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综合)-试卷 15 及答案解析(总分:8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 )(分数:2.00)A.理想一定能成为现实B.理想与现实在本质上是一体的C.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D.理想变为现实的唯一条件是坚定的信念3.当代大学生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 )(分数:2.00)A.认真学习科学理论B.勇于为理想而献身C.践行艰苦奋斗精神D.大胆畅想美好未来4.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分数:2.
2、00)A.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创造条件向共产主义过渡5.古语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分数:2.00)A.立志当高远B.立志做大事C.立志须躬行D.立志当务实6.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人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是( )(分数:2.00)A.公民道德教育B.理想信念教育C.民族精神教育D.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7.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这里的“志”指的是( )
3、(分数:2.00)A.匹夫之勇,不惧怕一切挫折B.对未来目标的向往,以及对实现目标所具有的顽强意志C.不屈不挠的精神D.理性和智慧8.志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周恩来中学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李四光、钱学森等老一辈知识分子,青年时期就立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 )(分数:2.00)A.立志须躬行B.立志需明确C.立志当高远D.立志当务实9.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就是希望青年人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而不要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青少年要明确自
4、己的人生价值取向B.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C.青少年需为理想而奋斗D.青少年应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人生理想10.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 )(分数:2.00)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11.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 )(分数:2.00)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12.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是( )(分数:2.00)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13.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 )(分数:2.00)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14.正当程序的底线标准是( )(分数:2.00)A.中立性B.参与性C.公开性
5、D.时限性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9,分数:58.00)15.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做到( )(分数:2.00)A.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B.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信仰C.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D.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17.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是强大的精神武器,它保证全体人民( )(分数:2.00)A.团结奋斗B.争取
6、胜利C.克服困难D.实现利益均等化18.理想是( )(分数:2.00)A.社会存在的反映B.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C.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D.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现象19.理想能激励人们在人生的追求上不断攀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人若没有理想将如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小船。这表明理想信念能够( )(分数:2.00)A.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B.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C.强化人的工作能力D.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0.下列关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根本利益B.社会理想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
7、生的实践中C.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冲突时,个人理想应服从于社会理想D.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冲突时,社会理想应适应于个人理想21.下列关于理想与空想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科学的理想与空想都体现着人们对现状的一种改变欲望B.科学的理想与空想都是人们对未来的想象C.科学的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在于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D.科学的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在于能否实现22.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因此,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 )(分数:2.00)A.长期性B.艰巨性C.曲折性D.非条件性23.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
8、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撅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所为之作也。”司马迁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分数:2.00)A.成功者须经历磨难B.遭遇磨难而奋发向上才是身处逆境的学问C.逆境消解了实现理想的可能性D.要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逆境24.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看,理想可分为( )(分数:2.00)A.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B.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C.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D.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25.理想信念的作用有( )(分数:2.00)A.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B.提高人
9、生的精神境界C.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D.点亮人生的引路明灯2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包括( )(分数:2.00)A.鲜明的政治性B.彻底的人民性C.系统的科学性D.充分的开放性2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 )(分数:2.00)A.有利于自觉遵守法律B.有利于促进法治观念的形成C.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D.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28.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 )(分数:2.00)A.党的领导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依法治国29.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求包括( )(分数:2
10、.00)A.科学立法B.全民守法C.公正司法D.严格执法30.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法治上的必然反映。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包括( )(分数:2.00)A.以人为本B.尊重和保障人权C.文明执法D.严格执法3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包括( )(分数:2.00)A.坚持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并重B.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C.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D.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32.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和强大推动力量。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主
11、要是( )(分数:2.00)A.思想领导B.政治领导C.组织领导D.行动领导33.法治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有( )(分数:2.00)A.权力制约B.法律至上C.正当程序D.人权保障34.法治思维不仅认为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手段和工具,更强调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治国理政必须奉守法律至上原则。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 )(分数:2.00)A.法律的普遍适用性B.法律的优先适用性C.法律的不可违抗性D.法律的公平性35.国家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应为人民而行使,因此权力运行必须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制约原则的要求包括(
12、)(分数:2.00)A.职权由法定B.有权必有责C.用权受监督D.违法受追究36.权是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当享有的权利。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人权。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 )(分数:2.00)A.宪法保障B.立法保障C.行政保护D.司法救济37.程序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同等重要。人们应当通过正当程序追求实体公正的结果。正当程序的特征有( )(分数:2.00)A.中立性B.参与性C.公开性D.时限性38.按照法治思维,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分数:2.00)A.权力来源于权利B.权力服务于权利C.权力应当以权利为界限D.权力必须受到权利
