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47 及答案解析(总分:7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 1-20 小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唐朝出现的先进的灌溉工具和耕地工具是( )。(分数:2.00)A.翻车、耦犁B.筒车、耦犁C.筒车、曲辕犁D.翻车、曲辕犁2.唐朝官营手工业中,每年服役二十天,在政府“趋役不尽及别有和雇“的情况下,可“纳资代役”的是( )。(分数:2.00)A.长上匠B.明资C.和雇匠D.短番匠3.陆龟蒙秘色越瓷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分数:2.00)A.黑陶B.唐三彩C.白瓷D.青瓷4.唐朝城市中的工商业区是( )。
2、(分数:2.00)A.市B.坊C.肆D.勾栏5.据新唐书.兵志记载,(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成为中央政府的核心力量。(分数:2.00)A.兵部B.尚书省C.节度使D.统军大将6.“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毋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这段话描述的是( )专权。(分数:2.00)A.李林甫B.李辅国C.高力士D.杨国忠7.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 )。(分数:2.00)A.牛李党争B.安史之乱C.南衙北司之争D.宦官专权8.唐朝的国家财政收入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这种局面,是在( )。(分数:2.00)A.贞观之治B
3、.开元盛世C.安史之乱时D.安史之乱之后9.安史之乱后势力最强、危害最大的“河朔三镇”指的是( )。卢龙镇 魏博镇 淄青镇 成德镇(分数:2.00)A.B.C.D.10.藩镇节度使武装的核心是( ),他们“父子相袭,亲党胶固”,且骄横异常,“变易主帅,如同儿戏”。(分数:2.00)A.长从宿卫B.长征健儿C.牙兵D.节度使11.唐顺宗时,以王叔文、王侄为首的朝臣与宦官之间发生的冲突,称为( )。(分数:2.00)A.南衙北司之争B.党锢之祸C.甘露之变D.二王八司马事件12.唐朝中期,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建议实行榷盐法的是( )。(分数:2.00)A.第五琦B.刘晏C.杨炎D.范仲淹13.唐朝初
4、年,“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分数:2.00)A.匈奴B.回鹘C.西突厥D.东突厥14.唐太宗时期的“安西四镇”指的是( )。龟兹 焉耆 乐浪 于阗 疏勒(分数:2.00)A.B.C.D.15.东突厥灭亡,其首领颉利可汗被俘发生在( )时期。(分数:2.00)A.唐中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太宗二、B名词解释 21-28 小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6.彍骑、健儿(分数:2.00)_17.河朔三镇(分数:2.00)_18.“二王八司马”事件(分数:2.00)_19.甘露之变(分数:2.00)_20.南衙北司之争(分数:2.00)_21.常平法(分数:2.
5、00)_22.茶经(分数:2.00)_23.柜房、飞钱(分数:2.00)_24.薛延陀(分数:2.00)_回纥_吐蕃_南诏_28.唐蕃会盟碑(分数:2.00)_29.阿倍仲麻吕(分数:2.00)_鉴真_义净_32.会昌灭佛(分数:2.00)_三、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33.说明贞观之治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数:2.00)_34.怎样评价武则天?(分数:2.00)_35.评述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内容及意义。(分数:2.00)_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47 答案解析(总分:7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 1-20 小题(总题数:15,分数:30.0
6、0)1.唐朝出现的先进的灌溉工具和耕地工具是( )。(分数:2.00)A.翻车、耦犁B.筒车、耦犁C.筒车、曲辕犁 D.翻车、曲辕犁解析:2.唐朝官营手工业中,每年服役二十天,在政府“趋役不尽及别有和雇“的情况下,可“纳资代役”的是( )。(分数:2.00)A.长上匠B.明资C.和雇匠D.短番匠 解析:3.陆龟蒙秘色越瓷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分数:2.00)A.黑陶B.唐三彩C.白瓷D.青瓷 解析:4.唐朝城市中的工商业区是( )。(分数:2.00)A.市 B.坊C.肆D.勾栏解析:5.据新唐书.兵志记载,(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7、”,成为中央政府的核心力量。(分数:2.00)A.兵部B.尚书省C.节度使 D.统军大将解析:6.“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毋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这段话描述的是( )专权。(分数:2.00)A.李林甫 B.李辅国C.高力士D.杨国忠解析:7.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 )。(分数:2.00)A.牛李党争B.安史之乱 C.南衙北司之争D.宦官专权解析:8.唐朝的国家财政收入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这种局面,是在( )。(分数:2.00)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安史之乱时D.安史之乱之后 解析:9.安史之乱后势力最强、危害最大的“河朔三镇”指的
8、是( )。卢龙镇 魏博镇 淄青镇 成德镇(分数:2.00)A.B. C.D.解析:10.藩镇节度使武装的核心是( ),他们“父子相袭,亲党胶固”,且骄横异常,“变易主帅,如同儿戏”。(分数:2.00)A.长从宿卫B.长征健儿C.牙兵 D.节度使解析:11.唐顺宗时,以王叔文、王侄为首的朝臣与宦官之间发生的冲突,称为( )。(分数:2.00)A.南衙北司之争B.党锢之祸C.甘露之变D.二王八司马事件 解析:12.唐朝中期,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建议实行榷盐法的是( )。(分数:2.00)A.第五琦 B.刘晏C.杨炎D.范仲淹解析:13.唐朝初年,“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分数
