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43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93234       资源大小:56.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43及答案解析.doc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43 及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关于社会形态,下述错误的观点是 ( )(分数:2.00)A.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社会制度即社会形态C.社会形态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3.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 )(分数:2.00)A.取决于民族利益B

    2、.人民群众的选择性C.取决于交往D.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程度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是 ( )(分数:2.00)A.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B.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生产关系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D.通过革命和改革自我解决5.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分数:2.00)A.社会革命B.社会改革C.阶级斗争D.生产力6.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分数:2.00)A.社会革命B.科学技术C.社会基本矛盾D.社会主要矛盾7.列宁指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 ( )(分数:2.00)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公有制C.先进的文化D.高尚的道德8.唯物史观

    3、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分数:2.00)A.牛产方式B.阶级斗争C.社会革命D.社会改革9.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 ( )(分数:2.00)A.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B.同一社会形态阶段性部分质变中C.同一社会形态的局部性部分质变中D.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10.下列有关社会革命的错误观点是 ( )(分数:2.00)A.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B.社会革命的实质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C.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D.社会革命是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1.科技的进步促进经济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这主要表明

    4、科技具有 ( )(分数:2.00)A.经济功能B.政治功能C.认识功能D.文化教育功能1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英雄史观产生的认识根源是 ( )(分数:2.00)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C.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的政治统治和精神生活被少数人所垄断D.剥削阶级的偏见13.恩格斯认为,人来源于动物界决

    5、定了人们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问题只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这一思想主要说明 ( )(分数:2.00)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B.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C.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D.人的存在先于本质1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的鸿沟是由分工掘成的,这一思想说明 ( )(分数:2.00)A.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社会属性B.人的自然属性只是动物的机能C.人的社会属性实质上属于精神属性D.人的社会属性是在人的后天实践和交往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15.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 ( )(分数:2.00)A.实践活动B.认识活动C.价值活动D.生产劳动16.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

    6、在的内在根据。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 ( )(分数:2.00)A.感性B.理性C.劳动D.意识17.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 ( )(分数:2.00)A.人的文化B.人的自由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从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性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8.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9.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 )(分数:2.00)

    7、A.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C.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D.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2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 )(分数:2.00)A.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性因素B.生产力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C.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D.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主观任意地改变生产关系21.正确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其意义在于 ( )(分数:2.00)A.科学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B.正确评判生产关系的变革状况C.制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D.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22

    8、.社会的政治结构的构成要素有 ( )(分数:2.00)A.政治法律思想B.政治组织C.政治法律制度D.法律设施23.关于国家的错误观点有 ( )(分数:2.00)A.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B.它是一个地域概念C.它本质上不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D.它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24.下列属于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现象有 ( )(分数:2.00)A.自然科学B.形式逻辑C.道德观念D.哲学25.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使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它们之间总会有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 ( )(分数:2.00)A.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不

    9、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B.上层建筑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C.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的状况D.上层建筑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26.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是 ( )(分数:2.00)A.上层建筑第一性,经济基础第二性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C.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D.经济基础是经济结构,上层建筑即政治结构2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 )(分数:2.00)A.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B.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明和创造出来C.通过人的自觉的活动实现D.是客观与主观相互制约的关系28.社会

    10、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分数:2.00)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B.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体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29.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主要表现为( )(分数:2.00)A.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绝对对立B.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C.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特点D.社会发展的循环往复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43 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1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关于社会形态,下述错误的观点是 ( )(分数:2.00)A.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制度即社会形态C.社会形态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解析: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生产方式。所以,备选 A 项观点错误,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B、C、D 三项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制度即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发展既有统一性,又

    12、有多样性,它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3.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 ( )(分数:2.00)A.取决于民族利益B.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C.取决于交往D.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程度解析:解析: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也就是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3、所以,备选 B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取决于民族利益、取决于交往、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是 ( )(分数:2.00)A.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 B.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生产关系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D.通过革命和改革自我解决解析:解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性质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所以,备选 A 项是

    14、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B、C 两项不符合题意。备选 D项观点错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改革自我解决。5.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分数:2.00)A.社会革命B.社会改革C.阶级斗争D.生产力 解析: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备选 D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社会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6.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分数:2.0

    15、0)A.社会革命B.科学技术C.社会基本矛盾 D.社会主要矛盾解析: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备选 C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社会革命、科学技术和社会主要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7.列宁指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 ( )(分数:2.00)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公有制C.先进的文化D.高尚的道德解析: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实现社会发展多重目标的根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因此,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备选 A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B、C、D 三项不

    16、符合题意。8.唯物史观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分数:2.00)A.牛产方式B.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D.社会改革解析:解析: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所以,备选 B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9.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 ( )(分数:2.00)A.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 B.同一社会形态阶段性部分质变中C.同一社会形态的局部性部分质变中D.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解

    17、析:解析: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所以,备选 A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10.下列有关社会革命的错误观点是 ( )(分数:2.00)A.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B.社会革命的实质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C.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D.社会革命是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解析:解析:认为社会革命是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是错误观点。所以,备选 D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A、B、C 三项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

