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农学联考化学真题 2010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20.00,做题时间:18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第 1-30 小题,每小题 2 分,(总题数:30,分数:30.00)1. (分数:1.00)A.B.C.D.2. (分数:1.00)A.B.C.D.3. (分数:1.00)A.B.C.D.4. (分数:1.00)A.B.C.D.5. (分数:1.00)A.B.C.D.6. (分数:1.00)A.B.C.D.7. (分数:1.00)A.B.C.D.8. (分数:1.00)A.B.C.D.9. (分数:1.00)A.B.C.D.10. (分数:1.00)A.B.C.D.
2、11. (分数:1.00)A.B.C.D.12. (分数:1.00)A.B.C.D.13. (分数:1.00)A.B.C.D.14. (分数:1.00)A.B.C.D.15. (分数:1.00)A.B.C.D.16. (分数:1.00)A.B.C.D.17. (分数:1.00)A.B.C.D.18. (分数:1.00)A.B.C.D.19. (分数:1.00)A.B.C.D.20. (分数:1.00)A.B.C.D.21. (分数:1.00)A.B.C.D.22. (分数:1.00)A.B.C.D.23. (分数:1.00)A.B.C.D.24. (分数:1.00)A.B.C.D.25. (分
3、数:1.00)A.B.C.D.26. (分数:1.00)A.B.C.D.27. (分数:1.00)A.B.C.D.28. (分数:1.00)A.B.C.D.29. (分数:1.00)A.B.C.D.30. (分数:1.00)A.B.C.D.二、填空题:第 31-55 小题,每空 1 分,共 3(总题数:25,分数:35.00)31. (分数:2.00)填空项 1:_32. (分数:1.00)填空项 1:_33. (分数:1.00)填空项 1:_34. (分数:2.00)填空项 1:_35. (分数:1.00)填空项 1:_36. (分数:1.00)填空项 1:_37. (分数:1.00)填空项
4、 1:_38. (分数:1.00)填空项 1:_39. (分数:1.00)填空项 1:_40. (分数:4.00)填空项 1:_41. (分数:3.00)填空项 1:_42. (分数:1.00)填空项 1:_43. (分数:2.00)填空项 1:_44. (分数:1.00)填空项 1:_45. (分数:2.00)填空项 1:_46. (分数:1.00)填空项 1:_47. (分数:1.00)填空项 1:_48. (分数:1.00)填空项 1:_49. (分数:1.00)填空项 1:_50. (分数:1.00)填空项 1:_51. (分数:1.00)填空项 1:_52. (分数:1.00)填空项
5、 1:_53. (分数:2.00)填空项 1:_54. (分数:1.00)填空项 1:_55. (分数:1.00)填空项 1:_三、计算、分析与合成题:第 56-63 小题,共(总题数:8,分数:55.00)56. (分数:5.00)_57. (分数:5.00)_58. (分数:6.00)_59. (分数:8.00)_60. (分数:6.00)_(分数:6.00)(1). (分数:3.00)_(2). (分数:3.00)_61. (分数:6.00)_(分数:13.00)(1). (分数:6.50)_(2). (分数:6.50)_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农学联考化学真题 2010 年答案解析(
6、总分:120.00,做题时间:18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第 1-30 小题,每小题 2 分,(总题数:30,分数:30.00)1. (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渗透压的基本知识。详解 一定温度下,非电解质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越大,渗透压越高。故 CO(NH2)2溶液的渗透压与C12H22O11溶液的渗透压相等。CaCl 2、NaCl 是强电解质,离子总浓度分别约为尿素、蔗糖浓度的 3 倍、2 倍。故答案 B 正确。评注 方程 =cRT 适用于非电解质稀溶液。但若只做定性判断,则溶液越浓,渗透压越高;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渗透压高于非电解质溶液,且离解出的离子越多
