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联考综合课真题 2003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8,分数:18.00)1.把法律归结为神的意志的典型代表人物是( )。(分数:1.00)A.柏拉图B.托马斯阿奎那C.卢梭D.康德2.能铍称为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分数:1.00)A.物B.原告C.被告D.未成年人3.不属于法律制定程序的是( )。(分数:1.00)A.审议法律议案B.表决法律议案C.公布法律D.起草法律议案4.法定免责条件是指( )。(分数:1.00)A.权利主张超过时效B.有效补偿C.自愿协议D.不可抗力5.不属于法律规范作用
2、的是( )。(分数:1.00)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经济作用D.强制作用6.典型的不成文宪法的国家是 ( )。(分数:1.00)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7.最早写入人格尊严内容的我国宪法是( )。(分数:1.00)A.1954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机关是( )。(分数:1.00)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务院D.国家民委9.据左传昭公六年载:“周有乱政,而作( )。”(分数:1.00)A.禹刑B.汤刑C.九刑D.吕刑1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律为形式公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分数:1.00)A.
3、铸刑书B.竹刑C.法经D.秦律11.秦汉时期中央司法机构的长官称作( )。(分数:1.00)A.大理B.大司寇C.廷尉D.大理寺卿12.中国古代把具法改为刑名并置于律文之首的法典是( )。(分数:1.00)A.秦律B.汉律C.曹魏新律D.北齐律13.唐律疏议的重要指导思想是( )。(分数:1.00)A.明刑弼教B.明德慎罚C.德主刑辅D.德本刑用14.宋朝为加强中央司法机构的控制,在皇宫中设立( )。(分数:1.00)A.大司徒B.宣政院C.大理院D.审刑院15.明初皇帝朱元璋亲自制定的刑事特别法律是( )。(分数:1.00)A.大明律B.明大诰C.明会典D.问刑条例16.1911年清末政府公
4、布的第一部专门刑法典是( )。(分数:1.00)A.大清律例B.大清现行刑律C.大清新刑律D.暂行新刑律17.中国近代史上由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三读通过的第一部宪法草案是( )。(分数:1.00)A.钦定宪法大纲(草案)B.重大信条十九条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草案)D.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3 年)18.中国近代史上确立“民商合一”的民法典编纂体例的政权是( )。(分数:1.00)A.清末政府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C.中华民国北京政府D.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8,分数:16.00)19.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是( )。(分数:2.00)A.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
5、法的生命B.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C.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D.宪法与宪政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是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表现20.各级人大代表受( )监督。(分数:2.00)A.选民B.选举委员会C.原选举单位D.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21.根据现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哪些正确?( )(分数:2.00)A.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B.劳动、受教育和依法服兵役都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C.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D.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即民族自治机关22.根
6、据现行宪法的规定;下列领导人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有( )。(分数:2.00)A.国务委员B.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C.最高人民法院院长D.高级人民法院院长23.在我国制定颁布的四部宪法中,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宪法实施监督权的有( )。(分数:2.00)A.1954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24.根据现行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 )。(分数:2.00)A.修改宪法B.解释宪法C.监督宪法实施D.提出宪法修正案25.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 )。(分数:2.00)A.引导B.鼓励
7、C.监督D.管理26.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哪些自然资源不属于集体所有( )。(分数:2.00)A.森林B.矿产C.山岭D.水流三、B判断题/B(总题数:23,分数:46.00)27.强制性是法律固有的特征,其他社会规范不具有强制性。(分数:2.00)A.正确B.错误28.法律作用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与法律作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是一样的。(分数:2.00)A.正确B.错误29.在构成法律规范的条件、模式、后果等三种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模式。(分数:2.00)A.正确B.错误30.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具有逻辑上的联系,追究法律责任都要通过法律制裁。(分数:2.00)A.正
