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05及答案解析(总分:8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分数:2.00)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3
2、.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下列表述中最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原意的是(分数:2.00)A.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已经懂得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大意义B.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已经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C.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能动地改造世界D.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不能说明和解释他们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的“合理性”4.费尔巴哈说:“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下列说法符合唯物史观的是(分数:2.00)A.人类历史就是宗教变迁的历史B.宗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
3、建筑的矛盾规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而宗教的变迁不能规定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D.宗教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5.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这句话表明(分数:2.00)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B.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C.量变必然导致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6.毛泽东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德国的杜林则认为“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是(分数:2.00)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B.世界观和方法
4、论的根本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7.有一种观点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对于这两种观点(分数:2.00)A.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不可知论的观点B.前者是可知论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C.前者是不可知论的观点,后者是可知论的观点D.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8.“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在情怀至上的人眼里,“世界”一定是远方
5、,远方让人充满向往,“看世界”便是去远方。然而,并不是人人都得以去远方。其实,从完善认知的角度来说,“世界”未必就只有远方,“世界”也在身边。远方固然神秘,但身边一样充满了未知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还没有完全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看世界,也别忘了身边的世界;行万里路,不妨从脚下迈开第一步。这说明(分数:2.00)A.意识的内容是由对语词的不同定义决定的B.未知世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空间是无限的D.人类没有能力认识整个世界9.对于“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理解,错误的是(分数:2.00)A.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
6、物质世界不过是发生、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运动的过程B.过程的发展是永恒的,而事物的个别存在是暂时的C.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D.辩证法推翻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一切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辩证法唯一不能承认的是事物的一往无前的运动10.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分数:2.00)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11.当“新视野”号穿越漫无边际的孤寂与黑暗,把冥王星的清晰照片传回地球,似乎所有清澈的眼睛,都把目光投向深不可测的鸿蒙
7、太空。沸腾在人们心里的,不仅是对天文的好奇,更有一种难言的感动。最遥远的行星,在人们心里引起最切近的感动。有网友所言,这是无可救药的泪点,若宇宙浪漫,便感动何妨?关于“感动”判断正确的是(分数:2.00)A.人脑是“感动”的源泉B.“感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C.“感动”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D.“感动”是对浪漫宇宙的直观反映12.现代智能通讯工具方便天各一方的人们相互交流,可随之而来的是人们见面时的无语和隔膜,于是有人感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玩平板电脑,我玩智能手机。这告诉我们(分数:2.00)A.对事物的价值要做具体分析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C.新事
8、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3.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状况:一方面,部分学生受“高职院校不是大学”的观念等因素影响而不愿报考,导致职校生源萎缩;一方面,职校生在就业市场成为“香饽饽”,企业高薪难觅技师,这就为扭转职业教育的尴尬局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蕴涵的哲理是(分数:2.00)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相互转化C.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14.下列名言与“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体现的哲理相似的是(分数:2.00)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B.静者静
9、动,非不动也(王夫之)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荀子)D.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元稹)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下列叙述中最符合恩格斯原意的是(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16.“为了要理解,必须从经验上开始理解、研究、从经验上升到一般。为了学会游泳,必须钻到水中。”对于列宁的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分数:2.00)A.脱离了实践,就无所谓认识B.为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必须从感觉、经验开始C.感性的认识是在实践中对事物、现象直接的反映,一切真知都从这里开始D.为了
10、要理解,要在实践中从经验上升到一般,一切真知从理性认识开始17.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分数:2.00)A.无产阶级专政B.社会主义民主C.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D.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8.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9.“你把性格交给星座,把努力交给鸡汤,把运气交给鲤鱼,然后对自己说:听过许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段话讽刺的是一类人,这类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分数:2.00)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间接经验的重要性C.实践具
11、有高于理论的品格D.间接经验要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20.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 3 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与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的中国了”。谢和耐的说法体现的辩证唯物论观点是(分数:2.00)A.物质世界不存在任何形式的静止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C.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D.人类不可能完全认识物质世界21.瑞卡斯说:“我们总是喜欢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分数:2.00)A.“顺其自然”和
12、“竭尽所能”的统一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B.“两手一摊的不作为”是机械决定论在人生态度的体现C.“顺其自然”表明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只能受规律的制约和支配D.“不强求”是因为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性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22.2016年 3月 15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人机大战”最后一场对弈中,韩国棋手李世石九段再次负于“阿尔法围棋”,以总比分 1比 4落败。这场对决成为横跨体育和科技界,蔓延至全球的爆炸话题。人类棋手输给人工智能。关于人工智能,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有(分数:2.00)A.人工智能具有高于人类的意识B.人工智能具有高于人类的实践能力C.人工智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
