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幼儿心理发展)-试卷 3 及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2.幼儿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是( )(分数:2.00)A.适应外界环境B.游戏C.学习D.想象3.幼儿初期儿童的言语具有很明显的( ),并要以表情、手势为辅助(分数:2.00)A.连贯性B.流畅性C.情境性D.形象性4.研究表明,幼儿达到性别稳定性的平均年龄是( )岁左右(分数:2.00)A.3B.4C.5D.65.( )认为,游戏是儿童释放焦虑和补偿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的手段。(分数:2.00)A.皮亚杰
2、B.格罗斯C.彪勒D.弗洛伊德6.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的年龄是( )(分数:2.00)A.4 岁B.5 岁C.6 岁D.7 岁7.皮亚杰主要从儿童的( )中来研究道德的认知发展(分数:2.00)A.道德判断B.道德体验C.法律观点D.道德行为8.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分为( )个阶段(分数:2.00)A.1B.2C.3D.49.( )岁儿童的脑重量基本上已经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分数:2.00)A.4B.5C.6D.710.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的是( )(分数:2.00)A.皮亚杰B.格罗斯C.桑代克D.弗洛伊德11.积极词汇指的是( )(分数:2.00)
3、A.意义积极的词B.意义不积极的词C.儿童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D.儿童既能掌握又能理解的词汇12.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分数:2.00)A.直观动作思维B.形象抽象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D.抽象逻辑思维13.儿童从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折年龄在( )(分数:2.00)A.34 岁B.45 岁C.56 岁D.67 岁14.下列属于科尔伯格儿童道德认知划分标准的是( )(分数:2.00)A.前道德判断阶段B.他律道德阶段C.习俗水平D.自律道德阶段15.有计划地增长儿童知识的游戏称为( )(分数:2.00)A.创造性游戏B.教学性游戏C.活动性游戏D.技能性游戏16.我国的研究数据表
4、明,幼儿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是( )(分数:2.00)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快慢大致相当D.不快不慢17.培养儿童自制力的关键时期是( )(分数:2.00)A.23 岁B.57 岁C.学龄前期D.学龄中期18.两三岁的孩子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 )(分数:2.00)A.争取人格独立B.争取全面的、内在的自主性C.争取内在需求的满足D.争取自我主张以及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19.23 岁儿童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 )(分数:2.00)A.前道德判断阶段B.好孩子定向阶段C.他律道德判断阶段D.自律道德判断阶段20.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
5、要是( )(分数:2.00)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C.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D.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二、多选题(总题数:8,分数:16.00)21.儿童对概念的掌握过程是( )(分数:2.00)A.和“概念的形成”含义相同的B.一次完成的C.不是一次完成的D.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22.幼儿词汇的发展的特点有( )(分数:2.00)A.词汇数量迅速增加B.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C.对词义的理解逐渐确切和加深D.反映人物动作和行为的动词在动词词量中占主要部分23.幼儿初期儿童言语表达的特点有( )(分数
6、:2.00)A.具有情景性特点B.缺乏条理性C.有丰富的表情和手势D.有连贯性24.幼儿期,儿童概括呈现出( )特点(分数:2.00)A.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B.概括的特征是内部的、本质的C.概括的内涵不精确D.概括的特征是外部的、非本质的25.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 )(分数:2.00)A.前道德判断阶段B.他律道德阶段C.习俗水平D.自律道德阶段26.社会学习理论把攻击性行为看做是通过( )而习得的(分数:2.00)A.直接强化B.观察学习C.敌意性认知D.受到挫折27.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常用的控制方法有( )(分数:2.00)A.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励B.榜样和认知训练策
7、略C.移情训练D.创造友爱互助的环境28.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 )的特征(分数:2.00)A.泛灵论B.自我中心C.思维的可逆性D.掌握守恒三、综合题(总题数:2,分数:4.00)29.什么叫儿童“心理理论”?代表性的研究是什么?(分数:2.00)_30.结合侵犯行为的理论,谈谈应该怎样减少侵犯行为。(分数:2.00)_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幼儿心理发展)-试卷 3 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选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单项选择题(分数:2.00)_解析:2.幼儿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是( )(分数:2.00)A.适应外界环境B.游
