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50 及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 1-20 小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朱或萍州可谈中提到“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这反映了宋代婚姻中一种( )趋势?(分数:2.00)A.重礼仪B.重资财C.重科举D.蘑门第2.五代两宋对外贸易偏重于东南海路,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A.西北割据B.政府无视陆路贸易C.西北多战乱D.南方经济发展3.北宋末年,徐兢出使东北方某国,撰写一书,“举凡立国之政、风俗事物之宜”,描写颇为详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是( )。(分数:2.00)A.
2、经行记B.诸番志C.宣和奉使高丽图经D.真腊风土记4.元代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设立( ),掌管并监督地方行政,均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分数:2.00)A.大扎撒B.必里克C.榷薛D.达鲁花赤5.对元代“腹里”管辖区域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东 山西 河北 陕西 蒙古(分数:2.00)A.B.C.D.6.元朝军队按照种族差异和征发地区的不同,分为四种,对此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蒙古军 探马赤军 汉军 南军 新附军(分数:2.00)A.B.C.D.7.忽必烈即位后,封吐蕃喇嘛教首领( )为国师,又加封他为帝师。(分数:2.00)A.别迭B.赛典赤.瞻思丁C.耶律
3、楚材D.八思巴8.元代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方式不同于其他三地的一地是( )。(分数:2.00)A.东北B.西藏C.岭北D.云南9.今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来管辖( )。(分数:2.00)A.理藩院、澎湖巡检司B.宣政院、台湾府C.宣政院、澎湖巡检司D.理藩院、台湾府10.元代,由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迁到中国的人,经过长期在内地与其他各族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渗透学习,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分数:2.00)A.侗族B.回族C.满族D.维吾尔族11.元世祖时,曾按居民贫富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户,每等再分三级,如上上、上中、上下等,称为三等九甲,登记户等的册子称为( )。(分数:2
4、.00)A.赋役全书B.鱼鳞图册C.赋役黄册D.鼠尾文簿12.元代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是( )。(分数:2.00)A.龙泉窑B.钧窑C.定窑D.景德镇13.马可波罗行纪中载:“此汗八里大城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货物,盖此城为商业繁荣之城也。”“此城”指的是( )。(分数:2.00)A.上都B.大都C.泉州D.广州14.摩洛哥人伊本.拔图塔曾在其游记中说:“泉州为世界最大港之一,实可云惟一之最大港,余见是港有大海船百艘,小者无数。”当时泉州港口指示航行的灯塔至今仍屹立在海滨。这是哪一时期的泉州?( )(分数:2.00)A.明代B.元代C.南宋D.北宋15.蒙元时期
5、,蒙古、中亚贵族出资交给回商人经营以获利,这批商人被称为( )。(分数:2.00)A.贾贩B.高利贷C.斡脱D.羊羔息16.以下运河修建于元代的是( )。通惠河 会通河 山阳渎 永济渠 通济渠 江南河(分数:2.00)A.B.C.D.17.醉太平小令:“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这描述的哪一朝代末期的情景?( )(分数:2.00)A.元代B.明代C.唐代D.东汉18.在元大都,各派宗教礼拜场所林立,但在当时最流行的是佛教中的( )。(分数:2.00)A.天台宗B.小乘佛教C.净土宗D.喇嘛教二、B名词解释 21-28 小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9
6、.三冗两积(分数:2.00)_20.官、职、差遣(分数:2.00)_21.漕宪帅仓(分数:2.00)_22.支移、折变(分数:2.00)_23.五等版籍(分数:2.00)_24.主户和客户(分数:2.00)_25.庆历新政(分数:2.00)_26.青苗法(分数:2.00)_27.保甲法(分数:2.00)_28.置将法(分数:2.00)_29.三经新义(分数:2.00)_30.元祜更化(分数:2.00)_31.哲宗绍述(分数:2.00)_32.熟女真、生女真(分数:2.00)_33.南面官、北面官(分数:2.00)_三、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34.评价忽必烈的改制。(分数:2.00
7、)_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50 答案解析(总分:6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 1-20 小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朱或萍州可谈中提到“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这反映了宋代婚姻中一种( )趋势?(分数:2.00)A.重礼仪B.重资财C.重科举 D.蘑门第解析:2.五代两宋对外贸易偏重于东南海路,以下解释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A.西北割据B.政府无视陆路贸易 C.西北多战乱D.南方经济发展解析:3.北宋末年,徐兢出使东北方某国,撰写一书,“举凡立国之政、风俗事物之宜”,描写颇为详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是( )。(分
