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心理学-27 及答案解析(总分:10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1.“引水上山”体现了人类心理的U /U特点。 A.概括性 B.目的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制约性(分数:1.00)A.B.C.D.2.人类学习语言就像小鸟学习飞行,这种观点与U /U的观点一致。 A.斯金纳 B.乔姆斯基 C.卡特尔 D.弗洛姆(分数:1.00)A.B.C.D.3.U /U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稳定的动力特点。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智力(分数:1.00)A.B.C.D.4.马戏团的动物只要做出训兽师期望的动作,训兽师就会
2、用食物作为奖励,以后它们做出这种动作的几率就会提高。这种反应形式称为U /U。 A.消退 B.泛化 C.工具性条件反射 D.经典性条件反射(分数:1.00)A.B.C.D.5.费希纳提出了U /U之间关系符合对数定律。 A.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B.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变化 C.心理量与物理量 D.心理量的变化与物理量(分数:1.00)A.B.C.D.6.善于钻研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是思维的U /U。 A.广阔性 B.深刻性 C.批判性 D.敏捷性(分数:1.00)A.B.C.D.7.研究者就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问,并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藉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的方法称为U /U法。
3、 A.问卷 B.产品分析 C.谈话 D.个案(分数:1.00)A.B.C.D.8.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U /U。 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分数:1.00)A.B.C.D.9.小孩临睡前兴奋的“闹觉”,这是U /U所致。 A.扩散 B.集中 C.正诱导 D.负诱导(分数:1.00)A.B.C.D.10.与人的责任心有关的情感体验属于U /U。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热情(分数:1.00)A.B.C.D.二、B填空题/B(总题数:9,分数:13.00)11.艾宾浩斯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 1。(分数:1.00)填空项 1:_12.最基本的言语形式
4、是 1。(分数:2.00)填空项 1:_13.情绪是以 1 为中介的反映形式。(分数:2.00)填空项 1:_14.气质是受 1 影响最大的个体心理特征。(分数:1.00)填空项 1:_15.新活动和旧活动的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 1 迁移。(分数:2.00)填空项 1:_16.对遗忘进行系统的、首创性研究的心理学家是德国心理学家 1。(分数:1.00)填空项 1:_17.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1 与综合。(分数:2.00)填空项 1:_18.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 1。(分数:1.00)填空项 1:_19.词语记忆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
5、性和 1。(分数:1.00)填空项 1:_三、B名词解释/B(总题数:5,分数:14.00)对比_21.表情动作:(分数:2.00)_22.高原现象:(分数:2.00)_定势_24.分析:(分数:2.00)_四、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25.00)25.简述概念掌握的途径。(分数:5.00)_26.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分数:5.00)_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分数:5.00)_28.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分数:5.00)_29.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分数:5.00)_五、B论述题/B(总题数:3,分数:40.00)30.联系实际分析影响学生能力形成与发展
6、的条件。(分数:15.00)_31.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斯金纳强化时程表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分数:15.00)_32.结合实际阐述意志行动及其特点。(分数:10.00)_考研教育心理学-27 答案解析(总分:10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1.“引水上山”体现了人类心理的U /U特点。 A.概括性 B.目的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制约性(分数:1.00)A.B.C. D.解析:2.人类学习语言就像小鸟学习飞行,这种观点与U /U的观点一致。 A.斯金纳 B.乔姆斯基 C.卡特尔 D.弗洛姆(分数:1.00)A. B.C.D.解析:3.
7、U /U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稳定的动力特点。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智力(分数:1.00)A.B. C.D.解析:4.马戏团的动物只要做出训兽师期望的动作,训兽师就会用食物作为奖励,以后它们做出这种动作的几率就会提高。这种反应形式称为U /U。 A.消退 B.泛化 C.工具性条件反射 D.经典性条件反射(分数:1.00)A.B.C. D.解析:5.费希纳提出了U /U之间关系符合对数定律。 A.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B.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变化 C.心理量与物理量 D.心理量的变化与物理量(分数:1.00)A.B.C. D.解析:6.善于钻研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是思维的
8、U /U。 A.广阔性 B.深刻性 C.批判性 D.敏捷性(分数:1.00)A.B. C.D.解析:7.研究者就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问,并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藉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的方法称为U /U法。 A.问卷 B.产品分析 C.谈话 D.个案(分数:1.00)A.B.C. D.解析:8.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U /U。 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分数:1.00)A.B.C. D.解析:9.小孩临睡前兴奋的“闹觉”,这是U /U所致。 A.扩散 B.集中 C.正诱导 D.负诱导(分数:1.00)A.B.C. D.解析:10.与人的责任心有关的情感体验属于U /U。 A
9、.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热情(分数:1.00)A. B.C.D.解析:二、B填空题/B(总题数:9,分数:13.00)11.艾宾浩斯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 1。(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遗忘曲线)解析:12.最基本的言语形式是 1。(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对话言语)解析:13.情绪是以 1 为中介的反映形式。(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需要)解析:14.气质是受 1 影响最大的个体心理特征。(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遗传)解析:15.新活动和旧活动的反应相同,而刺激不同时容易发生 1
10、 迁移。(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正)解析:16.对遗忘进行系统的、首创性研究的心理学家是德国心理学家 1。(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艾宾浩斯)解析:17.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1 与综合。(分数:2.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分析)解析:18.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 1。(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应激)解析:19.词语记忆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 1。(分数:1.00)填空项 1:_ (正确答案:逻辑性)解析:三、B名词解释/B(总题数:5,分数:14.00)对比_正确答案:
11、(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解析:21.表情动作:(分数:2.00)_正确答案:(简称表情,它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己身体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解析:22.高原现象:(分数:2.00)_正确答案:(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解析:定势_正确答案:(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解析:24.分析:(分数:2.00)_正确答案:(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解析:四、B简答题/B(总题数:5,分数:25.00)25.简述概念掌握的途径。(分数:5.00)_正确答案
