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心理学-6-2 及答案解析(总分:95.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1.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理论是U /U。 A.机体知觉理论 B.丘脑情绪理论 C.认知一评估说 D.机体一分化理论(分数:1.00)A.B.C.D.2.强、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U /U气质类型。 A.抑郁质 B.多血质 C.胆汁质 D.黏液质(分数:1.00)A.B.C.D.3.胃的剧烈收缩所引起的疼痛属于U /U。 A.内受感觉 B.本受感觉 C.外受感觉 D.运动觉(分数:1.00)A.B.C.D.4.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是U /U记忆。 A.形象
2、 B.词语 C.情绪 D.动作(分数:1.00)A.B.C.D.5.荣格提出性格的U /U。 A.内、外倾理论 B.场依存与场独立说 C.性格三维度说 D.激素理论(分数:1.00)A.B.C.D.6.“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U /U品质。 A.敏捷性 B.广阔性 C.深刻性 D.灵活性(分数:1.00)A.B.C.D.7.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称为U /U知觉。 A.运动 B.空间 C.时间 D.方位(分数:1.00)A.B.C.D.8.与人的责任心有关的情感体验属于U /U。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热情(分数:1.00)A.B.C.D.9.
3、U /U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A.深度 B.大小 C.形状 D.方位(分数:1.00)A.B.C.D.10.遵守纪律属于性格的U /U特征。 A.态度 B.行为 C.意志 D.情感(分数:1.00)A.B.C.D.二、B填空题/B(总题数:10,分数:13.00)11.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称为 1。(分数:1.00)填空项 1:_12. 1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分数:1.00)填空项 1:_13.奥尔波特进一步将一般特质分为首要特质、 1 特质和次要特质。(分数:1.00)填空项 1:_14
4、.维果斯基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15.心理学家沙赫特做了一个著名的 1 的实验。(分数:1.00)填空项 1:_16.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 1 关系。(分数:1.00)填空项 1:_17.能力测验的优劣,主要是以信度和 1 两项指标来衡量。(分数:1.00)填空项 1:_18.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人的智力分为 1、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分数:2.00)填空项 1:_19.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 1 过程。(分数:1.00)填空项 1:_20.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 1。(分数:2.00)填
5、空项 1:_三、B名词解释/B(总题数:5,分数:12.00)21.高原现象:(分数:2.00)_22.抽象:(分数:2.00)_23.抽象思维:(分数:2.00)_24.心理发展(分数:4.00)_25.分化抑制(分数:2.00)_四、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25.00)26.简述气质的体液说。(分数:5.00)_27.简述注意的资源限制理论。(分数:5.00)_28.简述斯腾柏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分数:5.00)_29.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分数:5.00)_30.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分数:5.00)_五、B论述题/B(总题数:3,分数:35.00)31.联系实际,
6、分析能力形成的条件。(分数:10.00)_3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分数:15.00)_33.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分数:10.00)_考研教育心理学-6-2 答案解析(总分:95.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1.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理论是U /U。 A.机体知觉理论 B.丘脑情绪理论 C.认知一评估说 D.机体一分化理论(分数:1.00)A.B.C. D.解析:2.强、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U /U气质类型。 A.抑郁质 B.多血质 C.胆汁质 D.黏液质(分数:1.00)A.B. C.D.解析
7、:3.胃的剧烈收缩所引起的疼痛属于U /U。 A.内受感觉 B.本受感觉 C.外受感觉 D.运动觉(分数:1.00)A.B. C.D.解析:4.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是U /U记忆。 A.形象 B.词语 C.情绪 D.动作(分数:1.00)A.B.C.D. 解析:5.荣格提出性格的U /U。 A.内、外倾理论 B.场依存与场独立说 C.性格三维度说 D.激素理论(分数:1.00)A. B.C.D.解析:6.“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U /U品质。 A.敏捷性 B.广阔性 C.深刻性 D.灵活性(分数:1.00)A.B.C.D. 解析:7.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称为
8、U /U知觉。 A.运动 B.空间 C.时间 D.方位(分数:1.00)A.B. C.D.解析:8.与人的责任心有关的情感体验属于U /U。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热情(分数:1.00)A. B.C.D.解析:9.U /U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A.深度 B.大小 C.形状 D.方位(分数:1.00)A.B.C.D. 解析:10.遵守纪律属于性格的U /U特征。 A.态度 B.行为 C.意志 D.情感(分数:1.00)A. B.C.D.解析:二、B填空题/B(总题数:10,分数:13.00)11.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称为 1。(
9、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再造想象)解析:12. 1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不应期)解析:13.奥尔波特进一步将一般特质分为首要特质、 1 特质和次要特质。(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中心)解析:14.维果斯基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最近发展区)解析:15.心理学家沙赫特做了一个著名的 1 的实验。(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情绪归因论”)解析:16.绝对感受性与绝
10、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 1 关系。(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反比)解析:17.能力测验的优劣,主要是以信度和 1 两项指标来衡量。(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效度)解析:18.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人的智力分为 1、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内容)解析:19.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 1 过程。(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抑制)解析:20.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条件反射)解析:三、B名词解释/B(总题数:5,分数:12.00)21.