13、的制约39.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为( )(分数:2.00)A.性质上的矛盾关系B.结构上的相关关系C.总量上的等值关系D.功能上的互补关系40.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有( )(分数:2.00)A.学习法律知识B.掌握法律方法C.参与法律实践D.保持邻里团结和睦相处41.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有( )(分数:2.00)A.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B.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的前提条件C.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D.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2.保障法
14、律的至上地位,是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神圣使命。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要做到( )(分数:2.00)A.推进依法执政B.提高立法质量C.严格规范公正执法D.提升司法公信力43.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分数:2.00)A.树立法律信仰B.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C.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D.保持邻里团结,和睦相处考研政治(综合)-试卷 15 答案解析(总分:8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性表现在( )(分数:2.00
15、)A.理想一定能成为现实B.理想与现实在本质上是一体的C.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 D.理想变为现实的唯一条件是坚定的信念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源于现实,但并不是现实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现实,因此,C 符合题干要求。理想变为现实需主客观条件的综合作用。故 A、B、D 都被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3.当代大学生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是( )(分数:2.00)A.认真学习科学理论B.勇于为理想而献身C.践行艰苦奋斗精神 D.大胆畅想美好未来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理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践行艰苦奋斗精
16、神是当代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认真学习科学理论、勇于为理想而献身、大胆畅想美好未来虽对理想的实现有积极作用,但并非根本途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4.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分数:2.00)A.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创造条件向共产主义过渡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马克思主义属于科学信仰范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 2020 年前的任务;实现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不是现阶段的任务。故 A、C、D 都不正确。因此,本题正
17、确答案是 B。5.古语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分数:2.00)A.立志当高远B.立志做大事C.立志须躬行 D.立志当务实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崇高理想的实现途径。需要一点一滴的奋斗。通往理想的奋斗之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就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A、B、D 都不符合要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6.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人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是( )(分数:2.00)A.公民道德教育B.理想信念教育 C.民族精神教育D.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解析:解析:
18、本题考查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核心。题干选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原文表述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7.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这里的“志”指的是( )(分数:2.00)A.匹夫之勇,不惧怕一切挫折B.对未来目标的向往,以及对实现目标所具有的顽强意志 C.不屈不挠的精神D.理性和智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志”的内涵。题中的“志”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对
19、未来目标的向往;二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顽强意志。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8.志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周恩来中学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李四光、钱学森等老一辈知识分子,青年时期就立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 )(分数:2.00)A.立志须躬行B.立志需明确C.立志当高远 D.立志当务实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崇高理想的实现途径。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远大的志向如太阳,唯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如灯塔,唯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有志者,事竟成;有大志者,人生事业才能辉煌。大量事实告诉人们,那些在事业上
20、取得伟大成就、对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是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鸿鹄之志,并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9.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就是希望青年人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而不要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青少年要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B.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 C.青少年需为理想而奋斗D.青少年应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人生理想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因
21、此,孙中山先生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就是希望青年人能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寓于国家、民族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10.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 )(分数:2.00)A.依法治国 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法治上的必然反映。B 错误,排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C 错误,排除。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D
22、 错误,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11.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 )(分数:2.00)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法治上的必然反映。坚持执法为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权保障观念,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执法工作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12.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是( )(分数:2.00)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 D.服务大局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价值追
23、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执法是公平正义的保障,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禁止歧视,坚持正当程序,才能真正做到立法公正、执法公正、司法公正,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13.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 )(分数:2.00)A.依法治国B.执法为民C.公平正义D.服务大局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14.正当程序的底线标准是( )(分
24、数:2.00)A.中立性 B.参与性C.公开性D.时限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正当程序的底线标准。正当程序具有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中立性是正当程序的底线标准;参与性是正当程序的核心要素;公开性是正当程序的重要特征;时限性是正当程序的内在要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9,分数:58.00)15.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做到( )(分数:2.00)A.坚定实现中
25、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B.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信仰C.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D.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做到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而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信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CD。17.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是强大的精神武器,它保证全体人民( )(分数:2.00)A.团结奋斗 B.争取胜利 C.克服困难 D.实现利益