9、:2.00)A.匈奴B.回鹘C.西突厥 D.东突厥解析:14.唐太宗时期的“安西四镇”指的是( )。龟兹 焉耆 乐浪 于阗 疏勒(分数:2.00)A.B. C.D.解析:15.东突厥灭亡,其首领颉利可汗被俘发生在( )时期。(分数:2.00)A.唐中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太宗 解析:二、B名词解释 21-28 小题(总题数:17,分数:34.00)16.彍骑、健儿(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随着府兵制的逐渐破坏,募兵制日益发展起来。到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根据张说的建议,京师宿卫一切募士承担,共募得 12 万,号称“长从宿卫”,次年,改称“骧骑”。边镇戍兵也自开元二十
10、五年(737)起正式实行招募制,被招募的戍兵称为“健儿”,他们由边地将帅长期统帅,逐步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彍骑、健儿的军器、衣粮均由唐政府发给,他们长期服兵役,是被政府雇佣的职业兵。)解析:17.河朔三镇(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河朔三镇指的是成德、魏博、卢龙三镇。成德镇治恒州(今河北正定),自李宝臣任节度使时开始割据,占有恒、定、易、赵、深、冀等州(今河北中部和南部)。魏博镇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自田承嗣任节度使时开始割据,占有魏、博、贝、相、澶、卫、洺等州(今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地区)。卢龙镇治幽州(今北京),自李怀仙任节度使时开始割据,占有幽、涿、营、瀛、莫、平、蓟、
11、妫、檀等州(今河北中北部及辽宁西部)。三镇节度使均是安史降将,各拥强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赋税不供中央。河朔三镇割据称雄,专横跋扈,公开与中央相对抗,被称为叛镇。)解析:18.“二王八司马”事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又称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时发生的反对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永贞元年(805)正月,顺宗即位后,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十人,着手进行改革,以此削弱宦官的势力。同年八月,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与韦皋、裴均(荆南节度使)、严绶(河东节度使)等内外呼应,迫使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
12、。宦官得势后,“二王”即被贬逐,王伾病死于贬所,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时称“八司马”,整个事件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解析:19.甘露之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唐文宗联合朝官谋诛宦官的一次事变。文宗即位后,利用李训、郑注打击宦官势力。太和九年(835),文宗登紫宸殿朝见百官。李训令人奏告文宗称今吾左仗院的石榴树上有天降甘露,文宗便令宰相和官员前去察看。李训回来说,不太像是甘露。文宗又令左、右神策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带领众宦官去看。此时,李训早已在左仗院埋下伏兵,只等宦官一到便围而全歼。但仇士良看出了破绽,急忙挟持文宗回宫,并派出禁军大肆
13、屠杀。李训、郑注等皆被杀害,这件事史称“甘露之变”。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唐王朝的实际统治者,直到昭宗天复三年(903)被朱温一举消灭。)解析:20.南衙北司之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南衙是指以宰相为首的朝廷机关,北司是指宫中的宦官集团。宪宗以后,宦官不仅掌握军政大权,而且操纵皇室的废立。宪宗被杀后,唐朝先后在位的八位皇帝,除敬宗外,都是宦官拥立的,而敬宗则死于宦官之手。稍有作为的皇帝,往往想利用朝官压制宦官,宦官伺机反扑,南衙北司的对立因此形成。唐后期发生了多次“南衙北司之争”,其中最为激烈的是发生在顺宗时期的永贞革新和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解析:21.常
14、平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刘晏为解决唐政府的财政危机,稳定物价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在各道设巡院,选择精干廉洁的人做知院官,知院官每月都要把本道各州县的雨雪、丰歉情况向中央申报,政府在丰收地区用较高的价钱籴进粮食,在歉收地区则用较低的价钱粜出,不仅利用粮食差价获利,而且保持各地物价的大体稳定。)解析:22.茶经(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唐人陆羽所撰,茶是唐人须臾不可离之物,饮茶之俗风靡全国,各地茶肆林立,煎茶售卖,茶道大行。陆羽的茶经记述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饮用方法及用具等,是我国第一步研究茶道的著作,推动了中国制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解析:23.柜房、
15、飞钱(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由于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房和飞钱。柜房,又称“僦柜”,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财物,并凭帖或信物,替存钱者支付款项,以此收取柜租。柜房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产生的最早的汇兑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宪宗时期,办法是: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地方某道设在长安的进奏院,或者交给某军府、某使节、某富家,凭文券再到指定地方取现钱,这样就解决了长途搬运大量铜钱的困难。柜房和飞钱,都是商业发展、交易繁荣的产物。它们的产生,减少了支付钱币的麻烦,避免了携带重金走远路的危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24.薛延陀(分数:2.0
