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236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15.00)1.发展的实质是(分数:1.00)A.事物不断地运动和变化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D.一切质变2.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分数:1.00)A.归纳方法B.分析方法C.综合方法D.演绎方法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分析,体现了(分数:1.00)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B.矛盾普遍性的观点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4.社会意识形态
2、诸形式或思想上层建筑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分数:1.00)A.哲学思想B.道德规范C.政治法律思想D.文学艺术5.辩证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分数:1.00)A.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B.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C.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分数:1.00)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7.下列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分数:1.00)A.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哲学家必是唯物主义者B.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哲学家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C.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D.可知论者必是辩证论者8.人民群众之
3、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分数:1.00)A.占人口大多数B.是生产力的体现者C.通晓历史发展规律D.具有先进思想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分数:1.00)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分数:1.00)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B.共性和个性的观点C.同一和斗争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11.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这种观点是(分数:1.00)A.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12.决定其他一切活
4、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分数:1.00)A.生产实践B.各类行业的分工C.科学实验D.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13.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分数:1.00)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在生产工具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C.社会形态的变革有一定的顺序D.生产力的性质和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1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分数:1.00)A.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B.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C.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具有无限性D.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15.时间和空间是(分数:1.0
5、0)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C.离开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6.社会意识是(分数:2.00)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人的头脑中自生的C.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D.对社会存在的反映17.社会存在包括(分数:2.00)A.生产方式B.生产关系C.人口D.地理环境18.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分数:2.00)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系统和要素的关系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9.生产关系是(分数:2.00)A.物质关系B.精神关系C.经济关系D.伦理关系2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
6、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分数:2.00)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现象B.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C.两种历史观的其他问题,要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规定和制约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整个世界的全部现象2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分数:2.00)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D.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2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人生观关系的有(分数:2.00)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B.人生观对世界观有强烈影响C.
7、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D.天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动物。这一定义的根本性错误在于(分数:2.00)A.以偏概全,忽略了拔了毛的禽类并非属于人B.不懂得人与动物的关系是种与属的关系C.割裂了人与动物的联系,不懂得人是从动物演化而来的D.不懂得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2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分数:2.00)A.有限和无限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25.个人价值的实现是需要条件和途径的,主要包括(分数:2.00)A.个人的主观条件B.个人所处的环境C.社会的需要D.个人的社会
8、实践26.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是(分数:2.00)A.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B.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C.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D.偶然性表现必然性27.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分数:2.00)A.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B.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新矛盾统一体产生C.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使矛盾双方处于永久不变的状态28.推动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有(分数:2.00)A.事物的内部矛盾B.事物的外部矛盾C.矛盾的既同一又斗争D.事物的结构29.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私有制起源时这样认为,某人偶生私念,在私念的驱动下围起了一块土地,并当众宣布
9、“这是我的”。由于人们轻信了他的鬼话,于是便产生了私有制。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填平圩沟,并向同类疾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本不会产生。卢梭的观点(分数:2.00)A.是强调意识能动性的正确的主张B.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C.忽略了乃至否认了私有制产生的根由,这根由应到生产力的发展中去寻找D.有其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及阶级根源3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在于(分数:2.00)A.不懂得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不懂得感觉是沟通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C.不懂得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D.不懂得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3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此诗句体
