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212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91996       资源大小:69.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212及答案解析.doc

    1、考研政治-212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12.00)1.在下列各组命题中,哪组命题体现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分数:1.00)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应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应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应D.运动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应2.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分数:1.00)A.满足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B.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C.摆脱社会的限制使人获得多方面的自由D.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的需要3.唯心主义关于意识作用的问题的错误在于(分数:1.00)A.片面强调意识对物

    2、质的依赖作用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D.把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和物质对意识的作用等量齐观4.真理多元论的错误实质主要在于它(分数:1.00)A.曲解了真理的具体性B.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了真理的相对性D.强调了真理的绝对性5.激变论在哲学上属于(分数:1.00)A.辩证发展的观点B.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的形而上学观点C.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联系的观点6.感觉是认识的起点A只是唯物主义观点B只是唯心主义观点C. 既可能是唯物主义观点,也可能是唯心主义观点D是一种二元论观点(分数:1.00)A.B.C.D.7.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就意味着坚持了(

    3、分数:1.00)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一元论的观点8.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分数:1.00)A.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数:1.00)A.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B.仅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C.仅仅贯穿于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D. 贯穿于除了原始社会之外其他社会形态的始终1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分数:1.00)A.事物发展的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C.事物发展的趋势D.事物发展的完全回到起点的循环11.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阻挠生产关

    4、系的变革所引起的后果是(分数:1.00)A.使革命不再成为现实B.使腐朽的生产关系能够继续长期存在下去C.使生产力的停滞成为永久的事实D.形成全面的社会危机12.在判定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问题上主张“少数服从多数”的观点,是一种(分数:1.00)A.符合民主集中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是因为它(分数:2.00)A.同辩证法相脱离B.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还不如古代唯物主义进步D.把世界的本原说成是“原子”等基本粒子14.现象和本质

    5、的对立表现在(分数:2.00)A.人们只能直接感知事物的现象而不能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B.现象可以认识,本质无法认识C.现象是易逝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D.现象是事物个别的具体的方面,本质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15.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是(分数:2.00)A.没有考察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动机B.没有考究人们进行历史活动之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C.没有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D.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6.为加速社会发展,必须使人口的增长(分数:2.00)A.同生产资料的增长相适应B.同生活资料的增长相适应C.出现负增长D.同技术装备的增长成反比17.下列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的有(分数:2.00)A.

    6、水者,何也,万物之本也B.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C.天地和气、万物自主。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D.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18.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生命是人类很早就提出的一个假说,可直至今天也没有证实。美国科学家在 20 世纪70 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发回音讯。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这说明(分数:2.00)A.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相对性B.由于实践的有限性,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C.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具有有限性的一面

    7、D.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只能依靠逻辑推导证实19.胡适说过:“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这种观点(分数:2.00)A.否定了实在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认识曲解为客观实在存在着主观性因素C.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差别D.否认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20.“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意味着(分数:2.00)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差别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自身内部

    8、的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21.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部分质变的有(分数:2.00)A.从猿到人的转化B.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地租的变化依次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个阶段C.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立苏维埃政权D.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证世界统一性的错误在于(分数:2.00)A.没有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B.没有坚持一元论的原则C.把世界统一于某种特定的物质形态D.把世界看成是机械的呆板的统一23.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分数:2.00)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B.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

    9、者是非系统的东西C.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D.前者能够指导实践,后者不能指导实践24.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表明(分数:2.00)A.蜘蛛、蜜蜂等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人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人在某些方面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如其他动物C.人以外的动物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人则可以形成理性认识D.人的建筑等活动是实践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是2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表达的意思是(分数:2.

