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24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92037       资源大小:156KB        全文页数:2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24及答案解析.doc

    1、考研政治-24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50,分数:100.00)1.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 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分数:2.00)A.B.C.D.2.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靠 A.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B.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但提高劳动强度 C.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D.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数:2.00)A.B.C.D.3.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A.单

    2、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分数:2.00)A.B.C.D.4.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分数:2.00)A.B.C.D.5.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这是由于 A.两者的前提条件不同 B.两者的实现方式不同 C.两者的源泉不同 D.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分数:2.00)A.B.C.D.6.马克思关

    3、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资本积累是指 A.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B.货币的资本化 C.资本集中 D.商品的资本化(分数:2.00)A.B.C.D.7.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 A.资本积累 B.资本积聚 C.资本集中 D.社会资本的扩大(分数:2.00)A.B.C.D.8.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C.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D.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分数:2.00)A.B.C.D.9.近年来,某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相关企业的预付资本数量,使这些企业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

    4、由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分数:2.00)A.B.C.D.10.研究个别资本循环的目的在于 A.考察产业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 B.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速度 C.考察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的效率 D.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分数:2.00)A.B.C.D.1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分数:2.00)A.B.C.D.12.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生

    5、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分数:2.00)A.B.C.D.13.产业资本循环中,处于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资本可统称为 A.流动资本 B.商业资本 C.流通资本 D.循环资本(分数:2.00)A.B.C.D.14.目的在于考察资本运动速度及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的是 A.资本循环 B.资本周转 C.资本流通 D.资本增殖(分数:2.00)A.B.C.D.15.某资本家投资 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 4:1,m=100%,一年周转 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A.80万,100% B.40万,400% C.40万,100% D.80万,400%(分数:2.00)A.B.C.D.

    6、1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这是由 A.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决定的 B.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部压力决定的 C.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决定的 D.剩余价值率提高决定的(分数:2.00)A.B.C.D.17.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分数:2.00)A.B.C.D.18.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

    7、品的实现(分数:2.00)A.B.C.D.19.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生产商品中所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分数:2.00)A.B.C.D.20.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关注的是利润率。以下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说法不正确的是 A.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B.利润率表示全部垫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C.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都准确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D.剩余价值率总是大于利润率(分数:2.00)A.B.C.D.21.利润平均化规律,反映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资本家之间存

    8、在竞争和矛盾,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资本家之间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平均利润率是 A.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展开剧烈竞争的结果 B.同一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展开剧烈竞争的结果 C.剩余价值平均化的结果 D.超额利润消失的结果(分数:2.00)A.B.C.D.22.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 A.等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B.大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C.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D.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关(分数:2.00)A.B.C.D.23.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9、 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分数:2.00)A.B.C.D.2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家支付的可变资本部分(分数:2.00)A.B.C.D.25.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分数:2.00)A.B.C.D.2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

    10、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D.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分数:2.00)A.B.C.D.2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 A.生产过剩 B.工人失业 C.经济萧条 D.物价上涨(分数:2.00)A.B.C.D.2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周期性,这是由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长期性决定的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阶段性决定的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决定的(分数:2.00)A.B.C.D.29.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 A.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B.政治统治的职能 C.管理邮政、铁路、水利等事业的职能 D.

    11、管理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的职能(分数:2.00)A.B.C.D.30.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是 A.高于政治统治职能的 B.服务于政治统治职能的 C.与政治统治职能并重的 D.与政治统治职能无关的(分数:2.00)A.B.C.D.31.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 A.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 B.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延伸 C.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保障 D.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强化(分数:2.00)A.B.C.D.32.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 A.宪法 B.民法 C.选举法 D.政党法(分数:2.00)A.B.C.D.33.资

    12、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A.选择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领导国家 B.把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政党从执政位置上推下去 C.摆脱国家政权资产阶级性质的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政治机制(分数:2.00)A.B.C.D.34.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基础是 A.产业革命 B.固定资本更新 C.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D.资本积累(分数:2.00)A.B.C.D.35.垄断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 A.提高剩余价值 B.增加利润 C.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笙断利润 D.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力(分数:2.00)A.B.C.D.36.垄断

