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1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22.50)1.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科学史上的重要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但是。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领域;面对这些领域和问题,牛顿物理学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于是诞生了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新的理论。科学发展史上这些推陈出新的事实表明_(分数:1.50)A.真理具有相对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主观性2.对同一句格言,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理解,往往不及饱经风霜的老年人理解的深刻、透彻。这一现象说明_(分数:1.50
2、)A.实践决定认识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践需要意识的指导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3.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该论断说明_(分数:1.50)A.人的认识来源于人的感觉B.人的认识是人的主观想象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的认识受人的身份地位决定4.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在于,二者_(分数:1.50)A.都是反映论B.都是先验论C.都是可知论D.都是实践论5.马克思有句名言:“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该论断所包含
3、的哲理是_(分数:1.50)A.如果没有分工,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同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毫无二致B.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差别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社会分工造成人与人的差别D.人与人之间存在原始差别6.人们要判断某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_(分数:1.50)A.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B.能不能被多数人接受C.能不能付诸实践D.能不能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7.列宁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表明了_(分数:1.50)A.真理和谬误是认识的两个阶段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区别C.真理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D.真理是客观的,具有绝对性8.马
4、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_(分数:1.50)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由理论指导的行动才能叫做实践C.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实践是物质化的理论9.“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_(分数:1.50)A.认识源于实践B.认识指导实践C.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10.人类在科学研究中掌握了电能的规律,然后以该规律为指导,人们研制生产出各种工业和家用电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改善。这一事实表明_(分数:1.50)A.科学研究是发现规律的唯
5、一途径B.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C.实践活动离不开规律的指导D.规律必须重新回到实践才有意义11.列宁指出:“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_(分数:1.50)A.感性认识来自于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更完整C.抽象是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12.面对全世界对相对论的推崇和赞誉,爱因斯坦却保持了冷静。他提醒人们:“如果引力磁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是_(分数:1.50)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指出了真理的绝对性C.
6、强调了真理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D.断言真理具有相对性13.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与该论断所揭示的哲理相一致的是_(分数:1.50)A.心想事成B.成事在天C.坚持就是胜利D.无限风光存险峰14.学习、贯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支撑该命题的理论依据是_(分数:1.50)A.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实践决定认识C.认识能够检验实践D.实践能够检验认识15.列宁说:“以为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 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
7、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以的。”该论断所揭示的是_(分数:1.50)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理性因素的作用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2,分数:77.50)16.正确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论断有_(分数:2.00)A.“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B.天体运动是由于“精通力学和几何学的上帝所给予的切线力推动的初速度,才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运行”C.“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流动”17.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
8、义三部分构成。关于哲学的内涵,正确的解读有_(分数:2.00)A.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哲学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形态D.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8.列宁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它无疑的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其中的涵义包括_(分数:2.00)A.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根源B.唯心主义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C.唯心主义是不可避免的D.唯心主义是人类的思想成果19.里约奥组委于 2014 年 1
9、2 月 23 日公布了 2016 年里约奥运会和残奥会吉祥物。受巴西植物启发,两个吉祥物分别代表了巴西的动物和植物,体现出桑巴国度的热情与奔放。吉祥物的设计过程表明_(分数:2.00)A.人类可以把某些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B.观念的东西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物质原型C.人类设计的一切东西都是对现实原型的模仿D.先有精神世界,后有现实世界20.有思想家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否认_(分数:2.00)A.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B.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中存在的观念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21.恩格斯在
