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鸦片战争前)(二)及答案解析(总分:95.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6,分数:52.00)1.鱼鳞图册(分数:2.00)_2.锦衣卫(分数:2.00)_3.靖难之役(分数:2.00)_4.胡蓝之狱(分数:2.00)_5.大礼仪之争(分数:2.00)_6.文史通义(分数:2.00)_7.隆庆开关(分数:2.00)_8.永乐大典(分数:2.00)_9.票拟、批红(分数:2.00)_10.火耗(分数:2.00)_11.建州三卫(分数:2.00)_12.八股文(分数:2.00)_13.萨尔浒之役(分数:2.00)_14.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数:2.00)_15.军机处(分
2、数:2.00)_16.尼布楚条约(分数:2.00)_17.多伦会盟(分数:2.00)_18.金瓶掣签(分数:2.00)_19.理藩院(分数:2.00)_20.摊丁入亩(分数:2.00)_21.改土归流(分数:2.00)_22.乾嘉学派(分数:2.00)_23.徐霞客游记(分数:2.00)_24.四库全书(分数:2.00)_25.“十通”(分数:2.00)_26.内三院(分数:2.00)_二、史料分析题(总题数:5,分数:21.00)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明太祖既定江左,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迨末年颁祖训,乃定为十有二监及各司局,稍称备员矣。然定制,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
3、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建文帝嗣位,御内臣益严,诏出外稍不法,许有司械闻。及燕师逼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文皇以为忠于已,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任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中叶以前,士大夫知重名节,虽以王振、汪直之横,党与未盛。至刘瑾窃权,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迨神宗末年,讹言朋兴,群相敌仇
4、,门户之争固结而不可解。而遗孽余烬,终以覆国。庄烈帝之定逆案也,以其事付大学士韩爌等,因慨然太息曰:“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痛乎哉,患得惠失之鄙夫,其流毒诚无所穷极也。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阉党请回答:(分数:6.00)(1).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样的史实?(分数:2.00)_(2).这种史实是如何演变的?(分数:2.00)_(3).这种史实反映了明朝政治生活中什么样的特点?(分数:2.00)_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朕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日西师,一日南巡。”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说材料二雍正在鄂尔泰密折上朱批:“准噶尔一日不靖,西藏事一日不妥;西藏
5、料理不能妥协,众蒙古心怀疑贰。此实为国家隐忧、社稷生民忧戚系焉。所以圣祖明见事之始末厉害,立意灭取准噶尔、安定西藏者,圣知灼见,不得已,必应举者也。”请回答:(分数:4.00)(1).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什么样的政治大战略?(分数:2.00)_(2).实行这种战略的原因何在?(分数:2.00)_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康熙晚年说:“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山巅尽行耕种,朕常以为忧也。”雍正继位时说:“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欠,民食维艰,将来户口日增,何以为业?”材料二乾隆初政十余年间,萦环于心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养活日益繁衍的人口,君臣以“养民”为议题,深入探讨了缓解人
6、口压力的各种方案。乾隆五年为解决“各省生齿日繁,地不加广,穷民资生无策”这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朝廷宣布“嗣后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悉听本地民夷垦种”。乾隆三十一年,将滇省一切“山头地角、坡侧旱坝、水滨河尾地土,听民开垦,不必从中区别,概免升科”。请回答:(分数:6.00)(1).通过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情况?其原因何在?(分数:2.00)_(2).根据当时的情况,你认为有几种解决办法?(分数:2.00)_(3).根据材料二,可知当时采取了什么措施?效果如何?(分数:2.00)_27.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于此思穷变通久之道,不必求之天降地出,惟一破目前之成例,日开海禁而已矣
7、。盖矿砾之开,事繁而难成,工费不可必。所取有限,所伤必多,其事未可骤论也。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岁有所出,则于我毫无所损,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岁有所入,则在我日见其赢,而货贿会通,立可以祛贫寡之患。银两既以充溢,课饷赖为转输。数年之间,富强可以坐致。较之株守故局,议节议捐,其得失轻重,有不啻径庭者矣。”慕天颜:请开海禁疏(分数:2.00)_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于此思穷变通久之道,不必求之天降地出,惟一破目前之成例,日开海禁而已矣。盖矿砾之开,事繁而难成,工费不可必。所取有限,所伤必多,其事未可骤论也。惟番舶之往来,以吾岁出之货,而易其岁入之财。岁有所出,则
8、于我毫无所损,而殖产交易,愈足以鼓艺业之勤。岁有所入,则在我日见其赢,而货贿会通,立可以祛贫寡之患。银两既以充溢,课饷赖为转输。数年之间,富强可以坐致。较之株守故局,议节议捐,其得失轻重,有不啻径庭者矣。”慕天颜:请开海禁疏请回答:(分数:3.00)(1).试分析慕天颜的奏疏提出的背景。(分数:1.00)_(2).概述清朝的海外政策。(分数:1.00)_(3).分析清朝海外政策实行的原因。(分数:1.00)_三、问答题(总题数:11,分数:22.00)28.简述朱元璋的治国方略。(分数:2.00)_29.简论张居正改革。(分数:2.00)_30.简述“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分数:2.
