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38及答案解析(总分:7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 )比道家前进了一步,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点。(分数:2.00)A.孟子B.荀子C.墨子D.韩非子2.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势者因利而制权也”的是( )。(分数:2.00)A.荀子B.墨子C.孙武D.韩非子3.战国时期著名的冶铁中心有( )。邯郸 临淄 棠溪 宛(分数:2.00)A.B.C.D.4.诸侯国的国君如何用人呢?有人主张:“左右皆日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2、”这种主张最终可能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分数:2.00)A.墨子B.荀子C.孔子D.孟子5.春秋后期的( )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诊断病人。(分数:2.00)A.扁鹊B.华佗C.孙思邈D.张仲景6.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齐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著作,后人把这两部书合编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分数:2.00)A.甘石星经B.灵宪C.天文D.星占7.兵家是专门研究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齐国的( ),他所著的兵书是一部杰出的古代兵书。(分数:2.00)A.吴起B.孙膑C.孙武D.庞涓8.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3、。”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分数:2.00)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B.开垦的私田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9.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所起的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加速了民族融合 促进局部统一 促进了社会变革 巩固了分封制(分数:2.00)A.B.C.D.10.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分数:2.00)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11.屈原受到我国人民崇敬并每年纪念他,最主要是因为( )。(分数:2.00)A.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B.他主张变革的政治成就C.他的抗秦事迹D.他的爱国爱民精神12.
4、造成变法局面出现的根本因素是( )。(分数:2.00)A.奴隶已经缺乏劳动兴趣B.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C.地主阶级迫切要求上升为统治者D.社会环境优越13.春秋战国时期曾在稷下学宫讲学的思想家是( )(分数:2.00)A.老子B.孔子C.庄子D.荀子14.公元前 221年,秦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一个以( )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分数:2.00)A.咸阳B.长安C.成都D.金陵15.秦统一后,秦始皇接受( )的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 36郡,以后又陆续增设 40余郡。(分数:2.00)A.王绾B.周青臣C.李斯D.赵高16.秦代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 )。(分数:2.00)A.县
5、B.乡C.里D.亭17.秦朝时行郡县制,县下有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赋税诉讼,游徼掌治安。此外,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咸阳附近仿照关东诸国宫殿式样营建了许多宫殿,其中最为富丽宏伟的是( )。(分数:2.00)A.骊山陵B.兴乐宫C.梁山宫D.阿房宫18.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秦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开山填谷,修筑了由咸阳直达九原的( )。(分数:2.00)A.驰道B.直道C.五尺道D.新道二、B名词解释 21-28小题(总题数:14,分数:28.00)荀子_韩非_21.竹书纪年(分数:2.00)_22.国语(分数:2.00)_23.战国策(分数:2.00)_24.屈原与离骚(分数:2.00
6、)_25.甘石星经(分数:2.00)_扁鹊_五经_28.三公九卿(分数:2.00)_29.使黔首自实田(分数:2.00)_30.终始五德说(分数:2.00)_31.焚书坑儒(分数:2.00)_32.入粟拜爵(分数:2.00)_三、B史料分析题 29-30小题(总题数:1,分数:2.00)33.材料一: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绕豪右,侵刻赢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 后汉书.刘隆传材料二: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2)从材料一、二分析这一事件出现的原因及反映的问题。(分数:2.00)_四、论述题(总题数:4,
7、分数:8.00)34.怎样看待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分数:2.00)_35.如何评价秦始皇?(分数:2.00)_36.分析楚汉战争中刘项胜负原因。(分数:2.00)_37.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分数:2.00)_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38答案解析(总分:7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 1-20小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 )比道家前进了一步,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点。(分数:2.00)A.孟子B.荀子 C.墨子D.韩非子解析:2.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势者因利而制权也”的是( )。(分数:2.00)A.荀子B.墨子
8、C.孙武 D.韩非子解析:3.战国时期著名的冶铁中心有( )。邯郸 临淄 棠溪 宛(分数:2.00)A.B.C.D. 解析:4.诸侯国的国君如何用人呢?有人主张:“左右皆日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这种主张最终可能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分数:2.00)A.墨子B.荀子C.孔子D.孟子 解析:5.春秋后期的( )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诊断病人。(分数:2.00)A.扁鹊 B.华佗C.孙思邈D.张仲景解析:6.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齐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著作,后人把这两部书合编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分数:2.
