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试卷 40及答案解析(总分:4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教育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分数:2.00)A.特殊与一般B.重合C.无关D.整体与部分3.当儿童能够回答诸如“如果巨大的行星与地球相撞将会怎样”等抽象、假设的问题时,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处于(分数:2.00)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到 18岁时,人格发展的阶段的数量为(分数:2.00
2、)A.三个阶段B.四个阶段C.五个阶段D.八个阶段5.下列各种个别差异中,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分数:2.00)A.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B.冲动型与沉思型C.内控型与外控型D.深层加工与表层加工6.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结构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分数:2.00)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B.概念学习和有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7.当教师看到学生犯错误之后立即惩罚学生,学生虽有改进,但过了一段时间又犯有同样的错误,斯金纳认为这是因为(分数:2.00)A.惩罚时机不对B.施加厌恶刺激不当C.惩罚没有效果D.惩罚只能抑制行为8.最初主张 S-R联结存在意识中介的心
3、理学家或心理学流派是(分数:2.00)A.格式塔学派B.布鲁纳C.斯金纳D.托尔曼9.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理念是基于他提出的(分数:2.00)A.发现学习理论B.编码系统理论C.表征系统理论D.学习过程观10.在下列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分数:2.00)A.获得解答B.获得高分C.获得老师表扬D.获得成就11.根据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成绩一回避目标取向的个体,倾向于选择(分数:2.00)A.最低难度的任务B.中等难度的任务C.最高难度的任务D.最高或最低难度的任务12.小明在上课的时候听到教师说“蜻蜒是益虫”,回家后他对父母说“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此时,小明对于“蜻蜓是益虫”的表征形式
4、是(分数:2.00)A.图式B.命题C.表象D.概念13.布鲁纳认为学习学科基本结构有利于学习迁移,所涉及的迁移本质上是(分数:2.00)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特殊迁移D.一般迁移14.技能的实质是(分数:2.00)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概念性知识D.事实性知识15.某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每天早展起来反复不停地大声阅读单词,其使用的学习策略是(分数:2.00)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D.计划监控策略16.下面不属于元认知知识的是(分数:2.00)A.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B.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C.有关任务的知识D.有关教师教学方法的知识17.当我们解
5、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使用原先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这被称作(分数:2.00)A.功能固着B.定势C.酝酿效应D.灵感18.当司机认识到遵守交通法则是安全行驶的保障,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从社会规范内化过程的角度看,此时该司机遵守交通法则属于(分数:2.00)A.从众B.服从C.偶像认同D.价值认同二、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4.00)19.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20.奥苏伯尔认为学校里的学习必然是有意义学习。(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1,分数:2.00)21.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数:2.00)_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
6、.00)22.必答题(分数:2.00)_23.材料: 孙老师是一位从教八年的小学教师,前六年她都是教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学,最近两年她教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数学。在最近两年的教学中,她觉得教学不像前几年那样得心应手了,学生总是无法理解她讲授的内容,她感到非常困惑。 试根据有关教育心理学理论解释孙老师遇到的困惑,并帮助她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解决这一困惑。(分数:2.0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试卷 40答案解析(总分:4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
7、00)_解析:2.教育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分数:2.00)A.特殊与一般 B.重合C.无关D.整体与部分解析:解析:普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为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规律抽象为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因此,答案为 A。3.当儿童能够回答诸如“如果巨大的行星与地球相撞将会怎样”等抽象、假设的问题时,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处于(分数:2.00)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解析:解析: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只有在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6、17 岁)才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答
8、案为 D。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到 18岁时,人格发展的阶段的数量为(分数:2.00)A.三个阶段B.四个阶段C.五个阶段 D.八个阶段解析:解析:埃里克森将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到 18岁时,则有五个发展阶段。5.下列各种个别差异中,不属于认知方式差异的是(分数:2.00)A.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B.冲动型与沉思型C.内控型与外控型 D.深层加工与表层加工解析:解析: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的认知方式是从信息加工对环境依赖的程度的角度进行划分的。冲动型和沉思型的认知方式是从信息加工时是关注速度还是精度的角度进行划分的。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是从信息加工时对信息的加工深度的角度进行划
9、分的。内控型和外控型则是从情感的角度划分学习风格差异的。6.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结构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分数:2.00)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B.概念学习和有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解析:解析:奥苏伯尔根据新旧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根据学习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7.当教师看到学生犯错误之后立即惩罚学生,学生虽有改进,但过了一段时间又犯有同样的错误,斯金纳认为这是因为(分数:2.00)A.惩罚时机不对B.施加厌恶刺激不当C.惩罚没有效果D.惩罚只能抑制行为 解析:解析:斯金纳认为惩罚只能暂时抑制行为,因此,过了
10、一段时间之后当抑制解除之后,学生又会犯同样的错误。8.最初主张 S-R联结存在意识中介的心理学家或心理学流派是(分数:2.00)A.格式塔学派 B.布鲁纳C.斯金纳D.托尔曼解析:解析:格式塔学派是源自德国的心理学流派,是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后早期持有认知观点的心理学流派。在 20世纪初期即提出刺激和反应存在意识的中介。托尔曼是最早提出“SOR”公式的心理学家。O是指有机体(0rganism)。9.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理念是基于他提出的(分数:2.00)A.发现学习理论B.编码系统理论C.表征系统理论 D.学习过程观解析:解析:布鲁纳提出螺旋式课程理念,强调一个社会所认可的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应该在任何
11、阶段都能够教给任何学生。要实现这一课程理念,他提出表征系统理论,认为人类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以顺次叠加的方式产生三种表征方式,分别是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这样当学习内容能以这三种形式进行表征的话,就可以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学生了。因此,答案为 C。10.在下列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分数:2.00)A.获得解答 B.获得高分C.获得老师表扬D.获得成就解析:解析:学习的内在动机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推动学习者学习的力量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与此对应的是学习的外部动机,即推动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分数、表扬等。11.根据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成绩一回避目标取向的个体