10、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分数:2.00)A.静中有动B.动中有静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动就是静,静就是动3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分数:2.00)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B.反驳了唯心主义C.反驳了二元论D.反驳了不可知论三、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51.00)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 1980 年,山西省左权县的一位农民为灭虱子,在被子上洒了敌百虫,致使两个小孩中毒,后经抢救脱险。然而,这位农民并没有听从医生关于这床被子不能继续使用的劝告,以为碱能去污必能去毒,用碱水洗后继续使用。敌百虫本是低毒剂,然而和碱相遇后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了剧毒的敌敌畏,致使两个小孩再次中毒
11、,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材料 2 1987 年某日,某建筑工地发生了 40 多名民工中毒的事件,其原因是:当天中午,炊事员做饭时发现盐没有了,就去搅拌机房拿了一些“防冻盐”(亚硝酸钠)。“防冻盐”是有毒的,结果酿成大祸。事后询问当事人,当事人说道:“我觉得防冻盐也是盐,做饭时放点儿没关系。”请回答:(1)材料 1 与材料 2 中的当事人为什么会酿成灾祸?他们所犯的共同的错误是什么?(2)这两段材料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什么启示?(分数:17.00)_3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 燃素说是流行于 18 世纪的错误学说,它主张物质存在着燃素,燃素在燃烧时以光和热的形逸出。1774 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
12、列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发现了一种新气体,点燃的蜡烛遇到它就会大放光芒。这种新气体就是氧气。本来,氧气的发现可以证明,一般的燃烧都是一种氧化作用,而不是由什么燃素引起的,可惜普利斯特列囿于燃素说的偏见,对这种新发现做出了错误的解释,说什么蜡烛的燃烧之所以旺盛,就在于这种新气体不舍燃素,一旦遇上蜡烛,便贪婪地吸取燃素,燃素大量释放,使蜡烛大放光芒。这样,普利斯特列发现了氧气却未能正确地解释氧气,能推翻燃素说却没有推翻,反而给它找到了“论据”。结果,“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恩格斯语)。材料 2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1978 年,但直到 1992,才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
13、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究其原因,是由于在人们的头脑中,始终存在着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观念。1992 年春天,邓小平提出了计划、市场都是手段的观点,认为计划多一些还是市场多一些,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年的下半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请回答:(1)阅读材料 1、材料 2,说明人的认知结构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2)阅读材料 1、材料 2,说明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分数:17.00)_35.阅读下列材料: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深切地感到了良性的市场经济应当既是法治经济又是诚信经济。和计划经济相比,市
14、场经济活,但是容易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产者总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遵纪守法的厂家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质量、改善管理以及根据市场的需求努力使产品适销对路来追求,但也有不法厂家采用盗用他人商标、掺杂使假来牟取暴利。有的厂家将出售的猪肉、牛肉、羊肉注水,用硫磺给面食增白,用地沟里的油提炼后用于餐饮,将瘟死的鸡用做烧鸡的原料甚至还发生了阜阳等地生产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出现的恶性事件。这不仅坑害了消费者,也破坏了市场经济良性运转的秩序。渤海沿岸生产纸张的某些乡镇企业,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对所用污水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排入了渤海。不仅污染了环境,还对遵纪守法治污的厂家构成了威胁。由于不治污成本
15、低,这些不法厂家可以压低纸张的销价,导致治污的厂家要么商品卖不出去,要么也与其同流合污,正常的市场运营和竞争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针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法行为,某些执政者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在执法上的不作为,纵容了经济活动中违法行为,致使愈演愈烈。然而人们注意到,执法部门只有严格执法,该地区的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地发展。一旦加重惩罚力度,使违法厂家交纳的罚款大大地超过了他们违法所获得的好处,他们就会改邪归正,使该地区的企业平等竞争,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同时也是诚信经济。诚信的厂家不惟质量优秀,价格合理,而且售后服务到位。他们的产品既给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16、同时做出了品牌,扩大丁市场,致使盈利上升。请回答:(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说明市场经济何以既是法治经济又是诚信经济。(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全面的观点,阐述如何强化市场经济的法治性。(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论,阐述市场经济中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分数:17.00)_考研政治-236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15.00)1.发展的实质是(分数:1.00)A.事物不断地运动和变化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D.一切质变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发展的实质。和运动、变化等概念相比
17、较,发展是最深刻的概念。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发展的实质是指前进性的质变,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据此,B 为应选项。 A、C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它们所表述的并不必然包含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观点。D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一切质变包括了倒退性的质变。2.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分数:1.00)A.归纳方法 B.分析方法C.综合方法D.演绎方法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归纳法及其与其他思维方法的区别。归纳方法是指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方法是指从一般到个别;分析方法是指从整体到部分;综合方法是指从部分到整体。据此,A 为应选项, B、C、D为淘汰项。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对社会发展有
18、巨大的推动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分析,体现了(分数:1.00)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B.矛盾普遍性的观点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解析:解析 这是一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试题,考查对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的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一方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信息共享、泄密的问题。但它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因此只要运用得当,是利大于弊的。所以,C 项是正确选项。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或思想上层建筑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分数:1.00)A.哲学思想B.道德
19、规范C.政治法律思想 D.文学艺术解析:解析 考查政治法律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或思想上层建筑中的地位。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规范、文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体系。其中政治法律思想是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并直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所以,它在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C项是正确的选项。5.辩证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分数:1.00)A.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B.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C.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解析:解析 考查考生对辩证否定的实质的确认。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