9、00)A.甘石星经 B.灵宪C.天文D.星占解析:7.兵家是专门研究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齐国的( ),他所著的兵书是一部杰出的古代兵书。(分数:2.00)A.吴起B.孙膑 C.孙武D.庞涓解析:8.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条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分数:2.00)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B.开垦的私田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解析:9.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所起的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加速了民族融合 促进局部统一 促进了社会变革 巩固了分封制(分数:2.00)A.B. C
10、.D.解析:10.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分数:2.00)A.孟子B.荀子 C.庄子D.韩非子解析:11.屈原受到我国人民崇敬并每年纪念他,最主要是因为( )。(分数:2.00)A.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B.他主张变革的政治成就C.他的抗秦事迹D.他的爱国爱民精神 解析:12.造成变法局面出现的根本因素是( )。(分数:2.00)A.奴隶已经缺乏劳动兴趣B.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 C.地主阶级迫切要求上升为统治者D.社会环境优越解析:13.春秋战国时期曾在稷下学宫讲学的思想家是( )(分数:2.00)A.老子B.孔子C.庄子D.荀子 解析:14.公元前
11、 221年,秦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一个以( )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分数:2.00)A.咸阳 B.长安C.成都D.金陵解析:15.秦统一后,秦始皇接受( )的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 36郡,以后又陆续增设 40余郡。(分数:2.00)A.王绾B.周青臣C.李斯 D.赵高解析:16.秦代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 )。(分数:2.00)A.县B.乡C.里 D.亭解析:17.秦朝时行郡县制,县下有乡,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赋税诉讼,游徼掌治安。此外,秦统一后,秦始皇在咸阳附近仿照关东诸国宫殿式样营建了许多宫殿,其中最为富丽宏伟的是( )。(分数:2.00)A.骊山陵B.兴乐宫C.梁山宫D.阿房
12、宫 解析:18.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秦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开山填谷,修筑了由咸阳直达九原的( )。(分数:2.00)A.驰道B.直道 C.五尺道D.新道解析:二、B名词解释 21-28小题(总题数:14,分数:28.00)荀子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今山西北部、河北南部)人。生卒年月不详。比较可考的从事政治、学术活动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 330年至公元前 255年之间。其一生主要的活动是在齐国稷下学宫治学,曾三任“祭酒”。苟子倡性恶和君民舟水关系之论,主张隆礼明分,发挥了孔子“齐之以礼“的思想。晚年任兰陵(今山东省峄县)令,著有苟子三十二篇。)解
13、析:韩非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在政治上韩非提倡“法”、“术”、“势”并用。法,指政策法令,他认为治理国家必须明法令、设刑罚,强调“法不阿贵”。术,指君主驾驭官吏的办法和政治斗争策略。势,就是权力。韩非主张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套对秦朝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解析:21.竹书纪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晋代时出土于战国魏墓中,是战国中叶魏国人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通史著作。所记内容,起自夏、商、周,迄于战国中叶。于西周、春秋、战国,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
14、独记魏国,至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 299年)止。此书对于订正以史记为代表的其他文献的某些错误,弥补其他书记载的缺漏,具有重要的价值。此书记事具有子书的特点,好以战国时代的思想观点来改造古史。今传竹书纪年有古本、今本之别。)解析:22.国语(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是一部分国别的记言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著。但今人多认为是战国初期学者汇编春秋时代各国之语而成。全书共 21卷: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越语各一卷,依“先王室而后列国,先诸夏而后蛮夷”的顺序编次而成。其记事上起西周祭公谏穆王征犬戎,下迄晋国智氏之灭,首尾共 400余年,但基本上
15、以记春秋时史事为重点。)解析:23.战国策(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原名国策,非一时一人之作,战国末年初辑集成书,后经刘向重新整理编次,定为今名。今本共 33卷,内容为各国说客辩士的策谋权变,同时结合了重大史事,可以由此看出战国史的重大问题。其书没有年月的记载,甚至连论说者也不详,多浮夸之辞,还有张冠李戴、以讹传讹之误,所以,不能算是一部完整而可信的史书。)解析:24.屈原与离骚(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屈原(前 340前 277年),名平,楚国人。他因为主张改革,遭到守旧派大臣的陷害,被放逐到江南,后投泪罗江而死。屈原是楚辞的奠基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
