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59及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终极真理、永恒真理B.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D.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3.事物发展过程
2、中的部分质变是指(分数:2.00)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B.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动者恒动,静者恒静。”这一说法属于(分数:2.00)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5.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药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分数:2.00)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B.不同的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的原理C.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的原理6.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分数:2.00)A.科学推理的驳斥B.实践的发展C.唯物主义
3、在斗争中不断战胜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内在的矛盾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分数:2.00)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分数:2.00)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9.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表明(分数
4、:2.00)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载体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0.“所有的人和阶级都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分数:2.00)A.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错误观点B.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正确观点C.承认所有的个人和阶级都起到一定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D.肯定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11.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分数:2.00)A.创造生产资料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新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1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分数:2.00)A.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5、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C.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13.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分数:2.00)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D.人民当家作主14.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这一规律是(分数:2.00)A.商品经济所特有的经济规律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所特有的经济规律C.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所特有的经济规律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
6、经济规律1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分数:2.00)A.工业资本B.银行资本C.金融资本D.农业资本16.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分数:2.00)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7.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8.主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哲学理论即是可知论。坚持可知论的观点(分数:2.00)A.一定是唯物
7、主义B.一定是辩证法C.可能是唯物主义D.可能是唯心主义19.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分数:2.00)A.现象是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而本质则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B.现象是个别的、特殊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共性的、一般的东西C.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D.本质比现象深刻20.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已经证明,当宇宙中物体运动速度接近于光速时,人们在地球上可以测出:沿着物体运动方向的长度就会缩短,在它上面的时间流逝就会减慢,即“尺缩钟慢”。这一现象说明(分数:2.00)A.时空具有相对性B.人们的时空观念是不断变化的C.时空特性依赖于物质运动状态D.时空具有非客观性21.下列选项中体现因果关系的有(分数:2
8、.00)A.热胀冷缩,摩擦生热B.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C.冬去春来,昼夜交替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22.“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这种观点是(分数:2.00)A.把必然性绝对化B.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C.抹煞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界限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23.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分数:2.00)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24.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分数:2.00)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
9、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C.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D.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不来源于实践25.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述有(分数:2.00)A.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B.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C.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D.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价值关系是最根
10、本的关系26.科学家对 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分数:2.00)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可以预测一切自然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D.潜存于人脑之中的知识是可以被后天激活的27.唯物史观在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有(分数:2.00)A.整体性原则B.经验性原则C.理性原则D.必然性原则28.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分数:2.00)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
11、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受条件的限制29.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其中,货币资本是(分数:2.00)A.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B.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职能形式C.生产资本的组织形式D.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做准备的资本30.对商品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有(分数:2.00)A.是违背价值规律的现象B.是商品经济共有的现象C.是由市场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引起的现象D.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31.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有(分数:2.00)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B.竞争手段更加多样C.竞争更为激烈、
12、破坏性更大D.竞争的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32.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分数:2.00)A.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C.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D.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33.1921年 10月,列宁提出,“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就愈长”。1923 年 1月2日的日记中特别指出,“决不给自己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这种事先定下的目标”。列宁提出以上观点的原因在于(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
13、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B.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D.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59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终极真理、永恒真理 B.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C.辩证唯
14、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D.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了工人阶级”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B)。“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深刻的、科学的(C),其科学性之一就是正确提出了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D)。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说明其是真理,但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故 A选项表述错误,为本题的正确答案。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分数:2.00)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B.在总的量变过程
