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 27 及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2.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 )。(分数:2.00)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行为主义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空气就哭是( )。(分数:2.00)A.经典型条件反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C.非条件反射D.条件反射4.( )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它支配着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又称为“生命中枢”。(分数:2.00)A.延脑B.桥脑C.小脑D.中脑5.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
2、进的小鸟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 )。(分数:2.00)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前注意D.随意后注意6.史蒂文斯幂定律认为,对能量分布较大的感觉通道来说,乘方函数的指数低,因而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 )。(分数:2.00)A.下降B.不变C.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7.不仅和嗅觉、听觉、视觉有关,而且对记忆也有重要影响的中枢区域为( )。(分数:2.00)A.海马区B.额叶C.顶叶D.枕叶8.长时记忆系统对来自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的加工是( )。(分数:2.00)A.物理特性编码B.表象编码C.言语听觉编码D.语义编码9.( )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作出判
3、断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分数:2.00)A.经验思维B.分析思维C.直觉思维D.辐合思维10.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分数:2.00)A.心境B.激情C.应激D.焦虑11.激发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分数:2.00)A.需要B.行为C.目标D.刺激12.智力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下列不属于智力发展差异的是( )。(分数:2.00)A.儿童B.大器晚成C.多愁善感D.过目不忘13.大五人格结构模型中的五个因素是外倾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和( )。(分数:2.00)A.习俗性B.自制性C.责任心D.特异性二、多选题(总题数:10,分数
4、:20.00)14.鲁利亚的机能学说将脑分成三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它们是( )。(分数:2.00)A.动力系统B.自我调节系统C.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D.行为调节系统15.下列选项中主要属于再造想象的有( )。(分数:2.00)A.看西游记头脑中浮现孙悟空的形象B.作家构思一篇新的小说C.建筑物的模型头脑中出现建筑物的形象D.做梦16.颜色的基本特性包括( )。(分数:2.00)A.色调B.明度C.亮度D.饱和度17.在深度和距离知觉中,存在许多线索,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分数:2.00)A.调节作用较小,只在几米范围内有效B.幅合作用较大,但个体差异也较大C.当距离超过 13
5、00 米时,双眼视差对判断距离就不起作用了D.运动视差表明,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慢,远处物体移动较快E.线条透视表明,近处物体所占视角小,远处物体所占视角大18.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分数:2.00)A.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B.识记材料的数量C.学习程度D.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19.推理的种类包括( )。(分数:2.00)A.三段论推理B.线性推理C.条件推理D.逻辑推理20.言语的种类主要有( )。(分数:2.00)A.对话言语B.独白言语C.书面言语D.内部言语21.情绪和情感具有( )功能。(分数:2.00)A.适应B.动机C.组织D.信号22.人的
6、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 )。(分数:2.00)A.自然需要B.物质需要C.精神需要D.社会文化需要23.艾森克用两个维度来描述人格,这两个维度是( )。(分数:2.00)A.内向和外向B.情绪稳定和不稳定C.感觉和直觉D.思维和情感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4.简述观察法的含义及优缺点。(分数:2.00)_25.简述听觉的基本现象。(分数:2.00)_26.独白言语指的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分数:2.00)_27.简述智力的因素说。(分数:2.00)_四、综合题(总题数:2,分数:4.00)28.试述问题解决的特点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分数:2.00)_29.试述马斯洛的
7、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该理论作出你的评价。(分数:2.00)_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试卷 27 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解析:2.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 )。(分数:2.00)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行为主义 解析: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空气就哭是( )。(分数:2.00)A.经典型条件反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C.非条件反射 D.条件反射解析:4.( )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它支配着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又称为
8、“生命中枢”。(分数:2.00)A.延脑 B.桥脑C.小脑D.中脑解析:5.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的小鸟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 )。(分数:2.00)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前注意D.随意后注意解析:6.史蒂文斯幂定律认为,对能量分布较大的感觉通道来说,乘方函数的指数低,因而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 )。(分数:2.00)A.下降B.不变C.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解析:7.不仅和嗅觉、听觉、视觉有关,而且对记忆也有重要影响的中枢区域为( )。(分数:2.00)A.海马区B.额叶 C.顶叶D.枕叶解析:8.长时记忆系统对来自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的加工是( )。(分数:2.00)A
9、.物理特性编码B.表象编码C.言语听觉编码D.语义编码 解析:9.( )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分数:2.00)A.经验思维B.分析思维C.直觉思维 D.辐合思维解析:10.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分数:2.00)A.心境B.激情C.应激 D.焦虑解析:11.激发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分数:2.00)A.需要 B.行为C.目标D.刺激解析:12.智力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下列不属于智力发展差异的是( )。(分数:2.00)A.儿童B.大器晚成C.多愁善感 D.过目不忘解析:13.大