    18、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1.科技的进步促进经济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这主要表明科技具有 ( )(分数:2.00)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C.认识功能D.文化教育功能解析:解析:这主要表明科技具有经济功能。所以,备选 A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生活方式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19、。因而具有政治、认识、文化教育功能。12.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英雄史观产生的认识根源是 ( )(分数:2.00)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 C.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的政治统治和精神生活被少数人所垄断D.剥削阶级的偏见解析:解析:唯心史观是英雄史观。它产生的认识根源是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少数英雄

    20、人物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所以,备选 B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备选 A 项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是唯心史观的根本观点。备选 C、D 两项分别是唯心史观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13.恩格斯认为,人来源于动物界决定了人们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问题只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这一思想主要说明 ( )(分数:2.00)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B.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 C.人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D.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解析:解析:恩格斯的这一思想主要说明,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所以,备选 B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A、

    21、C、D 三项观点错误。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1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的鸿沟是由分工掘成的,这一思想说明 ( )(分数:2.00)A.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社会属性B.人的自然属性只是动物的机能C.人的社会属性实质上属于精神属性D.人的社会属性是在人的后天实践和交往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解析:解析:这一思想说明人的社会属性是在人的后天实践和交往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所以,备选 D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A、B、c 三项观点错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人的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社

    22、会属性。15.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 ( )(分数:2.00)A.实践活动B.认识活动C.价值活动D.生产劳动 解析:解析: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同样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所以,备选 D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16.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 ( )(分数:2.00)A.感性B.理性C.劳动 D.意识解

    23、析:解析: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所以,备选 C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D 三项观点错误。17.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马克思认为,人的现实本质是 ( )(分数:2.00)A.人的文化B.人的自由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从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性解析:解析: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

    24、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因此,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备选 C 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D 三项观点错误。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8.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19.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 )(分数:2.00)A.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C.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D.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解析:解析: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

    25、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所以,备选 B、C 两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A、D 两项不符合题意。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即经济基础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2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 )(分数:2.00)A.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性因素 B.生产力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C.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D.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

    26、况,主观任意地改变生产关系 解析: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

    27、,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所以,备选 A、C、D 三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B 项观点错误,生产关系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力的性质。21.正确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其意义在于 ( )(分数:2.00)A.科学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B.正确评判生产关系的变革状况 C.制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D.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 解析:解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

    28、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这一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所以,备选 A、B、C、D 四项都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22.社会的政治结构的构成要素有 ( )(分数:2.00)A.政治法律思想B.政治组织 C.政治法律制度 D.法律设施 解析:解析:社会的政治结构即政治上层建筑,它的构成要素有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所以,备选

    29、B、C、D 三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A 项,属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23.关于国家的错误观点有 ( )(分数:2.00)A.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B.它是一个地域概念 C.它本质上不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 D.它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解析:解析: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不是一个地域概念。所以,备选 B、C 两项观点错误,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A、D 两项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24.下列属于意识形态的社会意

    30、识现象有 ( )(分数:2.00)A.自然科学B.形式逻辑C.道德观念 D.哲学 解析:解析:属于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现象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所以,备选 C、D 两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A、B 两项不符合题意。自然科学、形式逻辑属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现象即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25.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使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它们之间总会有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 ( )(分数:2.00)A.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B.上层建筑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 C.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

    31、的状况 D.上层建筑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 解析:解析:第一,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第二,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第三,经济基础总会变化,这种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这就造成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的情况。第四,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已经陈旧的经济基础时,仍然维护这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它们之间的矛盾就趋于尖锐化。所以,备选 A、B、C、D 四项都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26.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是 ( )(分数:2.00)A

    32、.上层建筑第一性,经济基础第二性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 C.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 D.经济基础是经济结构,上层建筑即政治结构解析:解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所以,备选 B、

    33、C 两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A、D 两项观点错误。经济基础第一性,上层建筑第二性。经济基础是经济结构,上层建筑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2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 )(分数:2.00)A.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B.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明和创造出来C.通过人的自觉的活动实现 D.是客观与主观相互制约的关系 解析:解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它通过人的自觉的活动实现,具有客观物质与主观意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备选 A、C、D 三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B项观点错误,客观规律不能发明和创造。28.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

    34、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分数:2.00)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B.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体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解析:解析: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制度即社会形态。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35、,为我们正确分析社会现象、认识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要求我们全面地、具体地、历史地分析社会。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两者缺一不可,犹如“骨骼”和“血肉”。经济基础是社会的 “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上层建筑不过是经济基础的政治的和思想的表现形态。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所以,备选 A、B两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C、D 两项观点错误。社会的经济形态即经济基础属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即观念形态。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29.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主要表现为

    36、( )(分数:2.00)A.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绝对对立B.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C.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特点 D.社会发展的循环往复解析:解析: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从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备选 B、c 两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 A、D 两项观点错误。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既对立又统一。社会发展是循环往复与前进上升的统一。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43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registerpick11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