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辩证法)-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93129       资源大小:6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辩证法)-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

    1、考研政治(辩证法)-试卷 2 及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结论是( )(分数:2.00)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机械论观点3.“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分数:2.00)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

    2、、度三者关系的原理4.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分数:2.00)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的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5.2002 年度,国务院取消千项行政审批项目,提出“对应当取消也可以取消的项目,坚决予以取消;对应当取消但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审批项目,提出过渡性的措施和办法;对应当保留的审批项目,予以保留”。这一要求体现的辩证法原理( )(分数:2.00)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B.事物发展是前

    3、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6.“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这一观点属于( )(分数:2.00)A.辩证法的观点B.绝对主义的观点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7.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人们思想中的习惯性联想的结果。这种观点属于( )(分数:2.00)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B.唯物主义决定论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8.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这种说法( )(分数:2.00)A.是诡辩论的观点B.是形而

    4、上学的观点C.是相对主义的观点D.是辩证法的观点9.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 )(分数:2.00)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作用C.起能动的反作用D.起决定作用10.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分数:2.00)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 )(分数:2.00)A.都有共同点B.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C.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D.都没有确定的界限12.要从战略上调整国

    5、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产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分数:2.00)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3.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4.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的对立表现在( )(分数:2.00)A.孤立的观点与联系的观点B.静止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6、C.否认矛盾的观点与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D.主张规律是主观的观点与主张规律是客观的观点15.下面关于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分数:2.00)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后者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B.前者具有能动创造性,后者不具有能动创造性C.既相联系又相区别D.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16.对“八”可做有益的理解和猜测,也可从反面作多方面的解释。如从正面看:“八”字像“人”,人者,万物之灵,世界主宰,最富创造性。“八”字如“人”,有收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八”字形状近似“”,三角形的最大特点是稳定性,谁不想稳固而不衰呢?从反面看:“八”字无底,上

    7、小下大,不仅是欲壑难填,而且是人不敷出。“八”如有裂缝的屋顶,可谓屋漏偏遇连阴雨。“八”字笔势,左右均向下,可谓连走下坡路,求财,求官,求幸福,若走此道可就没多大指望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分数:2.00)A.题干所指的“联系”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题干所指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C.主观任意“联系”也是有道理的D.题干所指的“联系”是子虚乌有的17.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在( )(分数:2.00)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B.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18.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的有( )

    8、(分数:2.00)A.“物生有两”B.“万物莫不有对”C.“耦之中又有耦”D.“过犹不及”1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分数:2.00)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0.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前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人群众,调查研究。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分数:2.00)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C.人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D.观念、主观意

    9、识应随时发生变化21.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分数:2.00)A.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C.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D.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2.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分数:2.00)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B.失落黄金有分量,借过光阴无处寻(谚语)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23.加人世贸组织对我国有利有弊,总体上利大于弊。在这一基本判断之下,

    10、有两个值得重视的特点:其一,这种利弊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二,具体部门内的利弊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看法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分数:2.00)A.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C.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24.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分数:2.00)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B.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D.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25.古希腊,欧几里德证明三内角之和等于 180;1

    11、9 世纪 30 年代,珞巴且夫斯基证明三内角之和小于180;19 世纪 50 年代,黎曼证明三内角之和大于 180。这三种几何学说明( )(分数:2.00)A.空间特性依赖于物质状态B.空间特性是相对的C.人们对空间特性的认识不断深入D.人们的空间观念不断变化26.“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主要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分数:2.00)A.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B.一切从实际出发C.要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27.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了培植该山北坡的松树,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的基础,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 )(分数:2.0

    12、0)A.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复杂性B.忽视了认识的能动性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可能性D.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未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28.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分数:2.00)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B.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由主体差异而导致其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C.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在自然界中是确定的,在社会中则是不确定的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29.有人认为,“整个世界发展过程是一系列突变的积累”。这种观点( )(分数:2.00)A.否认了量变的必要性B.否认了质变要以量变为前

    13、提C.在实践中容易犯唯心主义的错误D.容易导致“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考研政治(辩证法)-试卷 2 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结论是( )(分数:2.00)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D.机械论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唯物史观在论证社会历史规律的必然性时,并没有否认偶然性的作用。相反,它对偶然性的

    14、历史作用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指出,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把握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在认识和处理具体的历史事件时,就可以让我们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和偶然性,抓住机遇,有效地进行主体选择。同时,又可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确定自己行动的目标、方向,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选项。3.“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分数:2.00)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解析:解析:本题考

    15、查的知识点是“质量互变规律原理”。 “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故排除 C,而 BD 为干扰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A。4.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分数:2.00)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自身的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矛盾这一关键词,是指唯心主义阵营内部的矛