10、其经典著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的论断有_(分数:2.50)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B.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依据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依据22.关于人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有_(分数:2.50)A.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B.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完全对立的C.人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11、D.人与自然界总是和谐统一的23.刚刚过去的长达一个月的雾霾天气给公众上了一堂环保课。“光盘行动”成了新潮流。爱环保不放鞭炮,爱“光盘”拒绝“剩宴”,爱节俭不爱浪费,蛇年春节,人们掀起了过年的新风尚。这说明_(分数:2.50)A.人与自然界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B.人类的不正确的实践活动不仅伤害自然而且会伤害自身C.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完全是无能为力的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与空间是_(分数:2.50)A.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B.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D.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25.工程师在建造房屋前,先在脑海里构思出房屋的模型,然后画
12、出工程设计图,再通过工人的努力,造出现实的房屋。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有_(分数:2.50)A.先有事物的观念而后才有事物B.人能够把思想转化为物质C.人的观念决定了事物的面貌D.人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6.中国有句俗话:“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它所包含的哲理有_(分数:2.50)A.人的意识具有主观差别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C.人的认识是主观性的,与客观对象无关D.人的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27.“望梅”能短暂“止渴”,但不能真正“解渴”,这说明_(分数:2.50)A.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B.意识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
13、质的东西28.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_(分数:2.50)A.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B.社会实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C.是一种物质现象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社会29.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的表态有_(分数:2.50)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因材施教,因人而异30.正确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表述有_(分数:2.50)A.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B.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C.审时度势、因势利导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31.唯物主义学派和唯心主义学派的主要区别有_(分数:2.50)
14、A.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不同B.对世界状态的看法不同C.对认识本质的看法不同D.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不同32.恩格斯说:“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该论断包含的观点有_(分数:2.50)A.自然界是可以被人们改造的B.自然规律是可以被人们改造的C.自然规律是可以被发现的D.自然规律是可以被发明的33.物质和意识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以下属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有_(分数:2.50)A.思维和存在B.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C.价值和真理D.实践和认识34.
15、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物体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会出现“尺缩钟慢”(空间变小、时间变慢)的现象。该现象表明_(分数:2.50)A.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B.时间空间具有相对性C.时间空间具有绝对性D.时间空间具有无限性35.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是_(分数:2.50)A.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B.产生和派生的关系C.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D.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36.古代典籍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水中,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故事_(分数:2.50)A.嘲讽了形而上学的错误B.
16、指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C.说明要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D.揭示了量变质变的原理37.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但有关学者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龙”这种动物;龙是由蛇的身,鹰的爪,马的头,鹿的角,鱼的鳞等“组合”起来的“观念物”。“龙”的产生以及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代传承的事实表明_(分数:2.50)A.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B.任何意识都有其客观依据C.意识对客观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D.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选择性38.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患
17、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 是不是华佗弄错了? 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的辩证法思想有_(分数:2.50)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透过现象看本质C.把握因果关系的复杂性D.实践决定认识39.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总结当时的革命斗争经验,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论述了红色政
18、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及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来说,若干红色根据地的出现与存在,属于_(分数:2.50)A.质变过程中新质在量上的扩张B.质变过程中旧质在量上的收缩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局部性质变D.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的具有远大前途的新生事物40.下列格言成语体现了矛盾规律的有_(分数:2.50)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C.“不平不陂,无往不复”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该诗句揭示了辩证法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这些关系有_(分数:2.50)A.静中有动B.动中有静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动就是静
19、,静就是动42.中国的许多名言警句,都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以下体现量变质变关系的谚语有_(分数:2.50)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为山九仞,功亏一篑”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九层之台,起于垒土”43.体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选项有_(分数:2.50)A.大智若愚、大巧若拙B.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44.1820 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做实验时,发现电流的变化引起磁针的偏转。他抓住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电流的磁效应规律。为后来发明电动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事例说明_(分数:2.50)A.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