8、数:2.00)A.经行记B.诸番志C.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D.真腊风土记解析:4.元代中书省和行中书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设立( ),掌管并监督地方行政,均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分数:2.00)A.大扎撒B.必里克C.榷薛D.达鲁花赤 解析:5.对元代“腹里”管辖区域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东 山西 河北 陕西 蒙古(分数:2.00)A.B. C.D.解析:6.元朝军队按照种族差异和征发地区的不同,分为四种,对此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蒙古军 探马赤军 汉军 南军 新附军(分数:2.00)A.B.C. D.解析:7.忽必烈即位后,封吐蕃喇嘛教首领( )为国师,又加封他为帝师。(
9、分数:2.00)A.别迭B.赛典赤.瞻思丁C.耶律楚材D.八思巴 解析:8.元代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方式不同于其他三地的一地是( )。(分数:2.00)A.东北B.西藏 C.岭北D.云南解析:9.今西藏和台湾在元朝时分别由什么机构来管辖( )。(分数:2.00)A.理藩院、澎湖巡检司B.宣政院、台湾府C.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D.理藩院、台湾府解析:10.元代,由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地迁到中国的人,经过长期在内地与其他各族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互相渗透学习,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分数:2.00)A.侗族B.回族 C.满族D.维吾尔族解析:11.元世祖时,曾按居民贫富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户,每等
10、再分三级,如上上、上中、上下等,称为三等九甲,登记户等的册子称为( )。(分数:2.00)A.赋役全书B.鱼鳞图册C.赋役黄册D.鼠尾文簿 解析:12.元代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是( )。(分数:2.00)A.龙泉窑B.钧窑C.定窑D.景德镇 解析:13.马可波罗行纪中载:“此汗八里大城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货物,盖此城为商业繁荣之城也。”“此城”指的是( )。(分数:2.00)A.上都B.大都 C.泉州D.广州解析:14.摩洛哥人伊本.拔图塔曾在其游记中说:“泉州为世界最大港之一,实可云惟一之最大港,余见是港有大海船百艘,小者无数。”当时泉州港口指示航行的灯塔至
11、今仍屹立在海滨。这是哪一时期的泉州?( )(分数:2.00)A.明代B.元代 C.南宋D.北宋解析:15.蒙元时期,蒙古、中亚贵族出资交给回商人经营以获利,这批商人被称为( )。(分数:2.00)A.贾贩B.高利贷C.斡脱 D.羊羔息解析:16.以下运河修建于元代的是( )。通惠河 会通河 山阳渎 永济渠 通济渠 江南河(分数:2.00)A.B. C.D.解析:17.醉太平小令:“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这描述的哪一朝代末期的情景?( )(分数:2.00)A.元代 B.明代C.唐代D.东汉解析:18.在元大都,各派宗教礼拜场所林立,但在当时最流行的是佛教中的
12、( )。(分数:2.00)A.天台宗B.小乘佛教C.净土宗D.喇嘛教 解析:二、B名词解释 21-28 小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9.三冗两积(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指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积贫积弱,是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北宋时官、职、差遣的分离,官僚机构重复设置,加之。通过科举制度、恩荫制度和其他途径人仕为官者不断增加,使宋朝官僚机构臃肿庞大,出现冗官现象。宋太祖时,推行募兵养兵制度,军队数量剧增,至宋仁宗时期,军队人数猛增至 140 万。军队数量虽多,但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极低出现冗兵现象。宋代官吏的待遇十分优厚,加之统治者挥霍
13、浪费越来越严重军费开支庞大,再加上宋每年还要向辽、西夏交纳大量的岁币,出现冗费现象。)解析:20.官、职、差遣(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北宋时为了集行政权力于中央,在任官制度上采用官、职、差遣。官是一种虚衔,用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职又称贴职,是文官的荣誉头衔。差遣,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如官衔是尚书被差遣去担任知州,知州才是实职。无论中央或地方官员,均由皇帝差遣担任。这种官、职、差遣分离制度造成北宋官僚机构重复设置,出现“冗官”现象。)解析:21.漕宪帅仓(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北宋统一后陆续在各路设四司,四司即转运使,简称“漕臣”,管理财政兼监察地方管理