    10、00)A.时间是有限的而井非无限的B.时间一旦过去,以后就没有时间了C.并非以后没有时间,而是作为特定物质形态之存在形式的特定的时间不会绝对重复的出现D.时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26.量和事物的存在是(分数:2.00)A.不可分的B.可以分离的C.直接同一的D.非直接同一的27.把运动与静止割裂开来,必然导致A相对主义 B诡辩论C.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D决定论(分数:2.00)28.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

    11、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分数:2.00)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D.真理是一元的三、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56.00)29.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类的全面发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原理,分析这一论断及其重要意义。(分数:18.00)_30.下列是有关我国国情的部分材料:

    12、“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 7%。从 1980 年到 1996 年,粮食产量增长 52.9%,但由于人口增长 24%,人均占有粮食只增长 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 300 万至 500 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 1/3,过去 10 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 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 500 个城市中,有 300 多个城市缺水,其中 40 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

    13、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 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 60%一 80%的水平。”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什么样的战略。(分数:19.00)_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 正如在社会中,每个人的能力总是在动荡的情况下而不是在其他情况下发挥出来,所以同样隐蔽在自然中的事情,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而不是在任其自行游荡下,才会暴露出来。摘自培根新工具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搜集事实;

    14、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证来组合的结果。摘自狄德罗对自然的解释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直至今天,犹大人不会改变其特性。他们的原则,他们的上帝,仍是最实践的处世原则。摘自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材料 2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摘自王守仁答友人问传习录下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 理智是一种行动,绝对不再是什么。摘自费希特“知识学”引论实践理念比以前考察过的认识的理念更高,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实践的理念即行动。摘自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材料 3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

    15、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主体和客体、主现和客观)交错点人和人类历史的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摘自毛泽东选集第 2 卷请回答:(1)分析材料 1 关于实践的观点。(2)分析材料 2 关于知行关系的观点。(3)谈谈对材料 3 关于实践观的理解。(分数:19.00)_考研政治-212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12.00)1.在下列各组命题中,哪组命题体现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分数:1.00)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应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应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应D.运动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

    16、的对应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A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一元论不等于唯物主义,二元论不等于唯心主义。一无论有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之分,二元论则是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矛盾的折衷主义哲学。C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一般地说,唯物主义都坚持可知论,而唯心主义有的坚持可知论,有的坚持不可知论。D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命题涉及的对立乃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 之所以为应选项,是因为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除外,庸俗唯物主义并不是唯物主义的基本派别)坚持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B 所表述的恰恰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领域中的对立。2.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

    17、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分数:1.00)A.满足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需要B.实现不受社会制约的自由选择C.摆脱社会的限制使人获得多方面的自由D.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的需要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在和谐社会中,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高度统一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自我价值,据此,D 为应选项。A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只阐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未阐述社会价值的实现。B、C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不受社会制约、社会限制的自由是虚假的,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3.唯心主义关于意识作用的问题的错误在于(分数:1.00)A.片

    18、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D.把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和物质对意识的作用等量齐观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唯心主义的错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但这种能动作用是第二性的,应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如果把它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据此,B 为应选项。 A、C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它们所表述的内容犯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D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它所表述的是一种二元论的观点。4.真理多元论的错误实质主要在于它(分数:1.00)A.曲解了真理的具体性B.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了真理的相对性D.强调了真理的绝对性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

    19、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反对真理多元论。人的认识可以多元,但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能是一元的,不能主张真理多元论。真理多元论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势必抹煞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据此,B 为应选项,A、C、D 为淘汰项。5.激变论在哲学上属于(分数:1.00)A.辩证发展的观点B.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的形而上学观点C.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联系的观点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激变论的错误。量变与质变是不可分的。量变积累着质变,质变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然而形而上学割裂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表现为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夸大量变否认质变,此为庸俗进化论;一种是夸大质变否认