8、确B.错误31.法律解释的主体只能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分数:2.00)A.正确B.错误32.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都是由英国学者丁蒲莱士最早提出的宪法分类。(分数:2.00)A.正确B.错误33.按照现行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和改变国务院的不适当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分数:2.00)A.正确B.错误34.法随国家产生而产生,宪法是法,所以宪法也随国家产生而产生。(分数:2.00)A.正确B.错误35.在我国,乡长、镇长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分数:2.00)A.正确B.错误36.法国 1789年的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被马克思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9、(分数:2.00)A.正确B.错误37.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分数:2.00)A.正确B.错误38.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分数:2.00)A.正确B.错误39.按现行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有休息的权利。(分数:2.00)A.正确B.错误40.西周的大司寇是周天子的“六卿”之一。(分数:2.00)A.正确B.错误41.西周时“傅”即债券,债权人执右券。(分数:2.00)A.正确B.错误42.“桔”是加在脚上的木制刑具。(分数:2.00)A.正确B.错误43.决事比是汉代司法机关判案的成例。(分数:2.00)A.正确B.错误44.三国时的魏律
10、与南北朝时的北魏律均为 18篇。(分数:2.00)A.正确B.错误45.唐律规定死刑斩刑减一等,是减为绞刑。(分数:2.00)A.正确B.错误46.元律规定重大案件不得夜审。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分数:2.00)A.正确B.错误47.大清商律草案(志田案)共五篇,其中没有破产律一篇。(分数:2.00)A.正确B.错误48.中华民国约法取消了责任内阁制。这一观点不错。(分数:2.00)A.正确B.错误49.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刑事诉讼法规定对配偶不得自诉。(分数:2.00)A.正确B.错误四、B简答题/B(总题数:2,分数:20.00)50.简述法律责任的分类。(分数:10.00)_51.简述我国公民
11、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分数:10.00)_五、B分析题/B(总题数:3,分数:45.00)52.某法学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提出:“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律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的法律与狭义的法律仅有范围大小之别,无内容和效力之异。” 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对该讲授内容进行分析。(分数:15.00)_53.有学者认为,人权是宪法的出发点和归宿,宪法说到底是人权的保障法。试从宪法的特征和价值角度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分数:15.00)_54.阅读下面文字,分析清末钦定宪法大纲的实质。“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立法、行政、司法皆总揽于统治大权,故一言
12、以蔽之,宪法者所以巩固君权,兼以保护臣民者也。”(分数:15.00)_六、B论述题/B(总题数:1,分数:15.00)55.试论司法的中立性。(分数:15.00)_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联考综合课真题 2003年答案解析(总分:1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8,分数:18.00)1.把法律归结为神的意志的典型代表人物是( )。(分数:1.00)A.柏拉图B.托马斯阿奎那 C.卢梭D.康德解析:考点 法本质问题上的神意论 解析 神意论把法律归结为神的意志,其典型代表人物是中世纪经院主义神学家、法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而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没有关于法本质
13、的具体论述,大体属于早期自然法和城邦法思想;法国思想家、法学家卢梭是理性论的代表,他把法律作为人的意志的体现来阐述,认为“法律乃公意的行为”;康德也是理性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故选 B。2.能铍称为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分数:1.00)A.物 B.原告C.被告D.未成年人解析:考点 法律关系客体与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区别 解析 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又称权利客体、义务客体或权义客体。要成为法律关系客体应满足下述三个条件:(1)必须是一种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因而被认为具有价值;(2)必须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因而不能被需要它的人毫无代价地占有和利用; (3)必须具有可控制性
14、,因而可以被需要它的人为一定目的而加以占有和利用。本题选项中,只有“物”才符合上述条件,故选 A。而另外几个选项,原告、被告和未成年人,都是法律关系主体,即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与题意不符。3.不属于法律制定程序的是( )。(分数:1.00)A.审议法律议案B.表决法律议案C.公布法律D.起草法律议案 解析:考点 法律制定的程序 解析 根据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定及我国的立法实践,我国的立法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程序,即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议案的审议、法律议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等阶段。比照本题各选项,故选 D。4.法定免责条件是指( )。
15、(分数:1.00)A.权利主张超过时效B.有效补偿C.自愿协议D.不可抗力 解析:考点 法定免责条件和意定免责条件的区别 解析 免责条件是指对于行为人免除法律责任的条件,在私法上包括法定和意定两种情形。法定免责条件主要是“不可抗力”,即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而权利主张超过时效、有效补偿和自愿协议,乃是当事人自行决定的免责条件,即意定免责条件,故本题选 D。5.不属于法律规范作用的是( )。(分数:1.00)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经济作用 D.强制作用解析:考点 法的规范作用 解析 根据法的规范作用的不同对象,即不同的行为,规范作用可以大体上被概括为指引、预测、评价、教
16、育、强制五种作用。本题中 A、B、D 均在上述分类之中,属于法的规范作用。惟有 D经济作用不属于,故选 D。6.典型的不成文宪法的国家是 ( )。(分数:1.00)A.英国 B.美国C.法国D.德国解析:考点 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的区别 解析 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是英国学者蒲莱士 1884年提出的宪法分类。这种宪法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为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文书形式。成文宪法是指由一种或者少数集中文书表现的宪法。不成文宪法则是无统一法律文书,而是散见于多种法律文书、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的宪法。英国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国家。美国是典型的成文宪法国家。7.最早写入人格尊严内容的我国宪法是( )。(分数:1.0