8、戏 C.学习D.想象解析:3.幼儿初期儿童的言语具有很明显的( ),并要以表情、手势为辅助(分数:2.00)A.连贯性B.流畅性C.情境性 D.形象性解析:解析:幼儿初期儿童言语表达具有情境性特点,往往想到什么说什么,缺乏条理性、连贯性,并要以表情、手势为辅助;随着年龄增长,情境言语的比重逐渐下降,连贯言语的比重逐渐上升,到 6 岁时已达到言语总数的 49。连贯言语的发展使幼儿能够独立、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也为独白言语打下了基础。4.研究表明,幼儿达到性别稳定性的平均年龄是( )岁左右(分数:2.00)A.3B.4 C.5D.6解析:解析:研究表明,幼儿达到性别稳定性的平均年龄是
9、 4 岁左右,达到性别一致性的年龄是 5 岁左右。研究还表明,幼儿首先获得的是关于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是关于其他同性别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最后是关于其他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5.( )认为,游戏是儿童释放焦虑和补偿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的手段。(分数:2.00)A.皮亚杰B.格罗斯C.彪勒D.弗洛伊德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当代游戏的不同学说的掌握。精神分析理论学派的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认知动力理论的皮亚杰认为儿童进行游戏是由其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来决定的,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认识新的事物,可以巩固和扩大已有概念,
10、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通过游戏来完成同化作用,即在游戏中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观认为人类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其主导的活动,每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都是通过相应的主导活动完成的。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儿童依据自己的想象构建各种虚假情境的创造活动。游戏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中起决定性作用。学习理论的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各种特定的文化对不同的行为会给予不同的奖励或抑制,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反映在儿童的游戏中。6.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的年龄是( )(
11、分数:2.00)A.4 岁B.5 岁 C.6 岁D.7 岁解析:解析:实验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年龄为 34 岁之间。4 岁的孩子开始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能够根据一定的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5 岁的儿童绝大多数已经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它对于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行为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7.皮亚杰主要从儿童的( )中来研究道德的认知发展(分数:2.00)A.道德判断 B.道德体验C.法律观点D.道德行为解析:8.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分为( )个阶段(分数:2.00)A.1B.2C.3 D.4解析:解析: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
12、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与对公正的认识的考查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 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 岁)。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 岁)。9.( )岁儿童的脑重量基本上已经接近于成人的脑重量(分数:2.00)A.4B.5C.6D.7 解析:10.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的是( )(分数:2.00)A.皮亚杰B.格罗斯C.桑代克 D.弗洛伊德解析:11.积极词汇指的是( )(分数:2.00)A.意义积极的词B.意义不积极的词C.儿童理解却不
13、能正确使用的词汇D.儿童既能掌握又能理解的词汇 解析:解析:消极词汇是指在阅读或听力材料中能被认出或理解的词,而积极词汇是指学习者在说话或写作时能想起并正确使用的词。一般说来,消极词汇是积极词汇的四倍。12.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分数:2.00)A.直观动作思维B.形象抽象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解析:解析: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幼儿期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有符号功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但具体形象思维
14、并不是幼儿唯一的思维形式。幼儿也具有直觉行动思维,并且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比婴儿期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刚刚发展,幼儿对其经验范围内的事物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13.儿童从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折年龄在( )(分数:2.00)A.34 岁B.45 岁 C.56 岁D.67 岁解析:解析:自我控制体现了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能动性影响。在实验室中研究自我控制行为,经常采用“延迟满足”实验范式。实验结果发现:幼儿的自我控制在 34 岁时还不明显,从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折年龄