    20、量变,表现为激变论,又叫灾变论。据此,C 为应选项,A、B、D为淘汰项。6.感觉是认识的起点A只是唯物主义观点B只是唯心主义观点C. 既可能是唯物主义观点,也可能是唯心主义观点D是一种二元论观点(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认为思维是对物的反映,这种反映必以感觉为起点;主观唯心义主张物是感觉的组合,感觉亦是认识的起点。因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就是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都认可的观点。显然,唯物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不在于是否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而在于是由物到感觉还是由感觉到物。据此,C 为应选项,A、B 为淘汰项。D 之所以是淘汰项,

    21、是因为这里讨论的属于认识论范畴,不涉及本体论。7.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就意味着坚持了(分数:1.00)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一元论的观点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世界的统一性。一元论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故而必然主张世界是统一的。否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学说是主张世界上存在着两个并行的本原(物质、精神)的二元论。据此,D 为应选项。A、B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它们所表述的内容涉及到世界统一于什么,即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C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辩证法揭示的乃是世界的状态,不涉及世界的本体亦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8.我国社会主义上层

    22、建筑的核心是(分数:1.00)A.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其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整个上层建筑的主体,国家政权又是政治上层建筑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据此,C 为应选项,A、B、D 为淘汰项。A、B、D 所涉及的,均属于思想上层建筑。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数:1.00)A.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 B.仅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C.仅仅贯穿于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D. 贯穿于除了原始社会之外其他社

    23、会形态的始终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在阶级社会里,它们表现为阶级矛盾。据此,A 为应选项,B、C、D 为淘汰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原始社会也存在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只不过不表现为阶级矛盾罢了。由于没有阶级,上层建筑中不存在着国家政权。1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分数:1.00)A.事物发展的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C.事物发展的趋势 D.事物发展的完全回到起点的循环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有三条基本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

    24、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即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据此,C 为应选项,A、B 为淘汰项。D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事物的发展乃是螺旋,并非完全回到原来的起点。D 表述的是循环论的观点。11.当生产关系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阻挠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后果是(分数:1.00)A.使革命不再成为现实B.使腐朽的生产关系能够继续长期存在下去C.使生产力的停滞成为永久的事实D.形成全面的社会危机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社会变革及其根源。社会变革的根源存在于社会基本矛盾之中。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当生产关系完全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

    25、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在阶级社会中,腐朽的生产关系的背后存在着一个腐朽的阶级,它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总是利用上层建筑保护腐朽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这样,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便转化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革命阶级便以社会革命为手段夺取政权,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扫清障碍。如果继续阻碍变革,阻挠社会革命的发生,将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由这一矛盾决定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形成全面性的社会危机,使社会革命的客观形势更加成熟。据此,D 为应选项。A、B、C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以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为根源的社会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它不可能被人为地阻止住。同理

    26、,腐朽的生产关系不可能长期地存在下来,它终将通过社会变革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12.在判定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问题上主张“少数服从多数”的观点,是一种(分数:1.00)A.符合民主集中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错误。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不取决于赞成这一认识的人数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哪怕只为一人所坚持,也是真理;背离客观实际的认识,哪怕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坚持,也是谬误。本题题干把多数人的主观认识视为判定真理的标准,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而且是主

    27、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据此,C 为应选项,A、B、D 为淘汰项。应当指出的是,“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集中制的一个原则,但它属于纪律问题,不属于真理标准的问题。“少数服从多数”可使人们的行动一致,但不能保证人们的行动一定正确。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是因为它(分数:2.00)A.同辩证法相脱离 B.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还不如古代唯物主义进步D.把世界的本原说成是“原子”等基本粒子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由于脱离了辩证法以及“半截子:性(自然观是唯物的,历史观是唯心

    28、的),都使它不能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从而难以有效地抵挡唯心主义的进攻。据此,A、B 为应选项。另外,由于把世界的本原说成是原子,且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这就等于把比原子更小的墓本粒子非物质化了,唯心主义就此可以非难唯物主义。据此,D 为应选项。c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建立在近代科学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已使唯物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4.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表现在(分数:2.00)A.人们只能直接感知事物的现象而不能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 B.现象可以认识,本质无法认识C.现象是易逝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D.现象是事物个别的具体的方面,本质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