16、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薛延陀是铁勒的一支,是由薛、延陀两个部落联合而成的。突厥分裂后,铁勒诸族也大多一分为二,因此在东、西突厥汗国境内都有薛延陀部众。贞观二年(628),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死,国内大乱,薛延陀首领夷男率部落 7 万余家往附东突厥。为了拉拢夷男共同对付东突厥,贞观三年(629),唐太宗遣使册封他为真珠毗伽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后,薛延陀汗国迅速壮大,发展为漠北的一大势力。贞观十九年(645),夷男死,其子多弥可汗立,暴虐无道,部众不服,遂至骚乱。贞观二十年,回纥酋长吐迷度攻杀多弥可汗及其宗族,唐军乘机进兵,消灭了薛延陀的残余力量。)解析:回纥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回纥是今天维
17、吾尔族的祖先。贞观初,唐灭东突厥后,回纥和薛延陀同为漠北两雄。贞观二十一年,唐朝于回纥部设瀚海都督府,委任回纥酋长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天宝三载(744),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次年,怀仁可汗攻灭后突厥汗国,尽有突厥故地,成为漠北强国。回纥汗国的初期是奴隶制国家,在唐朝封建社会的影响下,8 世纪时,进入封建社会。回纥的国家制度,兼采突厥和唐制,并且同唐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任可汗都要经过唐朝的册封承认。开成五年(840),回纥将军句录莫贺勾引黠戛斯 10 万骑入侵,破可汗城,杀可汗,回纥汗国灭亡。回纥汗国灭亡之后,部众四散,一部分迁至今新疆地区,成为后来的维吾尔族
18、人,一部分迁到了河西走廊和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解析:吐蕃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王称“赞普”。6 世纪时,西藏高原形成了三大势力,吐蕃位于西南部,以农业为主。7 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建立起统一的奴隶制政权。松赞干布统治期间进行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松赞干布之后,吐蕃开始和唐朝展开激烈的斗争。8 世纪下半叶,吐蕃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吐蕃虽然和唐朝进行了长期的军事斗争,但友好往来一直是双方关系的主流。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嫁给弃隶缩赞赞普。双方互通有无,进行了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解析:南诏_正
19、确答案:(正确答案:南诏是中国古代乌蛮族在今云南地区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隋末唐初,乌蛮部落不断向洱海地区迁移,征服了白蛮,建立起六个奴隶制政权,互不统属,由于其首领称为诏,史称“六诏”。其中,蒙舍诏在最南边,故又称南诏。唐朝大力扶持南诏,支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到南诏王皮逻阁时,渐次消灭其他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南)。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进入全盛时期,大致据有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解析:28.唐蕃会盟碑(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又称“长庆会盟碑”,于长庆三年(823)在
20、拉萨建立。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势力,进入 9 世纪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因此,吐蕃的赞普不断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隆重的会盟先后在唐都长安和吐蕃国都逻些举行。盟文强调双方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永远和好相处。长庆三年(823)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门前,这是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解析:29.阿倍仲麻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日本奈良人,日本遣唐留学生。他在中国的学习成绩优异,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宾贡进士,被委任为客卿,先后任光禄大夫、御史中丞、秘书监等职。阿倍仲麻吕还和唐朝诗人李白、王维交情深厚,常作诗唱和。他一
21、生在中国长达 54 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解析:鉴真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鉴真,姓淳于,扬州人,唐代佛教律宗大师。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年(754)携同弟子到达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了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由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鉴真还精通医学,虽双目失明,仍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解析:义净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义净,俗姓张,咸亨二年(671),他从广州乘船去天竺,先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10 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今