7、,渗透压越大。2. (分数:1.00)A.B. C.D.解析: 3. (分数:1.00)A.B. C.D.解析: 4. (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本题考察直接电势法的基本知识。 详解 直接电势法的理论基础是工作电池电动势与离子活度(相对浓度)的关系符合能斯特方程。故电势法中,直接测量的量是工作电池电动势,而不是指示电极的电极电势或膜电势。所以答案 C 正确。 5. (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CO 32-中,碳原子以 2 条单键分别与 2 个氧原子结合,与另 1 个氧原子以双键结合,故碳原子共以 3 条 键与氧原子结合,其上无孤对电子, 键数+孤电子对数
8、=3。故碳原子采用 sp2 杂化。氨分子中,氮原子采用不等性 sp3杂化。故答案 D 正确。6. (分数:1.00)A. B.C.D.解析:7. (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涉及化学反应热、摩尔焓变、反应进度、化学计量数等重要基本概念。 详解 本题未指明反应条件,姑且认为在等温、定压且不做非体积功条件下进行,即反应热指定压热。因放热,热取负值。 8. (分数:1.00)A.B.C. D.解析: 9. (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本题涉及原子电负性大小的变化规律以及化学键的极性。 详解 第一主族元素原子电负性应依 Na、K、Rb、Cs 顺序减小(L.P
9、auling 的电负性数据中,K、Rb 电负性均为 0.8);第七主族元素原子电负性依 I、Br、Cl、F 顺序增大。故这 4 种化合物中,阴离子电负性与阳离子电负性之差依CsF、RbCl、KBr、NaI 顺序减小,离子键成分减小。所以答案 A 正确。 评注 因无电负性数据,无从定性判断其他答案是否正确,因“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故而选择答案 A。 10. (分数:1.00)A. B.C.D.解析: 11. (分数:1.00)A.B.C. D.解析:12. (分数:1.00)A.B. C.D.解析: 13. (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本题涉及 EDTA 滴定法中
10、,产物可能发生的副反应以及产物发生副反应对主反应完成程度的影响。 详解 配合物 MY 在强酸性、强碱性介质中可能形成 MHY、MOHY,所以答案 A、B 叙述正确,均不是正确答案。MY 是主反应的产物,若发生了上述副反应,则主反应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了反应完成程度,有利于滴定反应,所以答案 C 叙述正确,也不是正确答案。答案 D 叙述错误,是正确答案。 评注 若反应物发生副反应,将降低主反应完成程度,对滴定反应不利,应避免之;若生成物发生副反应,将提高主反应完成程度,对滴定反应有利,故有时应创造条件使之发生。 14. (分数:1.00)A.B.C.D. 解析: 15. (分数:1.00)A.B.
11、C. D.解析:16. (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及碳正离子的重排。考生需要掌握影响碳正离子的因素、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次序和碳正离子的重排规律。 详解 答案为 C。A 是目标化合物脱水后首先形成的碳正离子,为仲碳正离子。由于其邻位存在一个高一级碳原子即叔碳原子,因此仲碳正离子可进一步通过邻位叔碳上氢负离子的迁移而形成更稳定的叔碳正离子。B 和 D 分别是 A 和 C 的碳正离子进一步通过邻位氢负离子的迁移而形成的,由于所形成的正离子较其相应的母离子级别低、稳定性差,因此这种由高级碳正离子重排为低级碳正离子的反应一般难以发生。故在题中反应中
12、B 和 D 的碳正离子不应存在。 评注 碳正离子、碳负离子和碳自由基是有机反应中三种常见的中间体,掌握它们各自的特性是学习有机化合物中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有机考试中经常考察的知识点。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次序一般为:叔碳正离子仲碳正离子伯碳正离子甲基碳正离子。碳正离子重排的规律是:碳正离子邻位较高级别的碳原子上的较小原子或基团优先迁移。 17. (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芳环上取代基对芳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影响。 详解 答案为 C。氨基和甲基属于供电基团和致活基团,卤素和硝基是吸电基团和致钝基团。氨基比甲基致活性强,硝基比卤素致钝性强。 评注 芳环上的取代基不仅影