9、00)_31.简述明朝内阁制度的演变。(分数:2.00)_32.简要介绍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分数:2.00)_33.简述明清赋税制度变革。(分数:2.00)_34.概述明清时期君主专权。(分数:2.00)_35.简述康熙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分数:2.00)_36.简述清初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分数:2.00)_37.简述清代秘密立储制的操作并作出评价。(分数:2.00)_38.简评清代的耗羡归公改革。(分数:2.00)_明清(鸦片战争前)(二)答案解析(总分:95.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6,分数:52.00)1.鱼鳞图册(分数:2.00)_
10、正确答案:(简称图册。南宋以后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绘制的土地簿册。南宋行经界法,有些地区按保甲绘制地形图,标出各户占有田地名称、顷亩、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泽、山丘等,存于官府备查。因图上所绘田亩,依次排列,呈鱼鳞状,故名。随税粮多寡规定粮区,每区设大粮长四人,使集里甲耆民,丈量田亩并绘制鱼鳞图,其法与南宋时接近而略详,有总图、分图,且依县、州、府分别汇集成册,浙江布政司首先编造成功,遂推广各地。后历时稍久,图册所记已与实际情况有所不符,故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清咸丰年间损坏很多,至同治五年苏南地区还曾重造。此图册是为官府摊派赋税的重要依据。)解析: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明清时期的赋役征收的基本制度。在
11、回答此类名词解释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厘清制度的来龙去脉。另外,考生要了解:配合鱼鳞图册的是皇册。2.锦衣卫(分数:2.00)_正确答案:(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朱元璋即吴王位时所设的拱卫司。洪武二年(1369 年)改设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成为皇帝的耳目爪牙,监视和镇压全国官吏和民众。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常以勋戚都督担任。)解析: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明朝的一种特殊的控制形式。考生要将锦衣卫和厂卫结合复习,注意其背景、影响等。3.靖难之役(分数:2.00)_正确
12、答案:(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各王拥有卫甲士 3000 人至 1.9 万人不等,北边各王握有兵权,势力更大。惠帝即位后,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所带来的威胁,采用齐泰、黄子澄之策,先后废削了周、齐、湘、代、岷等内地诸王。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于北平,以讨伐齐、黄为名,号称“靖难”。建文四年,燕兵破京师,惠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燕王即位,是为成祖,历时四年(13991402 年)的内战结束。)解析:解析 靖难之役的结局有一定的偶然性,斗争双方领导者的个人政治、军事素质起到了关键砟用,这也成为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中绝无仅有的一次地方藩王叛乱成功之例。4.胡蓝之狱(分数:2.00)_正确答案:(明初的
13、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明太祖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 14 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 45000 余人。胡惟庸飞扬跋扈,皇权与相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对和胡来往密切的官员也进行抄家灭族。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杀。蓝玉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战平定边疆有功,被封为凉国公。但是蓝玉为人骄横,霸占民田、广蓄庄奴。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控告蓝玉“谋反”并严刑拷打成案。不但蓝玉全家被杀
14、,受此案株连被杀的达 15000 人。)解析:5.大礼仪之争(分数:2.00)_正确答案:(大礼仪是明嘉靖年间确定兴献王朱佑杭尊号的争论,因系朝廷礼法之至大者,故名。正德十六年,武宗死,无子,兴献王长子朱厚璁即皇帝位,下令礼臣议其生父朱祐杬尊号。以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朝臣主尊孝宗为皇考,朱祜抚为皇叔父;观政进士张璁、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等迎合上意,议尊朱祜杭为皇考。双方争论激烈。嘉靖三年四月,追尊世宗父母。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激怒世宗,下狱者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这一事件对嘉靖朝政治影响颇大。)解析:解析 大礼仪之争事件前后延续了十余年,对明朝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首辅
15、专权和内阁纷争,使得朝廷政治相当混乱。不仅使得嘉、万时期的政治缺乏应有的连续性,还造成了王朝士大夫之间党同伐异之风。考生应该能够完整地表述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6.文史通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文史通义是章学诚探讨古今学术、文史、教育等文章和论学书的汇编,其中内卷 5 卷,外卷 3 卷。该书是章学诚经 20 年精心探讨,积文而成,凝结了章学诚的毕生精力,是其代表作。它是研究文史的名著,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该书提出“六经皆史”,这是该书最重要的观点。章学诚在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史识”之外又明确提出了“史德”的概念,并作了理论上的阐述。)解析:7.隆庆开关(
