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南开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390626       资源大小:49.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南开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

    1、南开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真题 2013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20.00,做题时间:18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8,分数:40.00)1.宗法制(分数:5.00)_2.均田制(分数:5.00)_3.平章政事(分数:5.00)_4.清末新政(分数:5.00)_5.洋务运动(分数:5.00)_6.北伐战争(分数:5.00)_7.国民大会(分数:5.00)_8.关陇士族(分数:5.00)_二、论述题(总题数:8,分数:80.00)9.二十四史有哪些?请对任意两个非官修史书进行评价。(分数:10.00)_10.请指出由秦至清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的演变及影响。(分数:10.00)_11.试述“

    2、唐宋变革”论,谈谈你的看法。(分数:10.00)_12.试述比较汉、唐、元、明的中外关系。(分数:10.00)_13.试述清末废除科举、创设新式学堂、鼓励留学及其意义。(分数:10.00)_14.甲午战争到 1945 年间中日关系的演变及影响。(分数:10.00)_15.近代史上有“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等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分数:10.00)_16.试析共产国际与 1920 年代中国革命的关系。(分数:10.00)_南开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真题 2013 年答案解析(总分:120.00,做题时间:18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8,分数:40.00)1.宗法制(分数:5

    3、.00)_正确答案:(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用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解析:2.均田制(分数:5.00)_正确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土地制度。太和

    4、九年(485 年),冯太后接受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主要内容: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女授露田二十亩。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桑露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奴婢授田数量、办法与农民相同,地方官吏在职的给予公田。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并为三长制和户调制奠定了基础。 )解析:3.平章政事(分数:5.00)_正确答案:(唐至明初的官名。唐贞观年间始设。辽南面官中书省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有同政事门下平章事。金尚书省置二员,与左、右丞相同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 年)中书省、尚书省置,为丞

    5、相副贰,后由一员增至六员,至顺元年(1330 年)定为四员;诸行中书省亦置二员,丞相缺则为长官。明初中书省置,1376 年废除。 )解析:4.清末新政(分数:5.00)_正确答案:(19011905 年清政府推行的改革。1901 年 1 月 29 日,清廷颁布“变法”上谕。4 月 21 日,成立了以奕勖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主持“新政”事宜。新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上谕,主要内容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停止捐纳实官,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军;废弃旧式武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准满汉通婚等。练兵筹饷是新政的中心内容。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

    6、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解析:5.洋务运动(分数:5.00)_正确答案:(19 世纪 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亦称同光新政。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新、文祥等主持,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则是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主要内容为:兴办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主要有: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这些企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形式。还购买和制造船舰,建立北洋海军。同时,还设立外文学堂、军事学堂等新式学校,派遣学生出国留学。

    7、后经中法、中日甲午战争的打击,洋务运动遂告失败。 )解析:6.北伐战争(分数:5.00)_正确答案:(19261927 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约 10 万人从广东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西路军占领湖南,攻克湖北武汉;中路军占领江西;东路军占领福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军事胜利。 )解析:7.国民大会(分数:5.00)_正确答案:(1946 年在南京召开的“制宪国大”。1946 年 11 月,国民政府宣布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宪法,

    8、故称“制宪国大”。出席代表 1381 名,其中绝大多数为国民党党员,也有青年党、民社党代表与“社会贤达”。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与国民党内民主派,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会上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该宪法共 14 章 175 条。1947 年 1 月 1 日,国民政府正式公布该宪法,并定于同年 12 月 25 日起施行,国民大会使命即宣告结束。 )解析:8.关陇士族(分数:5.00)_正确答案:(西魏、北周乃至隋唐时期的统治集团的总称。此概念由陈寅恪先生提出。关陇士族形成于西魏时期,其构成成员来自关陇地区。西魏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宇文泰为对付东魏政权和南朝梁,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关陇、鲜卑贵族和关陇