20、表现出来的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C.偶然性决定着必然性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45.以下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有_(分数:2.50)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剥削社会的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B.实践认识更加高级的实践C.种子种苗种子D.团结批评更加高级的团结46.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共性有_(分数:2.50)A.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B.都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C.都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D.都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47.1999 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 WTO 达成协议。该协议的签署对两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之后的岁月中,在 WTO 的框架下,中美双方的经贸关系长足发
21、展,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实现了所谓的“双赢”。该事例在辩证法上给人们的启示有_(分数:2.50)A.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1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22.50)1.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是科学史上的重要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在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但是。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领域;面对这些领域和问题,牛顿物理学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于是诞生了如相对
22、论和量子力学等新的理论。科学发展史上这些推陈出新的事实表明_(分数:1.50)A.真理具有相对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主观性解析:解析 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所谓真理,就是正确的认识。真理具有多重属性。题肢中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真理的属性。所谓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即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围内才成立。正因如此,所以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作为人的认识,任何真理都有其客观来源;所谓真理的主观性,是指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人的意识。由此可知,与题干设问一致的只有 A。2.对同
23、一句格言,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理解,往往不及饱经风霜的老年人理解的深刻、透彻。这一现象说明_(分数:1.50)A.实践决定认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实践需要意识的指导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解析:解析 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对实践观的理解和把握。对相同的对象,不同的主体的认识却不同。原因:一个主体是“涉世未深”即实践经验不足,而另一个主体是“饱经风霜”即实践经验丰富。概括起来,题干表达的意思是:由于实践经验的不同,导致了认识水平的差异。由此可知答案只能是 A。其他三项本身都正确,但与题干所问无关。3.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
24、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该论断说明_(分数:1.50)A.人的认识来源于人的感觉B.人的认识是人的主观想象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的认识受人的身份地位决定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认识的本质和特点的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认识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会对其所反映的对象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而不限于直观地、机械地摹写,从而造成了反映的对象(客观物质),与反映的结果(主观认识)之间的不一致。例如,面对“最美丽的风景”,穷人却感觉不到美丽;面对矿物,商人却对矿石的物理、化学属性一无所知。人的认识源于实践而非感觉;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非主
25、观想象;人的认识由实践决定而非人的身份地位。所以,ABD 都是本身表述错误的干扰项。4.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在于,二者_(分数:1.50)A.都是反映论B.都是先验论C.都是可知论 D.都是实践论解析:解析 本题属于串联型考题。考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之间的关系。所谓“认识”,就是承认主体能够认识或正确认识客体。对这一观点,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还是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接受认识的。倘若否认了这一点,就是不可知论。所以正确答案只能是 C。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如何去认识。如果从物质出发去认识,为反映论;如果从意识出发去认识,是先验论。在唯物主义认识论
26、内部,有具体分为辩证反映论和形而上学反映论。前者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5.马克思有句名言:“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该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是_(分数:1.50)A.如果没有分工,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同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毫无二致B.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差别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社会分工造成人与人的差别D.人与人之间存在原始差别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主要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在题目论述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分工造成的。所谓“分工”,就是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职业即实践活动。这种不同的实践活
27、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这个观点揭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原理,故 B 正确。其他三个选项本身未必错误,但均不属于哲学原理。6.人们要判断某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_(分数:1.50)A.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B.能不能被多数人接受C.能不能付诸实践D.能不能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 解析:解析 本题属于理解型考题。考查真理的本质及其检验标准。真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所以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关键是要把该认识与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拿到一起,进行比对。而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的,只有实践。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 为实用主义的真理观;B 为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28、;二者均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违背。一个认识是否是真理,不是看该认识能不能付诸实践任何认识都可以付诸实践,而是看该认识能不能在实践中取得预期的结果。即认识实践结果,如果结果与认识一致,则该认识为真理;反之则为谬误。7.列宁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表明了_(分数:1.50)A.真理和谬误是认识的两个阶段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区别C.真理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D.真理是客观的,具有绝对性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本质及其特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故 A 为错误。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有确定的区别。故 B 为错误。任