    13、统治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消除了竞争 B.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剧烈 C.垄断削弱了竞争 D.垄断消除了竞争的资本主义性质(分数:2.00)A.B.C.D.37.金融资本是由 A.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B.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C.产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D.产业垄断资本和借贷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分数:2.00)A.B.C.D.38.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实现统治的形式是 A.混合联合公司 B.“个人联合” C.跨国公司 D.“参与制”(分数:2.00)

    14、A.B.C.D.39.列宁指出: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恰恰不在于工业资本的统治,而在于金融资本的统治”,这段话说明 A.工业资本在垄断阶段不再带来剩余价值 B.借贷资本在垄断阶段成为职能资本 C.金融资本成为垄断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 D.资本融通过程生产剩余价值(分数:2.00)A.B.C.D.40.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 A.获得垄断地位 B.获得垄断利润 C.获得垄断价格 D.获得垄断统治(分数:2.00)A.B.C.D.41.垄断利润的形成,关键在于 A.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了决定作用 B.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了 C.利润平均化的趋势消失了 D.表明内部的竞争受到阻碍(分数:2.00)A

    15、.B.C.D.42.垄断利润是 A.垄断资本所获得的利润 B.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垄断资本获得的超额利润 D.垄断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分数:2.00)A.B.C.D.43.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是垄断资本家 A.追求超额利润 B.追求垄断利润 C.追求平均利润 D.追求垄断地位(分数:2.00)A.B.C.D.44.马克思指出:“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这段话说明 A.垄断资本家剥削了中小资本家 B.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是中小资本家创造的 C.垄断价格不可能增加商品价值也并没有否

    16、定价值规律 D.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随意制定的(分数:2.00)A.B.C.D.4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分数:2.00)A.B.C.D.46.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 A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托拉斯 D国际康采恩(分数:2.00)A.B.C.D.47.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 A.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B.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 C.水平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 D.资本、技术、管理

    17、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分数:2.00)A.B.C.D.48.列宁指出:“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这段话说明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没有资本输出 B.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没有商品输出 C.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同一时期不能同时存在 D.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分数:2.00)A.B.C.D.49.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指 A.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B.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C.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 D.20世纪 70年代

    18、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分数:2.00)A.B.C.D.50.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若干个历史发展阶段,其中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的是 A.1617 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B.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C.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D.20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分数:2.00)A.B.C.D.考研政治-24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50,分数:100.00)1.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 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超额剩余价值

    19、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题干所说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衬会必要劳动时间少 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当然是超额剩余价值,A 项正确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靠延长工作日即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人的工作日长度不变,靠压缩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剩余价值,它是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前提、为条件的,所以,B、C 错误,D 不符合题意。2.相对剩

    20、余价值的获得靠 A.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B.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但提高劳动强度 C.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D.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也就是要降低相应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要靠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要提高与这些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此,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A、B 项是绝对剩余价值

    21、取得的途径,C 项是超额剩余价值取得的途径。因此,D 是正确答案。3.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是 D。C 项是获得绝对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A 项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B 项与题意不符。4.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价值 B.追逐超额剩

    22、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这样,它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就可以多得一部分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即超额剩余价值。可见,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选项 B正确。但随着所有企业都改进技术,新技术普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由此产生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

    23、的剩余价值。所以选项 A、C、D 均不符合题意要求。5.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这是由于 A.两者的前提条件不同 B.两者的实现方式不同 C.两者的源泉不同 D.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主要是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为缩短工作日的斗争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逐渐成为主要的剥削方法。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

    24、活中,这两种方法常常是同时被用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6.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资本积累是指 A.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B.货币的资本化 C.资本集中 D.商品的资本化(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的必然趋势。A 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7.个别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使生产规模扩大是 A.资本积累 B.资本积聚 C.资本集中 D.社会资本的扩大(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个别资本的增大

    25、,从而生产规模扩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和途径实现的。资本积聚是直接通过资本积累使个别资本增大。资本集中是通过把若干个别资本结合成一个大资本使个别资本增大。资本集中本身又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资本之间的兼并,二是通过资本之间的联合,如组建股份公司。资本集中本身是原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组合,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所以,正确选项是 C。8.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C.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D.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不同,不会增大社会总资本。所以,选项