    9、汉族世家大族以及河东世家大族的团结,结成关陇统治阶级的联合阵线。西魏府兵统帅的六柱国、十二大将军都由他们担任。北周、隋、唐的开国君主与部分将相大臣都出自这一集团。如杨忠是隋文帝的父亲;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独孤信的长女为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第七女为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关陇统治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 )解析:二、论述题(总题数:8,分数:80.00)9.二十四史有哪些?请对任意两个非官修史书进行评价。(分数:10.00)_正确答案:(1)二十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同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房玄龄晋书;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姚思廉梁书;姚思廉陈书;魏收魏书;李百药北

    10、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刘昫旧唐书;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唐书、新五代史;脱脱宋史、辽史、金史;宋濂元史;张廷玉明史。 (2)评价。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此后两千年间的正史编纂创立规范。汉书在编纂学上的成就很大,它包举一代,自成一书;创造了断代史的体例;汉书的不足就是失去了对社会的大胆批判精神。 )解析:10.请指出由秦至清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的演变及影响。(分数:10.00)_正确答案:(1)秦之郡县制。 秦始皇废除了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 36 郡,秦末增至 40 余郡(京畿不

    11、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诸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 (2)西汉之郡国并行制。刘邦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史称同姓王。同时,刘邦在地方上继续实行郡县制。于是,西汉初年,郡县制与诸侯王国片行的制度,被称为“郡国并行制”。当时的郡只有十五个,主要设置在旧秦国的疆域之内和魏、韩、楚的西部地区。王国的政权机构和中央基水相同,除太傅和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渚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诸侯王国和郡都直属于中央。郡国并行制引发了严重的诸侯王国问题

    12、,直至汉武帝时期才最终解决。 (3)东汉、魏晋南北朝之州郡县制。 刺史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 106 年)设置,以监察地方。时刺史无固定治所,刘秀改革使刺史有同定治所,实际上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以处理地方政务,不通过三公,可直接上奏皇帝,这就将地方行政管理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并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 (4)隋唐宋之州县制。 开皇三年(583 年),隋文帝采纳了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下令“罢天下诸郡”,取消地方上郡一级的建制,改东汉末年以来地方行政的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607 年隋炀帝又改州为郡)。州设刺史,州刺史相当于以前的郡守,除边远州外,刺史只管民政,不掌

    13、军权。 唐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仍为州县两级制。此外,唐初还在边缘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置总管或都督,监管军民。 宋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 (5)元明清之行省制。 元朝地方的行政机构系统是行省、路、府、州、县。地方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各行省设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政事二员,行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品级皆与中书省官相同。全国分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

    14、江西、湖广,此外还有高丽行省。由中书省直辖的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称腹里,有关事务由中书省下辖的六部掌管。元朝的行省职权很大,凡地方一切民政、财政、军政无不统领。元朝的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另外,在一些边远地方设立行省,如甘肃行省、云南行省、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为省、府、县三级制。明初仍沿元制,在各地设行中书省,在各行省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洪武九年(1376 年),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简称为布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

    15、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合称“三司”。 清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直隶州、厅)、县四级。清前期共设置内地十八省,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大致两省或三省设一总督,每省设一巡抚;无巡抚省份,例由总督兼理。巡抚是总揽一省军政、民政的最高官职。总督比巡抚事权更重,但以负责军政为主,兼管民政。 )解析:11.试述“唐宋变革”论,谈谈你的看法。(分数:10.00)_正确答案:(一)“唐宋变革”论的内容 “唐宋变革”论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于 1910 年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中提出。内藤湖南把中国历史的时代划分为上古(至后汉中叶)、中世(从五胡十六国至唐中叶)、近世(前期:宋元;后期:明清

    16、)。在此基础上,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中世与近世的差异体现在:(1)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2)人民的地位也有了显著的变化。(3)君主与人民之间的阶层官吏,其录用法也改革成为科举制。亦即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科举考试录用。 (二)认识与评价 (1)从范式的角度而言,日本学术界的“唐宋变革”论经过几代人的建构,有较为严格的分期标准、变革范围、变革时期、变革走向和影响,从而形成对唐宋以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基本估价的理论体系,亦即一种特定的史观。 (2)日本学术界的宋代近世说,是站在世界史的范围,认为中国的宋元时期与西亚、

