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10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50,分数:100.00)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分数:2.00)A.B.C.D.2.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分数:2.00)A.B.C.D.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是
2、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分数:2.00)A.B.C.D.4.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谬误是主体自生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分数:2.00)A.B.C.D.5.人们为获得经济利益,不断毁林造田、开荒种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从认识论说,这表明 A.真理原则违背了价值原则 B.价值原则违背了真理原则 C
3、.既违背真理原则又违背价值原则 D.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不能并存(分数:2.00)A.B.C.D.6.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科学精神 B.人文精神 C.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D.创新精神(分数:2.00)A.B.C.D.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是 A.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B.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D.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分数:2.00)A.B.C.D.8.“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 A.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自由是必然的
4、根据 D.自由是必然的限度(分数:2.00)A.B.C.D.9.“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说明自由是 A.选择的随意性 B.活动的主动性 C.摆脱必然性 D.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分数:2.00)A.B.C.D.1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性概念,它是指社会发展的 A.两条不同的道路 B.两个不同的模式 C.两种不同的选择 D.两种不同的状态(分数:2.00)A.B.C.D.11.“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B.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C.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
5、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D.进入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状态(分数:2.00)A.B.C.D.1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关系问题 B.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规律问题(分数:2.00)A.B.C.D.1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分数:2.00)A.B.C.D.14.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6、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数:2.00)A.B.C.D.15.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分数:2.00)A.B.C.D.16.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从哲学上讲,这句话说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分数:2.00)A.B.C.D.17.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
7、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分数:2.00)A.B.C.D.18.社会生产方式是 A.社会关系的总和 B.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总和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分数:2.00)A.B.C.D.19.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 D.生产力(分数:2.00)A.B.C.D.20.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生产关系表现出来 C.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分数:2.00)A.B.C.D.21.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8、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分数:2.00)A.B.C.D.22.恩格斯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分数:2.00)A.B.C.D.23.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意识,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思想材料,即“古为今用”;在形式上继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又根
9、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即“推陈出新”。这说明 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分数:2.00)A.B.C.D.2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它 A.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具有历史继承性(分数:2.00)A.B.C.D.25.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原因在于它 A.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客观实际毫无关系 B.落后于客观实际,不能对实践产生影响 C.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
10、曲的反映 D.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为多数人所接受(分数:2.00)A.B.C.D.26.一个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 A.大多数赞成的意识形态 B.历史创造者的意识形态 C.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D.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分数:2.00)A.B.C.D.27.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 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分数:2.00)A.B.C.D.28.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A.
11、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B.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 C.人的劳动和劳动资料 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分数:2.00)A.B.C.D.29.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分数:2.00)A.B.C.D.30.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分数:2.00)A.B.C.D.3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分数:2.00)A.B.C.D.32.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
12、的有机体,既包括“骨骼系统”,又包括“血肉系统”,两者不可缺少。社会的“骨骼”系统是指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分数:2.00)A.B.C.D.33.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国家政权 B.政治法律思想 C.道德、艺术 D.政党(分数:2.00)A.B.C.D.3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
13、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分数:2.00)A.B.C.D.35.2012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首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这是继 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后,又一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一部重要的中国法律。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分数:2.00)A.B.C.D.36.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经济
14、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统一体 D.文化和文明的统一体(分数:2.00)A.B.C.D.37.马克思指出,“社会形态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是指 A.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一样 B.社会形态的发展也是自发的过程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与主体的活动无关(分数:2.00)A.B.C.D.38.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根源在于 A.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B.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 C.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D.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分数:2
15、.00)A.B.C.D.3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 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分数:2.00)A.B.C.D.40.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地、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这说明 A.社会发展是由多种力量最终决定的 B.
16、社会发展规律是自发实现的 C.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同的 D.社会发展像自然一样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分数:2.00)A.B.C.D.4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目的性。这个“可能性空间” A.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等既定条件决定的 B.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 C.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 D.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分数:2.00)A.B.C.D.42.阶级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唯物史观认为划分阶级的基础是 A.收入来源 B.生产资料占有关系 C.政治立场 D.思想意识(分数:2.00)A.B
17、.C.D.4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分数:2.00)A.B.C.D.44.“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人创造历史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人可以按自己的目的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D.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分数:2.00)A.B.C.D.45.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这句话说明 A.社会关系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B.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 C.人的本质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 D.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分数:2.00)A.B.C.D.4
18、6.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自然属性 D.人的社会关系(分数:2.00)A.B.C.D.47.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分数:2.00)A.B.C.D.48.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分数:2.00)A.B.C.D.49.人们创造
19、历史的第一个活动是 A.阶级斗争 B.生产劳动 C.结成社会关系 D.吃喝住穿(分数:2.00)A.B.C.D.5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从量上说占了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人民群众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C.人民群众有先进理论的指导 D.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分数:2.00)A.B.C.D.考研政治-10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50,分数:100.00)1.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分数:2.00)
20、A.B.C.D. 解析:解析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不在于它能否付诸实践(因为错误的认识也能付诸实践),而在于它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D 是正确答案,C 错误。A 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主张“有用即真理”),B 是马赫主义的真理观,即认为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它们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说成是纯主观的,是主观真理论,因而是错误的。2.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分数:2.00)A.B.