13、响芳环亲电取代反应的速率或难易程度,而且还决定芳环亲电取代反应的位置。因此,不同取代基对芳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影响是芳香烃化学反应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机考试的必考内容。考生不仅需要掌握取代基的供电性和吸电性,还要掌握同类型不同取代基的供电性或吸电性的强弱。 18. (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胺类化合物的碱性强弱。 详解 答案为 C。胺类化合物在水中的碱性强弱主要与 N 原子结合质子的能力有关。脂肪胺接受质子的能力主要与 N 原子提供孤电子对的能力和 N原子周围的空间位阻因素有关。若 N 原子上连接的基团较少且基团较小如甲基、乙基等,可忽略其空间位阻因素的影响。
14、由于烷基对 N 原子来说是供电基团,故烷基能增强 N 原子提供孤电子对的能力,即提高 N原子的碱性。当 N 上连有三个乙基时,其空间位阻效应不可忽略,空间位阻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N 的碱性。故脂肪胺的胺在水中的碱性强弱次序为:1胺2胺3胺。与脂肪胺不同,季铵碱是离子化合物,其碱性强弱与其电离出氢氧根的多少有关。由于氢氧化四乙基铵在水中能全部电离,故其碱性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相同,属于强碱。 评注 酸碱理论和化合物的酸碱性强弱规律是有机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考试的必考内容。就胺的碱性强弱来说,考生需要掌握影响胺类的碱性强弱的一些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胺类碱性的综合影响规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取代基
15、的电子效应;溶剂化效应;空间位阻效应;共轭效应。 19. (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属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化学反应。具体而言,就是 -氨基酸的颜色反应。 详解 答案为 B。大多数有机化合物都有一些用于其化学定性分析的特有反应,所谓的特有反应就是所用试剂一般只与特定的目标化合物反应,而不与其他化合物反应。硝酸银用于鉴别卤代烃,银氨溶液用于鉴别末端炔烃或醛类,Lucas 试剂用于鉴别伯仲叔醇。水合茚三酮溶液用于鉴别 -氨基酸。 评注 定性反应要求反应能够产生人的感觉器官能容易够感知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包括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或溶解、浑浊的生成或消失、气味的产生
16、或消失、气体的放出或停止等。一类化合物可以有多个定性反应,但考生必须掌握一种最常用的定性反应。 20. (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杂化轨道的电负性。 详解 答案为 D。轨道电负性的大小与轨道的半径大小有关,轨道半径越小,其电负性越强。对于杂化轨道来说,半径小的轨道占的成分越大,其杂化轨道的半径越小,杂化轨道的电负性也就越强。 评注 杂化理论是有机化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每年针对杂化理论的考试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考生必须掌握有关杂化理论的基本知识,包括杂化的类型、杂化轨道的空间分布、杂化轨道的能量大小、杂化轨道的半径大小和电负性
17、大小、杂化轨道成键后的键极性大小等。 21. (分数:1.00)A. B.C.D.解析: 22. (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考核的知识点是酸碱理论和酸碱性强弱规律。芳环上取代基对芳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影响。考生需要掌握取代基的分类和不类型取代基对芳环的电子效应。 详解 答案为 D。酸性的强弱与 OH键的极性有关,极性越强,越容易电离出质子,酸性也就越强。硝基和卤素为吸电子基团,能够通过吸电子诱导效应和吸电子共轭效应增强 OH 键的极性,吸电子基越多和吸电子基越强,导致羟基的酸性越强。甲基属于供电子基团,其作用与吸电子基团刚好相反。 评注 芳香酸、酚、醇和脂肪酸的酸性与取代基的