20、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所以,C 项是正确选项。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分数:1.00)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解析:解析 考查考生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矛盾问题中的地位的把握。矛盾学说包括: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它们各自在矛盾学说中的地位不同,
21、其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所以, C 项是符合题干要求的正确选项。7.下列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分数:1.00)A.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哲学家必是唯物主义者B.主张世界是可知的哲学家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 C.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D.可知论者必是辩证论者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的关系。从哲学史上说,唯物主义者一般是可知论者,但唯心主义者则有些主张可知论,有些主张不可知论。另外,可知论者未必都是辩证论者。如果认为人的认识可以一次完成,可以获得纯粹意义上的绝对真理,则虽然坚持了可知论,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据此
22、,B 为应选项,A、C、D 为淘汰项。8.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民群众(分数:1.00)A.占人口大多数B.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C.通晓历史发展规律D.具有先进思想解析:解析 考查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解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的主要载体、主体就是人民群众。所以,B 项是正确答案,A、C、D 项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错误选项。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分数:1.00)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
23、辩证法的统一解析:解析 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题干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概括。“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指运动和静止的统一关系。因此,B 项是最符合题干要求的正确选项。A、C、D 项不符合题干要求,属干扰项。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分数:1.00)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B.共性和个性的观点C.同一和斗争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解析:解析 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确认。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唯物辩证法不仅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系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
24、以,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D 项是正确选项。11.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这种观点是(分数:1.00)A.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解析:解析 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本题翻译成白话文是:宇宙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大东西,人是动物界发展的最高产物。刘禹锡强调的是世界的物质性,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完全符合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所以,C 项是正确选项。12.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分数:1.00)A.生产实践 B.各类行业的分工C.科学实验D.处理人与
25、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解析:解析 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有三种: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最主要的决定其他活动的实践活动。所以,A 项是正确的选项。13.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分数:1.00)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在生产工具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C.社会形态的变革有一定的顺序D.生产力的性质和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 解析:解析 考查对生产力性质和变革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和变革的掌握。A、B、C 选项在一定
26、意义上反映了这句话的意义,但都不合题意。手推磨和蒸汽机是不同社会产生的基础和原因,所以,D 项是最佳选项。1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分数:1.00)A.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B.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 C.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具有无限性D.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解析:解析 考查时间一维性的含义。时间的一维性有其特定的含义,就是指时间的不可逆性。据此,B 为应选项。A 所表述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因而为淘汰项。C、D 分别表述的观点本身不错误,但它们不是时间一维性的含义,因而也是淘汰项。15.时间和空间是(分数:1.00)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C.
27、离开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解析:解析 考查对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的掌握。时间空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们和物质运动也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时间空间离不开运动,因为时间空间的测量必须以一定的物质运动为标准,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空间,因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只有在时间空间中才能存在。因此,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和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都是不存在的。A、C、D 项是错误的选项,B项正确反映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是正确的选项。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6.社会意识是(分数:2.00)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人的头脑中自生的C.绝
28、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D.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解析:解析 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意识是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社会意识是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是客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A、D 项是正确选项。17.社会存在包括(分数:2.00)A.生产方式 B.生产关系 C.人口 D.地理环境 解析:解析 考查对社会存在内容的掌握。社会存在包括生产方式、人口和地理三大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生产方式,所以,生产关系也属于社会存在。A、B、C、D 项都是符合题干要求的正确选项。18.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29、分数:2.00)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系统和要素的关系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解析:解析 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从这一意义上说,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据此,C 是应选项。又由于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也可以表述成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故而 D 也是应选项。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据此,A、B 是淘汰项。显然,把哲学说成是整体、系统,把具体科学说成是部分、要素,就等于主张哲学是知识的总汇,是包罗万象的知识的体系的观点,这是用