26、均等化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共同理想的重要性。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18.理想是( )(分数:2.00)A.社会存在的反映 B.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C.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D.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现象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想的内涵。理想作为一种精神境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所以,A、B、D 符合题干要求。而 C 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理想不是
27、人类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D。19.理想能激励人们在人生的追求上不断攀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人若没有理想将如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小船。这表明理想信念能够( )(分数:2.00)A.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B.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C.强化人的工作能力D.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具有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三方面的作用,而 C 表述与题干不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D。20.下列关于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社会理
28、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根本利益 B.社会理想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 C.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冲突时,个人理想应服从于社会理想 D.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冲突时,社会理想应适应于个人理想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任何个体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一个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冲突,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个人要无条件地服从社会的需要。理想问题亦是如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21.下列关于理想与空想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科学的理想与
29、空想都体现着人们对现状的一种改变欲望 B.科学的理想与空想都是人们对未来的想象 C.科学的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在于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D.科学的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在于能否实现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学的理想信念的概念。科学的理想与空想都体现人们对现状的改变和对未来的追求。人们在设定理想时,如果与客观规律趋势具有一致性,那么该理想就是科学理想,有实现的可能性;否则即为空想,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科学的理想与空想的区别在于对客观规律把握的正确与否,而不在于阶级立场。但科学的理想仅仅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不一定能完全实现。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22.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
30、波澜和坎坷。因此,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 )(分数:2.00)A.长期性 B.艰巨性 C.曲折性 D.非条件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的奋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而对于理想实现的艰难则往往估计不足,如果把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那就会影响理想的实现,甚至会导致人们在困难面前对理想失去信心。因此,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23.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31、乃赋离骚;左丘失明,撅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所为之作也。”司马迁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分数:2.00)A.成功者须经历磨难B.遭遇磨难而奋发向上才是身处逆境的学问 C.逆境消解了实现理想的可能性D.要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逆境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逆境对人成长的双重作用。实现理想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出现逆境是很正常的,要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逆境。在逆境中奋斗,犹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但是,逆境只是增大了人们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而不是消解了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题干中司马迁的
32、这句话是通过列举历史上在逆境中奋发成功的名人以自励,而不是为了说明受磨难奋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并不是成功的人都要遭受磨难。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D。24.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看,理想可分为( )(分数:2.00)A.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 B.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C.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D.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想的多样性。从性质和层次上分,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从时序上分,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从对象上分,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从内容上分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因此,本
33、题正确答案是 AB。25.理想信念的作用有( )(分数:2.00)A.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B.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C.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D.点亮人生的引路明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理的是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的作用有: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D 为干扰项,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26.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包括( )(分数:2.00)A.鲜明的政治性 B.彻底的人民性 C.系统的科学性 D.充分的开放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验教训和吸收古今
34、中外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凝练和形成的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彻底的人民性、系统的科学性、充分的开放性四个基本特征。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2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 )(分数:2.00)A.有利于自觉遵守法律B.有利于促进法治观念的形成 C.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 D.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利于促进法治观念的形成;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A 是干扰项,故排除。
35、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CD。28.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 )(分数:2.00)A.党的领导 B.执法为民 C.公平正义 D.依法治国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29.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基本要求包括( )(分数:2.00)A.科学立法 B.全民守法 C.公正司法 D.严格执法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就是以宪法和法律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四项
36、基本要求:一是科学立法,就是立法机关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规定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提高立法的民主性、可行性、有效性。二是严格执法,就是行政机关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权必由法出,不得法外执法、执法不作为和滥用执法权力,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公正司法,就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四是全民守法,就是所有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自觉以法律为准则,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30.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在法治上的必然反映。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包括( )(