17、0)A.1954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 解析:考点 我国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方面的历史演进 解析 我国前三部宪法都没有规定公民人格尊严的内容,现行宪法吸取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公民人格尊严受到践踏而得不到法律保护的沉痛教训,将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规定为一项基本权利。现行宪法第 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8.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机关是( )。(分数:1.00)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务院D.国家民委解析:考点 我国立法权的主体及其分工 解析 在我国全国人大有权制定和
18、修改基本法律。基本法律是以宪法为根据的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最重要的法律,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设立特别行政区内管理制度的法律等等。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除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并且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有权进行部分修改和补充,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国务院则享有行政法规的制定权和发布权。9.据左传昭公六年载:“周有乱政,而作( )。”(分数:1.00)A.禹刑B.汤刑C.九刑 D.吕刑解析:考点 周朝时
19、期的立法 解析 这句话是晋国的叔向在反对郑国子产“铸刑鼎”时提到的。周初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立法活动,即制定九刑。九刑在春秋时期就失传,只在左传中保留了一些片段,根据这些记述,九刑应该是由九篇组成而得名,后人往往以此指代周朝的法律。10.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律为形式公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分数:1.00)A.铸刑书B.竹刑C.法经D.秦律 解析:考点 战国时期法律名称的变化 解析 中国历史上“改法为律”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进行变法的一个方面内容。史籍记载,商鞅“受法经以相秦”以后曾“改法为律”,这里的法是春秋中后期对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战国时,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法的公平性,而要求把法律的普遍性和
20、必要性提到更高的位置上来。“律”更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而归于一”的功能,“改法为律”是在法律观念上的又一进步。因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律为形式公布的封建成文法典应当为秦律。11.秦汉时期中央司法机构的长官称作( )。(分数:1.00)A.大理B.大司寇C.廷尉 D.大理寺卿解析:考点 秦汉时期的司法机构 解析 秦朝中央的中央司法机构由廷尉和御史大夫等组成,廷尉既是司法机构的名称又是最高司法官吏的官职名称。到了两汉,中央司法机构由尚书、廷尉和御史大夫组成,廷尉这一司法官职的名称在汉代发生过几次变化,在景帝中元六年一度更名为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名廷尉,哀帝元寿二年又改为大理,东汉光
21、武以后再复名廷尉。本题设问的为秦汉两朝中央司法机构的长官的名称共同的只能是选项 C“廷尉”。12.中国古代把具法改为刑名并置于律文之首的法典是( )。(分数:1.00)A.秦律B.汉律C.曹魏新律 D.北齐律解析: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的变化 解析 曹魏新律是魏明帝于太和三年下诏开始制定,所作的新律 18篇,也被称为曹魏律。曹魏新律在继承汉律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表现之一就是将法经中的“具法”改为刑名,并将其置于律首。13.唐律疏议的重要指导思想是( )。(分数:1.00)A.明刑弼教B.明德慎罚C.德主刑辅D.德本刑用 解析:考点 唐朝的主要立法指导思想 解析 在德与刑、
22、礼与法的关系上,自汉武帝以来,统治阶级内部的认识逐渐趋于统一,儒家主张的德主刑辅、礼法并用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唐初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法律思想,并用于指导本朝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在唐律疏议名例律中明确地表明“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本刑用”思想。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 D。14.宋朝为加强中央司法机构的控制,在皇宫中设立( )。(分数:1.00)A.大司徒B.宣政院C.大理院D.审刑院 解析:考点 宋朝的司法机构 解析 审刑院是宋神宗以前为加强皇帝对司法的控制,而增设的中央审判机关。审刑院设在皇宫,以知院事为长官,另有详议官六人。凡是上奏案件先交审刑院备案,后交大理寺
23、复核,之后再返回审刑院详议并奏请皇帝裁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选项 D。15.明初皇帝朱元璋亲自制定的刑事特别法律是( )。(分数:1.00)A.大明律B.明大诰 C.明会典D.问刑条例解析:考点 明朝的立法活动 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以明初乱世和“民不从教”为口实,仿照周公东征殷顽时训诫臣民的书面文告一“诰”,制定了所谓的大诰。明大诰是以判例形式出现的、带有特别刑法性质的重刑法令。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B。16.1911年清末政府公布的第一部专门刑法典是( )。(分数:1.00)A.大清律例B.大清现行刑律C.大清新刑律 D.暂行新刑律解析:考点 清末刑律的性质 解析 大清现行刑律是清政府于
24、 1910 年 5月公布的一部过渡性刑法典。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典多以朝代或年号为名,自从大清现行刑律时起,才开始在正律中名以刑律两字,但是从内容上看,大清现行刑律仅是对大清律例进行了局部的和形式的修改,大部分仍然沿用,所以大清现行刑律并不是一部新式的专门刑法典。大清新刑律是清政府于 1911年 1 月 25日颁布的一部专门刑法典,从单纯技术角度看,属于近现代意义上的新式的专门刑法典,与中国传统法典在结构、体例及表现形式上均有较大不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17.中国近代史上由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三读通过的第一部宪法草案是( )。(分数:1.00)A.钦定宪法大纲(草案)B.重大信条十九条C.