16、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诗人自叙身世、理想以及因参与改革而受谗被疏的过程,后一部分以幻想的方式表现了诗人被疏后的不懈追求和最终选择。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杰作。)解析:25.甘石星经(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战国时期,齐国的甘德著天文星占8 卷,魏国的石申著天文8 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称为甘石星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解析:扁鹊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今河北任丘)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扁鹊看病,采用切脉、望色、闻声、问病的四诊法,而且能针对不同病情,采用综合疗法。
17、扁鹊主张尽早发现病情,及时加以治疗。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解析:五经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包括诗、书、礼、易、春秋。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 305篇。书,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记述了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内容有经和传两部分,成书于战国或秦汉之际。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共有十七篇,成书于战国前、中期。春秋是孔子在鲁国春秋的基础上修成的,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 481)间二百四十二年的重要史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解析:28.三公九
18、卿(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秦朝统一后在中央设立的基本官职。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掌握军队,御史大夫掌监察。低于上述三位官职的诸卿,习惯上称为九卿,实际其数不止于九。重要的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卫尉,掌皇宫保卫;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宗正,掌皇室亲族事务;少府,掌皇室收支。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历代所沿袭。)解析:29.使黔首自实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秦朝统一后确认土地私有的经济政策。秦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
19、216年“使黔首自实田”,即命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报占有土地的数额,政府根据呈报的数额征收田租。这意味着土地私有受到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正式得到确认,在当时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使地主利用土地剥削成为合法。)解析:30.终始五德说(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战国齐人以阴阳五行推演政治更替及王朝兴亡的政治学说。其基本思想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循环不已,每一朝代属于某一“德”,并按“五德”相生相克的次序替代。秦统一后接受始终五德说,宣扬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以此为秦朝统治寻找依据。其后,更名河水为“德水”,以冬十月为岁首,色尚黑,度以六为名,音尚大吕,为政尚法。秦朝终始
20、五德说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秦朝加强思想统治和巩固皇权的重要手段,并对后世王朝产生影响。)解析:31.焚书坑儒(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焚毁书籍、坑杀儒生的措施。公元前 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凡秦记以外的史书及非博士收藏的“诗、书、百家语”要全部焚毁,民间只准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民间藏书限期交官府焚毁,谈论诗书者处死;欲求学者“以吏为师”。公元前 212年,又以“谣言以乱黔首”追杏、捕捉方十和儒牛 460人,全部坑杀于成阳。焚书坑儒是秦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极端手段,对文化造成了重大损失。)解析:32.入粟拜爵(分
21、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入粟拜爵由汉文帝时的政论家晁错提出。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农业的发展使得粮价大跌,为缓和谷贱伤农的现象,晁错向汉文帝提出了“入粟拜爵”的建议,“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人民可以用粮食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来赎罪。这样就增加了国家的粮食储备,赋税减轻,粮价提高,农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由于竞买爵位,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高。)解析:三、B史料分析题 29-30小题(总题数:1,分数:2.00)33.材料一: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绕豪右,侵刻赢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 后汉书.刘隆传材料二: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 后汉