14、;提点刑狱,简称“宪臣”,主管地方司法;安抚使,简称“帅臣”,管理地方军事;提举常平,简称“仓臣”,熙宁初年设置,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故四司又称“漕宪帅仓”,其设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一切基础,使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高度强化。)解析:22.支移、折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宋朝的农业税沿用唐后期的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在交税时,北宋政府还沿用了前代的“支移”和“折变”的苛法。所谓支移,就是借口官府需要,强迫农民把秋税谷物送到他处,人畜盘费自备。在没有支移任务的地区,农民也要按照税粮数量每斗加纳“道里脚费”。所谓折变,就是官府借_1 需要将征收物折价或变成其他物品征收
15、。“支移”和“折变”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解析:23.五等版籍(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宋代的户籍,一般叫做“五等版籍”,规定每逢闰年修造一次。宋代户籍分主户(也叫“税户”)和客户。主户是指占有田地、承担赋役的人家。按照他们财产(主要是田地)的多少,分为五等。一、二等户田地产业多,称为上户;四、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为下户或贫下户;处于中间的三等户,称为中户。客户是指没有田地产业的人家,主要是佃户(或称“佃客”、“地客”),他们租种地主的田地,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宋代赋役制度以五等版籍制度为基础。)解析:24.主户和客户(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宋代户籍分主户
16、(也叫“税户”)和客户。主户是指占有田地、承担赋役的人家。按照他们财产(主要是田地)的多少,分为五等。一、二等户田地产业多,称为上户;四、五等户田地产业少,称为下户或贫下户;处于中间的三等户,称为中户。客户是指没有田地产业的人家,主要是佃户(或称“佃客”、“地客”),他们租种地主的田地,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解析:25.庆历新政(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以改革时弊。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明黜陟”、“抑侥卓”、“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这就是所谓的“庆历新政”。由
17、于新政触犯了宗室勋贵和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招致了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相继被迫离职,“新政”被一一废除,改革失败。但庆历新政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解析:26.青苗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王安石变法中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之一。在每年春正月和五月,由政府按户等高下贷粮食或钱款给农村主户,称青苗钱。听民户自愿请贷,借贷期限为半年,出息二分。此法旨在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盘剥,同时也可增加政府收入。)解析:27.保甲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王安石变法中军政方面的改革之一。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
18、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选取殷实之家中有“材勇”的人充当保长、大保长和都保正。在农闲时集合保丁,练习武艺。每一大保须于夜间轮派保丁值班巡查。实行保甲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同时也是募兵制向征兵制过渡的一种尝试。)解析:28.置将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王安石变法中军政方面的改革之一。针对“更戍法”造成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当时称为“置将”。此法的推行,改善了军队的素质,增强了战斗力,加强了北宋的边防力量。)解析:29.三经新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北宋时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重新
19、注释了诗、书、周礼,通称三经新义。三经新义是王安石变法理论的代表作,也是变法的理论根据。它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参照各家学说,提出了许多新意解,形成了“荆公新学”。三经新义颁行后,太学和州县学校用它作教材,科举用它作标准。)解析:30.元祜更化(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085 年,宋神宗去世,年仅 10 岁的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祐”。此时期,由反对变法的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召司马光等保守派入朝执政,罢黜了变法官员,几乎废除了全部新法,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史称“元韦占更化”。)解析:31.哲宗绍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死,宋