    26、A不正确。题目强调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即不涉及由资本集中行为派生出来的后果,所以选项 C、D 即使能成立,也不是最符合题意的。B 正确。9.近年来,某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相关企业的预付资本数量,使这些企业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由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考察。从物质形式上看,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上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27、。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 c/v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只涉及预付资本的价值总量,影响资本的价值构成,未涉及资本的技术构成,所以也不会影响到有机构成。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项。10.研究个别资本循环的目的在于 A.考察产业资本连续运动的条件 B.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速度 C.考察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的效率 D.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选项 B、C 考查的是资本周转,选项 D考查的是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A 是研究个别资本循环的目的。11.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

    28、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产业资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的划分:依据它在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上所担负的职能的不同,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可见,D 项符合题意。注意产业资本的另两种划分角度:依据资本的各个部分在价值增殖中作用的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依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2.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分数:2.00)A.B. C.

    29、D.解析:解析 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殖,B 正确。13.产业资本循环中,处于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资本可统称为 A.流动资本 B.商业资本 C.流通资本 D.循环资本(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C 正确。流通资本是指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同生产资本既相对立又相关联、专门执行流通职能的那一部分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两种形式。流通资本是相对于生产资本而言的。鉴于“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是在流通中执行其职能的,故两者合起来又被称为“流通资本”。流动资本是

    30、与固定资本相对而言的。14.目的在于考察资本运动速度及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的是 A.资本循环 B.资本周转 C.资本流通 D.资本增殖(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中发生和实现的;资本周转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B 正确。15.某资本家投资 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 4:1,m=100%,一年周转 4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分别是 A.80万,100% B.40万,400% C.40万,100% D.80万,400%(分数:2.00)A.B.C.D. 解析

    31、:解析 这是一道计算型题目。本题的思考和计算过程如下:资本家投资 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4:1,表明在 100万资本中,C 为 80万,V 为 20万。剩余价值率(m:v)为 100%,每周转 1次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为 20万;年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年周转次数,20 万4=80 万。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除以可变资本,即年剩余价值率为:8020100%=400%。正确答案为 D。16.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这是由 A.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决定的 B.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部压力决定的 C.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决定的 D.剩余价值率提高决定的(分数:2.00)A.B. C.D

    32、.解析:解析 B 正确。资本家出于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双重原因,必须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利于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就使得扩大再生产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17.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因此 C正确。A指的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的属性,B 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D 泛指一般再生产的内容,均不合题意。这里

    33、,特别要注意不要混淆 C与 B,要明确题干的指向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不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静态考察,更不是一般的社会生产过程的考察。其实,从答题技巧的角度讲,A、B 两项一开始选择时就可以排除掉,因为它不是讲再生产过程的,只有 C、D 是用了“再生产”三个字,这就可以缩小选择范围。18.社会生产是连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因此选项

    34、 D正确。选项 A、B 涉及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C 项涉及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均不符合题意。19.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生产商品中所 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发挥作用,而且预付资本中没有被消耗的不变资本也参加到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来。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转化形式。据此分析,正确答案为 C项。这里要注意区分所费资本和预付资本:前者是生产中

    35、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又称为成本价格;后者是投入到生产中的全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20.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关注的是利润率。以下关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说法不正确的是 A.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B.利润率表示全部垫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C.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都准确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D.剩余价值率总是大于利润率(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剩余价值率表示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垫付资本之比,它掩盖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即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总是大于利润

    36、率),所以,A、B、D 不符合题意。21.利润平均化规律,反映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资本家之间存在竞争和矛盾,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资本家之间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平均利润率是 A.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展开剧烈竞争的结果 B.同一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展开剧烈竞争的结果 C.剩余价值平均化的结果 D.超额利润消失的结果(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资本家为工追逐高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它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A

    37、正确。B、C、D 不符合题意。22.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 A.等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B.大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C.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D.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无关(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这就使得各部门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并不完全相同。由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劳动力)创造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剩余价值小于资本有机构低的部门。在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

