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83及答案解析(总分:6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商品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的意思是( )(分数:2.00)A.商品的本质不是物质的B.商品的本质是精神的C.商品体现着人与人的经济关系D.商品体现着人与人的精神关系3.被马克思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的是( )(分数:2.00)A.商品转换为货币B.货币转换为资本C.劳动力转换为商品D.自然经济转换为商品经济4.以下论断中
2、。成立的是( )(分数:2.00)A.自然物可以成为商品B.用来交换的自然物才是商品C.劳动产品就是商品D.既是劳动创造的又用于交换的才是商品5.“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准确意思是( )(分数:2.00)A.有使用价值就一定有价值B.有价值就一定有使用价值C.没有使用价值就一定没有价值D.没有价值就一定没有使用价值6.在以下命题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价值既源于自然也源于人类劳动B.使用价值既源于自然也源于人类劳动C.使用价值只能源于自然D.价值只能源于自然7.在下列关系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范畴是( )(分数:2.00)A.价值与使用价值B.价值与交换价值C.交换价
3、值与使用价值D.使用价值与价格8.就价值和使用价值而言,同一个人不能同时占有二者。这里的“人”准确的是指( )(分数:2.00)A.同一个生产企业里的员工B.同一个家庭里的成员C.买卖双方里的一个D.某一个社会成员9.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 )(分数:2.00)A.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成正比,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B.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成反比,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C.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成正比,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反比D.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成反比,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反比10.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
4、意味着( )(分数:2.00)A.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B.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不变C.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减少D.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的数量增多11.在以下经济行为中,履行了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是( )(分数:2.00)A.用一块钱购买了一瓶汽水B.一块钱可以购买一瓶汽水C.先拿了一瓶汽水改天再付一块钱D.借朋友的一块钱准备去买一瓶汽水12.“先取货后付钱”意味着货币在履行( )(分数:2.00)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13.以下价值与价格相互关系的论断中,错误的是( )(分数:2.00)A.价值与价格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价值是价格的内
5、容和物质基础C.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会有价格D.有价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14.一台从商店里面购买回来、使用几年后发生了故障、无法使用而被废弃的冰箱( )(分数:2.00)A.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C.价值、使用价值都没有D.价值、使用价值都有15.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分数:2.00)A.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决定了抽象劳动D.社会劳动决定了具体劳动16.商品经济的产生需要一些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在生产力方面所需要的条件是( )(分数:
6、2.00)A.自然经济B.社会化大生产C.生产资料公有制D.生产资料私有制17.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是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分数:2.00)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只要有物的有用性,它就有价值D.物越有用就越有价值18.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分数:2.00)A.商品有用性来体现B.商品的广告宣传来体现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19.在以下论断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货币成为资本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B.资本成为货币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C.劳动
7、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转化成为货币的前提20.商品生产过程的劳动二重性,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 )(分数:2.00)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2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分数:2.00)A.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B.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C.社
8、会发展完全是由必然性支配的,与历史主体的作用无关D.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23.在下列物品中,属于商品的有( )(分数:2.00)A.在商店里面正在进行交易的电视机B.在商店里面想出售但是无法出售出去的电视机C.降价出售的电视机D.从商店买回来后无偿捐助给希望工程的电视机24.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关系的论断,错误的有( )(分数:2.00)A.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C.价值是商品的特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共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25.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关系的论断,正确的有( )(分数:2.00)A.有
9、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B.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C.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26.在下列论断中,成立的有( )(分数:2.00)A.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决定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B.抽象劳动决定价值,具体劳动决定使用价值C.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D.抽象劳动决定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决定价值27.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后果有( )(分数:2.00)A.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加;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价值量增加B.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加;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价值量不变C.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包含的价值
10、量下降D.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价值量不变;单位产品包含的价值量下降28.以下论断。正确的有( )(分数:2.00)A.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价值、使用价值的矛盾B.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决定价值,社会劳动决定使用价值D.私人劳动决定抽象劳动,社会劳动决定具体劳动29.货币产生所导致的后果有( )(分数:2.00)A.使整个商品世界发生了分化B.促进商品交换C.造成买卖脱节D.加大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30.价值规律揭示了( )(分数:2.00)A.构成价值的实体B.价值量的决定C.价值的作用D.价值的转化31.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作用
11、有( )(分数:2.00)A.仅能够调节微观经济活动,不能调节宏观经济活动B.既能够调节微观经济活动,也能调节宏观经济活动C.只能调节经济客体的状况,不能调节经济主体的行为D.既能调节经济客体的状况,也能调节经济主体的行为32.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和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有( )(分数:2.00)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变动B.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随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而变化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也反映供求关系D.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并且制约供求关系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83答案解析(总分:6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