18、电子效应性质、取代基的多少和取代基的位置有关。一般来说,吸电子基团的位置对芳香酸和酚类的酸性影响由大到小的次序为:邻位对位间位。但需要注意的是,当酸性基团存在分子内氢键时,其酸性减小。这种情况常发生于邻位芳香酸或酚。对脂肪酸来说,吸电子距离酸性基团越近和吸电子基团越多,导致酸性越强。相反,供电子基团在同样的情况导致酸性基团的酸性减弱。 23. (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游离基取代反应的机理和反应的选择性规律。 详解 答案为 B。有机分子中任何碳原子上的氢都可以发生游离基取代反应,但不同级别的氢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反应速率不同。由于目标分子中存在三种类型的氢
19、,故一取代的产物也就只有三种。 评注 游离基取代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基本反应之一,也是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之一。考生应掌握游离基取代反应的三个过程、不同级别碳自由基的稳定性次序、不同级别氢的取代速率大小以及不同取代产物的多少等。 24. (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手性化合物的命名和 Fisher 投影式的表示。 详解 答案为 A。酒石酸是俗名,其系统命名法的名称为:2,3-二羟基丁二酸。显然,题中的选项 B 和 D 不对,可以排除。对于其余三个选项的化合物,可以根据 Fisher 投影过程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分别将其分子中的每个手性中心想象成三维立体结构,然
20、后再根据 R,S 的命名规则,判断出每个手性碳的构型并在结构式中标出,最后再按题中要求选择出正确的答案。 评注 异构现象是有机化学中常见而重要的结构问题,是有机考试所必考的内容,常以命名或写出结构式的题型出现。在近三年的考研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对于旋光异构来讲,考生需要掌握手性中心的绝对构型的标记即 R/S 标记法,同时还必须掌握手性化合物Fisher 投影操作和 Fisher 投影式书写的有关规定。另外,考生还要掌握与构型标记相关的基团次序优先规则和天然单糖、氨基酸的相对构型的标记即 D/L 标记法。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常见天然化合物的俗名,考生需要记住其结构式。 25. (分数:1
21、.00)A. B.C.D.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氢键及其形成的条件。 详解 答案为 A。氢键的形成同时需要氢供体和氢受体,前者一般是极性 HX 键上的氢,X 通常为 O、N、卤素、S 等电负性较大的杂原子,后者是含有孤电子对的杂原子。若同种分子间要形成氢键,则该分子必须同时含有氢供体和氢受体,显然只有2-己醇符合条件。 评注 氢键和范德华力是两种重要的分子间作用,二者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26. (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旋光异构体。 详解 答案是 D。一般来说,旋光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体的数目是由分子中手性原子的数目决定的。由于
22、每个手性原子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构型,因此 n 手性原子就有 2n 可能的组合。题中化合物有三个手性碳原子,故可有 8 个旋光异构体。 评注 “含有 n 手性原子的化合物最多可有 2n 个旋光异构体”是针对含有手性原子而不含手性轴的化合物而言的。有些手性化合物可以只含手性轴而不含手性原子。另外,有些分子尽管含有多个手性原子,但分子存在对映面,此时分子可能的旋光异构体就少于 2n 个。例如酒石酸虽然含有 2 个手性碳原子,但有 3 个旋光异构体,而不是 4 个。其中的(2R,3S)异构体分子含有对映面。 27. (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构象和纽曼投影式。 详
23、解 答案为 A。优势构象是指能量最低、最稳定的构象。一般而言,不是直接键合的原子或基团之间为了争夺自由空间是相互排斥的,分子在最稳定状态时这些原子或基团之间尤其是较大基团之间保持最远的距离。对于 1,2-二取代乙烷来说,两个取代基在纽曼投影式中互处于对位交叉时,其能量最低,为优势构象。 评注 分子结构的构象表示有伞形式、纽曼投影式和透视式等多种表示法,其中前二者用的较多。对于伞形式,考生应知道实线键、实楔形键和虚楔形键分别代表的含义;对于纽曼投影式,考生需要知道纽曼投影操作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纽曼投影式的含义。纽曼投影式的书写或命名是有机考试中常考的内容和题型。此外,环己烷或取代环