    17、南亚、东亚及欧洲的近世化过程相同步,或者说是世界近代化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3)日本学术界的“唐宋变革”论从假说到形成理论体系的模式,无疑对认识中国唐宋以后历史发展脉络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但必须强调它只是一种理论,或是一种观察视角,或是一种方法,或者是一家之言,并不具有普世或“四海之内皆准”的意义。 )解析:12.试述比较汉、唐、元、明的中外关系。(分数:10.00)_正确答案:(1)汉。两汉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对外的交通与国际往来也有新的发展。两汉时期中外交通的发展主要在西部、南海、东北部和东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西部交通和南海交通。两汉时期中国对外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关

    18、系,中国先进的经济和文明影响着亚洲邻国,特别是朝鲜和日本;中国也注意向邻国学习,特别是向印度学习佛教,这种学习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2)唐。社会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国力强盛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地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以及到外国经商的商人也不绝于途。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 70 多个。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缘边之地设互市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 (3)元。元朝与安南、占城、真腊、暹国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元英宗时,文子方出使

    19、安南,著有安南行纪一书。元成宗时,周达观随从出使真腊,著有真腊风土记一书。该书记载当时真腊人民喜用元朝货物,许多生活用品都来自元朝。元中后期人汪大渊曾随商船出游南亚、东非数十国,所著岛夷志略一书,记游历见闻,述及东非层拔罗国物产、风土人情等事。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成为中外关系史上的大事。 (4)明。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经历了倭寇之患和援朝抗日;葡萄牙占据澳门,与此同时传教士来华。 )解析:13.试述清末废除科举、创设新式学堂、鼓励留学及其意义。(分数:10.00)_正确答案:(一)废除科举制度 为使近代教育真正得到发展,清政府逐步改革并最终废除了科举制度,1

    20、901 年后,清政府开始对科举制实行改革,一方面修改科举考试内容,将传统的四书、五经扩大到政治、历史、军事、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一方面逐渐减少科举名额,使学堂与科举最终合流。1905 年 9 月,清廷下令从 1906 年起停止一切科举考试,这样,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废除。科举制的废除,扫除了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道路上的重要障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创办新式学堂 1901 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没蒙养学堂。1902 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农历壬

    21、寅年,故称为壬寅学制,该学制规定从蒙养学堂到大学堂共分 7 级,完成整个学制需20 年。壬寅学制虽正式公布,但并未付诸实施。 1904 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该章程不仅制定了从蒙养院、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直至通儒院的普通教育体系,还制定了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的师范教育体系,以及从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到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实业教育体系。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步建立起来。科举考试停止后,学校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清政府因之于 1905 年 12 月成立了主管全国教育事业的

    22、中央机构学部。学部建立后,颁布了学堂考试章程。这样,自“癸卯学制”初步建立近代教育体系,中国近代教育制度至此日臻完善。 (三)鼓励留学 1902年 12 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解析:14.甲午战争到 1945 年间中日关系的演变及影响。(分数:10.00)_正确答案:(1)18941914 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获得了巨额赔款,刺激了日本国内资木主义的发展。同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正确认识日本,中华民族开始了真正的觉醒。很多中国人企图通过学习日本以救亡图存,留学日本之风开始盛行。1900 年,

    23、日本充当了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的主角,并企图在中国混乱之机占领福建,只是由于英、法、美的抗议和俄国对东北的占领,日本才放弃了占领福建的计划。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日本将从俄国手中夺取的旅大租借地命名为“关东州”,在租借地内实行日本殖民统治。辛亥革命爆发后,日本趁机策划“满蒙独立运动”,妄图将内蒙与东北从中国领土分离出去,但由于中国人民的反对、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日本统治阶层的意见不一而失败。 (2)19141922 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趁机出兵山东,夺取胶州湾和胶济铁路,把侵略势力从东北扩展至山东。1915 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和袁世凯称帝的野心,

    24、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企图将日本的侵略势力再由山东扩展至全中国。1917 年,段祺瑞组阁后,日本利用段祺瑞政府的财政困难,通过对段祺瑞政府的借款攫取中国权益,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西原借款”。十月革命爆发后,日本又与段祺瑞政府在 1918 年 5 月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通过这两个军事协定,日本取得了在我国驻兵和军队自由出入我国东北及内蒙古的特权。1919 年巴黎和会上,日本拒不交还青岛,以此为导火线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的反日浪潮蓬勃兴起。在中国人民的压力下,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没有在条约上签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最终也未被中国承认。