20、哲宗亲政,改元“绍圣”。他重新起用变法派章悖、曾布等人为宰相,又恢复新法,把元祐年间得势的臣僚全部免官,贬出朝廷,史称“哲宗绍述”。)解析:32.熟女真、生女真(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女真族在隋唐时称靺鞨,居住在黑龙江一带,以渔猎为生。辽朝建立后,女真臣属于辽。辽为了分散女真部落的力量,把一部分较强大的部落迁到了辽阳府以南,过定居的农耕生活,称“熟女真”;而将留在原地继续过渔猎生活的女真人称作“生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颜部后来建立了金政权。)解析:33.南面官、北面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辽代为了有效控制各族人民,采取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
21、,以汉制待汉人”。统治汉族的称南面官,因其官署设于皇帝大帐南而得名。南面官仿唐制设三省六部,官员多用汉人。统治契丹族的称北面官,因其官署设在皇帝大帐北而得名。北面官由契丹贵族担任,权力较南面官大,管理宫帐、部族、属国之政。)解析:三、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34.评价忽必烈的改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忽必烈即位前后在政治上所进行的改革主要表现在推行“汉法”上。他即位前,曾在邢台、京兆(陕西西安)两处封地采用汉法征收赋税,曾取得“邢乃大治”和“关陇大治”的效果。忽必烈定都中原建立元朝,使汉法得以全面推行,从而成为十三世纪蒙元历史上的改革家。 在经济方面,忽必烈保
22、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立农”。为此,他多次下令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还规定多余的牧地听民垦耕,把许多牧场重新还作农田,用封建的租佃方式招募农民耕种。他又下令禁止掠人为奴,并把一些掠夺来的驱口释放为民。1271 年,颁布户口条画,对户籍进行整顿,禁止非法占有奴隶。通过这些措施,扩大了国家的征税范围,在客观上也多少调整了劳动者的地位,对防止农民沦为“驱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样,在汉族地区先进农业经济的影响下,蒙古统治者不但放弃了在汉族地区推行其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的企图,而且还扶植汉族地主,甚至连蒙古贵族也逐渐转化成为封建地主。 在政治方面,忽必烈为了加强中央
23、集权,改变过去那种裂土分封的旧法,改封地为赐田,使原贵族变成一般地主,削弱其政治权势,从而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加强君权,建立了一套糅合汉法和部分蒙古旧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机构。在中央,设行省,领六部,掌管全国政务。在地方上,元朝设立行中书省,设丞相一人,统领地方军政大事。行省制度从政治上保证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有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分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外,还在各级政府中另外设一官职一一达鲁花赤,掌管并督察地方行政。达鲁花赤均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表现了蒙古统治者对汉族官
24、吏的防备心态。 对少数民族地区,元政府也因地而异地采用了不同的统治政策。在西藏,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从元朝起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的一部分。此外,还在云南设立行省,在台湾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并隶属福建行省。台湾岛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为了防备和镇压各地人民的反抗,元朝政府在全国遍驻军队,元朝军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等。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是骨干,主要驻防于京师和腹里,而汉军和新附军多驻在江淮以南。忽必烈又实行四等人制,对全国人民进行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这一措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在全国设立驿站和急递铺,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系,保证了中央政令的贯彻和执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忽必烈推行“汉法“,限制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部分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这引起了守旧贵族的强烈反对,造成了藩王的叛乱,历经十多年才平定。)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