22、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教,滞留南洋又 10 年。义净先后周游 30 余国,历时 25 年,共带回梵文经书 400 部。归国后在洛阳翻译佛经 12 年,译出佛经 56 部,230 卷,还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转二书,记录了南亚很多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状况。这些记载也是研究 7 世纪时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国的历史、地理的可贵资料。)解析:32.会昌灭佛(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唐朝时期佛教的流行,造成寺院经济和僧侣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使封建政府与寺院之间在经济利益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唐武宗时,下令拆毁寺院 4600 余所,勒令还俗 26 万余人,放出寺院的奴婢为两
23、税户者 15 万人,给佛教以沉重的打击,因武宗时年号为会昌,史称“会昌灭佛”。)解析:三、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6.00)33.说明贞观之治产生的原因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从贞观元年(627)到贞观二十三年(649),是唐太宗统治的贞观时期。这一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快,社会秩序也比较安定,史称“贞观之治”。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唐太宗个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唐太宗即位之后,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务求处事允当,致力于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2)唐太宗十分重视选官用人。由于他的精心挑选。贞观年间掌权的大
24、臣各有所长。唐太宗还非常注意地方官的选任,他把各州都督和刺史的姓名写在宫里的屏风上,随时记下他们的成绩和过失,以备提拔和贬降。他很注意县令的选择,要五品以上的官员保举能胜任县令的人,而各州刺史则由皇帝亲自选拔任命。选官得人,这是贞观时期政治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3)唐太宗还注意纳谏。他能够广泛听取官僚地主的意见,并能注意判断是非,择善而从。有利于修明政治。唐太宗虚心纳谏,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敢于直谏的大臣,如魏征、马周等人。(4)唐太宗还注意法制。他一强调不论君臣都要按照法律办事,由于他的以身作则,贞观年间形成了执法严明公允的局面,这对安定社会秩序起了一定作用。(5)唐太宗还注意处理同少数民族
25、的关系,缓和民族矛盾,以求国内和平。同时,他还对士族地主集团的内部关系进行了调整。极力选拔寒门庶族、地主官僚出任中央政府要职,这种用人政策,在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稳定封建统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6)唐太宗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他开仓救济灾民,注意不夺农时,以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同时,他还并省了州县,精简官员,整顿吏治,紧缩国家开支。唐太宗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对“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隋末农民大起义,打击了士族地主,部分调整了封建的生产关系,为唐初的社会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三,唐高祖武德年间所建立的各项制度,也为“贞观之治”的产生奠定了
26、基础。 第四,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评价: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是封建社会历史上的“治世”和“盛世”。但是“贞观之治”也并不是像封建史学家所渲染的那样完美无缺。首先,就户口而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户至八百九十万,而唐贞观之初,户不满三百万,即使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户也不过三百八十万。虽然在唐太宗统治的二十多年间,人口有了较大增长,但比之隋既省时的户数,还不到二分之一。其次,就社会现状而论,当时有不少地区还是残破不堪,疮痍未复。再次,以人民生活和他们所负担的租赋徭役
27、而论,农民的受田一般不足,而租、庸、调的剥削却并没有因受田不足而实际有所减轻。至于徭役,比起隋末虽然有所减省,但由于战争频繁,人民的徭役负担还是相当重的,由此也造成了阶级矛盾一度非常紧张。由此可见,“贞观之治”不会像古代史臣所渲染的那样富足繁荣,阶级压迫和剥削仍然十分沉重。)解析:34.怎样评价武则天?(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封建女皇,也是封建社会一个著名的女政治家。她从655 年做皇后开始参决政事,直到 705 年退位时至,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封建统治者,在她执政期间,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仍然继续向上发展。其政绩主
28、要表现在: 第一,修姓氏录,把后族列为第一等,其余一律以官职高下为标准,分成九等。官至五品者,皆升列士族。姓氏录打破了士族和庶族的界限,提高了出身低微的官员的地位,因而为普通地主所拥护。 第二,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首创由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殿试,还开创了武举。过去各州选送举人,排在贡物之后,她改为先人后物,表示重视人才。另外,武则天在辅佐高宗时已开“南选”,武周代唐后,“南选” 更盛,并成为经常的制度,从而使福建、岭南等边远地区的人才得到了科举入仕的机会。 第三,为了多方发掘人才,武则天很注意破格用人,还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且还允许自荐。鼓励官吏和百姓自荐,以求进用。被荐或自荐的人,只要有才
