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84及答案解析(总分:7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分数:2.00)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分数:2.00)A.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B.没有提出彻底
2、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C.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D.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4.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的运动足(分数:2.00)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D.辛亥革命5.中围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分数:2.00)A.中法战争以后B.鸦片战争以后C.甲午战争以后D.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6.戊戌维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分数:2.00)A.改良派的抵制B.维新派的局限性C.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D.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7.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其概括为三大主义
3、,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下列属于民权主义的是(分数:2.00)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平均地权C.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D.改变清政府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8.一个月内,13 个省以及上海和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 2月 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掀起辛亥革命高潮打开清王朝统治缺口的是(分数:2.00)A.保路运动B.广州新军起义C.黄花岗起义D.武昌起义9.法国一位议员在辩论对华政策时指出:“中国土地广阔,民气坚韧”,“吾故谓瓜分之说,不啻梦呓也”。这
4、段话表明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围的根本原因在于(分数:2.00)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D.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10.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甲午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了。那么“反思”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分数:2.00)A.彻底批判儒家思想B.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C.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D.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11.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等,其中部分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了时代的呼唤,这种呼唤是(分数:2.00)A.
5、独立富强B.平等进步C.追求真理D.民主科学1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分数:2.00)A.科学知识B.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C.引进人才D.选官制度1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孤军奋战,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最终失败。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分数:2.00)A.中国人民大众的觉悟低B.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C.封建势力强大D.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分数:2.00)A.农民问题B.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C.革命道路问题D.革
6、命性质问题15.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的是(分数:2.00)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16.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起点的标志是(分数:2.00)A.香港海员罢工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D.开滦煤矿工人罢工17.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单靠工人阶级独立争斗不能得到胜利”的事件是(分数:2.00)A.二七惨案B.省港大罢工C.五卅运动D.沙田惨案18.1928年底,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分数:2.00)A.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治B.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C.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
7、族资产阶级革命联盟的统治D.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19.在 20世纪 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原因在于(分数:2.00)A.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B.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C.党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D.中国国情的复杂性20.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标志是(分数:2.00)A.西安事变B.一二.九运动C.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D.瓦窑堡会议21.1936年 5月,中共中央放弃“抗日反蒋”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
8、合的对象,标志这一变化的文件是(分数:2.00)A.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B.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C.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22.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23.鸦片战争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是因为(分数:2.00)A.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B.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D.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4.关于资政新篇的说法,下面正确的有(分数:2.
9、00)A.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重要社会发展方案B.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C.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D.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25.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即“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以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分数:2.00)A.兴办近代企业B.建立新式海军C.创办新式学堂D.派遣留学生26.19世纪末,维新派与守旧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其论战的内容包括(分数:2.00)A.要不
10、要进行社会革命B.要不要变法C.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D.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27.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分数:2.00)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C.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D.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28.下列关于清末“新政”的评述,正确的有(分数:2.00)A.目的在于应付国内危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B.借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C.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缓和了社会矛盾D.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9.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这是因为(分数:2.00)A.资产阶级革命
11、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B.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C.议会的参议代表主要从资产阶级中选举产生D.各项政策措施在相当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30.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进行的革命活动有(分数:2.00)A.二次革命B.保路运动C.护国战争D.护法运动31.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相同点有(分数:2.00)A.都有抵御外来侵略的意图B.都主要体现了地主阶级的要求C.在当时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D.都要求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3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但是它们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分
12、数:2.00)A.私有制存废问题B.是否顺应时代潮流C.是否反映了农民的迫切愿望D.是否具有反封建性33.革命派与改良派双方论战中,暴露出的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是(分数:2.00)A.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B.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C.反复申明,革命派政策非“损富者以益贫”,而是使“富者愈富,贫者亦富也”D.不敢发动群众保卫已经夺得的政权34.马克思说:“成千上万的英美船只开到中国,这个国家很快就被不列颠和美国廉价工业品所充斥,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中国工业经不住机器的竞争,牢固的中华帝国遭受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
13、段话表明了(分数:2.00)A.落后的经济决定中国必然失败B.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封建主义无法战胜资本主义3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是(分数:2.00)A.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36.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毛泽东说它失败主要是(分数:2.00)A.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B.近代中国社会的主
14、要矛盾没有解决C.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D.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没有发生变化三、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6.00)37.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分数:2.00)_3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自从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
15、摘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 2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他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摘编自党的十五大报告(1)结合材料 1,谈谈 19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对中国出路进行了哪些早期探索?(2)结合材料 2,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分数:2.