10、五人格结构模型中的五个因素是外倾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宜人性和( )。(分数:2.00)A.习俗性B.自制性C.责任心 D.特异性解析:二、多选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4.鲁利亚的机能学说将脑分成三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它们是( )。(分数:2.00)A.动力系统 B.自我调节系统C.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 D.行为调节系统 解析:15.下列选项中主要属于再造想象的有( )。(分数:2.00)A.看西游记头脑中浮现孙悟空的形象 B.作家构思一篇新的小说C.建筑物的模型头脑中出现建筑物的形象 D.做梦解析:16.颜色的基本特性包括( )。(分数:2.00)A.色调 B.明度
11、 C.亮度D.饱和度 解析:17.在深度和距离知觉中,存在许多线索,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分数:2.00)A.调节作用较小,只在几米范围内有效 B.幅合作用较大,但个体差异也较大 C.当距离超过 1300 米时,双眼视差对判断距离就不起作用了 D.运动视差表明,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慢,远处物体移动较快E.线条透视表明,近处物体所占视角小,远处物体所占视角大解析:18.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分数:2.00)A.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B.识记材料的数量 C.学习程度 D.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解析:19.推理的种类包括( )。(分数:2.00)A.三段论
12、推理 B.线性推理 C.条件推理 D.逻辑推理解析:20.言语的种类主要有( )。(分数:2.00)A.对话言语 B.独白言语 C.书面言语 D.内部言语 解析:21.情绪和情感具有( )功能。(分数:2.00)A.适应 B.动机 C.组织 D.信号 解析:22.人的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 )。(分数:2.00)A.自然需要B.物质需要 C.精神需要 D.社会文化需要解析:23.艾森克用两个维度来描述人格,这两个维度是( )。(分数:2.00)A.内向和外向 B.情绪稳定和不稳定 C.感觉和直觉D.思维和情感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24.简述观察法的含义及优缺点。(分数
13、: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定义。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观察法又称为自然观察法。 (2)使用条件: 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3)优点: 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由于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为被观察者所知,因此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 (4)缺点: 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因此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而
14、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用观察法所得到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 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 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解析:25.简述听觉的基本现象。(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音调。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其中 1000Hz4000Hz 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它是一种心理量,它和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的变化不完全对应。 (2)音响。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强度
15、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它还和声音频率有关,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下,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来说,听觉阈限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声压水平产生了同样的响度。 (3)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的掩蔽。掩蔽分为纯音掩蔽、噪音对纯音的掩蔽、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解析:26.独白言语指的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定义。独白言语是个人独白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
16、连贯的言语。它表现为报告、讲演、讲课等形式。 (2)独白言语的特点: 独白言语是说话者独白进行的言语活动,独白言语的支持物是自己谈话的主题和自己所吐露的词句,因而不同于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也受听众的支持,但这种支持主要来自听众的表情和环境的气氛。 独白言语是一种开展的言语。为了系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独白言语具有开展的形式。独自言语是连贯的、论证性的,在用词造句方面要求严谨、符合语法。独白语言对语流的速度和发声也有要求。为了使听众正确地了解自己谈话的内容,说话者要注意语流恰当、发音清晰、语调具有变化,有时还要配合恰当的表情和手势,这样才能吸引听众。 独白言语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言语活动。由
17、于独白言语对言语本身的质量有较高的要求,言语过程中又较少受到交谈情景提供的非言语信息的影响,因此,事先的准备计划对运用这种言语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解析:27.简述智力的因素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独立因素说。独立因素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例如,抽象力、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对机械问题的适应能力等。根据这种学说,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彼此是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这种学说很快受到人们的批评。心理学家很快发现,当人们完成不同的认知作业时,他们所得到的成绩具有明显的相关。这说明各种能力并不是完
18、全独立的。 (2)二因素说。二因素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他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简称 G 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能量),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因素,人们在完成不同智力作业时的成绩才会出现某种正相关。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 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由于这些因素起作用,人们的作业成绩才没有完全相关。由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人们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 G 和 S 两种因素参加。活动中包含的 G 因素越多,各种
19、作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高;相反,包含的 S 因素越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低。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对我们理解能力的结构有重要的启发。由于能力包含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者并不相同,这就为研究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制定测验这些能力的手段,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当然,斯皮尔曼强调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的区别,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 (3)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 7 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言语智力