13、践工具D.人类棋手输给人工智能,其实是人类输给自己23.巴菲特说:“我碰巧是个分配资金的天才。可我运用才华的能力完全取决于我出生所在的社会。如果生在狩猎为生的部落,我的天分根本一无是处。我跑不了多快,身体不是特别强壮,可能最终会成为某只野兽的晚餐。”这句话说明(分数:2.00)A.意识能动性的实践受人类实践发展水平的制约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整体制约部分,没有整体便没有部分24.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分数:2.00)A
14、.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5.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分数:2.00)A.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B.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C.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D.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26.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
15、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分数:2.00)A.人类的实践活动已经使人类社会完全脱离了自然界B.自然界可以区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C.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界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27.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分数:2.00)A.善于发现和创造规律B.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
16、利用规律C.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D.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8.树叶是大自然的杰作它实现了多少年来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利用光将水分解并制得燃料。根据光合作用原理,人类已经研制出“人造树叶”,它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说明(分数:2.00)A.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转现成客观现实B.人的意识可以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客观事物C.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29.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
17、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分数:2.00)A.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B.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C.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D.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30.“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主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分数:2.00)A.发展的源泉是对立面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主要归因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18、C.矛盾双方之间的统一和斗争,共同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D.片面强调矛盾斗争性而取消或者忽视矛盾同一性,或者片面强调矛盾同一性而取消或者忽视矛盾斗争性,二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都是不正确的31.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这在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数:2.00)A.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要“盲人摸象”“刻舟求剑”B.以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要“吐故纳新”。不要“厚古薄今”C.以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19、要“事必躬亲”,不要“纸上谈兵”D.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要“和而不同”,不要“同而不和”32.古语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有(分数:2.00)A.善与恶相互对立B.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成名、灭身各有相应的量变前提D.善、恶的积累必导致相应的质变33.恩格斯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法运动的自觉的反映”,这段话表明(分数:2.00)A.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概念辩证法B.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C.客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D.主观辩
20、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3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新的发展。它已在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标志着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更高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下列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节形式的有(分数:2.00)A.国家降低利率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B.国家大力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C.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D.国家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35.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
21、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从根源上它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你在北京可以喝到和在纽约、伦敦、悉尼、开罗一样的可口可乐,你在全世界都可以吃到一样品质的麦当劳。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有(分数:2.00)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B.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促进了国际分工C.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D.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36.2
22、1世纪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纪。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直接影响其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与战前不可相比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包括(分数:2.00)A.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B.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C.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不再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D.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增强,各阶段的交替过程比过去更加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37.尽管在
23、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从历史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为新的更加美好的社会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个更加美好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称其为共产主义,其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因为(分数:2.00)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D.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三、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10.00)38.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
24、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_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做个有温度的医者 拥有了技术之神,能否兼具人文之暖?在今天的医疗水平上,重现昔日的温情脉脉? 什么样的医生算好医生?精通礼仪,且有同情心。假如在百余年前的西方社会,答案可能如上。据英国学者极简医学史一书介绍,当时,由于医学水平落后,医生的主要功能不是治病,而是安慰、陪伴。有这样一幅画:一个孩子奄奄一息地躺着,西装革履的大夫坐在旁边,手托下巴,怜悯地望着。美国医师赫兹勒还发明了一种“精细检查法”。有一回,他为一位妇人的儿子看病,花了好些工夫,把全身检查个遍,其结果,是“她一家 40年来都找我看病”。这些检查,其实仪式意义、安慰意义远大
