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中国科学院硕士普通遗传学真题 1991年及答案解析(总分:9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名词解释/B(总题数:10,分数:20.00)1.剂量补偿作用(分数:2.00)_2.组成型突变型(分数:2.00)_3.选择压力(分数:2.00)_4.渐渗杂交(分数:2.00)_转染_6.F因子(分数:2.00)_7.回文环(分数:2.00)_8.异源多倍体(分数:2.00)_9.反义核酸(分数:2.00)_10.克隆(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分数:2.00)_二、B选择题/B(总题数:4,分数:8.00)11.某人是一个常染色体基因的杂合子 Bb,而他带有一个隐性的 X连锁基因 d。在他的
2、精子中有多大比例带有 bd基因? (a)0; (b)1/2; (c)1/8; (d)1/16; (e)1/4。(分数:2.00)A.B.C.D.12.右图谱系中,涂黑者为带有性状 W的个体,这种性状在群体中是罕有的。如下哪种情况是与谱系中 W的传递情况一致的? (分数:2.00)A.B.C.D.13.在一个突变过程中,一对额外的核苷酸插入 DNA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a)完全没有蛋白产物;(b)产生的蛋白中有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c)产生的蛋白中有三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d)产生的蛋白中有两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e)产生的蛋白中,插入部位以后的大部分氨基酸都发生变化。(分数:2.00)A
3、.B.C.D.14.假设某种二倍体植物 A的细胞质在遗传上不同于植物 B。为了研究核-质关系,想获得一种植株,这种植株具有 A的细胞质,而细胞核却主要是 B的基因组,应该怎样做? (a)AB 的后代连续自交;(b)BA的后代连续自交;(c)AB 后代连续与 B回交;(d)AB 的后代连续与 A回交;(e)BA 的后代连续与 B回交;(f)BA 的后代连续与 A回交。(分数:2.00)A.B.C.D.三、B问答题/B(总题数:5,分数:70.00)15.某城市医院的 94 075个新生儿中,有 10个是软骨发育不全的侏儒(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完全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突变),其中只有 2个侏儒的父亲或
4、母亲是侏儒。试问在配子中软骨发育不全的突变频率是多少?(分数:10.00)_16.某种介壳虫的二倍体数为 10。在雄性细胞中,5 个染色体总是呈异染色质状态,另外 5个染色体呈常染色质状态。而在雌细胞中,所有 10个染色体都是常染色体。如用大剂量 X线照射雄虫或雌虫,得到如下结果: (分数:10.00)_17.从某种培养细胞中分离出 5个突变体,它们的生长都需要 G化合物。已知细胞内几种化合物A、B、C、D、E 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如下表测试了这几种化合物能否支持每种突变体(15)生长: (分数:15.00)_18.下图是两个操纵子相互关系的模式图。 (分数:15.00)_19.简述基因概念的发
5、展,并请举出两个基因编码一条肽链的例子。(分数:20.00)_考研中国科学院硕士普通遗传学真题 1991年答案解析(总分:9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名词解释/B(总题数:10,分数:20.00)1.剂量补偿作用(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剂量补偿作用(dtosage compensation effect):所谓剂量补偿作用是使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具有一份基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现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2.组成型突变型(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选择压力(selection pressure):自然选择在若干世代中使群体内遗传组成发生改变的效能。
6、3.选择压力(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转染(transfection):用离体状态的病毒 DNA或 RNA感染感受态细菌,从而改变细菌基因型的作用。4.渐渗杂交(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回文环(palindromic loop):DNA 或 RNA分子中的回文顺序部分,由于同一单链的互补碱基对的配对而呈现的环状结构。转染_正确答案:()解析:反义核酸(antisense RNA):同某种天然的信使 RNA(mRNA)反向互补的 RNA分子称为反义核酸(反义RNA)。它是由双链 DNA中的无意义链转录产生,可以用来阻止被其转化的细胞中存在的、与之互补 tuRNA的翻译
7、活性。6.F因子(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组成型突变型(constitutive mutant):酶的产生从必须诱导变为不需诱导的突变型。一般同一突变使代谢作用上直接有关的几种酶都由诱导型变为组成型。7.回文环(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渐渗杂交(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一个物种的基因引进到另一物种的基因库中的现象。8.异源多倍体(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F 因子(F factor 或 F element):F 因子具有赋予中性细菌以性别的性质,是一种封闭的环状 DNA分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3.5106。9.反义核酸(
8、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 或 alloploid):不同物种的基因组相结合而成的多倍体。例如普通小麦为异源六倍体。10.克隆(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克隆(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一个无性繁殖系是指从一个祖先通过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的后代,是具有相同遗传性状的群体。经过选择培养,可以获得无性系变异体,但其遗传性状不一定有差异,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可发生逆转。二、B选择题/B(总题数:4,分数:8.00)11.某人是一个常染色体基因的杂合子 Bb,而他带有一个隐性的 X连锁基因 d。在他的精子中有多大比例带有 bd基
9、因? (a)0; (b)1/2; (c)1/8; (d)1/16; (e)1/4。(分数:2.00)A.B.C.D.解析:12.右图谱系中,涂黑者为带有性状 W的个体,这种性状在群体中是罕有的。如下哪种情况是与谱系中 W的传递情况一致的? (分数:2.00)A.B. C.D.解析:13.在一个突变过程中,一对额外的核苷酸插入 DNA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a)完全没有蛋白产物;(b)产生的蛋白中有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c)产生的蛋白中有三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d)产生的蛋白中有两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e)产生的蛋白中,插入部位以后的大部分氨基酸都发生变化。(分数:2.00)A.B.C.D.