20、。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大脑的“布洛卡区”负责产生合乎语法的句子。这个区域受到损伤的人,能够很好地理解单词和句子,但不能将单词组成句子。 逻辑一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能力,比如做数学证明题及逻辑推理。 空间智力。包括认知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等。大脑右半球掌管空间位置的判断。大脑的右后部受伤的病人,会失去辨别方向的能力,易于迷路,其辨别面孔和关注细节的能力明显减弱。 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大脑右半球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起重要作用。 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比如打篮球、跳舞等。身体运动由大脑运动神经皮层控制。大脑
21、的每一个半球都控制或支配对侧身体的运动。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比如,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或情绪。大脑额叶在人际关系的知识方面起主要作用,这一区域受到损伤,虽然不会影响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但会引起性格的很大变化。 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像社交智力一样,大脑额叶对自知智力也起着重要作用。)解析:四、综合题(总题数:2,分数:4.00)28.试述问题解决的特点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含义。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和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
22、解决有以下三个特点:问题情境性。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所谓 问题情境,是指用过去的手段和方法不能达到目标时令人感到不安的那种情形或状况,或者说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目标指向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问题解决者克服障碍,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出发,经过中间状态,实现目标状态的过程。认知操作性。问题解决必须有认知成分的参与,依赖于一系列的心里运算即认知操作,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而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简单再现。 (2)影响因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 问题因素。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解决问题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求通过过搜索
23、最后达到目标或目的即解决问题。问题的最初情境称为初始状态,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叫中间状态,目标就是目的状态。所谓问题空间,就包括上述三种状态以及有关三种状态的知识。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再进一步分析被试解题的策略、循环子目标的策略。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形成的差异。一般来说,刺激模式与个人认识结构越接近,问题越容易解决。 定势。定势是指以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定势有时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积极影响表现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倾向于采取习惯的方式解决,可以提高解题效率;消极的影响表现为它限制形成假设的范围,并使所尝试的问题解决方法固定化。 功
24、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性称为功能固着,如盒子是装东西的,毛笔是写字的等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即灵活运用功能变通,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背景知识。解决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一般来说,知识经验越多,问题解决得越容易,但知识经验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个性特征。气质、性格等个性差异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效率。富有理想、意志坚强、情绪稳定、刻苦勤奋等优良品质都会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保持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也有利于问题解决。 除以上五种影响因素外,智慧水平、动机强度
25、、认知策略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解析:29.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该理论作出你的评价。(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当人落水之后,在为得到空气而拼命挣扎时,就会体到自尊和爱的需要是多么不重要了。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例如,人们希望得到一份较安定的职业,愿意参加各种保险,这都表现了他们的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
26、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私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在人生道路上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不同的,带孩子的妇女或开卡车的妇女、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男人或做炊事工作的男人,他们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
27、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2)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关系。关于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关系,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在人类的进化以及个体的发展中,低级需要出现较早,而高级需要出现较晚;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也叫缺失需要,而高级需要与人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保证人的身心健康,因而也叫生长需要。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复杂,因此满足高级需要应具备较好的外部条件,如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等。 (3)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马斯洛看到了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的区别,要满足高级需要,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但他并没有把两者绝对对立起来。他认识到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以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满足就可以了。他还认识到,在人类历史上,那些为实现理想和事业胜利而不惜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生命的人,是不考虑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同样,一些虔诚的宗教信徒,他们忍受着低级需要的缺失,过着贫穷和困苦的生活,以此来实现他们更完善的潜能。此外,个体对需要的追求也表现出不同的情况,有人对自尊的需要超过了对爱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他们只有在感到非常自信并觉得有价值时,才会追求爱与归属的需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