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描述统计)-试卷 1 及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2.统计图中的 Y 轴一般代表( )(分数:2.00)A.因变量B.自变量C.数据D.被试变量3.小李认为实验获得的数据有一定的偏斜,他想通过一种迅速有效的方式描述这种偏斜。下列各种统计图中能描述这种偏斜的是( )(分数:2.00)A.直条图B.直方图C.圆形图D.线形图4.特别适用于描述具有相关结构的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图是( )(分数:2.00)A.散点图B.圆形图C.条形图D.线形图5.在一个统计图中 X
2、轴适用于表示( )(分数:2.00)A.实验条件,即被试所在的组别B.每个组中被试的人数C.被试解决所有问题所花费的时间D.被试解决第三个问题所花费的时间6.假定一组数据,它们的中数是 62,众数是 68,平均数是 56,那么这组数据是( )(分数:2.00)A.正态分布B.对称分布C.正偏态分布D.负偏态分布7.如果平均数和中数相等,则我们可以认为( )(分数:2.00)A.此分布为单峰分布B.此分布为偏态分布C.此分布为正态分布D.此分布为正偏态分布8.下列分布中,平均数可能位于第 40 个百分位数的是( )(分数:2.00)A.正偏态分布B.负偏态分布C.正态分布D.“U”形分布9.假设
3、 60 名学生的总平均数为 75 分,其中 40 名女生的平均数为 79 分,则剩下的 20 名男生的平均数为( )(分数:2.00)A.67B.71C.75D.7710.6,8,10,12,26,这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宜用( )(分数:2.00)A.平均数B.中数C.众数D.平均差11.测得某班学生的物理成绩(平均分 78 分)和英语成绩(平均分 70 分),若的比较两者的离中趋势,应计算( )(分数:2.00)A.方差B.标准差C.四分差D.差异系数12.下列数组中变异最大的是( )(分数:2.00)A.2,4,6,8,10,12B.2,3,4,10,1l,12C.2,6,7,8,12,12
4、D.2,2,3,11,12,1213.某学生某次测验的标准差为 258,这说明全班同学中成绩在他以下的人数百分比是( ),如果是一258,则全班同学中成绩在他以下的人数百分比是( )(分数:2.00)A.99,99B.99,1C.95,99D.95,9514.已知一组数据 6,5,7,4,6,8 的标准差是 129,把这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加上 5,然后乘以 2,那么得到的新数据的标准差是( )(分数:2.00)A.1.29B.6.29C.2.58D.12.5815.某次英语考试的标准差为 51 分,考虑到这次考试的题目难度较大,评分时给每位应试者都加了 10分,加分后成绩的标准差是( )(分数
5、:2.00)A.10B.15.1C.4.9D.5.116.标准分数是以( )为单位,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应的位置数。(分数:2.00)A.方差B.标准差C.百分位差D.平均差17.某城市调查 8 岁儿童的身高情况,所用的单位为厘米。根据这批数据计算得到的差异系数( )(分数:2.00)A.单位是厘米B.单位是米C.单位是平方厘米D.无单位18.和 44百分位相对应的 Z 值是( )(分数:2.00)A.-1.56B.-0.44C.-0.15D.1.5619.一位心理学家对 75 名六年级的多动症儿童进行了一项成就测验,其得分分布的平均数为 40,标准差为 8。那么,在该分布中原始分数
6、为 50 分所对应的 Z 分数是( )(分数:2.00)A.1B.1.25C.5D.-520.r=-050 的两变量与 r=050 的两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 )(分数:2.00)A.前者比后者更密切B.后者比前者更密切C.相同D.不确定21.同一组学生的数学成绩与语文成绩的关系为( )(分数:2.00)A.因果关系B.共变关系C.函数关系D.相关关系22.假设两变量线性相关,一变量为正态、等距变量,另一变量为二分名义变量。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 )(分数:2.00)A.积差相关B.二列相关C.斯皮尔曼等级相关D.点二列相关23.如果相互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增大另一个也增大,一个减小另一个
7、也减小,变化方向一致。这叫做两变量之间有( )(分数:2.00)A.负相关B.正相关C.完全相关D.零相关24.下列相关系数中表示两列变量间的相关强度最小的是( )(分数:2.00)A.0.9B.0.1C.-0.4D.-0.725.初学电脑打字,随着练习次数增多,错误减少。这属于( )(分数:2.00)A.负相关B.正相关C.完全相关D.零相关二、多选题(总题数:3,分数:6.00)26.统计图按形式划分为( )(分数:2.00)A.直方图B.曲线图C.圆形图D.直条图27.常见的差异量数有( )(分数:2.00)A.平均差B.方差C.百分位数D.几何平均数28.相关系数的取值可以是( )(分
8、数:2.00)A.0B.-1C.1D.2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29.简述条形图和直方图的区别。(分数:2.00)_30.简述平均数的优缺点。(分数:2.00)_31.简述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分数:2.00)_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描述统计)-试卷 1 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解析:2.统计图中的 Y 轴一般代表( )(分数:2.00)A.因变量 B.自变量C.数据D.被试变量解析:3.小李认为实验获得的数据有一定的偏斜,他想通过一种迅速有效的方式描述这种偏斜。
