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 34 及答案解析(总分:4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4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根据国外学者的主张,下列选项中不属评价行动研究的效度的是(分数:2.00)A.结果效度B.程序效度C.民主效度D.内部效度3.在资料整理的步骤中,旨在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步骤是(分数:2.00)A.审核B.分类C.编辑D.汇总4.下列选项中描述统计的是(分数:2.00)A.积差相关B.参数估计C.t 检验D.方差分析5.研究者在某小学进
2、行阅读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经测验得到:三年级(1)班(25 人)的平均分是 85 分,三年级(2)班(29 人)的平均分是 87 分。问三年级的平均分是(分数:2.00)A.85 分B.87 分C.86 分D.861 分6.某大学生某课程期中得分为 75 分,期末得分为 85 分。期中、期末成绩的比为 3:7。该大学生学期总平均数是(分数:2.00)A.72B.86C.82D.807.现有一列数据:11、11、11、11、14、14、14、17、17,它们的中位数是(分数:2.00)A.140B.125C.1366D.13838.以下一组数据,从大到小进行排列:17、15、14、12、11、10
3、、9、6。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分数:2.00)A.11B.12C.115D.11512 59.现有一列数据:3、3、5、3、5、5。这列数据的平均数是(分数:2.00)A.1B.3C.4D.510.现有一列数据:6、5、7、4、6、8。这列数据的标准差是(分数:2.00)A.6B.226C.167D.129011.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是(分数:2.00)A.中数B.密集数C.平均数D.几何平均数12.在正偏态分布中,下列各数值最大的是(分数:2.00)A.平均数B.中数C.众数D.Q 113.一组数据的个数为 100,离均差平方和是 100,那么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和方差分别是(分数:
4、2.00)A.0,0B.032,01C.10,100D.1,114.某班期末考试英语的平均成绩为 75 分,标准差为 8,小智得 92 分,则小智的标准分是(分数:2.00)A.112B.137C.213D.65215.在某次考试中,小美的语文成绩为 80 分。已知全班语文平均成绩为 65 分,语文成绩的标准差为 10。小美语文科目的标准分数是(分数:2.00)A.15B.一 15C.23D.1516.关于相关系数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相关系数的取值在一 100 到+100 之间,常用小数形式表示B.仅从相关系数值的大小来看,相关系数值越大,表示相关程度越密切C.当两个变量的相关系
5、数达到 1 时,说明一个变量决定另一变量的大小D.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值是两个变量共变的比例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积差相关的使用条件的是(分数:2.00)A.两变量均是由测量得到的连续变量B.两变量所来自的总体都应是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的单峰对称分布C.变量必须是成对的数据D.数据要大小排成等级18.某教育实验结束后测量出学生成绩数据一组,另一组数据是标明参与测量的学生是否来自实验班(1:是;0:否)。计算成绩是否与教育实验有关所应使用的相关系数是(分数:2.00)A.积差相关B.等级相关C.点二列相关D.二列相关19.试卷质量分析(难度、区分度)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学诊断的重要依据。
6、教育统计中的相关计算与分析方法是进行试卷质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客观性试题,难度用试题的通过率来表示,用来计算区分度的是(分数:2.00)A.积差相关B.等级相关C.点二列相关D.二列相关20.根据估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范围时,总体参数所在的区域距离是(分数:2.00)A.置信界限B.置信区间C.置信水平D.显著性水平21.区间估计所依据的原理是(分数:2.00)A.样本分布理论B.抽样原理C.小概率原理D.真分数理论22.从某地区的 10 岁儿童中随机抽取男生 60 人,身高平均为 135 cm,抽取女生 65 人,身高平均为 133 cm。据以往资料可知该地区 0 一 1
7、2 岁男童和女童身高的标准差。现要以本次抽样的结果对该地区八岁儿童身高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应该使用的统计方法是(分数:2.00)A. 2 检验B.F 检验C.t 检验D.Z 检验23.穆勒提出了“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这种方法是(分数:2.00)A.因果分析B.归纳分析C.比较分析D.系统分析24.小张通过对 20 余位专家的访谈得出了“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的误区、问题、对策建议,并将其总结为五点。他从专家访谈中得出五条建议的方法是(分数:2.00)A.因果分析B.归纳分析C.比较分析D.系统分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试卷 34 答案解析(总分:48
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48.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根据国外学者的主张,下列选项中不属评价行动研究的效度的是(分数:2.00)A.结果效度B.程序效度C.民主效度D.内部效度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行动研究的评价。国外学者主张评价行动研究的五个效度标准,分别是:结果效度、程序效度、民主效度、催化效度和对话效度。结果效度是指采取的行动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程序效度是指行动研究各个阶段所使用的程序的适宜性。民主效度是指行动研究在多大程度上与和研究的问题有利
9、害关系的各方合作进行。催化效度是指行动研究在多大程度上重新定位、关注和激励研究参与者、使研究参与者对有关自己实践的现实有一个新的认识。对话效度是指研究者就研究结果的形成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与同事进行信息交流和评议的重要性。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而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总体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3.在资料整理的步骤中,旨在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步骤是(分数:2.00)A.审核 B.分类C.编辑D.汇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料整理的步骤。资料整理的步骤有三项:(1)审核;(2)分类;(3)汇总。因此,C 项排除。在这三个步骤中