15、是 45 岁,自控行为的明显发展是在童年期进行的,56 岁儿童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14.下列属于科尔伯格儿童道德认知划分标准的是( )(分数:2.00)A.前道德判断阶段B.他律道德阶段C.习俗水平 D.自律道德阶段解析:15.有计划地增长儿童知识的游戏称为( )(分数:2.00)A.创造性游戏B.教学性游戏 C.活动性游戏D.技能性游戏解析:解析:教学游戏也称知识性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利用这类游戏,可以有计划地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16.我国的研究数据表明,幼儿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是( )(分数:2.00)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 C.快慢大致相当
16、D.不快不慢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幼儿的短时记忆发展特点的掌握。据我国的研究资料,幼儿以及容量如下:3 岁 391,4 岁 514,5 岁 569,6 岁 610。研究数据表明幼儿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是先快后慢。17.培养儿童自制力的关键时期是( )(分数:2.00)A.23 岁 B.57 岁C.学龄前期D.学龄中期解析:18.两三岁的孩子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 )(分数:2.00)A.争取人格独立B.争取全面的、内在的自主性C.争取内在需求的满足D.争取自我主张以及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 解析:解析:在幼儿三四岁时,进入第一反抗期。在这个时期幼儿逐渐拉开与母亲的距离。幼儿活
17、动的范围日益扩展,从对母亲的全面依赖状态向一定程度的自立发展。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父母的帮助、提示、阻止总要用“不”来反抗。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经过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以后自主性强;而那些未表现反抗者,在成人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19.23 岁儿童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他们直接接受行为的结果,属于( )(分数:2.00)A.前道德判断阶段 B.好孩子定向阶段C.他律道德判断阶段D.自律道德判断阶段解析:20.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 )(分数:2.00)A.尚不能进行道德判断B.进行道德判断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C.道德判断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D
18、.道德判断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解析:二、多选题(总题数:8,分数:16.00)21.儿童对概念的掌握过程是( )(分数:2.00)A.和“概念的形成”含义相同的B.一次完成的C.不是一次完成的 D.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 解析:解析:概念的掌握又称概念,获得也叫概念学习,指个体借助词语的帮助,把前人已形成的概念,通过个体头脑的思维活动,转变为个体头脑里的概念的过程。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是它的两种具体形式,其中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概念的形成指从许多具体实例中通过概括而获得概念;而概念的同化是通过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概念理解新概念。22.幼儿词汇
19、的发展的特点有( )(分数:2.00)A.词汇数量迅速增加 B.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 C.对词义的理解逐渐确切和加深 D.反映人物动作和行为的动词在动词词量中占主要部分 解析:23.幼儿初期儿童言语表达的特点有( )(分数:2.00)A.具有情景性特点 B.缺乏条理性 C.有丰富的表情和手势 D.有连贯性解析:24.幼儿期,儿童概括呈现出( )特点(分数:2.00)A.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 B.概括的特征是内部的、本质的C.概括的内涵不精确 D.概括的特征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解析:25.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 )(分数:2.00)A.前道德判断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习俗水平
20、D.自律道德阶段 解析:26.社会学习理论把攻击性行为看做是通过( )而习得的(分数:2.00)A.直接强化 B.观察学习 C.敌意性认知D.受到挫折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关于社会学习理论对于攻击性行为的看法。社会学习理论把攻击性行为看做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而习得的,认为攻击性行为得以习得和保存有下面几个原因:一是它具有工具性作用,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二是它得到了社会的强化;三是它可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四是它是来自攻击者的自我强化。27.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常用的控制方法有( )(分数:2.00)A.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励 B.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C.移情训练 D.创造友爱互助的
21、环境 解析:28.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具有( )的特征(分数:2.00)A.泛灵论 B.自我中心 C.思维的可逆性D.掌握守恒解析:三、综合题(总题数:2,分数:4.00)29.什么叫儿童“心理理论”?代表性的研究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心理理论是指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与心理经验的认识。对心理理论的研究是最近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心理理论的研究者认为,人们对心理状态的成熟认识是建筑在“信念一愿望系统”之上的。所谓信念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心理认识或态度,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心理表征。人们做出某种有意的行动是因为他相信这些行为能满足他的特定愿望。除了信念和愿望,有关的知