21、C.D. 解析:解析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D 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22、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C 符合题意。A、B、D 内容本身就是错误的,也不符合题意。4.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谬误是主体自生的 B.真
23、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谬误是与真理相对立的错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歪曲反映。要注意,谬误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过是错误的、歪曲的反映。真理与渗误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推动自身发展的。首先,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谬误从反面的意义上,为真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次,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为真理。D 符合题意。A、B、C 内容本身就是错误的,也不符合题
24、意。5.人们为获得经济利益,不断毁林造田、开荒种地,结果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从认识论说,这表明 A.真理原则违背了价值原则 B.价值原则违背了真理原则 C.既违背真理原则又违背价值原则 D.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不能并存(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B,即价值原则违背了真理原则。B 正确,A、C 必然错误。D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不能并存也是错误的。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
25、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这说明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之间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一方面给人类的生活、活动造成困难和困境;另一方面,这种矛盾的不断出现和解决又不断地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6.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 A.科学精神 B.人文精神 C.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D.创新精神(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26、 科学精神求“真”,人文精神求“善”、求“美”,坚持真理尺度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价值尺度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人文精神,而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是 A.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B.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D.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A 正确。其他三项内容不符合题意。8.“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 A.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
27、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D.自由是必然的限度(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看待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指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必然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客观的、确定的趋势。自由是一个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概念,其最一般的意义是指从受束缚下解放出来。人的活动涉及三个领域,即向然、礼会和人自身。因此,最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就是从自然力的奴役下、从社会关系的压迫下和从人自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是: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上的,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
28、,也是自由的根据;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是指人的意志自由;自由是对世界的改造,包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两个方面,这是人的行动自由,也就是在实践中驾驭了客观必然性,从而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自由。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即必然性的认识愈深刻、精确,其改造世界的实践就愈自觉、主动,因而也就愈自由。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而“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与这句话是同样的意思。所以,A 项最符合题意。B 项内容本身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C、D 两项观点错以。9.“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
29、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说明自由是 A.选择的随意性 B.活动的主动性 C.摆脱必然性 D.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类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然是自由的根据和限度,所以,自由不是选择的随意性、摆脱必然性,也不仅仅指活动的主动性。D 正确。10.“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历史性概念,它是指社会发展的 A.两条不同的道路 B.两个不同的模式 C.两种不同的选择 D.两种不同的状态(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自由王国是指
30、人们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D 正确。11.“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A.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B.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C.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D.进入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状态(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自由包括:一是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二是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三是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
31、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C 正确。人类永远不可能摆脱客观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原始社会状态也不是绝对自由),A、B 错误。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也不是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状态,D 错误。1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关系问题 B.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规律问题(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32、。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C 正确。13.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就已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从此开始出现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可见,正确选项是 D。14.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
33、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社会存在与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正确选项是 D。15.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在自然观上是唯
34、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C 是正确选项。16.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从哲学上讲,这句话说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民以食为天”,说明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去从事其他的一切活动。所以,A 正确。B、C、D 三项观点错误。历史的基础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17.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
35、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因素,但这些不同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传统意识、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题干说的“根本条件”,只能是生产方式。C 正确。18.社会生产方式是 A.社会关系的总和 B.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总和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C
36、是社会形态,A、B 与题干要求不符。19.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 D.生产力(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A 正确。20.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生产关系表现出来 C.通过
37、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A 正确。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对对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地理环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必须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B、C、D 错误。21.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38、的反作用。可见,正确答案是D。A、B 夸大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历史唯心论,它们都否认人类社会具有客观规律性。C 认为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实际上,落后的社会意识也会影响社会发展,即阻碍社会发展。22.恩格斯说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
39、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或叫做不一致性;社会意识发展的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题干中恩格斯的话强调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换句话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是最高的,因此,最符合题意的是 B。A 明显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C、D 内容本身是正确的,但不是最符合题意的。23.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意识,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思想材料,即“古为今用”;在形式上继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
40、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即“推陈出新”。这说明 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分数:2.00)A.B.C.D. 解析:2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它 A.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具有历史继承性(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A 正确,其他三项内容都不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原因,都不符合题意。25.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原因在于它 A.纯粹是主观臆想
41、,其内容与客观实际毫无关系 B.落后于客观实际,不能对实践产生影响 C.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D.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为多数人所接受(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错误的社会意识,也不纯粹是主观臆想,归根结底,它来源于客观实际,不过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它也会对实践产生影响,C 正确,A、B 错误,D 也不是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的原因,应排除。26.一个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 A.大多数赞成的意识形态 B.历史创造者的意识形态 C.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D.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一个社会里占统治地
42、位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C 正确。27.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 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C 正确。其他三项都超越人与自然关系的范围去闸述生产力范畴,不符合题意。28.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
43、是 A.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B.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 C.人的劳动和劳动资料 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分数:2.00)A.B.C.D. 解析:解析 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变为使用价值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的物体。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构成现实的生产力。D 正确。其他三项表述不准确。2
44、9.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A 正确。30.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劳动工具的状况,A 正确,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故 B项不合题意。C、D
45、两项都与生产力有关,但不是体现生产力水平的因素。3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生产关系不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指人与人的关系;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依此分析 B是正确选项。C、D 两项也是生产关系的表现,但没有揭示生产关系的实质。32.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既包括“骨骼系统”,又包括“血肉系统”,两者不可缺少。社会的“骨骼”系统是指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
46、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B 正确。33.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国家政权 B.政治法律思想 C.道德、艺术 D.政党(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A 正
47、确。3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根据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不取决于上层建筑本身的性质与状况,而是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 C正确,A、D 错误。B 项也不符合题意。35.2012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首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这是继 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后,又一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一部重要的中国法律。这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