12、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商品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的意思是( )(分数:2.00)A.商品的本质不是物质的B.商品的本质是精神的C.商品体现着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D.商品体现着人与人的精神关系解析:解析: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第一,社会分工。它决定了生产者或生产单位之间必须进行产品的相互交换这是生产力方面的条件;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私有制)。它意味着各经济
13、单位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因而它们之间的产品交流必须采取等价有偿的方式进行这是生产关系方面的条件。所以,商品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催生的,它的存在也反映了这种生产关系。回答这道题目的关键,是要搞清楚“商品不是物“里的“物”,不是哲学里面与“意识”对立的“物质”的意思,而是与“自然”相对应的“社会”的意思。也就是说,商品的本质,不在于自然属性,而在于社会关系。3.被马克思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的是( )(分数:2.00)A.商品转换为货币 B.货币转换为资本C.劳动力转换为商品D.自然经济转换为商品经济解析:解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换、销售并转换为货币。产品能否交换出去
14、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但在私有制基础上,这种转换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商品生产者,而且取决于消费者。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还存在利益和意愿的差别。所以,这种转换重要而惊险,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4.以下论断中。成立的是( )(分数:2.00)A.自然物可以成为商品B.用来交换的自然物才是商品C.劳动产品就是商品D.既是劳动创造的又用于交换的才是商品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充分必要条件:其一,是人的劳动创造的,不能是自然物;其二,要用于交换或者叫做以交换为目的,不是用于自我消费或者无偿送给其他人。5.“使用价值是价值的
15、物质承担者”的准确意思是( )(分数:2.00)A.有使用价值就一定有价值B.有价值就一定有使用价值C.没有使用价值就一定没有价值 D.没有价值就一定没有使用价值解析:解析:A 和 D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分为商品和非商品,只要是非商品,都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物品的共性,任何东西都具备;而价值是商品的特性,只有商品才具备。B 和 C都是正确的。但其中的 B和题干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也不能选。只有 C正确。6.在以下命题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价值既源于自然也源于人类劳动B.使用价值既源于自然也源于人类劳动 C.使用价值只能源于自然D.价值只能
16、源于自然解析:解析:商品的二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物的有用性。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的源泉则有两个,既可以来源于自然,也可以来源于人类的劳动创造。7.在下列关系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范畴是( )(分数:2.00)A.价值与使用价值B.价值与交换价值 C.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D.使用价值与价格解析:解析:价值凝结在商品里面,它要表现出来就必须借助交换价值这一形式。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价值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与
17、价格,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8.就价值和使用价值而言,同一个人不能同时占有二者。这里的“人”准确的是指( )(分数:2.00)A.同一个生产企业里的员工B.同一个家庭里的成员C.买卖双方里的一个 D.某一个社会成员解析:解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在交换关系中,进入其中的人被分为买方和卖方。在商品交换的一瞬间,买方让渡了价值,得到了使用价值,而卖方则相反。只有进行商品交换,才会形成这种人与人的关系。9.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 )(分数:2.00)A.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成正比,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B.与
18、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成反比,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C.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成正比,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反比 D.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成反比,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反比解析:解析: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所以,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分子越大),则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是正向关系。相反,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分母)越多,则劳动生产率就越低。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与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是反向的关系。10.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 )(分
19、数:2.00)A.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 B.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不变C.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减少D.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的数量增多解析:解析: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论是社会的还是个别企业的,肯定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所以 A正确,相应的 Bc都错误。劳动生产率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不是生产价值的效率,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量相同而不是增多。所以 D不正确。11.在以下经济行为中,履行了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是( )(分数:
20、2.00)A.用一块钱购买了一瓶汽水B.一块钱可以购买一瓶汽水 C.先拿了一瓶汽水改天再付一块钱D.借朋友的一块钱准备去买一瓶汽水解析:解析:货币的职能有:其一,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指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标准。也就是标价。其二,流通手段。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其三,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其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销、清偿债务、交付赋税、支付租金以及发放工资时所履行的职能。其五,世界货币。它是指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履行货币的职能。在这个题目中,A 是货币履行流通手段职能;B 是履行价值尺度职能;C 履行的是支付手段
21、;而 D不属于货币的职能,是人与人之间的借贷关系。12.“先取货后付钱”意味着货币在履行( )(分数:2.00)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 解析:解析: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销、清偿债务、交付赋税、支付租金以及发放工资时所履行的职能。它是流通手段的特例。货币履行支付手段,意味着“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交易模式被“先取货后付钱”的模式所取代。此举在促进商品交换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商品买卖的矛盾。13.以下价值与价格相互关系的论断中,错误的是( )(分数:2.00)A.价值与价格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B.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物质基础C.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会有价格D.有价格的东西