10、解析:14.假设某种二倍体植物 A的细胞质在遗传上不同于植物 B。为了研究核-质关系,想获得一种植株,这种植株具有 A的细胞质,而细胞核却主要是 B的基因组,应该怎样做? (a)AB 的后代连续自交;(b)BA的后代连续自交;(c)AB 后代连续与 B回交;(d)AB 的后代连续与 A回交;(e)BA 的后代连续与 B回交;(f)BA 的后代连续与 A回交。(分数:2.00)A.B.C. D.解析:三、B问答题/B(总题数:5,分数:70.00)15.某城市医院的 94 075个新生儿中,有 10个是软骨发育不全的侏儒(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完全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突变),其中只有 2个侏儒的父亲或
11、母亲是侏儒。试问在配子中软骨发育不全的突变频率是多少?(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因为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充分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突变,所以在 10个软骨发育不全的侏儒中有 8个为基因突变所形成,且每个新生儿被认定为软骨发育不全时,就表示形成该儿童的两个配子中有一个配子发生了显性突变,所以,在配子中该基因的突变率为(10-2)/2(94075-2)=4/210 -5。16.某种介壳虫的二倍体数为 10。在雄性细胞中,5 个染色体总是呈异染色质状态,另外 5个染色体呈常染色质状态。而在雌细胞中,所有 10个染色体都是常染色体。如用大剂量 X线照射雄虫或雌虫,得到如下结果: (分数:10
12、.00)_正确答案:()解析:X 射线可使染色体发生泡状变化,尤其是当染色体处于解旋状态下更易受到影响,所以,在第一种情况下,雌性个体经照射后,染色体发生变化,不能形成正常可育的配子,无后代;在第二种情况下,雄性个体经照射后,活化染色体发生变异,但只含有异染色质的配子与雌配子结合后,可以产生正常的雄性后代。17.从某种培养细胞中分离出 5个突变体,它们的生长都需要 G化合物。已知细胞内几种化合物A、B、C、D、E 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如下表测试了这几种化合物能否支持每种突变体(15)生长: (分数:15.00)_正确答案:()解析:(a)6 种化合物在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先后次序是 EACBDG (
13、b)每种突变体在这一生物合成途径中发生阻断的位置分别为: 5 4 2 1 3 EACBDG18.下图是两个操纵子相互关系的模式图。 (分数:15.00)_正确答案:()解析:当 S1过量时,P1 的合成增加,与 RG2所产生的阻抑物相互作用,关闭 O2的作用,从而抑制 E2的产生,使得从 S2P 2的代谢受阻,进而使得 O1操纵子的代谢顺利进行,产生充足的 E1,促进 S1P 1的代谢过程。19.简述基因概念的发展,并请举出两个基因编码一条肽链的例子。(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基因的最初概念来自于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他认为生物性状的遗传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本身不能遗传。1
14、909 年,丹麦学者 W. L. Johannsen提出了“基因”一词,代替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 1910年,摩尔根利用果蝇杂交试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呈直线型排列,并于 1926年发表了基因论。 1928 年 Griffith进行的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及 1944年 Avery等人进行的工作证明了 DNA就是遗传物质。 20 世纪 40年代 G. W. Beadle和 E. L. Taturn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1953 年 Watson和 Crick提出了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957 年 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并于 1961年提出了三联遗传密码;1957年 S. Benzer提出了“顺反子”概念。 1961 年,F. Jacob 和 J. Monod提出“操纵子模型”学说,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基因的作用和遗传信息转移的中心法则。 20 世纪 50年代初,B. McClintock 在研究玉米的控制因子中提出了某些遗传因子的位置是可以转移的;60 年代在大肠杆菌中发现插入序列,提出“跳跃基因”的概念;70 年代发现基因的不连续性,提出“断裂基因”的概念;1978 年,在噬菌体中发现了重叠基因。 鉴于“两个基因编码一条肽链”目前尚存争议,故暂不提供标准答案。 (李雅轩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