29、何真理都只在给定的条件、范围内成立,具有相对性。在该范围之外,真理就会变为谬误。“只要再多走一小步,那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列宁的这句话,表达的就是该意思,故 C 可选。D 本身为正确,但与题干设问无关。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源于客观实际,都具有物质来源。8.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_(分数:1.50)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由理论指导的行动才能叫做实践C.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是物质化的理论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理论和实践的辩
30、证关系。该论述来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该论断中,“批判的武器”是指理论;“武器的批判”是指实践。所以其核心意思是:理论不能代替实践,物质世界只能通过物质力量去改变;但理论通过群众的实践这个中介环节,就可以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C 符合题意。理论是意识而非物质,故 A 为错误。有意识的行动即为实践;意识包括低级的部分如社会心理和高级的部分如系统化的理论。B 是缩小了实践的外延,故为错误。实践是物质行为,而非意识。故 D 错误。9.“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_(分数:1.50)A.认识源于实践B.认识指导实践C.感性认识促进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解析:解析
31、 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对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理解。作为认识两种形式和两个阶段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同一性表现在,二者能够相互促进。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能够指导和提升感性认识。“见多识广”中的“见”,是指感性认识,“识”则是指理性认识。故该成语意为:感性认识增多,能够推动理性认识发展。ABD 本身都为正确,但均与题干设问无关。10.人类在科学研究中掌握了电能的规律,然后以该规律为指导,人们研制生产出各种工业和家用电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改善。这一事实表明_(分数:1.5
32、0)A.科学研究是发现规律的唯一途径B.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C.实践活动离不开规律的指导D.规律必须重新回到实践才有意义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最重要的两个活动。认识世界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目的是获得价值。所以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尽管二者存在区别,但它们也有内在的同一性,如具有共同的基础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理;只有通过实践,人们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实践是实现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发现规律的重要途径,但非唯一途径。故 A 错误。实践活动离不开意识(不是规律)的指导,故 C 错误。理性认识
33、(不是规律)必须回到实践才有意义,故 D 错误。11.列宁指出:“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_(分数:1.50)A.感性认识来自于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更完整 C.抽象是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具体;它能够把握事物的局部和表象,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抽象,能够把握事物的全局和本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题干中出现的“抽象”表明
34、所讨论的对象是理性认识;而“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是表明理性认识的特点。所以答案是 B。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故 A 是错误论断。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和系统方法等。不包括抽象方法。故 C 不能选。感性认识虽然有局限,但只要符合客观,也具有真理性,不能简单论断为“不可靠”。故 D 错误。12.面对全世界对相对论的推崇和赞誉,爱因斯坦却保持了冷静。他提醒人们:“如果引力磁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是_(分数:1.50)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指出了真理的绝对性C.强调了真理需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D.断言真理具
35、有相对性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相对论作为一个理论,首先是通过逻辑演绎构建起来的。该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不光取决于演绎过程是否完美,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实践(包括科学实验)的验证。题干中所引用的爱因斯坦的话,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是一个意思,是指真理具有客观来源,不能凭空产生。题干中没有该意思。AB 不能选。所谓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成立。题干也无该意思。故 D 不能选。13.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与该论断所揭示的哲理相一致的是_(分数:1.50)A.心想事成B.成
36、事在天C.坚持就是胜利 D.无限风光存险峰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属于意识的组成部分。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其一,情感、意志;其二,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心理形式。题干所给的马克思的话,是讲意志力对人的行为能够发挥支撑和推动的作用。与 C 的意思接近。“心想事成”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成事在天”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 AB 不能选。“无限风光在险峰”是对一种客观现象的描述,与哲理、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14.学习、贯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支撑该命题的理论依据是_(分数:1.50)A.认识
37、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实践决定认识C.认识能够检验实践D.实践能够检验认识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前中国重要的意识形态,是重要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B 本身为正确,但与题干设问无关。C 为错误的说法。D 本身为正确,但也不符合题意的。15.列宁说:“以为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 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以的。”该论断所揭示的是_(分数:1.50)A.感性认识
38、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理性因素的作用D.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解析:解析 意识由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构成。理性因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包括情感、意志以及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心理形式。题干中出现的“想象”,明示了所考查的目标是非理性因素。故 D 可选。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32,分数:77.50)16.正确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论断有_(分数:2.00)A.“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B.天体运动是由于“精通力学和几何学的上帝所给予的切线力推动的初速度,才在万有引力作用下运行”C.“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 D.“事物和状态不过