30、哲学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19.生产关系是(分数:2.00)A.物质关系 B.精神关系C.经济关系 D.伦理关系解析:解析 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的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属于物质范畴。据此,A、C 为应选项,B、D 为淘汰项。2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因为(分数:2.00)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现象 B.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C.两种历史观的其他问题,要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规定和制约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整个世界的
31、全部现象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历史观基本问题。A、B、C 所表述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理由,故而为应选项。D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的是人类社会的全部现象,物质和意识这对范畴概括的才是整个世界的全部现象。诚然,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领域中的表现,但二者不能简单地划等号。2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分数:2.00)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D.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 解析:解析 考查的知识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
32、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却存在着三大局限:其一,机械性,即用力学解释一切运动,把所有的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其二,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据此, C、D 是应选项。其三,不彻底性,即唯心史观。只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据此,B 是应选项。A 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如果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那就不再是唯物主义,而是唯心主义了。2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人生观关系的有(分数:2.00)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对世界观有强烈影响 C.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D.天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
33、析:解析 考查考生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世界观作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包括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而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作为对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对世界观有强烈影响,但是它不是世界观的基础。所以,A、B、D 项是正确选项,C 项明显是错误观点。2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动物。这一定义的根本性错误在于(分数:2.00)A.以偏概全,忽略了拔了毛的禽类并非属于人B.不懂得人与动物的关系是种与属的关系C.割裂了人与动物的联系,不懂得人是从动物演化而来的D.不懂得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解析:解析 考查点
34、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柏拉图的错误在于企图仅仅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把人与其他生物区分开。2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分数:2.00)A.有限和无限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解析:解析 考查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掌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感性认识的升华。所以,C、D 项是正确选项。A、B 项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无关,是干扰项。25.个人价值的实现是需要条件和途径的,主要包括(分数:2.00
35、)A.个人的主观条件 B.个人所处的环境 C.社会的需要 D.个人的社会实践 解析:解析 考查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和途径的掌握。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由个人主观愿望所决定的,是有条件的并受到条件所制约的。A、B、C 项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条件。D 项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最重要的途径条件。所以,A、B、C、D 项是正确选项。26.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是(分数:2.00)A.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 B.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 C.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 D.偶然性表现必然性 解析:解析 考查对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理解。本题四个备选项都是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表现。所以,A、B、C、D 项都是正确的答案。27.矛盾的
36、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分数:2.00)A.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 B.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新矛盾统一体产生C.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使矛盾双方处于永久不变的状态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以及相互转化。这是事物得以存在进而发展的前提。据此,A、C 为应选项。B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它阐述的乃是矛盾斗争性的作用,D 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矛盾双方不可能永久不变。28.推动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有(分数:2.00)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外部矛盾 C.矛盾的既
37、同一又斗争 D.事物的结构解析:解析 考查对推动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的把握。事物运动变化是多种动因合力推动的结果,事物的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无论是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都是矛盾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所以,A、B、C 项构成了推动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是正确选项。D 项是干扰项。29.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私有制起源时这样认为,某人偶生私念,在私念的驱动下围起了一块土地,并当众宣布“这是我的”。由于人们轻信了他的鬼话,于是便产生了私有制。假如当时有聪明人拔掉木桩,填平圩沟,并向同类疾
38、呼“勿信这个骗子”,则私有制本不会产生。卢梭的观点(分数:2.00)A.是强调意识能动性的正确的主张B.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 C.忽略了乃至否认了私有制产生的根由,这根由应到生产力的发展中去寻找 D.有其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及阶级根源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历史唯心主义及其根源。私有制产生的根源要到社会存在中去寻找,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私有观念是对私有制的反映,卢梭认为人的私有观念决定了私有制的产生,这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历史唯心主义是有其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的。据此,B、C、D 为应选项,A 为淘汰项。3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