16、00)_39.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已经五十多年了;至于资本主义外国侵略中国,则差不多有了一百年。但是从孙中山开始,才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孙先生开始的革命,五十年来,它有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摘自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材料 2既然如此,所以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是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
17、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正在中国与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展起来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结合材料 1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如何理解“但是现时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分数:2.00)_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84答案解析(总分:7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
18、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分数:2.00)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 解析: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以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于 1895年 4月签订了丧权辱同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的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故 D正确。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失败后同英国签汀的,故排除 A。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
19、失败后,在英、法武力威胁和沙俄诱逼下签订的,故排除 B。辛丑条约是中国清政府与英国、俄国、法国、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订的,故排除 C。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分数:2.00)A.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B.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C.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D.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解析:解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同方案是行不通
20、的,故 A正确。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从主观方面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故 B、C、D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4.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的运动足(分数:2.00)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D.辛亥革命解析: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其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
21、的强烈愿望,故 B正确。A、C、D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5.中围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是在(分数:2.00)A.中法战争以后B.鸦片战争以后C.甲午战争以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解析:解析: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故 C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故排除 B,A、D 两项与题目无关,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6.戊戌维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分数:2.00)A.改良派的抵制B.维新派的局限性 C.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D.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解析:解析: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
22、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故 B正确。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要出现在维新运动失败之后,故排除 A。C、D 两项是维新派局限性的两个方面的表现,与题目不符,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7.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其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下列属于民权主义的是(分数:2.00)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平均地权C.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D.改变清政府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解析:解析: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
23、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 A正确。“平均地权”属于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故排除 B。改变清政府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以及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都属于民族主义,故排除 C、D。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8.一个月内,13 个省以及上海和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 2月 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掀起辛亥革命高潮打开清王朝统治缺口的是(分数
24、:2.00)A.保路运动B.广州新军起义C.黄花岗起义D.武昌起义 解析:解析: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故 D正确。保路运动、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是武昌起义前的武装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与题目不符,故排除 A、B、C。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9.法国一位议员在辩论对华政策时指出:“中国土地广阔,民气坚韧”,“吾故谓瓜分之说,不啻梦呓也”。这段话表明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围的根本原因在于(分数:2.00)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解析:解析: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
25、中国,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故 C正确。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不利于西方商品在中国倾销,但并非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故 A错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 B错误。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列强虽强,但还没有谁具备一举灭亡整个中国的实力,故 D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根本原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10.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甲午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了。那么“反思”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分数:2.00)A.彻底批判儒家思想B.学习西方的政治
26、文明 C.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D.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解析:解析: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挽救民族危机,维新派、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分别提出建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制的主张,故 B正确。新文化运动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彻底批判儒家思想,但发生在新文化运动后,故排除 A。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故排除 C。人民群众进行反侵略斗争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主要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还有义和团运动,故排除 D。因此,本题正
27、确答案是 B。11.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等,其中部分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了时代的呼唤,这种呼唤是(分数:2.00)A.独立富强 B.平等进步C.追求真理D.民主科学解析:解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先进的中国人创办期刊宣传新思想的目的就在于实现上述主要任务,故 A正确。平等进步、追求真理与民主科学是题中期刊表面表达的内容,并不是创办期刊的根本目的,先进的中国人创办期刊宣传新思想,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这也正是这个时代的呼唤,故 B、C、D
28、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1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分数:2.00)A.科学知识B.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 C.引进人才D.选官制度解析:解析:梁启超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变革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即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故 B正确。A 不是变法之本,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 与题目无关,故排除。D 不全面,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1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孤军奋战,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最终失败。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分数:2.00)A.中国人民大
29、众的觉悟低B.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C.封建势力强大D.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 解析:解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既受帝国主义的压制,也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排挤,所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非常低,基础非常薄弱,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必定失败,故 D正确。中国人民大众已经觉醒,故排除A。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属于客观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B、C。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1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分数:2.00)A.农民问题 B.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C.革命道路问题D.革命性质问题解析: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30、。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结成巩固的同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和农民问题紧密地联系着。因此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故 A正确。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故 B错误。革命道路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重要问题,故 C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所决定的,并不是中国革命所面对的基本问题,故 D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15.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的是(分数:2.00)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解
31、析:解析: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故 B正确。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纲领,故排除 A。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故排除 C。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故排除 D。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16.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起点的标志是(分数:2.00)A.香港海员罢工 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D.开滦煤矿工人罢工解析:解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迅速掀起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时间上看,1922 年 1月发生的香港海员罢工是中国工