16、分数:2.00)_正确答案:(明朝前期,政府规定除了朝贡贸易之外,民间不得从事海外贸易。明中叶,民间私人海上贸易开始兴盛起来。在民间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欧洲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东来,开始了改变明朝的海外贸易。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进行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藩”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之后原市舶司的职能发生了很大改变,从接待各国贡舶变成主要接待各国的商舶。虽然隆庆开放海禁仍有许多限制,但它毕竞打破了明初以来的海禁政策,为民间海外贸易活动提供了合法的地位。随着海禁的开放,沿海各地的海外贸易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解析:解析 本题是对于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考查。明初的对外
17、贸易主要是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的,称为朝贡贸易。对于私人海外贸易严格限制,这是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明成祖时有了较大改变。8.永乐大典(分数:2.00)_正确答案:(中国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始纂于永乐元年,永乐五年完成。计 22937 卷。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永乐大典编纂之初,定有凡例 21 项,对材料的取舍、分类、排比等都有明确规定。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以韵统字,以字系事。举凡天文、地理、政治制度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 8000 余种古书资料。凡入辑之书,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必须按原书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编、整段分类编入。这种编辑方法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
18、哲学、历史、地理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明朝末年,不断散轶,今存残卷仍不失为增补、校勘和辑求古书的珍贵资料。)解析:解析 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类书。这么大规模的编撰代表着明代的强盛和稳定,另外考生要注意具体史实表述的准确性。9.票拟、批红(分数:2.00)_正确答案:(是明代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明宣德年间,内阁的地位显著上升。内阁的主要工作,从过去比较空泛的“参预机务”转变为固定的票拟,即代替皇帝阅读臣僚章奏,草拟处理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上进”,亦谓“条旨”。自此票拟逐渐成为内阁最重要和制度化的职掌。票拟
19、进呈皇帝裁决,皇帝用红笔在奏章和票拟上批答,称为批红。对票拟内容不同意时,皇帝可以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再拟,称为“改票”。批红权后多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解析:解析 明太祖废相后,票拟、批红是明代在制度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制度创建,使得内阁的权力职掌逐渐固定化、制度化,对于明中后期的政局以及清代的制度都有重要的影响。10.火耗(分数:2.00)_正确答案:(明清附加税之一。原指将零碎银两铸成银锭过程中的自然损耗。明代将征收之细碎银两重新熔铸为一定重量的银锭,存入国库,而将熔铸之耗损部分名日火耗,亦称火耗银,由纳税者承担。清初火耗各地不一,有高至百分之五十者,甚至解运往返费用,皆摊入其内。雍正时列
20、入正税,无定额,欲征税时每两银加征一、二、三分不等,存留地方,主要用于公费及官吏养廉。)解析:11.建州三卫(分数:2.00)_正确答案:(明代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之统称。明初,居住在今黑龙江依兰一带的女真人南迁至今绥芬河流域。永乐元年,明延在此设建州卫,以阿哈出为指挥使。约在永乐十年,明延分建州卫别置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儿为指挥使。七年,因凡察、董山争掌卫印,明廷遂分置右卫,以凡察掌右卫,董山掌左卫事。成化三年,纳郎哈被明军杀于广宁,嘉靖末年,王果掌卫事,势盛,总领建州三卫之事。万历三年,王杲死,右卫遂不振。至明末努尔哈赤渐强,统一建州各部。)解析:解析 建州三卫既是对于明朝都司卫所的
21、考查,涉及明朝控制边疆的措施,也是对于女真族历史的考查,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12.八股文(分数:2.00)_正确答案:(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所规定的文体。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的格式定为八股文。其程式乃朱元璋与刘基所定,文章仿宋代经义,用古人语气,讲究“代圣人立言”。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段落(八股)组成,不得增减,并且只能按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不能随意引中和发挥。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直到清末为止,八股文一直是读书人用以博取功名的敲门砖,在社会上有着极大的影响。)解析:解析
22、 本题旨在考查明代的科举形式,八股文的发明既说明了明朝科举制度发展到了顶峰,逐渐制度化和固定化,另一方面,同时也反映了制度的僵化,考生应对八股取士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13.萨尔浒之役(分数:2.00)_正确答案:(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明廷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出镇辽东。次年,以十万余人分四路出师,想一举消灭后金。四路军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以杜松部为主力。明军企图以“分进合击”取胜,但由于杜松轻敌,在萨尔浒遇伏,全军覆没。继而马林败逃开原,刘铤力战死,仅李如柏全师而退。萨尔浒之役以四路明军三路遭全歼而结束。经此一役,努尔哈赤在东北
23、的地位更加巩固,而明朝在辽东的统治愈趋动摇。后金牢牢掌握着对明战争的主动权。)解析:解析 萨尔浒之役是后金对明战争的转折点,是明清史阶段比较重要的内容,在往年各高校单独命题时经常作为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14.议政王大臣会议(分数:2.00)_正确答案:(议政王大臣会议简称“国议”或“议政处”,由满族贵族组成,汉人不准参与,凡军国大事,全由议政王大臣决定,权力超出内阁之上,既有民族歧视成分,也带有满人军事民主制的遗风。康熙继位时年少,由诸大臣辅政,康熙设计诛杀鳌拜等人,限制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但并没有取消这个机构。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汉大臣组成,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