    29、面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现象和本质的对立。A、C、D 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现象与本质的对立,均为应选项。B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它所表述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事实上,无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人类都可以认识。只是本质不能靠感觉去直接感知,必须在占有大量现象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把握。15.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是(分数:2.00)A.没有考察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动机B.没有考究人们进行历史活动之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 C.没有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D.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必然要考察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动机,同时把这一动机夸大

    30、,忽略了乃至否认了决定历史动机的物质原因。据此,A 为淘汰项,B 为应选项。与此同时,历史唯心主义还必然夸大英雄个人的作用,认为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而否定了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创造作用。据此,C 为淘汰项,D 为应选项。16.为加速社会发展,必须使人口的增长(分数:2.00)A.同生产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B.同生活资料的增长相适应 C.出现负增长D.同技术装备的增长成反比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物质资料的增长保持合理的比例,否则会出现社会危机。据此,A、B 为应选项。D 之所以是应选项,是因为技术装备越先进,需要的劳动力就相对减少。C 之所以是淘汰项,是

    31、因为人口的合理增长不能简单地解释成正增长或负增长,而应同物质资料的增长保持合理的比例。17.下列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的有(分数:2.00)A.水者,何也,万物之本也 B.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C.天地和气、万物自主。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D.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解析:解析 考查对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把握。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把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做世界的本原。因此,A、B、C、D 都是正确选项。18.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生命是人类很早就提出的一个假说,可直至今天也没有证实。美国科学家在 20 世纪70 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

    32、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发回音讯。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这说明(分数:2.00)A.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相对性 B.由于实践的有限性,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C.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具有有限性的一面 D.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只能依靠逻辑推导证实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绝对性的一面,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其所以具有相对性,是因为实践对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总要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实践不能对所有认识的正确与否做出判定。正因为如此,才存在着

    33、许许多多的假说。这也恰恰说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据此,A、C 为应选项。B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人类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就认识的个体和一代人来说,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就人类历史的无限交替而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类总可以把认识不断地推向前进。D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标准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今天的实践暂时不能检验的,将来的实践也可以检验。另外,逻辑证明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它不能成为和实践标准相并列的第二条真理标准。19.胡适说过:“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

    34、抹起来,装扮起来。”这种观点(分数:2.00)A.否定了实在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认识曲解为客观实在存在着主观性因素 C.在一定程度上抹煞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差别 D.否认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认识领域里的主观唯心主义。实在属于客观存在的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胡适的这种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据此,A 为应选项。诚然,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不应曲解为客观存在本身就有主观性的因素。这种观点恰恰做了这种曲解,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差别。据此,B、c 为应选项。D 之

    35、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胡适的观点并非否认而是夸大了主体的能动作用。20.“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意味着(分数:2.00)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差别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自身内部的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异同。题干所引的论述是马克思的名言,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没有差异,而是指和自然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一样,社会的发展也是客观的,也有客观规律可以遵循,也受内在的客观矛盾的推动。据此,A 为淘汰项,B、C、D 为应选项

    36、。21.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部分质变的有(分数:2.00)A.从猿到人的转化B.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地租的变化依次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个阶段 C.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立苏维埃政权 D.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表现为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和质变中的量的扩张。总的量变中之所以存在着部分质变,是因为矛盾具有不平衡性。总的量变中的部分质变又可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与局部性部分质变。A 表述的是根本质变,因而是淘汰项,B、C、D表述的都是部分质变,因而是应选项。其中,

    37、B、D 表述的是阶段性部分质变,C 表述的则是局部性部分质变。2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证世界统一性的错误在于(分数:2.00)A.没有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B.没有坚持一元论的原则C.把世界统一于某种特定的物质形态 D.把世界看成是机械的呆板的统一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概括厂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具体科学的新成就,提出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但是,它所说的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原子等基本粒子,具有机械性和呆板性的特点。它不懂得世界的统一是“多”和“一”的统一,是存在着质的差别的统一。据此,C、D 为应选项,A、B