22、一定有价值 解析:解析: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用汇率表现)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还有供求关系、国家政策等。价值与价格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物质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会有价格(有内容一定有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形式不一定有内容),例如土地、股票。14.一台从商店里面购买回来、使用几年后发生了故障、无法使用而被废弃的冰箱( )(分数:2.00)A.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 C.价值、使用价值都没有D.价值、使
23、用价值都有解析:解析:本题有两个关键点。其一,这台冰箱是不是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以交换为目的。该冰箱在商店里等待出售的时候是商品,但已经买回来了,目的是,自己使用,所以它现在的角色是非商品,没有商品特有的属性价值。因此,AD 都不对。其二,政治经济学里面所说的使用价值,是泛指物品的一切有用性,而不是某种或某几种有用性,正因为如此,才能够论定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畴。换言之,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所以 C不对。最后总结一下,世界上的物品分为商品和非商品,商品既有价值、也有使用价值;而非商品则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15.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私人劳动、社
24、会劳动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分数:2.00)A.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决定了抽象劳动D.社会劳动决定了具体劳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两对矛盾: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商品的其他矛盾,包括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但这种决定,是整体的决定,不能够拆解为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论定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是正确的;但私人劳动决定了抽象劳动,社会劳动
25、决定了具体劳动的推断则都不成立。16.商品经济的产生需要一些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在生产力方面所需要的条件是( )(分数:2.00)A.自然经济B.社会化大生产 C.生产资料公有制D.生产资料私有制解析:解析: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统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第一,社会分工。它决定了生产者或生产单位之间必须进行产品的相互交换这是生产力方面的条件。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私有制)。它意味着各经济单位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因而它们之间的产品交流必须采取等价有偿的方式进行这是生产关系方面的条件。17.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
26、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是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分数:2.00)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只要有物的有用性,它就有价值D.物越有用就越有价值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二因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一,其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其二,其矛盾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交换劳动。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都具有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
27、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的范畴。对同一个人而言,不能兼有二者。A 实际上是表达了统一性中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意思。其他的几个选项都不符合原理的含义。价值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但使用价值不以价值为前提,所以 B不正确;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所以 CD不正确。18.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分数:2.00)A.商品有用性来体现B.商品的广告宣传来体现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解析: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里的“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的意思。“个别劳动”又叫“私人劳动”;“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是指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是指劳动的
28、私人属性,即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所以劳动的过程由私人控制,劳动的成果归私人占有。社会劳动是指劳动的社会属性,即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因而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为: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不可能确切、完全地知道社会的需要,因而它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全部销售出去,得到社会的认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通过商品交换。19.在以下论断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货币成为资本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B.资本成为货币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C.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转化成为货币的前
29、提解析:解析:本题表面上是考查记忆的准确度,实际上是更深一步地考查理解。如果对基本概念只有机械的死记硬背,概念多了难免发生混淆。所以,记忆一定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容: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购买商品;而资本的本质是产生价值增殖。所以,货币成为资本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东西来帮忙,使它实现从不能增殖到能够增殖的转变。而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于是,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就可以将它购买过来为己所用,进而使自己成为资本。所以,我们说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的特点,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
30、为资本的前提。20.商品生产过程的劳动二重性,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 )(分数:2.00)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解析:解析: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具体表现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指超过了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商品的内在矛盾,与题干所问无关。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21.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
31、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2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分数:2.00)A.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 B.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 C.社会发展完全是由必然性支配的,与历史主体的作用无关D.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理解。题干中的命题是马克思的一个著名论断,其本质含义是说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而人类社会发展之所以是必然的过程,其根源在于“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A),“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
32、展”(B),还由于“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D)。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体现着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也受到主体选择性的影响,而非与历史主体的作用无关。所以 C不选。23.在下列物品中,属于商品的有( )(分数:2.00)A.在商店里面正在进行交易的电视机 B.在商店里面想出售但是无法出售出去的电视机 C.降价出售的电视机 D.从商店买回来后无偿捐助给希望工程的电视机解析:解析:这是一道案例型考题,考查对商品定义的理解。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论断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成为商品的东西,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自然物;其二,以交换为目的,而不是自给自足或无偿赠送
