发展最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与该论断所表达的意思相一致的论述是_(分数:2.00)A.“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B.“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41、。但曲折性毕竟改变不了前进性” C.“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藏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D.“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解析:解析 本题是案例型考题。考查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题干所引用的邓小平的话,意思是说明新的社会形态对旧的社会形态的取代,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不可抗拒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2、。B 主要是列宁的话,意思与题干吻合。A 是列宁的话,所揭示的是社会形态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C 是恩格斯的话,所揭示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是马克思的话,所揭示的是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15.关于历史观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_(分数:2.00)A.历史的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B.杰出人物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完全是必然的C.历史人物不能创造历史,但总能加速历史的前进D.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解析:解析 本题属于串联型考题。考查对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辨识。社会历史发展是客观规律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历史的规律和历史发展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在遵循历史规
43、律和历史方向的前提下,人却可以自觉选择适合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选项 A 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错误。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每一时代一定会出现自己的杰出人物,这是必然的;但杰出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出现,由谁来担当杰出人物,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选项 B 片面强调了必然性,故不可选。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只有杰出人物才能加速历史前进。所以 C 错误。马克思提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而整个“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故 D 正确。这里要注意,“个人创造整个历史”的观点为错误。1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44、,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杰出人物_(分数:2.00)A.能够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B.其活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制约 C.是历史的主体D.是历史的创造者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杰出人物性质和作用的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客观规律而非人决定的。故 A 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种创造作用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故CD 不可选。任何人的活动都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并且作为历史发展的影响者的杰出人物,其作用还要受历史创造者的制约。故 B 可选。17.关于历史人物的作用有着不同的观点,比如有一种说法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又有一种说法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两种
45、说法_(分数:2.00)A.前者肯定了历史人物的作用,后者属于英雄史观 B.二者都是唯心史观C.二者都贬低了历史人物的作用D.二者都是唯物史观解析:解析 本题属于案例题。考查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的区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是韩愈的诗句。它高度评价了李白和杜甫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揭示了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来自朱熹的朱子语类(也相传为杜甫所作)。它过分拔高了孔子的历史地位,表达的是夸大历史人物作用的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属于唯心史观。由此可知,只有 A 可选。18.我国医药名著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农业名著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都是总结劳动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验
46、编写而成的。许多文学名著,如我国的诗经、楚辞、水浒、西游记,外国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天方夜谭等等,也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提炼而成的。作为精神生产与社会交往重要工具的语言,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以上事实充分说明_(分数:2.00)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
47、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以及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题干中所列举的成果,均属于精神产品。故 C 契合题意。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展开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围绕这一主题,我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了市场体系,完善了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等。这种经济体制改革所体现的规律是_(分数:2.00)A.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解析:解析 本题是案例型考题。考查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48、转移的经济关系。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为经济基础。经济基础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均属于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内容。显然,生产关系之所以要改变,原因只能从生产力当中去寻找,故 B 可选。其他三项本身都正确,但均与题干设问无关。20.历史唯物主义指出,改革和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下属于改革和革命共同之处的是_(分数:2.00)A.二者都导致社会形态的质变B.二者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C.二者都是对原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根本性变革D.二者的根本问题都是国家政权问题解析:解析 本题属于串联型考题。考查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革命和改革的异同。革命会导致社会形态的质变;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下进行必要的修改,以使该社会形态走向完善,故 A 错误。改革和革命都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所以 B 可选。革命是对原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社会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