24、己烷的优势构象的透视式也是常考的内容。28. (分数:1.00)A.B. C.D.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影响化合物沸点高低的因素。 详解 答案为 B。沸点的高低取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作用力越大,沸点越高。对非离子化合物来说,分子间作用力有氢键和范德华力两种,而对于小分子来说,氢键的作用力大于范德华力。范德华力的大小与分子量大小和分子极性呈正相关。题中四个化合物的分子量相近,但和能形成分子间氢键,显然和的沸点高于和。的极性和分子量都大于,故比沸点高。同样的道理,比沸点高。 评注 虽然不像化学性质考得那么多,但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规律也是常考的内容。其中常考的内容有:熔点和沸点的高低比
25、较;水溶性和脂溶性大小的比较。要正确解答这类考题,考生必须掌握影响这些物理性质的结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 29. (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酮的还原反应。 详解 答案为 D。酮羰基可被还原成醇,也可被亚甲基,但作用的还原剂是不同的,对此考生必须分别加以记忆。题中的 A、B、C 都是将酮还原成醇常用的还原剂,一般不能将酮羰基还原羟基。D 是克莱门森法还原酮羰基为亚甲基常用的方法,适用于对酸稳定的酮的还原。与克莱门森法互补的另一个方法是黄鸣龙还原法,所用还原剂是肼/KOH,适用于对碱稳定的酮类化合物的还原,也是将酮羰基还原成亚甲基。 评注 羰基的还原反应是所有
26、含羰基类化合物的重要反应,但不同羰基化合物被还原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还原的产物也可能不同。这里所说的羰基化合物包括羧酸和羧酸衍生物。考生应特别注意有些羰基化合物与不同的还原剂反应,所生成的产物可能是不同,本题就是例证。30. (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FeCl3 溶液的显色反应和烯醇式互变异构现象。 详解 答案是 A。一般来说,含有烯醇结构(C=C-OH)的化合物能与 FeCl3溶液形成络合物,显紫色。酚类可看做特殊的烯醇化合物,故酚类亦可以与 FeCl3溶液显紫色。1,3-二酮、-羰基醛、-羰基酯在溶液中存在酮式和烯醇式互变异构,故三者都可与 FeC
27、l3溶液显紫色。但丙二酸二酯类由于酯基的吸电性较酮羰基小,在酮式和烯醇式平衡体系中,烯醇式结构含量很少,与 FeCl3 溶液不能产生明显的紫色。 评注 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现象决定了很多羰基化合物的 a 位反应,如 -卤代反应,亲核取代反应等,因此与烯醇式互变异构有关的结构、化学反应、颜色反应等也常常会出现在考题中。 二、填空题:第 31-55 小题,每空 1 分,共 3(总题数:25,分数:35.00)31. (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详解 反应后,KBr 过量,因此,胶核 AgBr 将选择性地吸附 Br-,Br 作为电位离子,使胶核带负电。K +为反离子。所
28、得胶团结构式为:(AgBr) mnBr-(n-x)K+xK+稳定剂为:KBr。 32.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详解 50mL 滴定管,最小分度为 0.1mL,故读数误差为0.01mL。量液时需读数 2 次,所以量液误差为0.02mL。为保证量液误差不大于0.1%,即: 33.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三乙醇胺。)解析:34. (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详解 计算弱多元酸碱水溶液酸度,一般可只考虑第一步离解,按弱一元酸碱处理。因 35.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详解 根据 m 的
29、取值规则:m=0、1、2、l,可知答案为:0、1、2、3。36.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37.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38.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39.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详解 标定结果应按下式计算: 40. (分数:4.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41. (分数:3.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Fehling 试剂组成。 评注 与 Fehling 试剂相近还有 Benedict 试剂。二者都是硫