12、:(概念的掌握又叫概念获得,是个体对社会已形成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掌握。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掌握概念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如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看到麻雀、燕子等,通过一定的分析、综合而形成“鸟”的概念。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概念称为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也包括个人自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一类概念一般属于科学概念。)解析:26.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分数:5.00)_正确答案:(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但它所反应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
13、是两种难以分割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 从广义而言,情感和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从狭义而言,它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从严格意义上讲,两者有以下区别: 第一,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交往的友谊感,与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相关的道德感。 第二,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则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社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第三,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而情感则既具有情
14、境性,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影响。)解析: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分数:5.00)_正确答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次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次需要的产生和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婴儿期主要是生理需要占
15、优势,而后产生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青年中晚期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开始占优势。但是,个人需要结构的演进是波浪式的。较低一级的需要高峰过去以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解析:28.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分数:5.00)_正确答案:(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结构类型的差异。)解析:29.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分数:5.00)_正确答案:(有意注意的发生和维持,虽也与主体的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有关,但这些主观因素的作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他们都受主体当时确定的活动目的所制约,具体地说,有利于保
16、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培养间接兴趣;(4)排除干扰。)解析:五、B论述题/B(总题数:3,分数:40.00)30.联系实际分析影响学生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分数:15.00)_正确答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等因素,都会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发生性质不同的作用。 (1)先天素质。 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所具有的,只有一定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中,高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特点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它们是能力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间天生
17、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能力发展的潜力。正如一个色盲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2)环境和教育。 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学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 (3)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
18、,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经历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能力,人的最终能力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的性质、广度与深度不同造成的。这正如一个推销员的销售能力往往比一个农民更强,而一个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又比一个推销员更强。 (4)主观能动性。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就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一个把夺取冠军作为跑步目标的人,其赛
19、跑能力一定比仅仅把跑步作为其健身目的的人有更大的发展;而一个刻苦训练的人也一定比不参加训练的人有更大的发展。)解析:31.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斯金纳强化时程表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分数:15.00)_正确答案:(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他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主要分为五种: (1)正确的反应每次均予以强化。这种做法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不强化,很快就消退。 (2)定比间隔强化。正确反应不是每次出现均予以强化,而是按一定次数比率予以强化。它有利于保持反应重复频率的平衡,但也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 (3)定时间隔强
20、化。不管正确反应发生的次数,而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予以强化,它虽然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但反应频率不稳定。 (4)不定比间隔强化。以次数不定的间隔来强化,它的效果最好,最不容易因不强化而消退,而且反应重复的频率也稳定。 (5)不定时间强化。以不一定长的时间间隔来强化,它也有不易消退的好处,反应重复频率的稳定性也与不定比间隔强化不相上下。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少在每次做事后都受到强化,也很少受到定时或定比的强化,而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斯金纳的强化时程表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对学生的奖励,如果每次表现好都给予奖励,则会因强化过多失去效力,只有有时对他们进行奖励,效
21、果反而会更好,也就是采用不定比、不定时间间隔强化最有效。)解析:32.结合实际阐述意志行动及其特点。(分数:10.00)_正确答案:(意志行动是受意识支配、调节、控制的行动。 意志行动的特点主要有: (1)有明确的预定目标的。 意志行动是人类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行动。人在行动前,行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明确的观念形式存在于自己的头脑中。意志行动始终是在自觉目的的支配下进行的。 意志对行动的支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即推动人从事有预定目的的行动;二是制止,即制止与预定目的相违背的行动。这两方面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的。那些由情绪冲动支配的行动,或目的不明确的行动都是缺乏意志的表现,都
22、不能算作意志行动。 一个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会把他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学习之上,排除各种学习行为的干扰。而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学生往往禁不住打游戏机等娱乐的诱惑而影响正常的学习。 (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行动,其结构也包括相应的自动化的动作。意志行动的机制,就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所进行的运动分析器的活动。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人的确立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就是通过意志努力来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没有困难的行动不能称为意志行动。困难可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内部困难又叫主观困难,它们属于个体本身具有的一些不利因素,如身体上的疾病、消极的情绪、性格上的弱点、知识上的不足,或者遇到了与实现预定目的相反的动机的引诱等。外部困难又叫客观困难,它们有的是由自然条件造成的,如气候、自然地理,如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人为的障碍或干扰、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 比如吃饼干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算意志行动。但在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吞咽饼干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这时吃饼干就是一种意志行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