39、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流动”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风定花犹落”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这指的是物质世界处于绝对运动之中。这些都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而 B 是牛顿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运动观;D 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17.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关于哲学的内涵,正确的解读有_(分数:2.00)A.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哲学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形态 D.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40、世界观 解析:解析 本题是理解型考题。考查对哲学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世界观、方法论是个大概念,由理论化系统化的部分和自发的零散的部分共同构成。其中理论化系统化的部分,才叫做哲学;自发的零散的部分叫社会心理。D 是哲学的定义;C 是对它的解读。A 夸大了哲学的范围,故不正确;B 缩小了哲学的范围。无论是否科学,只要理论化系统化了,都是哲学。18.列宁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它无疑的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其中的涵义包括_(分数:
41、2.00)A.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根源 B.唯心主义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 C.唯心主义是不可避免的D.唯心主义是人类的思想成果 解析:解析 本题属于案例型考题,考查唯心主义的起源和评价。材料来自列宁的哲学笔记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列宁在该表述中明确指出了唯心主义有其认识论根源,即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故 A 可选;材料将唯心主义比喻为“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不结果实”意味着唯心主义在根本上是错误的、有缺陷的。其二,“花”意味着它也有一定的价值。唯心主义作为精神现象,当然不是自然界中天然具有的,而是人类的思想成果。所以 ABD 可选。只要坚持用正确的世
42、界观作指导,完全可以避免唯心主义的错误。故 C 不能选。19.里约奥组委于 2014 年 12 月 23 日公布了 2016 年里约奥运会和残奥会吉祥物。受巴西植物启发,两个吉祥物分别代表了巴西的动物和植物,体现出桑巴国度的热情与奔放。吉祥物的设计过程表明_(分数:2.00)A.人类可以把某些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B.观念的东西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物质原型 C.人类设计的一切东西都是对现实原型的模仿D.先有精神世界,后有现实世界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关于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该题是借助奥运会吉祥物的事例,考查考生对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吉祥物首先是人们主观精神的产物,但它们来自现实世界
43、,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故 AB 可选。意识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创造性。所以,结果经过人们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加工、改造过的东西,不全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模仿。所以 C 不选。D 本身就是错误的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不选。20.有思想家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否认_(分数:2.00)A.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 B.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中存在的观念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解析:解析 本题是案例型考题,考查时空观。题干中所谓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实
44、际上是将时间、空间看做是“抽象观念”即意识,否认其客观物质性。该论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对立。AC 都是马克思的时空观,与题干的意思完全对立。故可选。B 是题干的意思;D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与题干设问无关。21.恩格斯在其经典著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正确的论断有_(分数:2.50)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B.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依据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
45、的关系问题 D.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依据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了一个重要知识点“哲学基本问题”。此原理是该部分必须过关的重要知识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故 C 为正确。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其一,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第一性问题。根据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被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同一性问题。根据对它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被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所以 A 可选。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分,则来自哲学另一个重要问题即“世界是怎样的?”的回答,所以 B 不选。唯物史观和
46、唯心史观的划分标准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所以 D 不可选。22.关于人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有_(分数:2.50)A.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B.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完全对立的C.人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 D.人与自然界总是和谐统一的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所以 AC 正确。人应当通过正确的实践来协
47、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得好,人与自然能够实现和谐;处理不好,则会出现对立。所以 BD 把问题简单化了,是错误的论断。23.刚刚过去的长达一个月的雾霾天气给公众上了一堂环保课。“光盘行动”成了新潮流。爱环保不放鞭炮,爱“光盘”拒绝“剩宴”,爱节俭不爱浪费,蛇年春节,人们掀起了过年的新风尚。这说明_(分数:2.50)A.人与自然界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B.人类的不正确的实践活动不仅伤害自然而且会伤害自身 C.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完全是无能为力的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AC 都是人类与自然界辩证关系的正确表述,是正确选项。B 是对 AC
48、 的引申。D 扩大了自然界的力量,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论断。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与空间是_(分数:2.50)A.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B.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C.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D.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解析:解析 本题属于串联型考题,考查时空的特性。具体物质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实践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所以选择 A、B。时空是客观性的,与人的主观无关。认为时空是主观的感知形式的观点是时空观上的唯心主义。所以 C 不选。必然性偶然性问题与时空问题不相关,所以 D 不选。25.工程师在建造房屋前,先在脑海里构思出房屋的模型,然后画出工程设计图,再通过工人的努力,造出现实的房屋。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有_(分数:2.50)A.先有事物的观念而后才有事物B.人能够把思想转化为物质 C.人的观念决定了事物的面貌D.人的实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