37、分数:2.00)A.以人为本 B.尊重和保障人权 C.文明执法 D.严格执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执法为民,包括三项基本要求:一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法律主体地位,坚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二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利。三是文明执法,执法的过程和方式符合法定要求,多运用说服教育、调解疏导等手段,做到仪容整洁、举止文明、态度公允、用语规范,克服执法的简单化、粗糙化、暴力化倾向,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D 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与题意不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3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
38、在要求。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包括( )(分数:2.00)A.坚持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并重 B.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C.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D.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执法是公平正义的保障,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禁止歧视,坚持正当程序,才能真正做到立法公正、执法公正、司法公正,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公平正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坚持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并重。二是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39、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32.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和强大推动力量。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主要是( )(分数:2.00)A.思想领导 B.政治领导 C.组织领导 D.行动领导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和强大推动力量。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主要是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33.法治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有( )(分数:2.00)A.权力制约 B.法律至上 C.正当程序 D.人
40、权保障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治思维方式的特征。法治思维方式与人治思维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法治思维方式是一种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方式,而人治的思维方式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点是个体的人或少数人的感性,具有任意性和个体性或具体性。具有法律至上、权力制约、人权保障、正当程序四个特征。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34.法治思维不仅认为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手段和工具,更强调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治国理政必须奉守法律至上原则。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 )(分数:2.00)A.法律的普遍适用性 B.法律的优先适用性 C.法律的不可违抗性 D.法律的公平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治思维方式的具体
41、表现。法治思维不仅认为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手段和工具,更强调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治国理政必须奉守法律至上原则。法律的至上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35.国家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应为人民而行使,因此权力运行必须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制约原则的要求包括( )(分数:2.00)A.职权由法定 B.有权必有责 C.用权受监督 D.违法受追究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权力制约原则的要求。国家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权为民所赋),应为人民而行使(权为民所用),因此权力运行必须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制约原则可以概括为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
42、监督、违法受追究四项要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36.权是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当享有的权利。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人权。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 )(分数:2.00)A.宪法保障 B.立法保障 C.行政保护 D.司法救济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权的法律保障的内容。人权是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当享有的权利。法律的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人权。人权的法律保障包括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护和司法救济。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37.程序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同等重要。人们应当通过正当程序追求实体公正的结果。正当
43、程序的特征有( )(分数:2.00)A.中立性 B.参与性 C.公开性 D.时限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正当程序的特征。程序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程序问题与实体问题同等重要。人们应当通过正当程序追求实体公正的结果。只有按照正当程序处理问题,处理结果才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违反正当程序处理问题,往往会导致实体不公的处理结果。正当程序具有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基本特征。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38.按照法治思维,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分数:2.00)A.权力来源于权利 B.权力服务于权利 C.权力应当以权利为界限 D.权力必须受到权利的制约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44、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按照法治思维,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四个方面:权力来源于权利;权力服务于权利;权力应当以权利为界限;权力必须受到权利的制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39.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为( )(分数:2.00)A.性质上的矛盾关系B.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C.总量上的等值关系 D.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从法律的历史和实践来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般说来,可以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概括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三个方面。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CD。40.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45、的途径有( )(分数:2.00)A.学习法律知识 B.掌握法律方法 C.参与法律实践 D.保持邻里团结和睦相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41.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有( )(分数:2.00)A.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 B.是建设社会主义
46、民主政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C.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D.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42.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是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神圣使命。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要做到( )(分数:2.00)A.推进依法执政 B.提高立法质量 C.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D.提升司法公信力 解析:解析
47、:本题考查的是保障法律至上地位的途径。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是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神圣使命。对于执政党和国家机关而言,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更要带头维护法律的权威,切实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第一,推进依法执政。第二,提高立法质量。第三,严格规范公正执法。第四,提升司法公信力。第五,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43.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分数:2.00)A.树立法律信仰 B.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 C.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D.保持邻里团结,和睦相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途径。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第二,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第三,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