33、。这里面尤其要理解“以交换为目的的确切含义只要有交换的动机,不论是否实现,都属于商品。“在商店里面正在进行交易的电视机”,属于最标准的商品;“在商店里面想出售但是无法出售出去的电视机”,其目的仍然是交换,也是商品;“降价出售的电视机”,改变的只是交换的价格,没有改变交换的事实;“从商店买回来后无偿捐助给希望工程的电视机”,目的不是交换而是无偿赠送,它是礼品不是商品。24.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关系的论断,错误的有( )(分数:2.00)A.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C.价值是商品的特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共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解析:
34、解析:本题考查价值与使用价值辩证统一关系。价值和使用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一,其统一性表现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其二,其矛盾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交换劳动。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都具有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的范畴。对同一个人而言,不能兼有二者。这种否定型题干的题目,在具体回答时,还是按照肯定性思维去进行,在找出正确的选项后,剩下的就是答案。切忌把自己的思路调整到否定性的轨道上去。25.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
35、关系的论断,正确的有( )(分数:2.00)A.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B.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C.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D.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价值与使用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透彻理解。使用价值是一切物品包括商品都具有的共性,是永恒的范畴;换言之,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所以,“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相应地,“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不正确。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分为二:拿去进行交换的,是商品,有价值;而不进行交换的,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具有价值。所以,C 错误,D 正确。26.在下列论断中,成立的有( )(分数:2.00)A.抽
36、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决定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抽象劳动决定价值,具体劳动决定使用价值 C.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D.抽象劳动决定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决定价值解析:解析:本题是考查商品的内在矛盾:价值、使用价值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它们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任何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兼有
37、二者。其矛盾性表现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CD 的错误是把两对矛盾的关系颠倒了。27.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后果有( )(分数:2.00)A.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加;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价值量增加B.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加;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价值量不变 C.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包含的价值量下降D.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价值量不变;单位产品包含的价值量下降 解析:解析:本题是考查记忆的准确性以及相关知识点。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
38、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的数量不变、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下降。这个知识点还可以推导出其他许多题目。基本的对策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即把正确的知识记准、记牢,其他的错误论断一概排除掉。28.以下论断。正确的有( )(分数:2.00)A.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价值、使用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决定价值,社会劳动决定使用价值D.私人劳动决定抽象劳动,社会劳动决定具体劳动解析:解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其他矛盾。但这种决定关系,是整体对整体的关系,不能分解。29.货币产生所导
39、致的后果有( )(分数:2.00)A.使整个商品世界发生了分化 B.促进商品交换 C.造成买卖脱节 D.加大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解析:解析: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被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所以,货币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买卖脱节。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30.价值规律揭示了( )(分数:2.00)A.构成价值的实体 B.价值量的决定 C.价值的作用 D.价值的转化解析:解析:本题是考查价
40、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内容揭示了:构成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的作用是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凭借。31.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作用有( )(分数:2.00)A.仅能够调节微观经济活动,不能调节宏观经济活动B.既能够调节微观经济活动,也能调节宏观经济活动 C.只能调节经济客体的状况,不能调节经济主体的行为D.既能调节经济客体的状况,也能调节经济主体的行为 解析:解析: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条: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这
41、实际上是对宏观经济生活起作用,即协调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这实际上是直接调节商品生产者的行为,对微观经济生活起作用;引起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甚至两极分化,产生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对商品经济的主体即商品生产者直接起作用。32.在商品经济运行中,价值、价格和供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有( )(分数:2.00)A.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变动 B.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随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而变化C.价格由价值决定,反映价值也反映供求关系 D.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并且制约供求关系 解析:解析:本题是一道
42、串联型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有: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作用机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里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价格一商品价值货币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决定价格的因素是商品价值、货币价值,影响价格的因素还有供求关系、国家政策等。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商品的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商品经挤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时刻都在进行。例如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就存在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其供给会增加,其需求会减少;而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跌时,其供给会减少,需求会增加;另一方面,当某种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其价格会下跌;而当它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其价格则会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