9、下列各种统计图中能描述这种偏斜的是( )(分数:2.00)A.直条图B.直方图 C.圆形图D.线形图解析:解析:直方图又叫频率分布直方图,每一个柱状条的面积代表了位于特定分区间或者某一分组内的相对频数,通过使用直方图,可以检查样点分布的形状。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B。4.特别适用于描述具有相关结构的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图是( )(分数:2.00)A.散点图 B.圆形图C.条形图D.线形图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描述统计中有关统计图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散点图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的散布图形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适用于描述二元变量的观测数据。直方图是由若干宽度相等,高度不相等的
10、直方条紧密排列在同一基线上构成的图形。线形图是以起伏的折线来表示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演化趋势的统计图,适用于描述某种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也适用于描述一种事物随另一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模式,还可以适用于比较不同的人物团体在同一心理或教育现象上的变化特征及相互联系。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长条来表示各个统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通常应用描述离散型数据资料。故本题正确答案是 A。5.在一个统计图中 X 轴适用于表示( )(分数:2.00)A.实验条件,即被试所在的组别 B.每个组中被试的人数C.被试解决所有问题所花费的时间D.被试解决第三个问题所花费的时间解析:解析:根据题目可知,在统计图中 X
11、 轴一般代表自变量,本题的自变量为被试所在的组别。故本题正确答案是 A。6.假定一组数据,它们的中数是 62,众数是 68,平均数是 56,那么这组数据是( )(分数:2.00)A.正态分布B.对称分布C.正偏态分布D.负偏态分布 解析:解析: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众数和中数相等;正偏态分布中,平均数大于中数,中数大于众数;负偏态分布中,平均数小于中数,中数小于众数。故正确答案为 D。7.如果平均数和中数相等,则我们可以认为( )(分数:2.00)A.此分布为单峰分布B.此分布为偏态分布C.此分布为正态分布 D.此分布为正偏态分布解析:解析:在正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和众数相等。在正偏态中,平均
12、数大于中数;负偏态中,中数大于平均数。在所有的分布中,中数总是位于众数和平均数的中间,众数总是位于分布的峰值部分。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8.下列分布中,平均数可能位于第 40 个百分位数的是( )(分数:2.00)A.正偏态分布B.负偏态分布 C.正态分布D.“U”形分布解析:解析:此题中平均数位于第 40 个百分位数,因此平均数小于中数(即第 50 个百分位数)。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9.假设 60 名学生的总平均数为 75 分,其中 40 名女生的平均数为 79 分,则剩下的 20 名男生的平均数为( )(分数:2.00)A.67 B.71C.75D.77解析:解析:计算剩下 20 名
13、男生的平均数,首先需要计算 60 名学生的总分数即 4500,然后减去 40 名女生的总得分 3160,则剩下的 20 名男生的总得分为 1340,那么 20 名男生的平均分为 134020=67。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10.6,8,10,12,26,这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宜用( )(分数:2.00)A.平均数B.中数 C.众数D.平均差解析:解析:由于这组数据中存在极端值 26,所以不宜用平均数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又由于这组数据没有重复的数据,所以也不宜用众数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差和标准差类似,是用于表示数据的离散情况的指标。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11.测得某班学生的物理成绩(平均
14、分 78 分)和英语成绩(平均分 70 分),若的比较两者的离中趋势,应计算( )(分数:2.00)A.方差B.标准差C.四分差D.差异系数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差异系数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差异系数适用于:(1)同一团体不同测量间变异的比较,例如相同班级不同科目考试成绩之间变异比较;(2)不同团体同一测量间变异的比较,例如不同年级同一种试卷成绩变异大小的比较。由于物理和英语属于同一团体不同测量间变异的比较,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12.下列数组中变异最大的是( )(分数:2.00)A.2,4,6,8,10,12B.2,3,4,10,1l,12C.2,6,7,8,12,12D.2,2,3,1