2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草案) D.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3 年)解析:考点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定 解析 临时约法是在“南北议和”的过程中由南京临时政府匆忙制定的。 1912 年元月中旬,代行参议院职权的各省代表会议召开了临时约法首次起草会议,同月 28日,临时参议院成立后,又召开了第二次约法起草会议,从 2月 7日起,临时参议院正式审议约法草案,至 3月 8日三读通过,3 月 1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公布了临时约法。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18.中国近代史上确立“民商合一”的民法典编纂体例的政权是( )。(分数:1.00)A.清末政府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C.中华民国
26、北京政府D.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 解析:考点 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问题 解析 中国清末及北洋政府都采用民商分立制,分别编定民、商法草案。1929 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编定民商法统一法典议决案”,确立了“民商合一”的立法原则。其主要根据是,民法与商法并无确定的界限,两法并立既不便于立法,又有碍于使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8,分数:16.00)19.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是( )。(分数:2.00)A.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 B.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 C.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 D.宪法与宪政是商品经济发
27、展的产物,都是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表现 解析:考点 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解析 宪法与宪政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生命。也可以说,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因此,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成了一纸空文。一般说来,宪法与宪政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是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表现。20.各级人大代表受( )监督。(分数:2.00)A.选民 B.选举委员会C.原选举单位 D.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解析:考点 对人大代表的监督 解析 选举法第 43条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
28、代表大会的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21.根据现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哪些正确?( )(分数:2.00)A.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B.劳动、受教育和依法服兵役都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C.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D.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即民族自治机关解析:考点 包括物质帮助权的内容、劳动权、受教育权、依法服兵役的义务、民族自治地方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的范围 解析 宪法第 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
29、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宪法第 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宪法第 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宪法第 55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但是,依法服兵役并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第 112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22.根据现行宪法的规定;下列领导人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有( )。(分数:2.00)A.国务委员 B.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C.最
30、高人民法院院长 D.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解析:考点 国家机关领导人的任期限制 解析 宪法规定,国务院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相同。23.在我国制定颁布的四部宪法中,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宪法实施监督权的有( )。
31、(分数:2.00)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解析:考点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历史演进 解析 1954 年宪法第 27条第 3项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第 31条第 6、7 项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国务院的同宪法、法律、法令相抵触的决议和命令,改变或者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的不适当的决议。1975年宪法基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对宪法监督制度未作任何规定。1978 年宪法恢复了 1954年宪法的规定,第22条第 3项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第 25条第 5项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32、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的不适当的决议。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享有宪法监督实施职权。24.根据现行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 )。(分数:2.00)A.修改宪法B.解释宪法 C.监督宪法实施 D.提出宪法修正案 解析:考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解析 现行宪法第 67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具体来讲,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第 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 1