22、书.光武帝纪(下)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2)从材料一、二分析这一事件出现的原因及反映的问题。(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度田事件。 (2)所谓度田,就是清丈土地,包括核实户口。度田的原因是王莽末年,广大农民通过战争手段夺得了大量土地,东汉王朝需要把农民的土地和人口数字登记起来,以便收租征役;其次,豪强地主田庄中的隐瞒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也需要丈量和核实,以便增加政府收入。度田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租税和赋役的收入。但在度田过程中,豪强势力隐瞒田地和人口,地方官吏贪于贿赂,与豪强势力勾结,对农民胡乱丈量,刘秀以“度田”不实诛杀十几个郡太守,加紧度田。这引起大姓兵
23、长们的武装反抗,农民也从另一角度反对度田。最终,刘秀不得不对豪强势力妥协,同时取消度田。度田事件以豪强势力的胜利结束,田庄经济在东汉迅速发展起来。)解析:四、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34.怎样看待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焚书坑儒”是指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焚毁书籍、坑杀儒生的措施。公元前 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颁布焚书令,凡秦记以外的史书及非博士收藏的“诗、书、百家语”全部焚毁,民间只准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民间藏书限期交官府焚毁,谈论诗书者处死;严禁私学,欲求学者“以吏为师”。公元前 212年,又以“谣言以乱黔首”追查、捕捉方
24、士和儒生 460人,全部坑杀于咸阳。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师古”与“师今”的两种历史观激化的表现。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禁止“以古非今”的反动活动,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焚书毁灭了许多古代的文化典籍,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损失。)解析:35.如何评价秦始皇?(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
25、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解析:36.分析楚汉战争中刘项胜负原因。(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在战略战术上:刘邦建立了一块相对稳定的能够提供兵源和粮食的根据地川蜀及关中。项羽的后方地盘虽大,但有十余个割据方国充塞其间,矛盾重重,貌合神离,明争暗斗,愈演愈烈。项羽孤军远征,供应不足,军力消耗无法补充,因此
26、,他东征西战,顾此失彼,穷于应付。这就给刘邦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创造了条件。 (2)在政治思想上:刘邦较项羽进步,项羽是反动的。刘邦不仅通过了“王朝天命论”向世人证实自己是天命所归,更重要的是,他在他的根据地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得到人民支持的措施(最明显的是“约法三章”),从而深得民心,树立了很高的民望;而项羽人咸阳后,杀秦王子婴,抢财宝,掳妇女,烧阿房官,大火三日不熄。他的残暴行为,激起了关中人民的愤慨。 (3)在管理和用人上:刘邦善于用人,能把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联合起来,做到守有贤相,谋有良臣,战有猛将,力量由弱变强,终于战胜了项羽;而项羽迷信武力,缺乏远见,刚愎自用,不肯听从部
27、下的意见,嫉贤妒能,以至于许多有才能的人如陈平、韩信、英布都离楚归汉,贤士不附,将帅离心,甚至连唯一的谋臣范增也被逼走。又因其残暴好杀,致使众叛亲离,日益孤立,落了个四面楚歌的可悲下场。(4)在对机会的把握上:当刘邦巧占咸阳后,项羽听信项伯的话,错过了攻打刘邦的机会,又错过了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的机会,这就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总之,项羽无论在战略上、政治谋略上、组织管理上、用人机制上、机会把握上都表现出了致命的缺点,他的失败是无可避免的。)解析:37.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西汉初年,政治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到汉武帝即位时,西汉达到了
28、空前的繁荣。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王国问题、财政问题等。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继续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颁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孤立诸侯王;“酎金夺侯”,剥夺 106人的爵位。采取打击地方豪强的措施,一方面将地方豪强迁徙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之下,一方面任用酷吏诛杀豪强。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地方行政体制逐渐由郡国并行向郡县制转化。 第二,政治体制层面。限制丞相权力,九卿直接向皇帝奏事;选拔中下层官员作为高级侍从和助手,形成“内朝”与“外朝”之分,“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机关;颁行新的选拔官吏的方法,即察举、征召及选用博士弟子,选拔有才能的人充实官僚机构;加强军队,中央常备军中增设八校尉、期门军及羽林军,此外,又增楼船(水军)等军种,加强了对外作战和对内镇压的力量;此时的法律也更为严密烦苛。 第三,实行新的财经政策。 改革币制,铸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和均属平准政策。增加中央财政收入,防止地方豪强势力做大。 颁布“算缗”和“告缗”令。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势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第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统一思想,加强思想控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