25、于治疗意义。 直到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运用到医学领域,情况才发生了改变。今天,过去神话中的换心换肝都已经变成现实,脊椎骨都可以 3D打印用于临床,医疗水准突飞猛进。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陪伴、安慰、绅士风度,这些在医生职业准则中退居了次要地位,甚至被渐渐冷落。有研究者说,失去情感温度,是现代医学片面重视技术的副作用。后果已经显现:冷冰冰地治疗,使医患处于猜疑状态,容易滋生矛盾;尤其是技术总有边界,当疗效不佳、花费不少之时,这种猜疑还会升级,最后甚至两败俱伤。人们开始思考:拥有了技术之神,能否兼具人文之暖?能否在今天的医疗水平上,重现昔日医生的温情脉脉? 要想两条腿走路,既医病,又慰心,首先就
26、要重视人文精神在医疗中的作用,把它作为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维。有些从业者觉得,话语交流、情感抚慰、病情介绍这些人文环节,比较“虚”,治病才是“实”;从学习到职业生涯中,往往更重视“实”,而轻视“虚”。这是一种认识误区。著名医生古尔爵士说:“别忘了,你的患者不是肺炎,而是得了肺炎的人。”治病是实,治人、治心同样是医生实实在在的本职。在我们的医学传统里,更有许多宝贵的人文资源,讲究“医者父母心”,仁心才能统领仁术。当我们跨上技术之马飞奔向前时,别忘了医学发端时那颗悲悯、温暖的仁心。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 7月 5日第十三版)(分数:6.00)(1).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你的患者不是肺炎,而是
27、得了肺炎的人”?(分数:2.00)_(2).“仁心才能统领仁术”蕴含着什么哲理?(分数:2.00)_(3).在现实生活中遇见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应该如何对待和处理?(分数:2.00)_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 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 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 4 000人次,最多时约 7 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 3 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
28、退化。 材料 2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 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分数:4.00)(1).结合材料 1,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分数:
29、2.00)_(2).结合材料 2,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分数:2.00)_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05答案解析(总分:8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分数:2.00)A.意识是人
30、脑的分泌物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解析:解析:通过题干可知,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但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故 D符合题意。“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故 A说法错误。意识产生的源泉是物质世界,而不是人脑,故 B说法错误。C 说法正确,但题干没有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就无从谈起人的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故 C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3.马克思说:“哲学
31、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下列表述中最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原意的是(分数:2.00)A.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已经懂得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大意义B.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已经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C.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能动地改造世界 D.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不能说明和解释他们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解析:解析: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全部问题在于,不仅要懂得解释世界,更要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能动地改造世界,所以 C正确。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不懂得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重大意义,他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32、,所以 A不对。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他们不能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更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 B不对。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只是在说明和解释他们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更无法实际地、能动地改造世界,所以 D不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4.费尔巴哈说:“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于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下列说法符合唯物史观的是(分数:2.00)A.人类历史就是宗教变迁的历史B.宗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而宗教的变迁
33、不能规定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 D.宗教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解析: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而非宗教的变迁,C 正确。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颠倒了的世界观,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来决定,宗教变迁不能决定整个人类历史,所以 A不对。推动社会发展的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等,所以 B不对。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并非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所以 D不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5.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说:“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
34、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这句话表明(分数:2.00)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 B.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C.量变必然导致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解析:解析:题中“丑女”和“美人”“愚氓”和“智者”“懦夫”和“英雄”“众生”和“佛祖”等这四对矛盾,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这体现了矛盾同一性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故 A符合题意。B 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量变必须突破度的范围才能导致质变,故 C说法错误。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而不是一一对应的,故 D说法错误。因
35、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6.毛泽东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德国的杜林则认为“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这两种观点分歧的实质是(分数:2.00)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解析:解析:哲学除了要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题目中对于矛盾
36、的不同看法,正是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故 C正确。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体现在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不同回答上;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体现在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上。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7.有一种观点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对于这两种观点(分数:2.00
