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心理学-5-2 及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10.00)1.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称为 _ 。(分数:1.00)A.树突B.轴突C.突触D.细胞体2.眷恋心属于 _ 。(分数:1.00)A.道德感B.美感C.心境D.理智感3.躯体运动中枢位于 _ 。(分数:1.00)A.枕叶B.颞叶C.额叶D.顶叶4.按照记忆的干扰理论,早上起来记忆效果好,这是因为少了 _ 。(分数:1.00)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消退抑制D.分化抑制5.情绪、情感是 _ 关系的反映。(分数:1.00)A.客观现实与人B.人与人C.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D.
2、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6._ 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分数:1.00)A.深度B.大小C.形状D.方位7.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这种现象叫做 _ 。(分数:1.00)A.强化B.诱导C.分化D.动力定型8.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 _ 两个方面。(分数:1.00)A.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B.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9.强、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 _ 气质类型。(分数:1.00)A.抑郁质B.多血质C.胆汁质D.黏液质10.瑞典神经生理学家海登提出了记忆的 _
3、。(分数:1.00)A.反响回路说B.定位说C.条件反射理论D.化学分子说二、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12.00)11.在人的有意注意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大脑的 1。 (分数:1.00)1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 1 关系。 (分数:1.00)13.感觉从刺激的来源可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和 1。 (分数:1.00)14.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 1 的机能。 (分数:1.00)15.掌握了语词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其中 1 信号系统起主导作用。 (分数:1.00)16.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人的智力分为 1、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 (分数:2.00)1
4、7.创造思维经历的四个阶段是准备期、酝酿期、 1 和验证期。 (分数:1.00)18.维果斯基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 1。 (分数:2.00)19.奥尔波特进一步将一般特质分为首要特质、 1 特质和次要特质。 (分数:1.00)20.概念是用一定的 1 来记载和标志的。 (分数:1.00)三、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10.00)21.简述斯腾柏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分数:5.00)_22.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分数:5.00)_四、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30.00)23.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分数:15.00)_24.结合教育教学实
5、际谈谈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 (分数:15.00)_考研教育心理学-5-2 答案解析(总分:6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10.00)1.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称为 _ 。(分数:1.00)A.树突B.轴突C.突触 D.细胞体解析:2.眷恋心属于 _ 。(分数:1.00)A.道德感 B.美感C.心境D.理智感解析:3.躯体运动中枢位于 _ 。(分数:1.00)A.枕叶B.颞叶C.额叶 D.顶叶解析:4.按照记忆的干扰理论,早上起来记忆效果好,这是因为少了 _ 。(分数:1.00)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C.消退抑制D.分化抑制解析:5.情绪、情感是 _
6、 关系的反映。(分数:1.00)A.客观现实与人B.人与人C.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 D.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解析:6._ 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分数:1.00)A.深度B.大小C.形状D.方位 解析:7.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这种现象叫做 _ 。(分数:1.00)A.强化B.诱导C.分化D.动力定型 解析:8.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 _ 两个方面。(分数:1.00)A.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B.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解析:9.强、平衡、灵活的神经类型对应于
7、_ 气质类型。(分数:1.00)A.抑郁质B.多血质 C.胆汁质D.黏液质解析:10.瑞典神经生理学家海登提出了记忆的 _ 。(分数:1.00)A.反响回路说B.定位说C.条件反射理论D.化学分子说 解析:二、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12.00)11.在人的有意注意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大脑的 1。 (分数:1.00)解析:额叶1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成 1 关系。 (分数:1.00)解析:反比13.感觉从刺激的来源可分为外受感觉、内受感觉和 1。 (分数:1.00)解析:本受感觉14.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 1 的机能。 (分数:1.00)解析:整合信息15.掌握了语词的人,在
8、一般情况下总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其中 1 信号系统起主导作用。 (分数:1.00)解析:第二16.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人的智力分为 1、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 (分数:2.00)解析:内容17.创造思维经历的四个阶段是准备期、酝酿期、 1 和验证期。 (分数:1.00)解析:豁朗期18.维果斯基把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 1。 (分数:2.00)解析:最近发展区19.奥尔波特进一步将一般特质分为首要特质、 1 特质和次要特质。 (分数:1.00)解析:中心20.概念是用一定的 1 来记载和标志的。 (分数:1.00)解析:词三、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1
9、0.00)21.简述斯腾柏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柏格提出的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三元智力理论。三元智力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该理论试图以认知过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根据这种理论,个体之所以有智力高低之分,主要是由于个体对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决定的。因此,设法测量个体在认知情境中信息加工的方式,就可以鉴别个体智力的高低。该理论设想:人的智力是由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力统一体。智力统一体的三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之长度因人而异,由此造成了个体的智力差异。 智力统一体的三种成分
10、分别是: (1)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 (2)经验性智力。指个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 (3)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三种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22.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合理性的活动。 (3)培养间接兴趣。四、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30.00)23.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分数:15.00)_正确答案:()解析:(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11、,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习惯是人在一定情绪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2)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这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 (3)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比如一个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人,不会随地吐痰,而没有卫生习惯的人,往往随地吐痰。技能有水平高低之分。比如计算机操作水平可以通过比赛而分辨出来。 (4)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的任务相联系,习惯则只是和一定情境而不和一定任务相联系。技能是由一定任务所始动,所以它是主动的,需要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
12、则只由一定的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的。比如吹口哨,对演员来说,它是技能,只有在需要时才吹;而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坏习惯,到一定场合就吹。 (5)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作对照,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作用的动觉作比较。给技能作对照的一定是客观标准,或者是别人的示范,或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需求的指标。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习惯则不是这样,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24.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能力、知识、技能的关系。 (分数:15.00)_正确答案:()解析:(1)所属范畴不同。 (2)生理机制不同。 (3)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 (4)迁移范围不同。 (5)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6)结合实际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