29、能,就可以很快被提升。但是,对于不称职的官员,也毫不客气地罢斥降免,甚至诛杀。 第四,武则天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她下令奖励农桑,并说凡是做到耕地增加、家有余粮的地方,地方官可以得到奖赏;如果户口减少,就要受处分。在她统治的时期,社会经济继续上升,国家掌握的民户数字不断增长。 第五,武则天在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唐和边境各族的关系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她收复安西四镇,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维护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 但是,武则天也是一个具有很大消极面的人物,也存在着不少的缺陷和过错。 第一,她用酷吏滥杀,其中错杀了许多好人。武则天还奖励告密,在朝廷放置铜匦,以收受告密信件,制造恐怖。又重用
30、周兴、索元礼等酷吏,专办所谓谋反大案。酷吏们为罗织罪名,制造了许多可怕的刑具,对被告人进行骇人听闻的摧残和折磨,使被告人惊恐战栗,望风自诬,并广加牵连,以构成大狱。李唐宗室贵戚被杀的达数百人,大臣被杀的达数百家。刺史、郎将以下被杀者更是不可胜数。 第二,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武则天晚年放纵武氏亲族集团,他们把持朝政,把朝政搞得浑浊不堪。武氏亲族集团和一批新贵权势在武则天的纵容之下,成为新的特权阶层,霸占田地,勒索田租,经营高利贷,做了很多坏事。 第三,武则天大肆佞佛,到处筑寺造像,又建明堂,耗费了大量的资财,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 武则天当政时期,
31、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对于后来玄宗“开元之治”的封建全盛时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复杂的局势中,武则天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来讲,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也为之赞叹不止。但是,和封建社会许多杰出的统治者相比,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至于她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中勾心斗角,玩弄阴谋权术等剥削手段,更暴露了她的地主阶级本性,而且往往为后世的野心家所师承。)解析:35.评述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内容及意义。(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原因: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使得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为了弥
32、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为了整顿赋税制度的这种混乱局面,保障中央政府获取足够的税收以应付安史之乱后的新形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缴纳,是为“两税法”。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有: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量出以制人”,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唐王朝以大历十四年(779)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征收总额分摊于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某年
33、所收最多钱谷总数,作为征收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两税征收在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不过,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纳税的田亩以大历十四年(779)的垦田数为准。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后改为十分之一),使其数额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故名两税法。 意义:两税法的实施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改革。首先,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政府对租调的征敛,主要依据是丁身;两税法则主要依据土地多少而征税。两税中的地
34、税按田亩交纳,户税虽说依据资产多寡分等交纳,但田亩是资产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户税实际上也主要是依据土地交纳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均田制被破坏之后,土地占有情况愈来愈不均,于是舍人税地就成为税制发展的必然趋势。舍人税地也意味着唐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其次,租庸调制之下,不管是田连阡陌的权要富室之家,还是仅占有少量土地的均田农户,他们向政府的交税都按丁交纳,每丁的负担完全一样,这是极不合理的。两税法推行后,资产少者纳税少,资产多者纳税多。没有土地而租种他人土地的人,就只交户税,不交地税。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再次,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流亡客户因为不在当地受田,所以既不编入户籍,也不纳税。两税法规定无论主户、客户,均按田亩资产多寡交税,而且贵族官僚、富商地主也得交纳,从而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即使政府不增加税率,也会大大增加收入。 但是,两税法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两税法实行后,土地兼并由于不再受任何限制而发展得越发严重;由于政府长期不调查资产,不检查户口等,造成负担不均;两税法规定“量出制入”,致使税额不断增加,且后来除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绢帛缴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致使纳税者的实际负担增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