10、,审核是对研究资料进行审查与核实,目的在于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分类就是对资料进行分组、归类,资料分类的标准决定了分类是否适宜、正确;汇总是在资料分组、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分组、分类的标志和数目,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编和编辑,将其分别归入各组各类之中,从而集中、简明地反映文字资料的概况。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A。4.下列选项中描述统计的是(分数:2.00)A.积差相关 B.参数估计C.t 检验D.方差分析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定量分析的方法。定量统计的方法有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个方面。描述统计包括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相关系数。推论统计包括参数估计和统计检验。本题中的 A 项
11、积差相关是相关系数中的一种,因此是描述统计。本题中的 C、D 项是统计检验中的一种。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5.研究者在某小学进行阅读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经测验得到:三年级(1)班(25 人)的平均分是 85 分,三年级(2)班(29 人)的平均分是 87 分。问三年级的平均分是(分数:2.00)A.85 分B.87 分C.86 分D.861 分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已知各组平均数和各组频数的基础上,求得的总的平均数就是加权平均数。总的平均数=(8525+8729)(25+29)861。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6.某大学生某课程期中得分为 75 分,期末得分为 85
12、分。期中、期末成绩的比为 3:7。该大学生学期总平均数是(分数:2.00)A.72B.86C.82 D.80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权平均数的算法。加权平均数是不同比重数据(或平均数)的平均数。本题的加权平均数=(753+857)(3+7)=82。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7.现有一列数据:11、11、11、11、14、14、14、17、17,它们的中位数是(分数:2.00)A.140B.125C.1366 D.1383解析:解析:中位数,又称中点数、中数、中值,符号为 M d 或 M dn 。中位数就是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一组数据有无重复数据以及数据个数的奇偶影响中
13、位数的求法。一组数据如无重复数据或重复数据出现在非中间的位置时,如果数据个数是奇数,显而易见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数;如果数据个数是偶数,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中数,也就是中数位于中间两个数的中间。当一组数据的中间的数和它附近的数重复时,要根据重复的个数将其均等地分开。例如,在本题中,14 位于中间,且14 有三个,此时要将 14 均等地分为三部分,即分别是 1351383(就是 1366);13831416(就是 1399);14161449(就是 1432)。本题中,中位数是第一个 14,因此,该组数据的中位数就是 1366。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8.以下一组数据,从大到小进行排列:17、1
14、5、14、12、11、10、9、6。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分数:2.00)A.11B.12C.115 D.11512 5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位数的算法。中位数是依一定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居中央位置的数值,各有一半数据大于及小于这一数值分布着。用 M d 表示。如果一组原始数据大小依顺序排列,若总频数为奇数,就以中央的数为中位数;若总频数为偶数,则以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为中位数。题目中的这组数据为偶数数据,因此,中位数为中间的 12 和 11 的算术平均数为中位数,即 M d =(12+11)2=115。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9.现有一列数据:3、3、5、3、5、5。这列数据的
15、平均数是(分数:2.00)A.1B.3C.4 D.5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根据平均数的公式10.现有一列数据:6、5、7、4、6、8。这列数据的标准差是(分数:2.00)A.6B.226C.167D.1290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准差的计算方法。根据标准差的公式 s= 11.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是(分数:2.00)A.中数B.密集数 C.平均数D.几何平均数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集中量数中的众数。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的数值是众数,又称范数、密集数、通常数。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12.在正偏态分布中,下列各数值最大的是(分数:2.00)A.平
16、均数 B.中数C.众数D.Q 1解析:解析:在正偏态分布中,平均数大于中数,中数大于众数;在负偏态分布中,平均数小于中数,中数小于众数。也就是说,中数始终在中间,正偏态时,平均数与中数之差为正数;负偏态时,平均数与中数之差为负数。在正偏态分布中,第一四分位(Q 1 )显而易见小于平均数。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13.一组数据的个数为 100,离均差平方和是 100,那么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和方差分别是(分数:2.00)A.0,0B.032,01C.10,100D.1,1 解析:解析:据标准差的公式 s= 14.某班期末考试英语的平均成绩为 75 分,标准差为 8,小智得 92 分,则小智的标准分是
17、(分数:2.00)A.112B.137C.213 D.652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标准分数,又称基分数或 Z 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标准分数的公式是 z=(x)(其中 x 为某一具体分数, 为平均数,为标准差)。由 z=(9275)8=2125,得知与本题最接近的答案为选项 C。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15.在某次考试中,小美的语文成绩为 80 分。已知全班语文平均成绩为 65 分,语文成绩的标准差为 10。小美语文科目的标准分数是(分数:2.00)A.15 B.一 15C.23D.15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标准分数,又称基分数或 Z 分数,是以