37、)A.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不可知论的观点B.前者是可知论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C.前者是不可知论的观点,后者是可知论的观点 D.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解析:解析:“自在之物”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又译“物自体”或“物自身”。它是指认识之外的,但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在康德看来,人们为了把自己的知识不断推向前进,人必须努力追求对自在之物或物自体的知识,这时,自在之物就是人们出于理性的本性而设定的“理念”,即灵魂、宇宙和上帝。它们虽然不能被认识,却可以被信仰。康德把自在之物作为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认识的、但又是存在的东西,表明他
38、哲学倾向上的不可知论以及对宗教的妥协色彩。“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表明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 C符合题意。A 的后者是可知论的观点,而非不可知论,不符合题意,不选。B 的前者是不可知论的观点,故 B不符合题意,不选。D 的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而不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故 D不符合题意,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8.“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在情怀至上的人眼里,“世界”一定是远方,远方让人充满向往,“看世界”便是去远方。然而,并不是人人都得以去远方。其实,从完善认知的角度来说,“世界”未
39、必就只有远方,“世界”也在身边。远方固然神秘,但身边一样充满了未知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还没有完全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看世界,也别忘了身边的世界;行万里路,不妨从脚下迈开第一步。这说明(分数:2.00)A.意识的内容是由对语词的不同定义决定的B.未知世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空间是无限的D.人类没有能力认识整个世界解析:解析:人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确存在人类还没有认识的领域,但人类是有能力认识全世界的,故 D错误,B 符合题意。意识的内容是物质世界决定的,而不是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故 A不符合题意。具体物质形态的空间有限的,整个宇宙的空间是无限的,C 表述片面,
40、故 C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9.对于“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理解,错误的是(分数:2.00)A.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物质世界不过是发生、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运动的过程B.过程的发展是永恒的,而事物的个别存在是暂时的C.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D.辩证法推翻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一切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辩证法唯一不能承认的是事物的一往无前的运动 解析:解析:辩证法推翻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一切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辩证法承认事物的一往无前的运动,丢弃一切表面的偶然性的和
41、暂时倒退的倾向,为自己开辟道路,所以 D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 C正确。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物质世界不过是发生、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运动的过程,过程的发展是永恒的,而事物的个别存在是暂时的,故 A、B 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10.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分数:2.00)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解析:解析:“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体现事物
42、运动变化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选项中只有 D说明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必然趋势,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与题干中的寓意相近。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11.当“新视野”号穿越漫无边际的孤寂与黑暗,把冥王星的清晰照片传回地球,似乎所有清澈的眼睛,都把目光投向深不可测的鸿蒙太空。沸腾在人们心里的,不仅是对天文的好奇,更有一种难言的感动。最遥远的行星,在人们心里引起最切近的感动。有网友所言,这是无可救药的泪点,若宇宙浪漫,便感动何妨?关于“感动”判断正确的是(分数:2.00)A.人脑是“感动”的源泉B.“感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C.“感动”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D.“感动
43、”是对浪漫宇宙的直观反映解析:解析:题中的“感动”属于意识,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故 B表述错误,C 正确。意识的源泉是物质世界,故 A表述错误。“感动”是对浪漫宇宙的能动反映,故 D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12.现代智能通讯工具方便天各一方的人们相互交流,可随之而来的是人们见面时的无语和隔膜,于是有人感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玩平板电脑,我玩智能手机。这告诉我们(分数:2.00)A.对事物的价值要做具体分析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C.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解析:解
44、析:现代智能通讯工具方便了人们交流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见面时的无语和隔膜,这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对事物的价值做具体分析。材料没有体现现代智能通讯工具自身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所以 B、C、D 都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13.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表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状况:一方面,部分学生受“高职院校不是大学”的观念等因素影响而不愿报考,导致职校生源萎缩;一方面,职校生在就业市场成为“香饽饽”,企业高薪难觅技师,这就为扭转职业教育的尴尬局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蕴涵的哲理是(分数:2.00)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了相互转化C.落后的社会
45、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D.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解析:解析:职业教育面临生源少、需求大的现状,但这一矛盾也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说明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发展,A 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及其相互转化,B不符合题意;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C 说法错误;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D 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14.下列名言与“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体现的哲理相似的是(分数:2.00)A.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B.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王夫之)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荀子)D.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元稹)
46、解析:解析:“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说明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体现了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A 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B 体现的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C体现的是规律的客观性;只有 D表达了“微物”也能成为“重”物,体现了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下列叙述中最符合恩格斯原意的是(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解析:解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
47、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非常鲜明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 C符合题意。恩格斯的话是说人的智力(认识)是在实践中发展而完善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说法虽然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 A、B、D 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16.“为了要理解,必须从经验上开始理解、研究、从经验上升到一般。为了学会游泳,必须钻到水中。”对于列宁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