32、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向帝国主义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罢工事件,是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起点的标志,故 A正确。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发生在 1922年 9月,故排除 B。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发生在 1923年 2月,它是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而不是题目中所要求回答的“起点”,故排除 C。开滦煤矿工人罢工发生在 1922年 10月,故排除 D。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17.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单靠工人阶级独立争斗不能得到胜利”的事件是(分数:2.00)A.二七惨案 B.省港大罢工C.五卅运动D.沙田惨案解析:解析:二七惨案的发生让中共深刻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独立斗争并不能取得胜利,从而开始探索建立革命统一战
33、线的问题,故 A正确。B、C、D 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18.1928年底,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分数:2.00)A.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治B.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C.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联盟的统治D.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解析:解析: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实行清党分共政策以后,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的政党,故 D正确,排除 A、C。B 不全面。不能概括国民党的性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19.在
34、20世纪 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原因在于(分数:2.00)A.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B.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C.党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D.中国国情的复杂性解析:解析:在 20世纪 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以外,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
35、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故 C正确,排除 A、B、D 不全面,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C。20.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标志是(分数:2.00)A.西安事变B.一二.九运动 C.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D.瓦窑堡会议解析:解析: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故 B正确。A、C、D 均与题目不符,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21.1936年 5月,
36、中共中央放弃“抗日反蒋”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标志这一变化的文件是(分数:2.00)A.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B.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C.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解析:解析:1936 年 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抗日反蒋”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故 B正确。1934年 4月 20日,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经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 1779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呼吁中华民族武装自卫,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故 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共产党于 1935年 8月 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
37、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故 C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 年 9月 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 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22.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23.鸦片战争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是因为(分数:2.00)A.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
38、变成自己的殖民地B.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D.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解析:解析: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同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故 B、C、D 正确。A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CD。24.关于资政新篇的说法,下面正确的有(分数:2.00)A.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重要社会发展方案 B.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C.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
39、方案 D.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解析:解析: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两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在思想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与番人并雄”,但严禁鸦片输入。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洪秀全对其中绝大部分条款表示赞同,并下令镌刻颁布。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故 A、C、D 正确。涉及农民土地问题的是天朝田亩制度,故
40、排除 B。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CD。25.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即“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以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分数:2.00)A.兴办近代企业 B.建立新式海军 C.创办新式学堂 D.派遣留学生 解析:解析: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第一,兴办近代企业;第二,建立新式海军;第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26.19世纪末,维新派与守旧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其论战的内
41、容包括(分数:2.00)A.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B.要不要变法 C.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 D.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解析:解析: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主要围绕三个方面:首先,要不要变法;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故 B、C、D 正确。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是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核心问题之一,故排除 A。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CD。27.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分数:2.00)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D.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
42、解析:解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资本一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故 A、B 正确。C、D 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但不占支配地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28.下列关于清末“新政”的评述,正确的有(分数:2.00)A.目的在于应付国内危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B.借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C.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43、潮流,缓和了社会矛盾D.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解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人民群众对清政府更加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宣布实行“行政”,故 A正确。财政困难限制着“新政”的推行,甚至借机摊牌加重人民的负担,故 B正确。奖励工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D正确。“新政”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但并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故排除 C。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D。29.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这是因为(分数:2.00)A.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 B.各项政策措施
44、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 C.议会的参议代表主要从资产阶级中选举产生 D.各项政策措施在相当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解析: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从政权的组成人员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政策看,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即民族资产阶级也占多数。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30.辛亥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进行的革命活动有(分数:2.00)A.二次革命 B.保路
45、运动C.护国战争 D.护法运动 解析:解析:辛亥革命结束清王朝的黑暗统治之后,面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反革命行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保路运动发生在清末,在辛亥革命之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CD。31.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相同点有(分数:2.00)A.都有抵御外来侵略的意图 B.都主要体现了地主阶级的要求 C.在当时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D.都要求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解析:解析:魏源与洋务派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都主张吸收西方的先进科学技
46、术,抵御西方列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所以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3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但是它们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分数:2.00)A.私有制存废问题 B.是否顺应时代潮流 C.是否反映了农民的迫切愿望 D.是否具有反封建性解析:解析:天朝田亩制度在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废除私有;而资政新篇的核心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维护私有;天朝田亩制度在内容上带有空想性和落后性;而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反映了历史潮流;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反映了农民的迫切愿望;而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
47、民土地问题,故 A、B、C 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具有反封建性,故排除 D。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33.革命派与改良派双方论战中,暴露出的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是(分数:2.00)A.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 B.他们所说的“国民”,主要还是指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C.反复申明,革命派政策非“损富者以益贫”,而是使“富者愈富,贫者亦富也” D.不敢发动群众保卫已经夺得的政权解析:解析: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对“革命是否会招致帝国主义干涉”的问题不敢作出理直气壮的正面回答只是希望通过“有秩序的革命”来避免动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