18、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标准分数的公式是 z=(x)(其中 x 为某一具体分数, 为平均数,为标准差)。因此本题中小美的语文科目的标准分数是 15。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16.关于相关系数描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相关系数的取值在一 100 到+100 之间,常用小数形式表示 B.仅从相关系数值的大小来看,相关系数值越大,表示相关程度越密切C.当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达到 1 时,说明一个变量决定另一变量的大小D.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值是两个变量共变的比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取值在一 100 到+100 之间,它是一个比率,常用小
19、数形式表示。在不考虑样本量的大小、变量之间是否是线性关系等因素的情况下,仅从相关系数值的大小来看,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相关程度越密切。当相关系数是正值时,表示的是正相关,是负值时,表示的是负相关。相关系数的大小仅能表示两个变量的关联程度,不能表明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相关系数的平方而不是相关系数本身可解释两个变量共变的比例。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积差相关的使用条件的是(分数:2.00)A.两变量均是由测量得到的连续变量B.两变量所来自的总体都应是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的单峰对称分布C.变量必须是成对的数据D.数据要大小排成等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相关系数。
20、相关系数是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的量数,如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量相关(点二列相关、双二列相关)等。其中积差相关又称积聚相关,皮尔逊相关,是求直线相关的最基本的方法。其适用条件有:(1)两变量均是由测量得到的连续变量;(2)两变量所来自的总体都应是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的单峰对称分布;(3)变量必须是成对的数据;(4)两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18.某教育实验结束后测量出学生成绩数据一组,另一组数据是标明参与测量的学生是否来自实验班(1:是;0:否)。计算成绩是否与教育实验有关所应使用的相关系数是(分数:2.00)A.积差相关B.等级相关C.点二列相关D.二列相关 解析:解析
21、:本题考查的是相关的运用。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的量数,有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量相关(点二列相关、二列相关)。其中点二列相关的适用条件是一列变量为正态连续变量,而另一列数据为二分称名变量,如性别、婚否等。二列相关要求两列数据均是正态连续变量,其中一列数据被人为地划分为二分变量。表示这两类变量的相关,称为二列相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19.试卷质量分析(难度、区分度)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学诊断的重要依据。教育统计中的相关计算与分析方法是进行试卷质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客观性试题,难度用试题的通过率来表示,用来计算区分度的是(分数:2.00)A.积差相关B.等级相关C.点二列相关 D
22、.二列相关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相关系数的应用。分析试卷质量,有难度和区分度等指标。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题目对学业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对客观性试题,难度用通过率来表示,而区分度则常常用点二列相关来表示。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20.根据估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范围时,总体参数所在的区域距离是(分数:2.00)A.置信界限B.置信区间 C.置信水平D.显著性水平解析:解析:区间估计是指根据估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范围,这一区间范围就是置信区间,或称为置信间距。置信区间的上下两端点值称为置信界限。显著性水平是指估计总体参数落在
23、某一区间时,可能犯错误的概率,用符号 表示,有时也称为意义阶段、信任系数等。1 一 为置信度或置信水平,也就是可靠程度。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21.区间估计所依据的原理是(分数:2.00)A.样本分布理论 B.抽样原理C.小概率原理D.真分数理论解析:解析:区间估计的原理是样本分布理论。在计算区间估计值,解释估计的正确概率时,依据的是该样本统计量的分布规律及样本分布的标准误。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22.从某地区的 10 岁儿童中随机抽取男生 60 人,身高平均为 135 cm,抽取女生 65 人,身高平均为 133 cm。据以往资料可知该地区 0 一 12 岁男童和女童身高的标准差。现要以
24、本次抽样的结果对该地区八岁儿童身高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应该使用的统计方法是(分数:2.00)A. 2 检验B.F 检验C.t 检验D.Z 检验 解析:解析:根据经验,儿童的身高分布是正态的,现已知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因此可使用 Z 检验考察该地区 10 岁儿童的身高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23.穆勒提出了“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这种方法是(分数:2.00)A.因果分析 B.归纳分析C.比较分析D.系统分析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因果分析、归纳分析、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穆勒提出的这 5 种方法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
25、系的方法。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24.小张通过对 20 余位专家的访谈得出了“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的误区、问题、对策建议,并将其总结为五点。他从专家访谈中得出五条建议的方法是(分数:2.00)A.因果分析B.归纳分析 C.比较分析D.系统分析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有:因果分析、归纳分析、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其中因果分析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对比,从而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的方法是比较分析;系统分析是把要解决的问题、分析的资料作为一个系统,综合运用因果分析和比较、归纳法,对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