30、酸铜配合物的溶液,但二者的配体不同,Fehling 试剂的配体是酒石酸根,Benedict 试剂的配体是柠檬酸根。由于 Fehling 试剂在强碱性介质中不稳定,因此只有在使用前才将 Fehling 试剂和Fehling 试剂混合。Benedict 试剂中的碱是碱性较弱的碳酸钠,Benedict 试剂比较稳定,可较长时间保存。二者都能将脂肪醛氧化成脂肪酸,但都不能氧化芳香醛和酮。此外,Benedict 试剂还不能氧化甲醛。42.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缩醛反应,涉及醛/酮的化学性质和醇的化学性质。 43. (分数:2.00)填空项 1:
31、_ (正确答案: )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蜡的结构和酯的水解。 评注 大多数天然化合物的结构都比较复杂,考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常见重要天然化合物的基本结构骨架、化合物类型或主要官能团及其水溶性情况。 44.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醇的消除反应或称为脱水反应。 评注 有机反应中有不少以人名命名的规则,如烯烃加成的马氏规则、卤代烃消除反应和醇消除反应的查依采夫(Saytzeff)规则、季铵碱消除反应的霍夫曼规则等,它们都是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内容,考生应对其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谨防出现张冠李戴现象。 45. (分数:2.00)填空项 1:
32、_ (正确答案: )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及其对芳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影响。 评注 了解和掌握苯环上的取代基效应对于掌握取代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至关重要,因此考生不仅要知道每一类取代基是致活基还是致钝基,还要知道其是邻对位定位基还是间位定位基,前者决定反应的难易程度,后者决定反应的区域选择性或称为位置选择性。另外,考生还要掌握同类型的不同取代基的致钝性或致活性大小以及多取代苯发生亲电取代反应时的区域选择性规律。 46.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首先根据“吡喃”和“优势构象”,按规定或习惯(环上氧原子位于右上角)画出其六元环的椅式构象,然后根据“
33、”的定义在 1 位即最右端碳原子上画出位于平伏键的 -OH,最后再根据“D”和葡萄糖的直链结构,画出其他碳上的羟基。 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葡萄糖的结构、类环己烷的构象以及手性化合物的相对构型的表示方法。 评注 要画出单糖的环状构象必须首先记住其开链结构的费歇尔投影式,同时还要正确理解表示构型的“”和“D”的含义,另外,还要知道单糖的开链结构是如何转变成环状结构的,即直链结构和环状结构的关系,最后一点还要知道书写单糖吡喃或呋喃结构的习惯或规定。47.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详解 二元酸根据两个羧基所处的相对位置不同,受热可发生分子内的消除,消除的产物可以是水
34、、二氧化碳或碳酸。丁二酸到庚二酸一般形成五元环或六元环的酸酐或环酮。形成环酮时常需要氢氧化钡作催化剂。庚二酸以上的二元酸在高温时发生分子间的脱水反应,生成高分子的酸酐。 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二元酸的热消除反应。 评注 对于二元酸的热消除反应,考生需要分类并通过比较加以记忆。 48.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吡啶中含有三个双键,可与 3 分子 H2,即 6 个氢原子发生氢化加成,其产物即为六氢吡啶。 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与杂环化合物相关的命名。 评注 一些常见杂化化合物的基本骨架及其代表性化合物是有机考试中常考的内容之一,其主要题型有命名和写结构。 49.