24、为首者称领班、首枢,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而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了空名、虚衔。对皇权构成一定牵制的满族旧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过是荣誉虚衔。乾隆五十六年在清代政治史上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这一机构被宣布取消。)解析:解析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入关前按照“参汉酌金”的方针建立的一套满汉融合的政治体制,为清代所特有。在清代政治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5.军机处(分数:2.00)_正确答案:(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仅是临时性机构,称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
25、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实权远远超过内阁。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军机处无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军机大臣无定员,一般由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充任。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解析:解析 较之传统政治体制的宰相政事堂和内阁制,军机处具有人员精干、效率极高、保密性强等特点和优点,特别是它的临时差遣性质及军机大臣难以擅权的办事程序,便于皇帝随意操纵。发展成为终清一代的大政所出的国家中枢机构。16.尼布楚条约
26、(分数:2.00)_正确答案:(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沙俄在雅克萨战败后,被迫同意谈判解决边界问题。1689 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中国政府作了让步,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以南、以东属中国。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维持了一百多年中俄边境的稳定。)解析:解析 尼布楚条约也是中国与外国第一个边界条约,考生还要注意条约签订的背景:当时西北噶尔丹虎视眈眈,为了避免两线作战,
27、不得不让步,与俄签订条约。17.多伦会盟(分数:2.00)_正确答案:(清康熙帝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于康熙三十年在多伦诺尔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的会盟。当时,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喀尔喀蒙古三部 10 万众南下投清。康熙帝为安置喀尔喀蒙古,并加强对其管理,遂决定于多伦举行会盟。康熙帝于御营殿帐依次召见内蒙古、外蒙古王公贵族,并赐宴。次日,召集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哲布尊丹巴等 35 名喀尔喀三部贵族会盟。主要内容为:规定喀尔喀蒙古须遵行清延的法令;令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等具疏请罪,以结束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废除喀尔喀三部旧有济农、诺颜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以汗、亲王、郡王、
28、贝勒等爵位;依 49 旗例编族,分左中右三路,设盟,实行盟旗制度。此次会盟,改善了喀尔喀蒙古各部与清之间的关系,并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解析:解析 多伦会盟是清朝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通过会盟确立了清朝对漠北蒙古的正式管辖,大力发展满蒙贵族的姻亲关系,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着积极贡献。18.金瓶掣签(分数:2.00)_正确答案:(用掣签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的制度。藏语“金奔巴”,奔巴即“瓶”。乾隆五十七年,清廷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大活佛转世,设立了“金瓶挚签”制度,特颁发两金瓶,一贮北京雍和宫,一贮拉萨大昭寺。凡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达赖、班禅等转世时,均须将
29、所觅若干个“灵童”的名字署于象牙签上,置签于瓶中,分别在雍正宫、大昭寺,由理藩院尚书或驻藏大臣监督掣定,此后遂成定制。这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驻藏大臣权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了清政府对蒙藏地区的统治。)解析:解析 金瓶掣签体现了清朝对西藏的统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西藏在清朝有着特殊的地位,关系着大清帝国的稳定。西藏问题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演变是一个比较大的综合题,考生可以整理一下。19.理藩院(分数:2.00)_正确答案:(官署名,清代管理蒙、回、藏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初为“蒙古衙门”,设承政、参政等官。崇德三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十八年改为与六部同等。理藩院的设置最初是为了处理蒙古事务,随着清朝对西北、西_南各地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理藩院管理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具体管辖范围为内外蒙古、青海蒙古、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理藩院还掌管一部分属国及其他外国交往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另成立了总理衙门,这部分事务始改归总理衙门管理。理藩院的设置,标志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