    38、为淘汰项。23.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分数:2.00)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 B.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是非系统的东西 C.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D.前者能够指导实践,后者不能指导实践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地产生的,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具有系统化的特点。据此, A、B 为应选项。C 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无论哲学还是世界观,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 之所以为淘汰项,是因为无论哲学还是世界观,都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24.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

    39、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表明(分数:2.00)A.蜘蛛、蜜蜂等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人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人在某些方面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如其他动物C.人以外的动物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人则可以形成理性认识 D.人的建筑等活动是实践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是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具有自觉性,要在人的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进行。人的实践能力不是先天具有的,具有后天性。动物的活动则是一种对环境

    40、的本能适应,这种能力可以通过遗传而被动物的个体先天获得。据此, C,D 为应选项,A、B 为淘汰项。2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表达的意思是(分数:2.00)A.时间是有限的而井非无限的B.时间一旦过去,以后就没有时间了C.并非以后没有时间,而是作为特定物质形态之存在形式的特定的时间不会绝对重复的出现 D.时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时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所谓时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所具有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不仅物质离不开时间,时间也离不开物质。时间同时又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时间的存在是有限的;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时间具有无限性。而这种

    41、无限,是由无数个有限构成的。显然,题干中所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针对具体事物来说的。据此,C、D 为应选项,A、B 为淘汰项。26.量和事物的存在是(分数:2.00)A.不可分的 B.可以分离的C.直接同一的D.非直接同一的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量和事物的关系。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的,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事物也总是具有一定量的事物。但是,量和事物的存在具有非直接同一性,即量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并不从根本上改变事物的性质。据此,A、D 为应选项,B、C 为淘汰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质和事物也是不可分的,但质和事物的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质一旦变化,原有事物就要灭亡。27.把运动与静止割裂开来,必

    42、然导致A相对主义 B诡辩论C.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D决定论(分数:2.00)解析:解析 考查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理解。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中,夸大运动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夸大静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最终成为诡辩论。因此,A、B、C 是正确选项。决定论是因果关系的内容,不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所以,D 项应排除。28.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如果诸葛亮出来说明,道是吃食不过是要发生温热,现在打起嘴巴来,因为摩擦,也有温热发生,所以等于吃饭,则我们必须撕掉他假科学

    43、的面子,先前的品行如何,是不必计算的。”这段论述表明(分数:2.00)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主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C.真理等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D.真理是一元的 解析:解析 考查点是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论。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具有一元性。一个人是否拥有真理,不决定于他的地位、名望,只决定于当事人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真理并不因人而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据此,A、D 是应选项。B 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主体在认识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主体要发挥能动作用。C 之所以

    44、是淘汰项,是因为真理并不等于客观存在,而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反映。就客观存在本身而论,是无所谓真理的。三、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56.00)29.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类的全面发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原理,分析这一论断及其重要意义。(分数:18.00)_正确答案:(1)人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人的发展可从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三个方面来衡量。(2)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

    45、的,它们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必须通过人的发展表现出来。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发展的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的发展的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3)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一论断是符合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一,要尽快提

    46、高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第二,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条件;第三,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第四,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同时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解析:解析 本题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试题,它要求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有关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的发展的问题。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指出人的发展的具体含义以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内在关系。其次,应运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

    47、发展的关系分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指出入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应当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方法。30.下列是有关我国国情的部分材料:“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 7%。从 1980 年到 1996 年,粮食产量增长 52.9%,但由于人口增长 24%,人均占有粮食只增长 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 300 万至 500 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 1/3,过去 10 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 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 500 个城市中,有 300 多个城市缺水,其中 40 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 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 60%一 80%的水平。”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什么样的战略。(分数:19.00)_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212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bowdiet1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