12、,倾向于选择(分数:2.00)A.最低难度的任务B.中等难度的任务C.最高难度的任务D.最高或最低难度的任务 解析:解析:爱略特等学者认为成就目标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掌握目标、成绩一接近目标、成绩一回避目标。成绩回避目标的学生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对自身不利的能力的评价。12.小明在上课的时候听到教师说“蜻蜒是益虫”,回家后他对父母说“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此时,小明对于“蜻蜓是益虫”的表征形式是(分数:2.00)A.图式B.命题 C.表象D.概念解析:解析:命题是意义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命题是用句子表达的,但命题不等于句子,命题代表观念本身,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句子表
13、达。13.布鲁纳认为学习学科基本结构有利于学习迁移,所涉及的迁移本质上是(分数:2.00)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特殊迁移D.一般迁移 解析:解析:布鲁纳强调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强调将学习的内容能够广泛地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14.技能的实质是(分数:2.00)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 C.概念性知识D.事实性知识解析: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其表征方式是命题及命题网络。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其表征方式是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传统上所
14、说的知识实质上是陈述性知识,传统上所说的技能实质上是程序性知识。15.某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每天早展起来反复不停地大声阅读单词,其使用的学习策略是(分数:2.00)A.精细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 D.计划监控策略解析:解析: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16.下面不属于元认知知识的是(分数:2.00)A.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B.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C.有关任务的知识D.有关教师教学方法的知识 解析:解析:元认知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对学习者自己的了解、对学习任务的了解、对学习策略的了解。因此本题选 D。17.当我们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使用
15、原先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这被称作(分数:2.00)A.功能固着B.定势 C.酝酿效应D.灵感解析:18.当司机认识到遵守交通法则是安全行驶的保障,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从社会规范内化过程的角度看,此时该司机遵守交通法则属于(分数:2.00)A.从众B.服从C.偶像认同D.价值认同 解析:解析:个体认识到了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是价值认同。本题中司机认识到交通法则的意义,并自觉遵守它。因此本题选 D。二、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4.00)19.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解析:20.奥苏伯尔认为学校里的学习必然是有意义学习。(分数:2.
16、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奥苏伯尔强调学校里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学习,但是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 (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即材料本身与人类知识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联系起来的倾向性。 (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他已有的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使原有知识得以改造,新知识获得了实际意义,即具有了心理意义。 在奥苏伯尔看来教师应尽力使学校里的学习成为有意义学习。)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说的
17、内容。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认为学校里学习应该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才是最高的,同时又要使这种学习方式是有意义的。因此他强调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已有哪些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意义学习便无从发生。三、简答题(总题数:1,分数:2.00)21.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理解与表征问题阶段。即确定问题是什么的阶段。 (2)选择方法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两种类别,分别是算法和启发法。算法就是指具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系列特定步骤(在教学中往往以公式、定律的组合形式体现),或可对问题进行穷尽一
18、切可能的尝试;清楚规定的问题主要通过“算法”来解决。启发法是指凭借经验尽快地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他途径。含糊规定的问题往往用“启发法”。算法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一是有些问题没有算法或尚未发现算法,二是一些问题虽然有算法,但不如启发法迅速简捷。 在教学中常用的启发法有:试误法、手段一目的分析法、逆推法、类推法、爬山法等。 (3)执行方案阶段。即尝试解答阶段。在这个阶段,或者是把资料放入前一阶段已确定了的算法里,答案自然就获得了;或者是选择执行自己所决定的启发法,结果却很难预期。 (4)评价结果阶段。即检视结果是否是恰当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的基本过
19、程的内容。虽然问题解决的过程千差万别,但一般情况下都符合上述模式,这给问题解决的教学提供了切入点。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22.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23.材料: 孙老师是一位从教八年的小学教师,前六年她都是教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学,最近两年她教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数学。在最近两年的教学中,她觉得教学不像前几年那样得心应手了,学生总是无法理解她讲授的内容,她感到非常困惑。 试根据有关教育心理学理论解释孙老师遇到的困惑,并帮助她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以解决这一困惑。(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可以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解释孙老师遇到的困惑 (2)
20、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适应和组织等认知机能使图式不断获得发展。 皮亚杰把人的身心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 一 2岁):这一阶段(0 一 2岁)的儿童只有动作层面上的智慧,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本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筑感知动作图式。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逐渐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逐渐开始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的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711、12 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正在小学阶段读书,此时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
21、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是,他们的逻辑推理是具体的,不是形式的。 形式运算阶段(11、12 岁以上):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3)孙老师遇到困惑的原因 孙老师开始教小学五六年级,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处于第三个阶段到第四个阶段之间。后来孙老师教小学一二年级,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处于第二个阶段到第三个阶段之间。由于孙老师长时间教小学五年级,其采用的教学策略比较适合于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而现在教小学一二年级,如果不改变教学策略,则可能会出现问题。 (4)解决困惑的方法 孙老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应适合处于认知发展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儿童,注意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和教学材料的具体化。)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内容。学习认知发展理论要注意理论与实际教学的联系。