15、1,12,12 解析:解析:根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答案 D。13.某学生某次测验的标准差为 258,这说明全班同学中成绩在他以下的人数百分比是( ),如果是一258,则全班同学中成绩在他以下的人数百分比是( )(分数:2.00)A.99,99B.99,1 C.95,99D.95,95解析:解析:标准正态分布中,196 对应的 p 值为 5,258 对应的 p 值为 99。本题中某学生测验的标准差为 258。即说明,全班同学中成绩在他以下的人数百分比是 99;当标准差为-258 时,说明全班同学中成绩在他以下的人数百分比是 1,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14.已知一组数据 6,5,7,4,6
16、,8 的标准差是 129,把这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加上 5,然后乘以 2,那么得到的新数据的标准差是( )(分数:2.00)A.1.29B.6.29C.2.58 D.12.58解析:解析:根据标准差的性质,当所有的数据都加上 5 时,标准差不会发生变化;当所有的数据乘以 2时,标准差也会乘以 2,即答案 258。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15.某次英语考试的标准差为 51 分,考虑到这次考试的题目难度较大,评分时给每位应试者都加了 10分,加分后成绩的标准差是( )(分数:2.00)A.10B.15.1C.4.9D.5.1 解析:解析:根据标准差的性质可知,给每位应试者加 10 分,加分以后的标准
17、差不变,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16.标准分数是以( )为单位,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应的位置数。(分数:2.00)A.方差B.标准差 C.百分位差D.平均差解析:解析:标准分数,又称基分数或 Z 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17.某城市调查 8 岁儿童的身高情况,所用的单位为厘米。根据这批数据计算得到的差异系数( )(分数:2.00)A.单位是厘米B.单位是米C.单位是平方厘米D.无单位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变异系数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变异系数,又称差异系数、相对标准差。它是一种相对差异量,没有单位。故本题的正确答
18、案是 D。18.和 44百分位相对应的 Z 值是( )(分数:2.00)A.-1.56B.-0.44C.-0.15 D.1.56解析:解析:由正态分布可知,Z 值等于-1 对应的百分位约为 16,Z 值为 0 对应的百分位为 50,故44百分位对应的 Z 值应该在-1 到 0 之间,可以排除 A 和 D;答案 B 和 C 中,-015 更接近 0(即 50对应的百分位),故答案为 C。19.一位心理学家对 75 名六年级的多动症儿童进行了一项成就测验,其得分分布的平均数为 40,标准差为 8。那么,在该分布中原始分数为 50 分所对应的 Z 分数是( )(分数:2.00)A.1B.1.25 C
19、.5D.-5解析:解析:运用 Z 的计算公式 Z=(x-) 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为 B。20.r=-050 的两变量与 r=050 的两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 )(分数:2.00)A.前者比后者更密切B.后者比前者更密切C.相同 D.不确定解析:解析:根据相关系数的定义,相关系数的正、负号表示双变量数列之间关系的方向,而相关系数数值的大小代表相关的强弱程度。因此,本题中 r=-050 与 r=050 只是相关方向相反,而相关程度相同。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21.同一组学生的数学成绩与语文成绩的关系为( )(分数:2.00)A.因果关系B.共变关系C.函数关系D.相关关系 解析:解析:事物总是相互
20、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关系,即一种现象是另一种现象的原因,另一种现象是结果;二是共变关系,即表面上看来有联系的两种事物都与第三种现象有关;三是相关关系,即两类现象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与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前面两种关系,不能确定这两类现象之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也有理由认为这两者并不同时受第三因素的影响,即不存在共变关系。本题中一组学生的数学成绩与语文成绩属于相关关系。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22.假设两变量线性相关,一变量为正态、等距变量,另一变量为二分名义变量。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 )(分数:2.00)A.积差相关B.二列相关C.斯皮尔曼等级相关D.点二