39、识论的局限性在于(分数:2.00)A.不懂得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不懂得感觉是沟通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C.不懂得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D.不懂得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除了庸俗唯物主义之外,任何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即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感觉是沟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桥梁。据此,A、B 为淘汰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于,其一,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没有把实践论引入认识论。其二,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没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据此,C、D 为应选项。3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此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0、是(分数:2.00)A.静中有动 B.动中有静 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动就是静,静就是动解析:解析 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和把握。题干是王安石的著名诗句,从哲学意义上分析该诗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上句“风定花犹落”是说“静中有动”(A 项),下句“鸟鸣山更幽”是指“动中有静”(B 项),两句合起来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 项)。所以,A、B、C 项是正确选项。解题必须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再分析其蕴含的哲学道理。3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分数:2.00)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 B.反驳了唯心主义 C.反驳了二元论 D.反驳了不可
41、知论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科学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一定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且可以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这一定义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都给以了正确的回答。由于这一定义指出了物质第一性,故而反驳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由于这一定义坚持了意识可以反映物质即世界是可知的,故而反驳了不可知论。由于这一定义指出了物质是客观实在,从而界定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故而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据此,A、B、C、D 均为应选项。三、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51.00)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 1980
42、年,山西省左权县的一位农民为灭虱子,在被子上洒了敌百虫,致使两个小孩中毒,后经抢救脱险。然而,这位农民并没有听从医生关于这床被子不能继续使用的劝告,以为碱能去污必能去毒,用碱水洗后继续使用。敌百虫本是低毒剂,然而和碱相遇后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了剧毒的敌敌畏,致使两个小孩再次中毒,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材料 2 1987 年某日,某建筑工地发生了 40 多名民工中毒的事件,其原因是:当天中午,炊事员做饭时发现盐没有了,就去搅拌机房拿了一些“防冻盐”(亚硝酸钠)。“防冻盐”是有毒的,结果酿成大祸。事后询问当事人,当事人说道:“我觉得防冻盐也是盐,做饭时放点儿没关系。”请回答:(1)材料 1 与材料 2
43、中的当事人为什么会酿成灾祸?他们所犯的共同的错误是什么?(2)这两段材料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什么启示?(分数:17.00)_正确答案:(1)材料 1 中的那位农民,主观上认定碱能去污也一定能去毒,然后把主观想像强加给客观实际,这是典型的用人的主观决定客观的主观唯心主义思维方式。材料 2 中的那位炊事员,主观上认定“防冻盐”(亚硝酸钠)可食,然后也把主观想像强加给客观实际,这也是典型的用人的主观决定客观的主观唯心主义思维方式。用主观唯心主义指导行动,是酿成灾祸的根源。(2)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想像出发,如果主观与客观发生了矛盾,必须主观服从客观,而不能让客观服从主观
44、。)解析:解析 材料 1 与材料 2 虽然讲述的实例不同,但当事人都是从主观想像出发,犯有主观唯心主义错误。要紧紧地抓住这一共性予以批判,然后阐述做好工作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3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 燃素说是流行于 18 世纪的错误学说,它主张物质存在着燃素,燃素在燃烧时以光和热的形逸出。1774 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列在给氧化汞加热时发现了一种新气体,点燃的蜡烛遇到它就会大放光芒。这种新气体就是氧气。本来,氧气的发现可以证明,一般的燃烧都是一种氧化作用,而不是由什么燃素引起的,可惜普利斯特列囿于燃素说的偏见,对这种新发现做出了错误的解释,说什么蜡烛的燃烧之所以旺盛,就在于这种新气体不舍
45、燃素,一旦遇上蜡烛,便贪婪地吸取燃素,燃素大量释放,使蜡烛大放光芒。这样,普利斯特列发现了氧气却未能正确地解释氧气,能推翻燃素说却没有推翻,反而给它找到了“论据”。结果,“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恩格斯语)。材料 2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 1978 年,但直到 1992,才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究其原因,是由于在人们的头脑中,始终存在着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观念。1992 年春天,邓小平提出了计划、市场都是手段的观点,认为计划多一些还是市场多一些,并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年
46、的下半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请回答:(1)阅读材料 1、材料 2,说明人的认知结构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2)阅读材料 1、材料 2,说明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分数:17.00)_正确答案:(1)人的认识受认知结构的影响。如果在这一结构中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就很难发现真理,难以实事求是。(2)无论科学发现还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实事求是。然而实事求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所谓解放思想,是指把思想从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材料中,要破除“燃素说”这一错误的旧观念;在材料 2 中,要破除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这一旧观念。)解析:解析 材料 1
47、 是自然科学上的例子,材料 2 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例子,但二者具有共性,即都因为存在着旧观念的束缚而不能发现真理,故而需要实事求是。必须紧紧抓住人的认知结构的障碍影响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扫清思想障碍才能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35.阅读下列材料: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深切地感到了良性的市场经济应当既是法治经济又是诚信经济。和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活,但是容易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产者总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遵纪守法的厂家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质量、改善管理以及根据市场的需求努力使产品适销对路来追求,但也有不法厂家采用盗用他人商标、掺杂使假来牟取暴利。有的厂家将出售的猪肉、牛肉、羊肉注水,用硫
48、磺给面食增白,用地沟里的油提炼后用于餐饮,将瘟死的鸡用做烧鸡的原料甚至还发生了阜阳等地生产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出现的恶性事件。这不仅坑害了消费者,也破坏了市场经济良性运转的秩序。渤海沿岸生产纸张的某些乡镇企业,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对所用污水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排入了渤海。不仅污染了环境,还对遵纪守法治污的厂家构成了威胁。由于不治污成本低,这些不法厂家可以压低纸张的销价,导致治污的厂家要么商品卖不出去,要么也与其同流合污,正常的市场运营和竞争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针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法行为,某些执政者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在执法上的不作为,纵容了经济活动中违法行为,致使愈演愈烈。然而人们注意到,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