22、觉经验、概念经验也包括在心理理论之中。同时,有关的行动结果也导致了情绪体验。拥有发展良好的心理理论,能使个体更好地操作与控制日常的社会环境,较准确地预测他人和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并协调相互间的关系。对儿童而言,拥有良好的心理理论,可促进儿童诸多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是他们与同伴、父母、兄弟姐妹以及陌生人相处所必需的。 (2)心理理论的代表性研究是对“错误信念”的研究。心理学家较为一致地认为,如果儿童能够正确地理解他人会拥有“错误信念”(falsebelief),这时的儿童已具有了心理理论能力。错误信念有两类: 一级错误信念:知道他人拥有的某个信念错了。 二级错误信念:知道他人认为某人拥
23、有某个信念错了。 现有研究证据表明,幼儿已经能根据“信念一愿望“的理论框架解释人们的一些简单行动。这明显表现在幼儿对“错误信念”的认知上。例如,佳佳以为她家的小狗在客厅,但是美美知道佳佳搞错了,事实上小狗现在在厨房。这就是对错误信念的认知。有一个标准任务,可以用来准确地测查幼儿能否理解别人的观点(信念):向儿童展示图片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把一件东西放在某一个地方,然后离开了房间。他的小伙伴趁他不在,将他放的东西挪了位置,放在另一处。过一会儿,主人公回来了,他认为他的东西放在什么地方呢?他会在哪里找他的东西呢?大部分 4 岁和 5 岁的儿童都能正确地预测主人公将会在原来的地方寻找,因为他错误地认
24、为东西还在原来的地方。这个实验表明 45 岁儿童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而 3 岁儿童还不能。研究结果表明 3 岁儿童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在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为什么 45 岁儿童能完成“错误信念”任务而 3 岁儿童却不能?有研究者假设,25 岁的儿童发生了一种朴素心理理论的重组。这种重组表现在儿童是如何认识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年幼儿童认为人们与世界的联系是直接的,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人们是通过他们对世界的表征与世界相联系的。有的研究者主张,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先理解别人的“愿望“,然后理解别人的想法或者“信念”的过程。有研究结果表明,甚至 152 岁的儿童在谈及
25、人时,已经开始使用“要”(表示愿望)和“想”(表示思想或者信念)这样的心理状态动词。这表明,即使最年幼的儿童也已经开始按照“愿望一信念”的模式建构心理理论。)解析:30.结合侵犯行为的理论,谈谈应该怎样减少侵犯行为。(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解释攻击性行为的理论主要有: 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追求生命终止的愿望。这种追求死亡的本能是人们产生攻击性冲动,进行各种破坏和暴力活动的根源;这种本能有时也指向主体的内部,表现为自我惩罚、自残和自杀等。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认为,人具有基本的攻击性本能,这种本能来自于祖先,因为只有通过搏斗才能保护领地、争夺食
26、物源、维护等级秩序等,攻击性本能具有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把攻击性行为看做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而习得的,认为攻击性行为得以习得和保存有下面几个原因:一是它具有工具性作用,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二是它得到了社会的强化;三是它可作为自我保护的手段;四是它是来自攻击者的自我强化。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更强调认知成分在攻击性行为中的作用,认为对挫折等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是如何加工和解释有关社会线索的。那些具有较多攻击行为的儿童更多的是将有关的信息解释为“别人对我不尊重、对我怀有敌意”。因此,也表现出对对方的敌意行为。 (2)对攻击行为常用的控制方法有:
27、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励:在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而且要态度显明,如果容忍儿童攻击行为,就等于给了儿童一个奖励物。还可以对儿童的攻击行为进行冷处理,所谓“冷处理”,就是暂时不予理睬,对儿童表示冷漠,在一段时间里不理他,用这种方法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 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设立一定的社会情境,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儿童有意无意地模仿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抑制其攻击行为的发生。首先,家长一定要身教重于言教,对孩子教育态度要一致,不溺爱,不打骂孩子,坚决杜绝家庭暴力行为,为其树立良好榜样。其次,应有意识为幼儿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教材,用动画片故事片中的英雄形象
28、来激励幼儿。在幼儿园里鼓励幼儿学习合作,学习分享,鼓励幼儿作出助人行为。 移情训练: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幼儿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使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更侧重于对人情感的理解,即我们成人所讲的“换位思考”,只有使儿童的注意力集中于他人的苦恼,痛苦上才有可能出现帮助、分享、同情等亲社会行为,从而减少攻击行为。我们及时引导幼儿通过听、看、说等多种感官活动,对他人的痛苦进行感知、理解,并对造成他人苦恼、痛苦的行为进行是非判断,从而减少了幼儿攻击他人的行为,并引发幼儿帮助他人的亲社会行为。 创造友爱互助的环境。鼓励孩子的亲善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别人等,也是消除孩子攻击性的一种好办法。)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