21、列相关 解析:解析:点二列相关的适用条件为一列变量为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另一列变量为二分变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23.如果相互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增大另一个也增大,一个减小另一个也减小,变化方向一致。这叫做两变量之间有( )(分数:2.00)A.负相关B.正相关 C.完全相关D.零相关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相关的分类: 两列变量变动方向相同,即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亦同时发生或大或小且与前一种变量同方向的变动,这称为正相关。 两列变量种有一列变量变动时,另一列变量呈现出或大或小但与前一列变量方向相反的变动,这称为负相关。 两列变量之间没有关系,即一列变量变动时,另一列变量作无规律的
22、变动,这称为零相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24.下列相关系数中表示两列变量间的相关强度最小的是( )(分数:2.00)A.0.9B.0.1 C.-0.4D.-0.7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相关系数绝对值大小表示相关的强弱程度,绝对值越大表示相关强度也越大;绝对值越小,相关程度也越小。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25.初学电脑打字,随着练习次数增多,错误减少。这属于( )(分数:2.00)A.负相关 B.正相关C.完全相关D.零相关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负相关。两列变量种有一列变量变动时,另一列变量呈现出或大或小但与前一列变量方向相反的变动,这称为负相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二、多选题(总题数:3,
23、分数:6.00)26.统计图按形式划分为( )(分数:2.00)A.直方图 B.曲线图 C.圆形图 D.直条图 解析:解析:统计图按照不同的形式可以划分成直方图、曲线图、圆形图和直条图这四种类型。故本题正确答案是 A、B、C、D。27.常见的差异量数有( )(分数:2.00)A.平均差 B.方差 C.百分位数D.几何平均数解析:解析:常见的差异量数包括平均差和方差,百分位数和几何平均数反映数据的集中。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28.相关系数的取值可以是( )(分数:2.00)A.0 B.-1 C.1 D.2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相关系数的理解。相关系数 r=+100 时表示完全正相关;相
24、关系数 r=-100 表示完全负相关,这两种情况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为确定关系。r=0 时表示完全独立,说明两个变量之间不相关或零相关;相关系数取值大小表示相关的强弱程度,如果相关系数的取值在-100 至+100 之间,表示不同程度的相关。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C。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6.00)29.简述条形图和直方图的区别。(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条形图和直方图的区别: (1)描述的数据类型不同。条形图用来描述离散型数据或计数数据,而直方图主要用来描述分组的连续数据。 (2)表示数据多少的方式不同。条形图用直条的长短或高低表示数据的多少和大小,而直方图用面积表
25、示数据的多少和大小。直方图的总面积和总次数相等。(3)坐标轴上的标尺分点意义不同。条形图的一个坐标轴是分类轴,而直方图的一个坐标轴上表示的是另一个刻度值。 (4)图形直观形状不同。条形图之间有间隔,直条和直条之间间隔的大小没有任何关系,不代表任何意义。直方图各个直方块之间紧密相接,没有间隙,放在某一数据上面分布的人数极少或者没有,会出现断点。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解析:30.简述平均数的优缺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平均数具备一个良好的集中量数应具备 6 个优点: (1)反应灵敏; (2)计算严密;(3)计算简单; (4)简明易解; (5)适合进一步代数运算;
26、(6)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 除此以外,平均数还有以下一些优点: (1)只知一组观察值的总和及总频数就可以求出算术平均数; (2)用加权法可以求出几个平均数的总平均数; (3)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集中量时,算术平均数最接近于总体集中量的真值,它是总体平均数的最好估计值; (4)在计算方差、标准差、相关系数以及进行统计推断时,都要用到它。 平均数也有一些缺点: (1)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2)出现模糊不清的数据时,无法计算平均数。)解析:31.简述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方差和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次数分布的离散程度越大,该组数据越分散;其值越小,表示次数分布的离散程度越小,而数据比较集中。标准差具备一个好的差异量数应具备的条件: (1)反应灵敏,任何一个数据取值变化,方差或标准差都随之变化; (2)计算公式严密确定; (3)容易计算; (4)适合代数运算; (5)受抽样变动影响小,即不同样本的标准差或方差比较稳定; (6)简单明了,虽然与其他差异量数比较稍有不足,但其意义还是较明白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