33、/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 2/3以上多数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25.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 )。(分数:2.00)A.引导 B.鼓励C.监督 D.管理 解析:考点 国家对各种经济形式的政策 解析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与国有经济一起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
34、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根据宪法修正案第16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特别注意的是,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将其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26.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哪些自然资源不属于集体所有( )。(分数:2.00)A.森林B.矿产 C.山岭D.水流 解析:考点 我国自然资源的所有
35、权 解析 结合具体法律,我国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结构是:就土地资源来讲,在我国,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归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森林法把林权分为国家林权、集体林权、机关团体林权和公民个人林权。农村居民在屋前房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城镇居民在自有房屋的院庭内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集体或个人承包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承包后种植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个人所有。我国的草原只能为国家或集体所有。矿产资源只能为国家所有。
36、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只能归国家所有。三、B判断题/B(总题数:23,分数:46.00)27.强制性是法律固有的特征,其他社会规范不具有强制性。(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考点 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解析 法律的实施由国家强制力保证,这是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技术规范的重大特点。一种规范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如果违反了这种规范可以不受国家法律的制裁,那么这种规范就不是法律规范。但是,是否凡具有强制力的规范就是法律规范呢?不然。因为有些技术规范、宗教戒律、家训族规等不是法律规范,但也可能具有某种强制力,当事人不得不服从。所以说,判断某种规范是法律规范,不仅在于它在形式上具有
37、强制力,而且是具有国家强制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该命题是错误的。28.法律作用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与法律作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这两种说法的含义是一样的。(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考点 行为关系是法律的调整对象 解析 法律是通过对行为而不是对思想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的。是人的行为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和存在,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以行为为条件的,并形成“行为关系”。行为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它是一种表现于外部的通过人们行为而发生的社会关系。法律一般不以主体作为区分标准,而是以行为作为区分标准。法律是针对行为而设立的,因而它首先对行为起作用,首先调整人的行为。对于法律来说,不通
38、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因此,该命题是错误的。29.在构成法律规范的条件、模式、后果等三种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模式。(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考点 法律规范的结构 解析 条件、模式、后果是法律规范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法律规范。但是,由于一切规范都是用来调整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行为的,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所以模式是法律规范的核心要素,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故该命题是正确的。30.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具有逻辑上的联系,追究法律责任都要通过法律制裁。(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考点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 解析 法律
39、制裁与法律责任都是基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没有违法行为,就没有承担法律责任的客观基础,也就谈不上实施法律制裁。法律制裁以确认违法行为为前提,又是法律责任实现的重要方式。因此说,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具有逻辑上的联系,违法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而追究法律责任,一般都必须实施法律制裁。法律制裁旨在强制责任主体承担违法行为的后果,迫使侵害人付出或丧失一定的利益,其目的在于恢复被侵害的权利,治理越轨的行为,维护社会关系的正常运转。因此,该命题是正确的。31.法律解释的主体只能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考点 法律解释的主体 解析 法律解释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据一