11、高原现象:(分数:2.00)_正确答案:(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解析:22.抽象:(分数:2.00)_正确答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解析:23.抽象思维:(分数:2.00)_正确答案:(又叫语词逻辑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解析:24.心理发展(分数:4.00)_正确答案:(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即人和动物)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解析:25.分化抑制(分数:2.00)_
12、正确答案:(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解析:四、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25.00)26.简述气质的体液说。(分数:5.00)_正确答案:(古希腊最著名的气质学说是希波克拉特提出的气质体液说。希波克拉特认为,人体含有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有机体的状态取决于这四种体液的适当搭配。 这种观点经过不断演化,逐步形成气质按体液特征可以划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的学说。四种气质类型分化的原因是占优势的体液不同。血液占优势的称为多血质
13、,黏液占优势的称为黏液质,黄胆汁占优势的称为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称为抑郁质。 四种基本气质类型在行为方式上有着不同的典型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少数人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多数人属于不同气质类型的混合型。 体液说仅仅是一种思辨的假定,但它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唯物主义倾向,并且有关知识是从生活中总结而来的,比较符合人们的常识。因此,体液说在气质问题的研究中仍然有它的价值。)解析:27.简述注意的资源限制理论。(分数:5.00)_正确答案:(1973 年卡尼曼在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了资源限制理论。该理论把注意看成是对刺激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认知资源,其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每一项认知活动都需要占用和
14、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当人同时进行两种以上的活动时,就会有多项认知任务同时竞争有限的注意资源。因此,只有当这些活动需要的资源之和 不超过注意的总资源时,它们才能同时进行。否则,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其他活动必然受到阻碍。该理论还认为,注意分配机制是主动而灵活的,它能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资源的配置,优先加工更为重要的任务。)解析:28.简述斯腾柏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分数:5.00)_正确答案:(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柏格提出的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三元智力理论。三元智力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该理论试图以认知过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根据这种理论,个体之所以
15、有智力高低之分,主要是由于个体对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决定的。因此,设法测量个体在认知情境中信息加工的方式,就可以鉴别个体智力的高低。该理论设想:人的智力是由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力统一体。智力统一体的三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之长度因人而异,由此造成了个体的智力差异。 智力统一体的三种成分分别是: (1)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 (2)经验性智力。指个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 (3)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三种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解析
16、:29.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分数:5.00)_正确答案:(有意注意的发生和维持,虽也与主体的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有关,但这些主观因素的作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他们都受主体当时确定的活动目的所制约,具体地说,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培养间接兴趣;(4)排除干扰。)解析:30.简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分数:5.00)_正确答案:(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 (3)识记方法。(4)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解析:五、B论述题/B(总题数:3,分数:35.00)31.联系实际,分析能力形成的条件。(分数:10
17、.00)_正确答案:(能力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都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同作用。 (1)先天素质。(2)环境和教育。(3)实践活动的影响。(4)主观能动性。(联系实际略)解析:3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分数:15.00)_正确答案:(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 学习的积极态度,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
18、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去发现一些新现象,或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转为独立地提出问题;在解答问题时,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
19、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思维的培养。 (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对于各种创造活动都极为重要,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首先,应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改变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片面观点与做法。 其次,组织多种多
20、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最后,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与表现。)解析:33.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分数:10.00)_正确答案:(从表面上看,习惯和技能都是若干动作的组织体系,但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一,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靠近,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这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 第二,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比如,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每天早晨起来,不要别人提醒,也不要自己专门去想,就会去叠被子、扫地、刷牙、洗脸等等。而没有养成卫生习惯的
21、人,则往往做不到这些。有的人一坐下来就把一只脚踩在椅子上,或者随地吐痰,这些都是坏习惯,都是在无意中形成的。习惯是把某种动作的组织情况越来越固定化。所以,养成好习惯,不用动脑子就去做符合规范的好事;形成坏习惯,不知不觉就做了不符合规范的坏事。 第三,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的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则只和一定的情境而没有和一定的任务相联系。由于技能和一定的任务相联系,所以需要时才那样做,不需要时就不那么做。也就是说,技能是由任务始动的,所以它是主动的,需要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只由一定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的。有些动作既可能是技能,也可能是习惯。比如写字,如果当作一种技能,则
22、由一定任务所始动,所以需要时就写,不需要时就不写;如果某人养成了写字的坏习惯,一见到纸笔就乱画,这就是由一定情境来始动。两者显然是不同的。 第四,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做对照,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动作的动觉作比较。给技能作对照的,一定是客观标准,或者是别人的示范,或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要求的指标。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受感觉(视、听觉等等)的反馈。只有这些外受感觉的反馈,才能使人拿自己的动作或动作产品,去与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进行对照(因为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需要靠外受感觉才能被感知)。习惯则不是这样,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即只要觉得这次动作所产生的动觉,和以前动作所产生的动觉相同,就会感到舒服。如果觉得不相同,就感到不舒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