15、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部分质变的内涵。部分质变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形式。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阶段性。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的性质未变,而其中某些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因此,正确答案是 B选项。4.“动者恒动,静者恒静。”这一说法属于(分数:2.00)A.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动
16、者恒动,静者恒静。”这句话是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了,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所以 B选项正确。5.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药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分数:2.00)A.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原理B.不同的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的原理 C.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的原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不同的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的原理,所以选项 B正确。6.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分数:2.00)A.科学推理的驳斥B.实践的发展 C.唯物主义在斗争中不断战胜唯心主
17、义D.不可知论内在的矛盾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恩格斯说:“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和深入,认识也不断地发展和深化,因此实践的发展可以有力地证明人类认识的真理性以及人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A、C、D 选项都可以论证不可知论的不合理性,但不是最有力的驳斥。正确答案是 B选项。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分数:2.00)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解析:解析
18、:本题考查关于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标准。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错误,认识的真理性有什么检验标准,这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唯心主义哲学主张用认识检验认识,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旧唯物主义主张事物本身是标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的问题,主张实践标准。极少数的哲学家否认存在任何的真理标准,宣扬“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因此,正确答案应为 D选项。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分数:2.00)A.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B.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关
19、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判定一种生产关系是先进还是落后,即是否优越,归根到底就是看它是“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就是先进的生产关系,相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就是落后的生产关系。故 B选项正确。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私有制、社会化大生产和个体小生产、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人类经济中出现过的,它们在特定的阶段和特定的环境下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在当时就是先进的,但都不是永恒的,都不是划分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9.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
20、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表明(分数:2.00)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载体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的意思。题干的意思是:只有理解了一切理论观念产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真正理解理论观念本身。其蕴含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选项。B 选项本身错误;C、D 选项都正确表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不能体现题干中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故排除。10.“所有的人和阶级都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分数:2.00)A.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
21、者的错误观点 B.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正确观点C.承认所有的个人和阶级都起到一定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D.肯定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个人与社会历史。黎澍在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一文中提出题干中的这一论断,抹杀了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与历史活动的创造者的差别,是一种错误观点,由此,选项 B、C 被排除。选项D与题干原文意思不符,也被排除。本题正确答案是 A选项。11.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分数:2.00)A.创造生产资料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新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具体劳动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
22、具体劳动的和抽象劳动两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在一定形式下的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任何劳动都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其中,各种形式的具体劳动使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故 D选项为正确答案。12.资本有机构成是指(分数:2.00)A.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C.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
23、。从实物形式上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从资本的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二者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价值构成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 c:v 来表示。故 A选项为正确答案。13.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是(分数:2.00)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C.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人民当家作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资本主义国家
24、的选举是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从形式上看,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公民主要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对国家公职人员的产生及其政治决策施加影响。从实际政治作用上看,选举制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这才是资本主义国家选举的实质。故正确答案是 C选项。14.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这一规律是(分数:2.00)A.商品经济所特有的经济规律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所特有的经济规律C.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所特有的
25、经济规律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这一规律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趋势。因此,A、B、C 选项均错误,正确答案为 D选项。1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分数:2.00)A.工业资本B.银行资本C.金融资本 D.农业资本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金融资本的地位。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
26、断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故 C选项是正确答案。16.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分数:2.00)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 D.毛泽东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学说的提出,属记忆性试题,难度较小。1915 年,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明确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
27、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因此,C 选项正确。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7.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18.主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哲学理论即是可知论。坚持可知论的观点(分数:2.00)A.一定是唯物主义B.一定是辩证法C.可能是唯物主义 D.可能是唯心主义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可知论的理解。可知论是通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来划分的,既可能是唯物主义,也可能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通过二者(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来划分的,不能通过可知论来确定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