40、定的标准和原则,遵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对各种法律性资料的法律意义所做的阐释。法律解释与解释法律不同,它应表述的法律含义具有法律的特征和效力。所以说法律解释具有专门性特征,只有经过法律授权的国家机关才能对法律进行有权威的解释,而不包括其工作人员,故该命题是错误的。32.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都是由英国学者丁蒲莱士最早提出的宪法分类。(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考点 宪法分类 解析 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这种分类的依据和标准是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这是英国宪法学家 J蒲莱士于 1884年在牛津大学讲学时提出的一种分类方法。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也是英国宪法学家 J
41、蒲莱士于 1901年在历史与法学研究一书中率先提出的分类方法。33.按照现行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和改变国务院的不适当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考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宪法监督实施权 解析 宪法第 67条第 7项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34.法随国家产生而产生,宪法是法,所以宪法也随国家产生而产生。(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考点 宪法的产生 解析 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35.在我国,乡长、镇长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考
42、点 我国行政首长的产生方式 解析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 8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5)选举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6)选举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出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第 9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7)选举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36.法国 1789年的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被马克思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考点 区别人权宣言
43、与独立宣言 解析 1776 年 7月 4日,北美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独立宣言宣告了公民的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人权,列举了英国殖民主义的种种罪状。马克思称它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37.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考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解析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设定与实施的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背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38.工人阶级对国家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考点 工人阶级领导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 解析 工人
44、阶级掌握国家领导权、成为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39.按现行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有休息的权利。(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考点 我国公民的休息权 解析 现行宪法第 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40.西周的大司寇是周天子的“六卿”之一。(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考点 西周时期的司法官员 解析 在周王之下,中央主要的司法官员是大司寇,辅佐周王处理全国的法律、司法事务。大司寇作为中央“六卿”之一,是西周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因此,本命题是正确的。41.西周时“傅”即债
45、券,债权人执右券。(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考点 西周的民事法律制度 解析 “傅别”是适用于借贷关系中的契约形式。“傅”即债券,债券一分为二称“别”。在一契券的正面、反面都书一大字,然后一分为二,借贷双方各执其一,债权人持半券,债务人持半券。法官以债券为证,审理有关债务纠纷案件。因此,本命题是错误的。42.“桔”是加在脚上的木制刑具。(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考点 中国古代的刑具 解析 中国古代对待罪犯一般都会用到刑具来限制其行动的自由,防止犯罪人逃跑。这些刑具有的是金属制作的如钳等,更多的则是木制的,有站笼,木枷等。“梏”一般与“桎”连用,“梏”用来限制犯罪人
46、的双手,“桎”就是木制的加在脚上的刑具。因此,本命题是错误的。43.决事比是汉代司法机关判案的成例。(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考点 汉代的法律形式 解析 决事比,与近代类推相似。当发生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案件时,或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条文,或比照同类典型判例处理。如汉高祖七年诏曰:“廷尉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由于比这种法律形式具有灵活性与针对性,所以,被广泛应用。西汉武帝时仅死罪决事比就有 13472 事。44.三国时的魏律与南北朝时的北魏律均为 18篇。(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考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 解析 魏明帝即位以后,鉴于汉代律令繁杂,于太和三年(229 年)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 18篇,后人称之为魏律或“曹魏律”。北魏拓跋氏鲜卑贵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推行封建化政策,学习中原先进的法律文化与统治经验,最后修成北魏律 20篇,取得了重要的立法成果。北魏律善于吸收汉晋立法成果,采诸家法典之长,又经过综合比较,“取精用宏”,成为当时著名的法典,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命题认为南北朝时期北魏律和三国时期的魏律都是 18篇是错误的。45.唐律规定死刑斩刑减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