35、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多取代环烷烃的命名。 评注 比较难一点的多取代环烷烃的命名还包括顺反异构或手性碳的构型问题,如果所给结构含有明确的立体因素,考生就需要表明其相应的构型。 50.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比旋光度的定义或计算公式。 评注 旋光度与比旋光度不同,前者与样品浓度、光程有关,而比旋光度与样品浓度、光程无关。但二者都与偏振光的波长、溶剂、温度有关。因此,在波长、溶剂、温度等因素不变的情况,特定化合物的比旋光度是一个常数,这与样品的沸点和熔点一样,也是手性化合物的重要物
36、理常数之一。 51.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卤代烃与氢氧根的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 N2)机理。评注 与 SN2 反应不同,S N1 反应导致连接卤素的手性碳形成等量的两种构型(R 和 S)产物。如果分子中只有一个连接卤素的手性碳,则形成外消旋体。若分子中除了连接卤素的手性碳外,还含有其他的手性碳,则形成差向异构体。 52.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氨基甲酸酯的结构和命名。 评注 很多氨基甲酸酯都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其中作为农用杀虫剂就是其中之一。 53. (分数:2.00)填空项
37、1:_ (正确答案: )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格氏试剂制备及其与酮的加成反应。 评注 格氏试剂能与很多化合物反应,在考纲要求的范围内,主要是与醛酮反应生成醇,在有机合成上常用于构建分子骨架或引入官能团。考生应熟悉和掌握有关格氏试剂的一些常见重要反应。 54.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 )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芳杂环的傅氏酰基化反应。 评注 在进行亲电取代反应时,五元芳杂环很容易生成二取代基或多取代的产物,考生应根据题中所给亲电试剂的量的多少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5. (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暂缺)解析:解析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环丙烷的
38、开环加成反应。 评注 取代环丙烷或环丁烷与不对称亲电试剂如卤化氢的加成反应的选择性规律与烯烃的不对称加成反应规律即马氏规则类似。大于等于五元环的环烷烃,其化学性质与直链烷烃类似,一般不发生开环反应。三、计算、分析与合成题:第 56-63 小题,共(总题数:8,分数:55.00)56. (分数:5.00)_正确答案:(化合物中,当氢原子与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 X 直接结合时,其可与其他分子或同分子中另一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 Y 之间形成氢键。由于 N 原子电负性大、半径较小,而 Cl 原子半径较大,故氨分子间可形成较强氢键,而氯化氢分子间形成氢键倾向较小。)解析:分析 本题涉及氢键形成的条件
39、以及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57. (分数:5.00)_正确答案:( )解析:本题考察有效数字计算规则。58. (分数:6.00)_正确答案:( )解析:评注 若难溶氢氧化物的溶度积极小,则不可忽略水的离解。 59. (分数:8.00)_正确答案:( )解析:分析 本题涉及吉布斯方程的近似应用、吉布斯自由能的物理意义。60. (分数:6.00)_正确答案:( )解析:分析 本题考察总反应标准平衡常数与各分反应标准平衡常数的关系。(分数:6.00)(1). (分数:3.00)_正确答案:( )解析:(2). (分数:3.00)_正确答案:( )解析:分析 两道小题考核的知识点都是同类化合物的化学定性
40、鉴别,前者是羧酸类化合物,后者是胺类化合物。 评注 对于同类化合物之间的化学定性鉴别,一般主要根据不同化合物的反应活性不同,选择一个合适的鉴定反应就可以将其区别开来。如果各化合物的反应活性差异不大,则根据各个化合物中的其他官能团或结构单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定性反应。61. (分数:6.00)_正确答案:( )解析:分析 此类题属于综合题,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因此具有一定的难度。 评注 做好结构推断题的关键有三点:其一充分利用题中的每一个结构信息,如利用分子式可以计算不饱和度,根据不饱和度可判断分子中是否存在环状结构、不饱和键或芳环结构等,根据分子式中的元素和不饱和度可缩小化合物类型的范围;其二是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具有明确结构的分子或结构片段或骨架常可视为解题突破口;其三注意相关信息的相互佐证。 (分数:13.00)(1). (分数:6.50)_正确答案:( )解析:分析 比较起始化合物和目的化合物的结构,可知起始化合物中的硝基需要消除掉。消除硝基的方法常用还原后再重氮化来完成。目的化合物中的两个取代基处于间位,考虑到氯原子属于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