28、义,所以 A选项不选。坚持可知论的不一定是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主张可知论,故 B选项也不选。唯物主义一定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有可知论也有不可知论。所以 C、D选项正确。19.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分数:2.00)A.现象是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而本质则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B.现象是个别的、特殊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共性的、一般的东西 C.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 D.本质比现象深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因此,现象是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是个别的、特殊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是共性的、一般的东
29、西,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但本质比现象深刻。所以选项 A、B、C、D都正确。20.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已经证明,当宇宙中物体运动速度接近于光速时,人们在地球上可以测出:沿着物体运动方向的长度就会缩短,在它上面的时间流逝就会减慢,即“尺缩钟慢”。这一现象说明(分数:2.00)A.时空具有相对性 B.人们的时空观念是不断变化的 C.时空特性依赖于物质运动状态 D.时空具有非客观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时空的相对性。题干陈述的是一个科学事实,它首先说明“人们的时空观念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时空的具体特性也随之发生变化。选项 D把时空说成是主观性的东西,不符合科学事实。所以,本题的正确选
30、项是 A、B、C。21.下列选项中体现因果关系的有(分数:2.00)A.热胀冷缩,摩擦生热 B.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 C.冬去春来,昼夜交替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因果联系。因果关系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选项 A、B、D 都属于因果联系。选项 C中“冬春”“昼夜”之间有时间上的顺序性,但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D 选项。22.“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这种观点是(分数:2.00)A.把必然性绝对化 B.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 C.抹煞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界限 D.形而上学机械决
31、定论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结,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题干的观点是,将一切都看成是必然的。这种观点夸大了必然性,即把必然性绝对化(A);把偶然性也当作了必然性,抹煞了两者的界限(B、C);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就会陷入机械决定论(D),神学目的论和宿命论。因此,正确答案为 A、B、C、D 选项。23.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分数:2.00)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A
32、 选项是发展的观点;B、D 选项是矛盾转化,是矛盾同一性;C 选项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而且是强调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与题干无关。正确答案是A、B、D 选项。24.下列选项中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有(分数:2.00)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 C.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D.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不来源于实践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选项 A、B、C 分别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反映的不同内容、具有
33、的不同特点揭示了两者的区别,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故选项 D错误。25.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述有(分数:2.00)A.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B.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C.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D.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价值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的实践观。A、B、C 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
34、的正确观点,是正确答案。D选项错在将价值关系说成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的最根本的关系,最根本的关系应为实践关系。价值是在实践中创造的,价值关系建立在实践关系基础上。26.科学家对 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分数:2.00)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可以预测一切自然现象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潜存于人脑之中的知识是可以被后天激活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
35、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们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认识是有待扩展和深化的。A、C 选项都符合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内容,是正确答案。人类没有办法预测一切自然现象,B 选项错误。D 选项的错误在于,这种认为知识是预先潜存于人的大脑之中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故不选。27.唯物史观在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的原则有(分数:2.00)A.整体性原则 B.经验性原则C.理性原则 D.必然性原则 解析:解析:本题考
36、查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唯物史观立足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A),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D),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它不是对历史表象的经验描述,而是对历史本质的逻辑把握(C)。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C、D 选项。28.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分数:2.00)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不受条件的限制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37、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 选项。29.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其中,货币资本是(分数:2.00)A.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B.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职能形式 C.生产资本的组织形式D.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做准备的资本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特点和作用。其中,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职能形式,它的职能就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因此,正确答案为 A、
38、B、D 选项。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与货币资本职能有区别,不能说货币资本是生产资本的组织形式,故 C选项错误。30.对商品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有(分数:2.00)A.是违背价值规律的现象B.是商品经济共有的现象 C.是由市场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引起的现象 D.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
39、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一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因此,A选项错误,B、C、D 选项正确。31.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有(分数:2.00)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扩大已有的垄断地位 B.竞争手段更加多样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垄断条件下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在竞争范围上,竞争的规模扩
40、大,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故 A、B、C、D 选项都是正确答案。32.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分数:2.00)A.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B.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C.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D.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
41、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因此,正确答案是 A、B、D 选项。选项 C,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是所有制方面的变化,故不选。33.1921年 10月,列宁提出,“资本主义愈不发达的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就愈长”。1923 年 1月2日的日记中特别指出,“决不给自己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这种事先定下的目标”。列宁提出以上观点的原因在于(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B.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D.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属识记性试题,难度适中。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制度的更替,都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A、B、C、D 选项分别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因此,四个选项均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