    25、(3)19221931 年。由于一战期问日本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在远东的势力有了迅速的发展,这样便与美国在远东的势力发生了矛盾。美国为削弱日本在远东的优势,联合英法召开了有九国参加的华盛顿会议,并于 1922 年 2 月签订了九国公约。日本在美英的压力下,不得不同意放弃它在华的某些侵略权益,同中国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决定日军撤出山东,把胶济路归还中国。但作为归还铁路的代价,El 本又从中国勒索了 5300 万金马克以上的赎金。1927 年田中义一组阁后,日本对华采取了激进的武力侵华政策。同年 12 月至 1928 年 5 月,公然三次出兵山东,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三“惨案。 (4

    26、)19311937 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公然武装占领了我国东北,并炮制了由日本操纵控制的“满洲国”,把东北从中国分割出去。“九一八”事变后,中日间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激化。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抵抗日本的侵略,并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和各种地下组织,进行反抗日伪统治的斗争。全国各大城市也不断爆发反对日本侵略的抵制日货运动。1935 年,中共中央在红军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各界同胞一致抗日。日本还试图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通过 1935 年的何梅协定与秦土协定,进一步侵犯华北主权。1936 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合作的抗日统一

    27、战线初步形成。 (5)19371945 年。日军占领华北后,一面在华北实行法西斯统治,一面继续进犯华中、华南,并在 1937 年 12 月占领南京,同时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至 1938 年 10 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日本又推出了“以华治华”、“以战养战”的侵华方针。日本一面扶植汉奸汪精卫成立傀儡政权,另一面则对由共产党八路军建立起来的抗日根据地实行以“三光政策”为主的各种“扫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又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中条山、鄂北豫南、湘北和浙赣等战役,虽均以国民党军队败退为结局,但国民党政府在重庆一直存在,并未向日本投降,于 1

    28、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终于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打击下,宣布无条件投降,于 9 月 3 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解析:15.近代史上有“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等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分数:10.00)_正确答案:(近代关于调和中西文化冲突主要有三个观点:“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和“全盘西化”。(1)“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所谓中学是指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西学是指近代由西方传人的西方学术。中体西用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说明以中学为根本、西学为末用的观点。明确而全面地讲中体西用,并发生重大影响的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张之洞,他在劝学篇中说:“中

    29、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中体西用自张之洞阐发后,在思想界产生很大反响。 (2)“西体中用”。“西体中用”是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处理中西学关系的一个命题。它的基本内涵是,西学自有本末,即政治上的议院为:本、经济上的以商为本、文化上的以学为本。中国必须引效其体而行之为用。早期维新派以此与洋务派分离。 (3)“全盘西化”。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照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陈序经。胡适于 1929 年写成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一文,正式提出“全盘西化”一词。1934 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回顾六七十年来中国人对西洋文化的态

    30、度的变更,指出复古派、折衷派“各有其不足”,断言:“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强调要“彻底地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此为救治中国目前危亡的根本”。 )解析:16.试析共产国际与 1920 年代中国革命的关系。(分数:10.00)_正确答案:(20 世纪 20 年代,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历史事件上:(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920 年 4 月,共产国际派代表来中国,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同年 7 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对各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指导思想。1922 年,中共二大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

    31、支部。 (2)国共合作和中国国民党改组。共产国际在中国所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没有离开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要在中国找到苏维埃的朋友和支持力量。他们不仅需要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支持,也需要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国民党人的支持,因此,建立苏俄援助下的国共合作,就成为共产国际在东方的一项战略决策。1923 年,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在上海联合发表宣言,并就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等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 1922 年 7 月18 日,共产国际根据派赴中国的代表马林的报告,确定在中国采取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行两党合作。1923 年 1 月,共产国际正式发出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明确规定了共产党和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 )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南开大学考研历史学中国史真题2013年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testyield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