    16、盾(是属于矛盾同一性问题),“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样在 4 个选项中进行分析选择,“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A 项)是讲矛盾斗争性的作用”;“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B 项)和“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D 项),分别讲的是矛盾双方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而不是讲一方的“自身矛盾”对另一方的促进作用,A、B、D 项都与题意不合,作为干扰项需排除,所以,只有 C 项是最符合题意的。一般考生解答此题有一定难度,如果没有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最容易误认为是指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矛盾双方的关系问题,这样就有可能在 A 或 B 项中选择其一。5.20

    17、02 年度,国务院取消千项行政审批项目,提出“对应当取消也可以取消的项目,坚决予以取消;对应当取消但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审批项目,提出过渡性的措施和办法;对应当保留的审批项目,予以保留”。这一要求体现的辩证法原理( )(分数:2.00)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国务院对各项行政审批项目的

    18、规定,正是这一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6.“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这一观点属于( )(分数:2.00)A.辩证法的观点 B.绝对主义的观点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题干是恩格斯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的正确论断。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互相依存的:第一,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总是与偶然性相联系,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必然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不通过偶然性

    19、只表现为纯粹的必然性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凡存在偶然性的地方,其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选项。7.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因果关系是人们思想中的习惯性联想的结果。这种观点属于( )(分数:2.00)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休谟从极端的经验论立场出发,否认在因果关系中有什么“必然联系”,认为因果关系只能是或然的,不可能是必然性的;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得不到任何逻辑上的证明,进而将其看作是心理习惯的产物,因而否定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属于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20、A 选项。8.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这种说法( )(分数:2.00)A.是诡辩论的观点B.是形而上学的观点C.是相对主义的观点D.是辩证法的观点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矛盾的不同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同一的东西,统一总是包含着差异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具体的同一中包含着差异和对立,也就包含着矛盾。另外,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永恒的,没有条件的非此即彼。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

    21、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是否认矛盾。按照形而上学的观点,事物的同一是不包含任何差异和变化的抽象的、绝对的同一,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同一事物只能永远是同一事物,不能变为其他别的事物。这种观点只看到事物的同一性,否认事物存在着差异和对立。它看问题的方式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对立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是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

    22、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选项。9.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 )(分数:2.00)A.不起任何作用B.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C.起能动的反作用D.起决定作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偶然性是不可缺少的,不是不起任何作用,也不是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而是时时都起作用的,只不过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延缓作用。所以本题选 B。10.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在于( )(分数:2.00

    23、)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C.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只要考生知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个基本的知识表述,就会很快选出正确答案 D 项。1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 )(分数:2.00)A.都有共同点B.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C.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 D.都没有确定的界限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基本含义”。联系的最基本的含义便是承认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

    24、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选项 C。12.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产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分数:2.00)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不平衡原理”。 从题干中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其他领域”,可明显知道是对重点论和两点论知识点的考查。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论是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论,而本题中关键词明显说明

    25、本题的考点是矛盾不平衡性原理,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D。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3.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14.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的对立表现在( )(分数:2.00)A.孤立的观点与联系的观点 B.静止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C.否认矛盾的观点与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 D.主张规律是主观的观点与主张规律是客观的观点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根据相关的基本知识点,辩证法是联系、发展与主张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观点,而形而上学是孤立、静

    26、止与否认矛盾的观点。选项 D 不属于辩证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而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 ABC。15.下面关于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分数:2.00)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后者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 B.前者具有能动创造性,后者不具有能动创造性 C.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不具有社会性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人的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确认人类意识的本质特征”。 由于电脑的产生,人的部分脑力活动被机器电脑来代替,于是就形成了人脑和电脑的关系。但是无论电脑怎样“过人”,它究竟不是人脑,不能完全代替人脑活

    27、动,与人脑有着本质区别。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都反映了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关系。该题需要考生根据基本知识点,注意阅读思考选项,难度不大。16.对“八”可做有益的理解和猜测,也可从反面作多方面的解释。如从正面看:“八”字像“人”,人者,万物之灵,世界主宰,最富创造性。“八”字如“人”,有收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八”字形状近似“”,三角形的最大特点是稳定性,谁不想稳固而不衰呢?从反面看:“八”字无底,上小下大,不仅是欲壑难填,而且是人不敷出。“八”如有裂缝的屋顶,可谓屋漏偏遇连阴雨。“八”字笔势,左右均向下,可谓连走下坡路,求财,求官,求幸福,若走此道可就没多大指望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28、分数:2.00)A.题干所指的“联系”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题干所指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C.主观任意“联系”也是有道理的D.题干所指的“联系”是子虚乌有的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由于“八”发同韵,许多人对“八”字情有独钟。车牌号、手机号、门牌号、商品交易中的货币数目等,都愿追求“八”字,甚至有人为一个“八”字而托关系求后门,这实在是毫无道理的主观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非人们强加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联系,反对主观地胡乱联系。17.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在( )(分数:2.0

    29、0)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 B.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 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的表现”。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第二,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领域,还是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