    38、,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这就使得资本有机构成大于(或小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状得的平均利润高于(或低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等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A 正确,B、C、D 不符合题意。23.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在现象形

    39、态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是商品,劳动不是商品。因此,要认清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首先需要科学区分劳动力和劳动。可见,B 是正确答案。A、C、D 都是对劳动的分类,其中,A 是对雇佣工人劳动时间的划分;C 是劳动的二重性;D 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D.资本家支付的可变资本部分(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一种假象。实际上,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劳动力是商品。因此,资

    40、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现实生活中,工资在现象上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引起的。第一,由于劳动能力潜藏于人体,只能在劳动过程中体现,所以,人们直观见到的是工人的劳动。这样,工人出卖的好像是劳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的价格了。第二,工人往往是在劳动之后才得到工资,也给人一种假象,认为工资就是工人出卖劳动所取得的报酬。第三,工人劳动时间越长或劳动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多,这些都进一步加强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可以进一步认清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B 正确。25.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

    41、了剥削,是由于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由于资本家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按劳动时间(计时)或劳动成果(计件)支付工资的,因而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就造成了工人全部劳动都是有酬劳动的假象,抹杀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区别,掩盖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所以正确选项是 A。选项 B指的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选项 C指的是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用于补偿资本家购买劳动

    42、力的可变资本的支出;选项 D指的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内涵,B、C、D 三项内容本身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要求。26.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D.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A 正确。B、C、D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和阶级关系上的具体体现。2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 A.生产过剩 B.工人失业 C.经济萧条 D.物价上涨(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A

    43、 正确。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又称本质特征、实质等。2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周期性,这是由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长期性决定的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阶段性决定的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决定的(分数:2.00)A.B. C.D.解析:29.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是 A.社会公共管理职能 B.政治统治的职能 C.管理邮政、铁路、水利等事业的职能 D.管理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的职能(分数:2.00)A.B. C.D.解析:30.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是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是 A

    44、.高于政治统治职能的 B.服务于政治统治职能的 C.与政治统治职能并重的 D.与政治统治职能无关的(分数:2.00)A.B. C.D.解析:31.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是 A.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 B.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延伸 C.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保障 D.国家对内政治统治职能的强化(分数:2.00)A. B.C.D.解析:32.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 A.宪法 B.民法 C.选举法 D.政党法(分数:2.00)A. B.C.D.解析:33.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A.选择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领导国家 B.把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政党从执政位置上推下去 C.摆脱国家政权资产阶级性

    45、质的制约 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政治机制(分数:2.00)A.B.C.D. 解析:34.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基础是 A.产业革命 B.固定资本更新 C.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D.资本积累(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C 正确。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35.垄断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 A.提高剩余价值 B.增加利润 C.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笙断利润 D.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力(分数:2.00)A.B.C. D.解析:36.垄断统治形成后,垄断与

    46、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消除了竞争 B.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剧烈 C.垄断削弱了竞争 D.垄断消除了竞争的资本主义性质(分数:2.00)A.B. C.D.解析:37.金融资本是由 A.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B.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C.产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D.产业垄断资本和借贷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分数:2.00)A. B.C.D.解析:38.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实现统治的形式是 A.混合联合公司 B.“个人联合” C.跨国公司 D.“参与制”(分数:2.00)A

    47、.B.C.D. 解析:解析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实现统治的形式是“参与制”,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D 正确。39.列宁指出: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恰恰不在于工业资本的统治,而在于金融资本的统治”,这段话说明 A.工业资本在垄断阶段不再带来剩余价值 B.借贷资本在垄断阶段成为职能资本 C.金融资本成为垄断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 D.资本融通过程生产剩余价值(分数:2.00)A.B.C. D.解析:40.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 A.获得垄断地位 B.获得垄断利润 C.获得垄断价格 D.获得垄断统治(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最符合题意的是 B。获得垄断地位、垄断统治是获得垄断利润的条件,获得垄断价格是获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方式,获得垄断利润才是垄断资本的实质所在。41.垄断利润的形成,关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24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confusegate18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