    30、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答案选 ABCD。18.下列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的思想的有( )(分数:2.00)A.“物生有两” B.“万物莫不有对” C.“耦之中又有耦” D.“过犹不及”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普遍性”。 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矛盾普遍性问题的了解和认识。A、B、C 三项中的“两”、“对”、“耦”都是指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D 项是关于度的哲学思想。1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分数:2.00)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31、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题干引自老子第六十三章,意思是说谋划难做的事,也得从最容易的事做起,规划宏伟的目标,还得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体现的是质量互变规律。答案选 CD 选项。20.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前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人群众,调查研究。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分数:2.00)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D.观念、主观意识应随时发生变化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反

    32、作用”。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四个选项是错误选项,观念属于主观范畴,必须符合实际客观情况。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 ABC。21.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分数:2.00)A.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C.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D.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外因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作用原理”。 题干中“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明显的揭示了

    33、 ACD 选项的哲学道理,这首诗也涉及到事物的“质”,但没有体现质变与量变之间的关系,因此是错误的。22.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分数:2.00)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 B.失落黄金有分量,借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和空间的特征”。 题中的表述反映的都是物质运动时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不可逆性,或者说一维性。所以都应入选。23.加人世贸组织对我国有利有弊,总体上利大于弊。在这一基本判断之下,有两个值得重视的特点:其一,这种利弊在

    34、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二,具体部门内的利弊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看法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分数:2.00)A.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C.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原理的应用”。 任何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因此,人们在分析矛盾和认识事物时要坚持两分法,而不能是一分法;应当坚持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应当看到事物的两重性,而不能只看到一方面。题干中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评价既看到了利又看到

    35、了弊,并且认为利大于弊,肯定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性质,无疑是采用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并且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认为“利弊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具体部门内的利弊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一看法又强调了矛盾的特殊性,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BCD。24.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 )(分数:2.00)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几个基本观点”。 A 项是正确的命题。马克思主义

    36、把辩证法看成是认识的规律和要素,认为认识的运动也是矛盾的、辩证的过程,因此要自觉地运用辩证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就是辩证法和认识论具有一致性。列宁指出:“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B 项是对量变质变规律的正确表述。C项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正确表述。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反映客观辩证法,在内容上两者是一致的,但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客观辩证法是通过客观必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主观辩证法是通过主观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的。D 选项是错误的,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反映客观辩证法,两者本质上是同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

    37、不一样。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 选项。25.古希腊,欧几里德证明三内角之和等于 180;19 世纪 30 年代,珞巴且夫斯基证明三内角之和小于180;19 世纪 50 年代,黎曼证明三内角之和大于 180。这三种几何学说明( )(分数:2.00)A.空间特性依赖于物质状态 B.空间特性是相对的 C.人们对空间特性的认识不断深入 D.人们的空间观念不断变化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时间和空间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题干陈述的是一个科学事实,它首先说明“人们的空间观念不断变化”的(D 项),“空间的特性依赖于物质状态”(A 项),随着物质状态的变化,空间的特性也是可变化的,所以空间的特性

    38、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B 项)。同时题干中的科学事实还表明“人们对空间特性的认识不断深入”的(C 项)。可以说,本题较好地综合考查了时间空间问题的相关知识点。26.“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主要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分数:2.00)A.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要坚持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分析方法”。 在本题中,“樵,渔”都是要达到的目的,而“入山,入水”正是从实际出发,抓事物主要矛盾的实践方式,是唯物主义的表现,题目中并未体现实践的特征,故排除 C。27.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了培植该山北坡的松树,砍光了南坡上的

    39、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的基础,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 )(分数:2.00)A.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B.忽视了认识的能动性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可能性 D.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未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本题主要是考查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之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通过分析题干,不难选出正确答案。28.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分数:2.00)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由主体差异而导致其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的C.原因和结果的

    40、区分在自然界中是确定的,在社会中则是不确定的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区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当我们把特定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进行单独考查时,原因与结果的区别就显现出来,每一组具体的因果关系都有自己确定的内容,原因是原因而不是结果,结果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不能因果倒置,这是原因与结果区分的确定性。如果我们从世界的普遍联系来考查,一切现象都在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互换位置,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就转化为原因了。

    41、这就是原因与结果区分的不确定性。恩格斯在讲到因果关系时曾经指出:“原因和结果这两个概念,只有应用于个别场合时才适用;可是,只要我们把这种个别的场合放到它同宇宙的总联系中来考查,这两个概念就连结起来,消失在关于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AD。29.有人认为,“整个世界发展过程是一系列突变的积累”。这种观点( )(分数:2.00)A.否认了量变的必要性 B.否认了质变要以量变为前提 C.在实践中容易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D.容易导致“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质变规律”。命题的观点是一种“突变论”的观点,夸大质变否认量变,在实践中容易导致唯心主义和“左”倾盲动。所以,本题答案是选项 ABCD。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辩证法)-试卷2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刘芸)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